读伊萨克•巴别尔《红色骑兵军》

严格来说,巴别尔的《红色骑兵军》并非一部短篇小说集,而是叙事散文集。在这里,有头有尾的故事仅占半数,简洁紧凑的叙述往往用于表现场景和行动,如同一系列速写,寥寥几笔勾勒出战争背景下的生活和人性,其形象之生动独特、笔触之冷峻老辣、内容之恣肆酷烈,均令人过目难忘……
全书共三十六篇,是个可以分割独立的松散整体,它以苏联入侵波兰的战争过程为基本线索,通过灵活多变的小说形式,描写一系列非常独特的经历与见闻,为文学长廊增添了不可忽视的画卷。
叙述者置身于战争中,他的言行思想始终保持着军旅状态,因此,当我们打开书籍,进入正文时,既找不到背景介绍,也看不到情节铺垫,只有一个个小作品即兴展开,犹如随军记录般,人物、地名、战事报告纷至沓来,甚至连叙述者是谁、这场战争是怎么回事,都没有预先交代。
这给理解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对巴别尔及其作品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我们会感到这些篇章过于凝练和直接,虽然那些场景与行动令人如同亲睹,但却总嫌其贴得太近,让人既看不清背景,也弄不懂涵义,只隐隐约约体会到某些酷烈、狂放、挟杂着战争的野蛮与残忍、有点疯疯癫癫的奇异感觉。
不过,千万不要就此止步,或者选读几篇敷衍了事。巴别尔值得你付出更多的脑力。即便没有那些花哨的腰封和广告语,没有插图全译本的噱头,你也完全应该相信,自己拿着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小说集,一部堪称伟大的叙事作品。
应该把《红色骑兵军》看作一幅色彩斑斓、内容繁杂的壁画。它没有连贯的情节,没有确凿的主旨,尽管其基调、风格与故事背景是统一的,但各个篇章均自有旨趣,它们或是纪事,或是写人,或是描摹风情世态,或是转述异事奇闻,各以其独立的内涵,镶嵌于整体格局之中,展现着战争生活的各个侧面。
因此,若想仅凭其中某些特出拔萃的篇章,来断言巴别尔创作意图之所在,就必定会导致对作品整体的生硬概括和明显曲解。这是个开放式的、速写式的、尚有不少留白的作品集,只要巴别尔愿意,他还能往里头添加篇章……
这些短小的作品,个性鲜明,手法多变,语气冷静干脆,对话栩栩如生,叙述结构精心设计。你只要读过一遍,就不会再把它们与别人的作品等同视之。你会忍不住读第二遍、第三遍,为的是反复感受那专属于巴别尔的调子。他的调子美极了,既冷峻又优美,有时突然迸发出异样的华彩,有时又平静透明得如同玻璃,有时色调浓艳,形象诡谲,情感勃荡,如同散文诗,有时又通篇白描,洗练、客观、纯粹记事,如同战地写生……
让我尝试着来谈谈这些作品吧。
我把这些作品分成两大类:叙事类和非叙事类。前者接近于传统的短篇小说,情节明确,有开头、发展和结尾,较为完整地表现一段生活和一个事件的始末,这类作品较容易得到读者的喜欢;后者,即非叙事类,则多是纪实写生,以战事进展为依托,或是写风土见闻,或是作人物肖像,或是记录一系列场景,虽然内容连贯,但没有情节性,因此这类作品容易让读者感到困惑。
叙事类共有十九篇,这十九篇可谓多姿多彩,按其叙述手法又可分为四小类:
第一类是“经典叙述”,即叙述者摆脱自身视角的限制,通过想象和追述,从全知全能的角度来表现故事内容。它们是《潘•阿波廖克》、《萨什卡•基督》、《普里绍帕》、《一匹马的故事》、《两个叫伊凡的人》、《寡妇》等六篇。在这些作品里,叙述者只在开头或结尾处短暂出现,点明一下他是怎么知道这些事情的,其余部分则完全用来表现故事本身,有介绍,有评论,有刻画,有渲染,角色还有自己的视角和感受,最接近于十九世纪经典小说的样式。
第二类是“主观叙述”,即故事叙述者直接与作者等同为一,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从叙述语气和辞句中表露出来,读者要将自己“代入”到那个叙述着的“我”中去,才能领会他所讲的一切。这类作品有《我的第一只鹅》、《多尔古绍夫之死》、《骑兵连长特隆诺夫》、《战斗之后》、《千里马》、《吻》等六篇。由于它们都触及到了叙述者的内心世界,间接表现出“我”那人性未泯、饱受折磨、渴望友善和爱情、尊重生命的禀质,所以最容易被读者视为揭露全书主旨的关键作品。但是我觉得,巴别尔或许是把自身的某些特点给了安德烈•柳托夫这位“彼得堡大学法学副博士”,可他并没有把自己限定在一个“参军的知识分子”的角色上,其他作品足以证明这一点。柳托夫只不过是他的一个侧面,一个最接近于他素养和气质的侧面而已。
第三类是“角色叙述”,即故事中人自己来讲述事件。这类作品有《家书》、《盐》、《叛变》、《马特韦•罗季奥内奇•巴甫利钦柯传略》、《政委康金》等五篇。其中前三篇是书信的形式,后两篇是口语的形式,它们揭示的是故事中人独特的经历见闻和精神感受,非常有冲击力,均属本书的精品。
第四类较难介定,我勉强把它称为“主观纪实叙述”,即叙述者在场,严格按照自己的视角去表现内容,但同时又不涉及自身的存在,无论态度还是情感都付之阙如,纯粹为了讲个别人的故事而已。这类作品只有两篇:《阿弗尼卡•比达》和《契斯尼村》。
这些作品,与非叙事类作品一起,共享着一个极其突出的特点:没有任何心理分析!人物的意识是封闭的,它只通过话语、态度和行动有限地表露出来。巴别尔选择从外部而不是从内部去塑造人物。他对心理分析和意识描写的摒弃做得非常彻底,完全是激进的姿态。
因此在其笔下,人物性格好象特别外向、率性和暴烈,他们总是立刻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总是立刻表现他们应该表现的态度,而在他们感到恐怖、痛苦、曲辱、愤怒、激动的时候,作者的笔触也不加停顿,或是故意留白,或是点到即止,或是干脆假借角色之口,用一通激烈的、语焉不详的感慨来代替。总之,他费尽心思避开“心理活动”这个容易导致行文冗长和疲沓的陷阱。他做得非常成功,堪称典范。
由于取消了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重担,就落在了言谈对话上。巴别尔吸收了很多粗俗、形象、带有人物习性特征的语言,对话处理得简练利落,一句话就能带出环境氛围和人物个性,很有生活感,令人印象深刻。
为使叙述更紧凑、简洁,巴别尔尽可能多地用“人物活动”来表现一切,不给抒情与议论留有余地,而且这“活动”也是只交代、不刻画。读者被放在局外人的位置,他要么得知人物已完成了一系列的行动,要么就是远远看着人物做完自己要做的事,他根本没机会去理解那个过程,更不必说参与到其中了。这就与传统的、经典的小说叙述拉开了距离,那种传统手法通常是要不断地吸引读者参与其中的。
正因为很好地摒弃了心理描写、强化了言谈对白、抓住了“人物活动”,所以,巴别尔能使作品保持一种永远比读者反应要快的节奏。内容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飞速呈现,劈头盖脸,不加解释,你被它们拖着向前,这里头没有丰富细腻的感受,没有真切详实的场景,文风质朴瘦硬,犹如一大片浇筑好的水泥地,根本不容你在任何一个自然段上躺下休息,等你一直被拖到叙述终点后,这才有机会喘一口气, 然后说声:“哇,我得再来一遍!”
有趣的是,在写景状物上,巴别尔却一反冷峻质朴的风格,大肆渲染,设色泼辣,譬喻奇谲,其特点有二:一是把静态的景物写成动态,二是喜欢把事物拟人化(或拟动物化)。就我个人感觉而言,似乎随着创作的发展,巴别尔在努力减少这类刻画,尽量让它们融入到全篇之中,而不是显眼地横亘在读者面前……
至于非叙事类作品,共有十七篇,包括了见闻、纪事、人物肖像,它们并无特殊用意,仅是以艺术手法记录与刻画那些场景及人物而已,至于其中所蕴涵的意义,则自然由其所记述的内容可见。对犹太人的杀害,对教堂的破坏,被战火蹂躏过的城市,战争生活背后的休憩场景,以及值得关注的特殊人物,都是巴别尔想要用艺术加以捕捉的对象。
这些非叙事类作品的艺术特点,与上述所言的叙事类作品是相同的,唯一的区别在于缺少情节和中心,仅以纪录与抒怀为主。
全书共三十六篇,是个可以分割独立的松散整体,它以苏联入侵波兰的战争过程为基本线索,通过灵活多变的小说形式,描写一系列非常独特的经历与见闻,为文学长廊增添了不可忽视的画卷。
叙述者置身于战争中,他的言行思想始终保持着军旅状态,因此,当我们打开书籍,进入正文时,既找不到背景介绍,也看不到情节铺垫,只有一个个小作品即兴展开,犹如随军记录般,人物、地名、战事报告纷至沓来,甚至连叙述者是谁、这场战争是怎么回事,都没有预先交代。
这给理解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对巴别尔及其作品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我们会感到这些篇章过于凝练和直接,虽然那些场景与行动令人如同亲睹,但却总嫌其贴得太近,让人既看不清背景,也弄不懂涵义,只隐隐约约体会到某些酷烈、狂放、挟杂着战争的野蛮与残忍、有点疯疯癫癫的奇异感觉。
不过,千万不要就此止步,或者选读几篇敷衍了事。巴别尔值得你付出更多的脑力。即便没有那些花哨的腰封和广告语,没有插图全译本的噱头,你也完全应该相信,自己拿着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小说集,一部堪称伟大的叙事作品。
应该把《红色骑兵军》看作一幅色彩斑斓、内容繁杂的壁画。它没有连贯的情节,没有确凿的主旨,尽管其基调、风格与故事背景是统一的,但各个篇章均自有旨趣,它们或是纪事,或是写人,或是描摹风情世态,或是转述异事奇闻,各以其独立的内涵,镶嵌于整体格局之中,展现着战争生活的各个侧面。
因此,若想仅凭其中某些特出拔萃的篇章,来断言巴别尔创作意图之所在,就必定会导致对作品整体的生硬概括和明显曲解。这是个开放式的、速写式的、尚有不少留白的作品集,只要巴别尔愿意,他还能往里头添加篇章……
这些短小的作品,个性鲜明,手法多变,语气冷静干脆,对话栩栩如生,叙述结构精心设计。你只要读过一遍,就不会再把它们与别人的作品等同视之。你会忍不住读第二遍、第三遍,为的是反复感受那专属于巴别尔的调子。他的调子美极了,既冷峻又优美,有时突然迸发出异样的华彩,有时又平静透明得如同玻璃,有时色调浓艳,形象诡谲,情感勃荡,如同散文诗,有时又通篇白描,洗练、客观、纯粹记事,如同战地写生……
让我尝试着来谈谈这些作品吧。
我把这些作品分成两大类:叙事类和非叙事类。前者接近于传统的短篇小说,情节明确,有开头、发展和结尾,较为完整地表现一段生活和一个事件的始末,这类作品较容易得到读者的喜欢;后者,即非叙事类,则多是纪实写生,以战事进展为依托,或是写风土见闻,或是作人物肖像,或是记录一系列场景,虽然内容连贯,但没有情节性,因此这类作品容易让读者感到困惑。
叙事类共有十九篇,这十九篇可谓多姿多彩,按其叙述手法又可分为四小类:
第一类是“经典叙述”,即叙述者摆脱自身视角的限制,通过想象和追述,从全知全能的角度来表现故事内容。它们是《潘•阿波廖克》、《萨什卡•基督》、《普里绍帕》、《一匹马的故事》、《两个叫伊凡的人》、《寡妇》等六篇。在这些作品里,叙述者只在开头或结尾处短暂出现,点明一下他是怎么知道这些事情的,其余部分则完全用来表现故事本身,有介绍,有评论,有刻画,有渲染,角色还有自己的视角和感受,最接近于十九世纪经典小说的样式。
第二类是“主观叙述”,即故事叙述者直接与作者等同为一,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从叙述语气和辞句中表露出来,读者要将自己“代入”到那个叙述着的“我”中去,才能领会他所讲的一切。这类作品有《我的第一只鹅》、《多尔古绍夫之死》、《骑兵连长特隆诺夫》、《战斗之后》、《千里马》、《吻》等六篇。由于它们都触及到了叙述者的内心世界,间接表现出“我”那人性未泯、饱受折磨、渴望友善和爱情、尊重生命的禀质,所以最容易被读者视为揭露全书主旨的关键作品。但是我觉得,巴别尔或许是把自身的某些特点给了安德烈•柳托夫这位“彼得堡大学法学副博士”,可他并没有把自己限定在一个“参军的知识分子”的角色上,其他作品足以证明这一点。柳托夫只不过是他的一个侧面,一个最接近于他素养和气质的侧面而已。
第三类是“角色叙述”,即故事中人自己来讲述事件。这类作品有《家书》、《盐》、《叛变》、《马特韦•罗季奥内奇•巴甫利钦柯传略》、《政委康金》等五篇。其中前三篇是书信的形式,后两篇是口语的形式,它们揭示的是故事中人独特的经历见闻和精神感受,非常有冲击力,均属本书的精品。
第四类较难介定,我勉强把它称为“主观纪实叙述”,即叙述者在场,严格按照自己的视角去表现内容,但同时又不涉及自身的存在,无论态度还是情感都付之阙如,纯粹为了讲个别人的故事而已。这类作品只有两篇:《阿弗尼卡•比达》和《契斯尼村》。
这些作品,与非叙事类作品一起,共享着一个极其突出的特点:没有任何心理分析!人物的意识是封闭的,它只通过话语、态度和行动有限地表露出来。巴别尔选择从外部而不是从内部去塑造人物。他对心理分析和意识描写的摒弃做得非常彻底,完全是激进的姿态。
因此在其笔下,人物性格好象特别外向、率性和暴烈,他们总是立刻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总是立刻表现他们应该表现的态度,而在他们感到恐怖、痛苦、曲辱、愤怒、激动的时候,作者的笔触也不加停顿,或是故意留白,或是点到即止,或是干脆假借角色之口,用一通激烈的、语焉不详的感慨来代替。总之,他费尽心思避开“心理活动”这个容易导致行文冗长和疲沓的陷阱。他做得非常成功,堪称典范。
由于取消了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重担,就落在了言谈对话上。巴别尔吸收了很多粗俗、形象、带有人物习性特征的语言,对话处理得简练利落,一句话就能带出环境氛围和人物个性,很有生活感,令人印象深刻。
为使叙述更紧凑、简洁,巴别尔尽可能多地用“人物活动”来表现一切,不给抒情与议论留有余地,而且这“活动”也是只交代、不刻画。读者被放在局外人的位置,他要么得知人物已完成了一系列的行动,要么就是远远看着人物做完自己要做的事,他根本没机会去理解那个过程,更不必说参与到其中了。这就与传统的、经典的小说叙述拉开了距离,那种传统手法通常是要不断地吸引读者参与其中的。
正因为很好地摒弃了心理描写、强化了言谈对白、抓住了“人物活动”,所以,巴别尔能使作品保持一种永远比读者反应要快的节奏。内容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飞速呈现,劈头盖脸,不加解释,你被它们拖着向前,这里头没有丰富细腻的感受,没有真切详实的场景,文风质朴瘦硬,犹如一大片浇筑好的水泥地,根本不容你在任何一个自然段上躺下休息,等你一直被拖到叙述终点后,这才有机会喘一口气, 然后说声:“哇,我得再来一遍!”
有趣的是,在写景状物上,巴别尔却一反冷峻质朴的风格,大肆渲染,设色泼辣,譬喻奇谲,其特点有二:一是把静态的景物写成动态,二是喜欢把事物拟人化(或拟动物化)。就我个人感觉而言,似乎随着创作的发展,巴别尔在努力减少这类刻画,尽量让它们融入到全篇之中,而不是显眼地横亘在读者面前……
至于非叙事类作品,共有十七篇,包括了见闻、纪事、人物肖像,它们并无特殊用意,仅是以艺术手法记录与刻画那些场景及人物而已,至于其中所蕴涵的意义,则自然由其所记述的内容可见。对犹太人的杀害,对教堂的破坏,被战火蹂躏过的城市,战争生活背后的休憩场景,以及值得关注的特殊人物,都是巴别尔想要用艺术加以捕捉的对象。
这些非叙事类作品的艺术特点,与上述所言的叙事类作品是相同的,唯一的区别在于缺少情节和中心,仅以纪录与抒怀为主。
© 本文版权归作者 吉祥如意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