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欢喜走一遭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以喝“孟婆茶”的梦为引子,杨绛老人决定写部回忆录。
《将饮茶》。即将喝孟婆茶。在中国繁多的传说里面,这意味着此世的人生即将走到尽头。于是,她回忆了自己的父亲、姑母、丈夫以及那段让中国无数知识分子付出血的代价的岁月。
杨绛老人的父亲杨补塘先生是个知识分子,也曾是革命者,但在老人笔下,他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家庭里的普通父亲,会宠爱孩子、珍爱妻儿、善待亲人的好男人;其次,他的正直和学识不仅反映在他的成就上,还倒影在了孩子特别是杨绛本人身上,宠爱却不溺爱,严厉亦不失温情,在对待外界事物上,补塘先生着实是以身作则,从杨绛老人在这些具体事项的着墨之详尽上可以看出,她从父亲身上学会了多少宝贵的人生经验和处事原则。不过,杨绛老人非常注重每一段故事的真实性,这在其他几篇回忆文章中也有体现,可以称之为严谨,但也可以称其为谨慎,谨小慎微。或许,这跟她亲眼目睹家族的盛衰交替在瞬间完成,自身经历了无数分离失去波折动荡有关吧。当然,这也只是我斗胆的猜测罢了。
三姑母杨荫榆亦是个名女人,杨绛老人却在一开始就明确表示自己并不怎么喜欢这个姑母,皆因姑母不太懂人情世故,有点怪癖。但是,杨绛老人还是比较中肯地评价了姑母在能力上的出众,一个“坎坷别扭”道尽了一个受封建门当户对思想祸害的女子不甘而动荡的一生。在回忆姑母的时候,杨绛老人也花了不少笔墨描写自己的母亲,善良传统的中国女人,与回忆父亲的文章中相呼应,鹣鲽情深,也与三姑母的怪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篇回忆了自己的丈夫钱钟书和他的小说《围城》,在杨绛老人的眼里,自己的丈夫是个“痴气”十足的人,但在旁人看来,更多的是这对文学上的好搭档生活上的好伴侣的深情厚意!文章分成两部分,首先介绍了《围城》的创作背景,表明这部小说并非真人真事,如杨绛老人所分析,“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第二部分回忆了自己的丈夫的成长,与前两篇回忆文章中的白描不太一样,回忆起自己的丈夫时,杨绛老人的笔触轻灵、措辞幽默,常常让人忍俊不禁。比如记录钱钟书先生对《围城》读者说的一句话,“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而文章中提到的一件事情,特别让我感动。钱钟书先生对杨绛老人说,若再生一个孩子,可能比第一个孩子要好,那大人肯定就更疼第二个了,这怎么对得起第一个孩子呢?看到这里,我实在是被感动得湿了眼眶。最后,钱钟书老人回答妻子提问自己是否还想写小说时说,兴致也许还有,才气已与年俱减,要想写作而没有可能,那只会有遗恨;有条件写作而写出来的东西不成东西,那就只有后悔了。遗恨里还有哄骗自己的余地,后悔是‘面对真理的时刻’,使不得一点儿自我哄骗、开脱或宽容的,味道不好受,我宁恨毋悔。这样认真的钱钟书,让我特别特别感动,这是《围城》里读不出来的,杨绛老人对钱钟书先生的理解之深也让人羡慕啊!
第四篇是杨绛老人作为一个“陪斗者”的经历,她被伤害过,深深地伤害过,却花了很多很多的笔墨去描述那些在艰苦岁月里给予过援手的人儿们,并报以了最真诚的感谢,哀而不伤地记录了疯狂的颠倒的世界里发生的让人匪夷所思的“故事”。这是老人让我最感动的世界观。“每一朵乌云都有一道银边。”老人把同遭苦难的人们在艰苦岁月的相互扶持当成宝贵的收获。“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蕴含着光和热的金边。”
和前言的“孟婆茶”一样,后记里的“隐身衣”没有沿袭中间四篇回忆文章的严谨,反而是天马行空地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内里之丰富。中国人总说枪打出头鸟,却也对冒尖的人羡慕妒忌恨,这不是很矛盾吗?如杨绛老人比喻的一样,隐身衣在人世间真实存在,料子就是卑微。身处卑微则视而不见见而无睹。于是,穿上了就可以在人世间自由自在的隐身衣,反而让很多人避之唯恐不及,人人都想出人头地。可是,才之大小往往因人而异,有人见天日必然有人当底座卧泥地。出人头地有无数风险,但身披卑微之衣却也能见世态炎凉。抱含怎么样的生活态度才能在人世间求得一个正确的位置却需要我们付出一生的奔波和无数的选择,盖棺才能定论。这是杨绛老人用一生的时光告诉我们的人生观,雍容大气。
既然如此,我还是人生路上欢喜走一遭吧,诚挚地向老人道谢。
《将饮茶》。即将喝孟婆茶。在中国繁多的传说里面,这意味着此世的人生即将走到尽头。于是,她回忆了自己的父亲、姑母、丈夫以及那段让中国无数知识分子付出血的代价的岁月。
杨绛老人的父亲杨补塘先生是个知识分子,也曾是革命者,但在老人笔下,他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家庭里的普通父亲,会宠爱孩子、珍爱妻儿、善待亲人的好男人;其次,他的正直和学识不仅反映在他的成就上,还倒影在了孩子特别是杨绛本人身上,宠爱却不溺爱,严厉亦不失温情,在对待外界事物上,补塘先生着实是以身作则,从杨绛老人在这些具体事项的着墨之详尽上可以看出,她从父亲身上学会了多少宝贵的人生经验和处事原则。不过,杨绛老人非常注重每一段故事的真实性,这在其他几篇回忆文章中也有体现,可以称之为严谨,但也可以称其为谨慎,谨小慎微。或许,这跟她亲眼目睹家族的盛衰交替在瞬间完成,自身经历了无数分离失去波折动荡有关吧。当然,这也只是我斗胆的猜测罢了。
三姑母杨荫榆亦是个名女人,杨绛老人却在一开始就明确表示自己并不怎么喜欢这个姑母,皆因姑母不太懂人情世故,有点怪癖。但是,杨绛老人还是比较中肯地评价了姑母在能力上的出众,一个“坎坷别扭”道尽了一个受封建门当户对思想祸害的女子不甘而动荡的一生。在回忆姑母的时候,杨绛老人也花了不少笔墨描写自己的母亲,善良传统的中国女人,与回忆父亲的文章中相呼应,鹣鲽情深,也与三姑母的怪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篇回忆了自己的丈夫钱钟书和他的小说《围城》,在杨绛老人的眼里,自己的丈夫是个“痴气”十足的人,但在旁人看来,更多的是这对文学上的好搭档生活上的好伴侣的深情厚意!文章分成两部分,首先介绍了《围城》的创作背景,表明这部小说并非真人真事,如杨绛老人所分析,“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想象,经验好比黑暗里点上的火,想象是这个火所发的光;没有火就没有光,但光照所及,远远超过火点儿的大小。”第二部分回忆了自己的丈夫的成长,与前两篇回忆文章中的白描不太一样,回忆起自己的丈夫时,杨绛老人的笔触轻灵、措辞幽默,常常让人忍俊不禁。比如记录钱钟书先生对《围城》读者说的一句话,“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而文章中提到的一件事情,特别让我感动。钱钟书先生对杨绛老人说,若再生一个孩子,可能比第一个孩子要好,那大人肯定就更疼第二个了,这怎么对得起第一个孩子呢?看到这里,我实在是被感动得湿了眼眶。最后,钱钟书老人回答妻子提问自己是否还想写小说时说,兴致也许还有,才气已与年俱减,要想写作而没有可能,那只会有遗恨;有条件写作而写出来的东西不成东西,那就只有后悔了。遗恨里还有哄骗自己的余地,后悔是‘面对真理的时刻’,使不得一点儿自我哄骗、开脱或宽容的,味道不好受,我宁恨毋悔。这样认真的钱钟书,让我特别特别感动,这是《围城》里读不出来的,杨绛老人对钱钟书先生的理解之深也让人羡慕啊!
第四篇是杨绛老人作为一个“陪斗者”的经历,她被伤害过,深深地伤害过,却花了很多很多的笔墨去描述那些在艰苦岁月里给予过援手的人儿们,并报以了最真诚的感谢,哀而不伤地记录了疯狂的颠倒的世界里发生的让人匪夷所思的“故事”。这是老人让我最感动的世界观。“每一朵乌云都有一道银边。”老人把同遭苦难的人们在艰苦岁月的相互扶持当成宝贵的收获。“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蕴含着光和热的金边。”
和前言的“孟婆茶”一样,后记里的“隐身衣”没有沿袭中间四篇回忆文章的严谨,反而是天马行空地展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内里之丰富。中国人总说枪打出头鸟,却也对冒尖的人羡慕妒忌恨,这不是很矛盾吗?如杨绛老人比喻的一样,隐身衣在人世间真实存在,料子就是卑微。身处卑微则视而不见见而无睹。于是,穿上了就可以在人世间自由自在的隐身衣,反而让很多人避之唯恐不及,人人都想出人头地。可是,才之大小往往因人而异,有人见天日必然有人当底座卧泥地。出人头地有无数风险,但身披卑微之衣却也能见世态炎凉。抱含怎么样的生活态度才能在人世间求得一个正确的位置却需要我们付出一生的奔波和无数的选择,盖棺才能定论。这是杨绛老人用一生的时光告诉我们的人生观,雍容大气。
既然如此,我还是人生路上欢喜走一遭吧,诚挚地向老人道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