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指挥的艺术,被曼帅发挥到了极致。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不同于很多其他的关于战争的回忆录,他不但有作者亲身的经历,还有作者对各个战役决策思考的过程分析与研判。是军事爱好者了解战争艺术的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二战中,德国人的几个重大胜利,几乎都与曼斯坦因有关。
1939年的波兰战役,曼斯坦因作为主攻的南方集团军群的参谋长,是战役的主要策划与执行者。在战役过程中,第八集团军遭到波兰走廊退下来的波军主力的困兽之斗,出现危机,曼帅的随机应变和果敢处理,把危机变成战机,迅速变更部署,围歼了波军的主力,是其才华在二战中的初次显露。
西线的法国战役,就是著名的《曼斯坦因计划》。《曼斯坦因计划》的过人之处在于,有正确而清晰的目标——取得法国战役的全胜。被誉为“施利芬学派”最后一位大师的曼斯坦因,与德国历史上的那些伟大统帅——老毛奇,施利芬等一样,有着更深远而敏锐思想,在希特勒和他的一班参谋在谋划如何突破法军和比利时防线的时候,曼帅却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并牢牢不放。仅仅突破防线是不够的,全歼在法的盟军才是目标,与当年那个伟大的《施利芬计划》 可谓 异曲同工。所不同的是施利芬计划是一个右勾拳,而《曼斯坦因计划》是一记左勾拳。历史惊人的巧合,施利芬和曼斯坦因都没能亲自指挥他们的伟大计划。指挥一战的小毛奇和二战的指挥希特勒如出一辙的不具备一个伟大统帅的能力和技巧。小毛奇在一开战,就违背了施利芬的临终遗言“不要削弱我的右翼”。为保证各条战线保险,将原先右翼和左翼7:1的兵力配比,折中成5:3,以至于德军在突破第一道防线之后,缺乏继续的冲击力,而未能完成预想的合围。比施利芬幸运的是,虽然曼斯坦因也没能亲自指挥他的作战计划,但是他遇到了坦克大师古德里安将军。这个倔犟的装甲兵统帅从一开始便深刻理解了曼斯坦因计划的精髓,并矢志不渝的坚决执行,甚至不惜抗命。当接到上级停止前进的命令,古德里安以辞职向威胁,最终惊险的换来上级“可以继续执行武力侦查”的许诺。古德里安充分利用了这个“武力侦查”,一直推进到英吉利海峡。英国著名的军史专家李德.哈特说,法国战役实际是在曼斯坦因的伟大计划下,整个德国军队被古德里安一个人拖着走向的胜利。
而我个人认为,曼斯坦因最淋漓精致的才华展示,是其接手顿河集团军群之后,在1942年末到1943年哈尔科夫反击战结束,这一段时间所取得的军事成就。这也是曼斯坦因比施利芬幸运的地方,他终于有机会在战场上充分施展其才华与抱负,虽然他没能为德军取得最终的胜利。但其在哈尔科夫所取得的军事成就,却可以不折不扣的成为现代战争中“坎尼之战”式的辉煌胜利。曼斯坦因接任顿河集团军群司令时,德军在整个苏德战线的南方已经严重恶化。那时顿河集团军群的组成第六集团军已经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其余的都是在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军团崩溃之后,如潮水般撤退下来的德军残余。而A集团军群还被牢牢的钉在遥远的高加索。曼斯坦因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需要同时面对三个难题,解救第六集团军,保障高加索A集团军的后方不被切断,保障南方集团军群自身不被苏军合围于黑海边。结果是,他奇迹般的打到了斯大林格勒外30公里处,只是由于希特勒固执的拒绝突围,以及罗马尼亚集团军和意大利集团军的崩溃,拯救集团军的后防已经无法继续维持,遂被迫撤退,而功败垂成。由此可见,曼帅对于整个战场态势的判断是非常精准的,他可以准确的拿捏危机与灾难的临界点,并以此把对态势的驾驭和对战场形势利用发挥到极致。在拯救第六集团军无望之后,德军南方战线处于奔溃的边缘,但是曼帅最终还是成功驾驭了这种形势,并在整个防线退到哈尔科夫附近时,准确的抓住苏军补给线过长,部队超过负荷的时机,利用精锐的党卫军三个师,打出了一记漂亮的反击。而这也是德国在二战中的最后一场胜利,并且是在近乎绝望的情况下,反败为胜。
虽然曼帅是个天才,他也有吃败仗的时候。切尔卡瑟之败,是曼帅指挥下的南方集团军群在1944年吃的一个大败仗。虽然这次败仗的主因是由于希特勒坚持固守第聂伯河上最后的桥头阵地切尔卡瑟突出部而使德军在战略上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从战役开始德第8集团军就处于3面被围的不利态势,等到苏军从突出部两侧发起强大的钳形攻势,大约一周后,第8集团军即被合围。
此时第8集团军提出立即突围,南方集团军群的参谋们则建议立即将南方集团军群的所有机动部队集中,组织一个强大的解围集群从距离合围圈最近的一点突击,解救被围部队。但是这两个建议均被曼帅否决了。此时曼帅采用了一个看起来更具风险的方案。他一方面命令被围第8集团军固守,另一方面他将南方集团军的快速机动部队分为两只快速解围集群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向包围圈突击。可以看出,曼帅此时想的不仅仅是救出被围的德军部队,他仍然想通过一个两侧的突击,救出解围部队的同时,合围突入德军防线的苏军突击集群。如果此目的达到,德军将重创苏军的装甲突击力量,那将大大减轻1944年德军在南方防线的巨大压力。此战也将成为德军自1943年哈尔科夫反击战之后德军又一次反败为胜的奇迹。
但是事与愿违。分为两股的解围部队分散了原本就已经严重削弱的德军突击力量。并且由于天气的原因,泥泞的道路也使德军的行动被大大的延缓。另一个原因,当时德军状况最好的第22装甲师,按曼帅的指令向突击集群的集结地开进。当第22装甲师终于克服泥泞到到达集结地,却接到希特勒要其立刻返回的命令。这个灾难的命令使得22装甲师没能参与到性命攸关的解围行动,而其实力也完全消耗在了泥泞的道路上。结果,两个解围集群均未能到达合围圈。实力稍强一些的位于北面的解围集群,突击到了距离合围圈18公里处。而南面的解围集群距离合围圈则更远。第8集团军的命运只能靠他们自己了,曼帅不得已下达了第8集团军突围的命令。虽然第8集团军大约2/3的人员突出了包围圈,但是他们丢去了几乎所有的装备和物资,这些是1944年的德军无法承受的损失,并且此役也消耗了德军实际上最后的突击力量。
虽然从事后的角度分析,此战曼帅的指挥有其失误的地方,但仍然可以看出其指挥的特点——战略优先。当第8集团军被围之后,他的思想并没有被苏军的行动完全牵扯。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他也没有丢弃他的战略目标——如何稳定整个南方防线的态势。他知道仅仅救出被围部队是不够的,必须消灭苏军的主要突击力量,否则对于德军来说,仅仅只是拖延死亡的时间。但是,1944年的德军已经没有实力来实现曼帅宏大抱负,更何况还有希特勒灾难的干预。也许希特勒在解职曼帅时的理由也可以让我们窥其一二,“东线特别适合你的大规模作战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要做的仅仅就是防守。”
防御战相对于进攻战,特别是那种非预有准备的防御战,心理上的劣势可能更甚于实际的战场态势。(看看法国的崩溃就是典型的例证)这种极端复杂而恶劣的情况下,要求能够有正确的判断和指挥,还要有大胆的创造性的应对,并且要对胜利怀有不可动摇的信心,对指挥者的神经、胆量以及意志都是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这种挑战要远大于进攻战役。
曼帅的过人之处在于,优势时不轻敌,慎密的计划,果断的出击;劣势时,不被动消极,利用机动和灵活巧妙周旋,在不可能中创造胜机,永远保持对胜利的渴望和信心。具有钢铁般的神经,处变不惊,善于在变化中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不愧为一代名将。
曼斯坦因有句名言:“不论在何种困难的状况下,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胜利!”
二战中,德国人的几个重大胜利,几乎都与曼斯坦因有关。
1939年的波兰战役,曼斯坦因作为主攻的南方集团军群的参谋长,是战役的主要策划与执行者。在战役过程中,第八集团军遭到波兰走廊退下来的波军主力的困兽之斗,出现危机,曼帅的随机应变和果敢处理,把危机变成战机,迅速变更部署,围歼了波军的主力,是其才华在二战中的初次显露。
西线的法国战役,就是著名的《曼斯坦因计划》。《曼斯坦因计划》的过人之处在于,有正确而清晰的目标——取得法国战役的全胜。被誉为“施利芬学派”最后一位大师的曼斯坦因,与德国历史上的那些伟大统帅——老毛奇,施利芬等一样,有着更深远而敏锐思想,在希特勒和他的一班参谋在谋划如何突破法军和比利时防线的时候,曼帅却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并牢牢不放。仅仅突破防线是不够的,全歼在法的盟军才是目标,与当年那个伟大的《施利芬计划》 可谓 异曲同工。所不同的是施利芬计划是一个右勾拳,而《曼斯坦因计划》是一记左勾拳。历史惊人的巧合,施利芬和曼斯坦因都没能亲自指挥他们的伟大计划。指挥一战的小毛奇和二战的指挥希特勒如出一辙的不具备一个伟大统帅的能力和技巧。小毛奇在一开战,就违背了施利芬的临终遗言“不要削弱我的右翼”。为保证各条战线保险,将原先右翼和左翼7:1的兵力配比,折中成5:3,以至于德军在突破第一道防线之后,缺乏继续的冲击力,而未能完成预想的合围。比施利芬幸运的是,虽然曼斯坦因也没能亲自指挥他的作战计划,但是他遇到了坦克大师古德里安将军。这个倔犟的装甲兵统帅从一开始便深刻理解了曼斯坦因计划的精髓,并矢志不渝的坚决执行,甚至不惜抗命。当接到上级停止前进的命令,古德里安以辞职向威胁,最终惊险的换来上级“可以继续执行武力侦查”的许诺。古德里安充分利用了这个“武力侦查”,一直推进到英吉利海峡。英国著名的军史专家李德.哈特说,法国战役实际是在曼斯坦因的伟大计划下,整个德国军队被古德里安一个人拖着走向的胜利。
而我个人认为,曼斯坦因最淋漓精致的才华展示,是其接手顿河集团军群之后,在1942年末到1943年哈尔科夫反击战结束,这一段时间所取得的军事成就。这也是曼斯坦因比施利芬幸运的地方,他终于有机会在战场上充分施展其才华与抱负,虽然他没能为德军取得最终的胜利。但其在哈尔科夫所取得的军事成就,却可以不折不扣的成为现代战争中“坎尼之战”式的辉煌胜利。曼斯坦因接任顿河集团军群司令时,德军在整个苏德战线的南方已经严重恶化。那时顿河集团军群的组成第六集团军已经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其余的都是在意大利和罗马尼亚军团崩溃之后,如潮水般撤退下来的德军残余。而A集团军群还被牢牢的钉在遥远的高加索。曼斯坦因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需要同时面对三个难题,解救第六集团军,保障高加索A集团军的后方不被切断,保障南方集团军群自身不被苏军合围于黑海边。结果是,他奇迹般的打到了斯大林格勒外30公里处,只是由于希特勒固执的拒绝突围,以及罗马尼亚集团军和意大利集团军的崩溃,拯救集团军的后防已经无法继续维持,遂被迫撤退,而功败垂成。由此可见,曼帅对于整个战场态势的判断是非常精准的,他可以准确的拿捏危机与灾难的临界点,并以此把对态势的驾驭和对战场形势利用发挥到极致。在拯救第六集团军无望之后,德军南方战线处于奔溃的边缘,但是曼帅最终还是成功驾驭了这种形势,并在整个防线退到哈尔科夫附近时,准确的抓住苏军补给线过长,部队超过负荷的时机,利用精锐的党卫军三个师,打出了一记漂亮的反击。而这也是德国在二战中的最后一场胜利,并且是在近乎绝望的情况下,反败为胜。
虽然曼帅是个天才,他也有吃败仗的时候。切尔卡瑟之败,是曼帅指挥下的南方集团军群在1944年吃的一个大败仗。虽然这次败仗的主因是由于希特勒坚持固守第聂伯河上最后的桥头阵地切尔卡瑟突出部而使德军在战略上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从战役开始德第8集团军就处于3面被围的不利态势,等到苏军从突出部两侧发起强大的钳形攻势,大约一周后,第8集团军即被合围。
此时第8集团军提出立即突围,南方集团军群的参谋们则建议立即将南方集团军群的所有机动部队集中,组织一个强大的解围集群从距离合围圈最近的一点突击,解救被围部队。但是这两个建议均被曼帅否决了。此时曼帅采用了一个看起来更具风险的方案。他一方面命令被围第8集团军固守,另一方面他将南方集团军的快速机动部队分为两只快速解围集群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向包围圈突击。可以看出,曼帅此时想的不仅仅是救出被围的德军部队,他仍然想通过一个两侧的突击,救出解围部队的同时,合围突入德军防线的苏军突击集群。如果此目的达到,德军将重创苏军的装甲突击力量,那将大大减轻1944年德军在南方防线的巨大压力。此战也将成为德军自1943年哈尔科夫反击战之后德军又一次反败为胜的奇迹。
但是事与愿违。分为两股的解围部队分散了原本就已经严重削弱的德军突击力量。并且由于天气的原因,泥泞的道路也使德军的行动被大大的延缓。另一个原因,当时德军状况最好的第22装甲师,按曼帅的指令向突击集群的集结地开进。当第22装甲师终于克服泥泞到到达集结地,却接到希特勒要其立刻返回的命令。这个灾难的命令使得22装甲师没能参与到性命攸关的解围行动,而其实力也完全消耗在了泥泞的道路上。结果,两个解围集群均未能到达合围圈。实力稍强一些的位于北面的解围集群,突击到了距离合围圈18公里处。而南面的解围集群距离合围圈则更远。第8集团军的命运只能靠他们自己了,曼帅不得已下达了第8集团军突围的命令。虽然第8集团军大约2/3的人员突出了包围圈,但是他们丢去了几乎所有的装备和物资,这些是1944年的德军无法承受的损失,并且此役也消耗了德军实际上最后的突击力量。
虽然从事后的角度分析,此战曼帅的指挥有其失误的地方,但仍然可以看出其指挥的特点——战略优先。当第8集团军被围之后,他的思想并没有被苏军的行动完全牵扯。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他也没有丢弃他的战略目标——如何稳定整个南方防线的态势。他知道仅仅救出被围部队是不够的,必须消灭苏军的主要突击力量,否则对于德军来说,仅仅只是拖延死亡的时间。但是,1944年的德军已经没有实力来实现曼帅宏大抱负,更何况还有希特勒灾难的干预。也许希特勒在解职曼帅时的理由也可以让我们窥其一二,“东线特别适合你的大规模作战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要做的仅仅就是防守。”
防御战相对于进攻战,特别是那种非预有准备的防御战,心理上的劣势可能更甚于实际的战场态势。(看看法国的崩溃就是典型的例证)这种极端复杂而恶劣的情况下,要求能够有正确的判断和指挥,还要有大胆的创造性的应对,并且要对胜利怀有不可动摇的信心,对指挥者的神经、胆量以及意志都是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这种挑战要远大于进攻战役。
曼帅的过人之处在于,优势时不轻敌,慎密的计划,果断的出击;劣势时,不被动消极,利用机动和灵活巧妙周旋,在不可能中创造胜机,永远保持对胜利的渴望和信心。具有钢铁般的神经,处变不惊,善于在变化中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不愧为一代名将。
曼斯坦因有句名言:“不论在何种困难的状况下,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胜利!”
© 本文版权归作者 queeruncl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