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不懂的小说

我大三的时候和对面宿舍的一个朋友探讨文学,我一直坚信文学现在是夕阳产业了,不会有什么发展了。他不同意,他认为文学会有长足的,继续的发展。我说现代主义这种文学浪潮已经不会再出现了,这就证明了文学已经开始衰落。但他由此提出的一个观点很有意思(当然我不知道这是他原创的,还是从别的地方看来的,他看了很多很多书,这个我很佩服)。他说很多文学作品,尤其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作品,文学史价值是大于文学价值的。它们的出现就是为了树立一个里程碑,证明文学曾经这样那样过,而且这种里程碑也往往是一种警示:此路不通。如果现在还有人想模仿《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等等,那么这个人绝对是个傻瓜。现代及后现代主义的作品的实验性决定了它们的不可复制性。我觉得这个观点很有用,尤其“文学价值”和“文学史价值”的区分,让很多问题就此一清二楚。
《洪堡的礼物》是我仰慕已久的一部作品,鼎鼎大名早就灌在我的耳中。当然读了一百页后,我想我的感觉和很多人的感觉一样:失望,摸不着头脑。叙述顺序的混乱往往让我要回味许久才能接上上下文。类似意识流的作品一直是我的死穴,当然我觉得喜欢意识流的人(比如我的一个学弟),应该对这部作品评价不错。这部作品的前四百多页写的基本上就是两天之内发生的事情,但是之所以能写四百页,就是很多东西交织在一起。回忆,回忆中的回忆,回忆中的未来,等等不一而足。而回忆和当下的叙述之间的界限又不是非常明显,这着实让人比较恼火。
读完后松了一口气,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这些意识流和近似意识流的东西,是不是能够按照传统的倒叙、插叙等手法表现呢?我觉得就技术层面上讲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完全可以用传统手法来改写《喧哗与骚动》,不是吗?但是为什么这些作家要抛弃传统的写作手法而发明一种让大部分读者比较难以接受的手法呢?我个人的体会是,作家们开始不再考虑读者的感受,不再将读者作为上帝,作为标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自己想要的表达,因而出现了种种文学实验。这种转向应该是随着现代性开始的。在这以前,作家们写作往往是考虑到能否卖钱,能否为自己赢得生活必要的物质资料。比如巴尔扎克,他就必须为了享受、还债来写作,还有大仲马等等。因此这些作家必须考虑到读者的接受问题,必须将市场作为写作中的重要一极。而现代主义的作家们个注重的是个人的表达(比如普鲁斯特),表达占据了他们写作的核心。
这也许就是我们接受的时候产生困难之所在。
《洪堡的礼物》是我仰慕已久的一部作品,鼎鼎大名早就灌在我的耳中。当然读了一百页后,我想我的感觉和很多人的感觉一样:失望,摸不着头脑。叙述顺序的混乱往往让我要回味许久才能接上上下文。类似意识流的作品一直是我的死穴,当然我觉得喜欢意识流的人(比如我的一个学弟),应该对这部作品评价不错。这部作品的前四百多页写的基本上就是两天之内发生的事情,但是之所以能写四百页,就是很多东西交织在一起。回忆,回忆中的回忆,回忆中的未来,等等不一而足。而回忆和当下的叙述之间的界限又不是非常明显,这着实让人比较恼火。
读完后松了一口气,忽然想到一个问题,这些意识流和近似意识流的东西,是不是能够按照传统的倒叙、插叙等手法表现呢?我觉得就技术层面上讲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完全可以用传统手法来改写《喧哗与骚动》,不是吗?但是为什么这些作家要抛弃传统的写作手法而发明一种让大部分读者比较难以接受的手法呢?我个人的体会是,作家们开始不再考虑读者的感受,不再将读者作为上帝,作为标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自己想要的表达,因而出现了种种文学实验。这种转向应该是随着现代性开始的。在这以前,作家们写作往往是考虑到能否卖钱,能否为自己赢得生活必要的物质资料。比如巴尔扎克,他就必须为了享受、还债来写作,还有大仲马等等。因此这些作家必须考虑到读者的接受问题,必须将市场作为写作中的重要一极。而现代主义的作家们个注重的是个人的表达(比如普鲁斯特),表达占据了他们写作的核心。
这也许就是我们接受的时候产生困难之所在。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