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玻璃城堡,但是,记住这段童年。

在阅读本书的大多数时间里,我的心情是不快的,其间还有不少的愤怒。这些情绪的来源就是书中的爸爸和妈妈,沃尔斯家四个孩子的监护人。我不能否认他们身上不乏闪光之处,比如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比如教会孩子如何勇敢地面对困难。但是有一句话我不得不说,他们都太自私了,是一对很不称职的父母。“那为什么她做得一点都不像一个母亲呢?”,“而且为什么你做得也一点不像一个父亲呢?”(P282)珍妮特对他的爸爸发出了同样的愤怒呼喊,他的爸爸真应该为此感到脸红。但是他没有。他所做出的反应是给了他女儿六下皮带的抽打,且是在他并非醉酒的状态下。
我的生命已经过到从1/3到1/2之间都有可能的那个区段了,不知道为什么在记忆里童年却并不遥远。对于我作为一个孩子的感觉,很强烈的一点就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的一个弱势的被塑造品。尤其是当我的喜好,我的追求,我的愿望并不能在父母的生活轨道上被承载时,那种“弱势的被塑造品”的感觉就特别地突出。在父母和孩子的面对中,父母始终是强势的,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那种强势。强势就意味着他们可以否定甚至于褫夺掉你珍惜喜爱怀念憧憬着的一切,无条件的。类似的事在书中被展现的实在太多了,从那只叫做堂吉诃德的猫被爸爸扔出车外开始(P20)。可笑且可悲的是,后来亲手把孩子们收养的流浪猫闷在袋子里去溺毙的爸爸,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只野生美洲狮被警察射杀后,竟然惊呼出”那只美洲狮对自己的生命拥有同等的权力,“(P135)所以你们可以了解这是怎样一种可怕的强势了吧。在我的童年生活中,我和沃尔斯家的孩子们一样,在很多事情里感受到对生活的无能无力,同样这种无能无力是我的父母带给我的。我必须去接受,作为童年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我也做爸爸了,也站在了那个叫“强势”的方向舵的后面。“做一个好爸爸,而不是滥用作为成年人的权力。“——我必须不时让自己警戒于那种强势。我还会是一个对孩子的塑造的参与者,但是同时孩子对于自己的生活将拥有同等的权力。
我知道知易行难。作为强势的那一方,为了孩子割舍一些自己的生活应该没问题,问题是如果要割舍的超出了你的预期的时候,怎么办呢?此时要重新挥动起强势的大棒实在再容易不过了,就象爸爸重回向往的酒吧酩酊大醉 ,就象妈妈花光家庭预算大嚼她最爱的好时巧克力(P221)。我非圣贤,也会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存着这样那样的“瘾”。但是我深深地本能厌恶上述的独自沉醉的行为。我应该在战胜自己的欲望和惰性时有更多来自本能的力量,去让我尝试做难的那部分割舍或曰牺牲。
书中的年代对于沃尔斯一家还是够宽容的:爸爸总能到处找到正式工作;妈妈也可以轻松拿到学校的教职;洛丽、珍妮特、布赖恩可以在纽约很快找到零工,并且通过努力奋斗进入大学进入公司。与之对应的是现今,即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美国面对的是低迷的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如果沃尔斯一家的故事再演绎一遍,是不是结局还能够如此亮色调真是一个大问号了。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自私的爸爸和妈妈在那个年代真的挥霍掉太多了。书尾的一段尤让我读来心酸,感恩节到了,一家人(除了爸爸和莫琳)在珍妮特的新家团聚,面对一桌丰盛的感恩节大餐,布赖恩”注视着盘子。我知道他在想些什么,每一次当他看到像这样一个宴会时他在想些什么。他摇了摇头然后说:‘你知道,把食物放到桌上并不真的那么困难,如果那就是你决定了要做的事情的话。’“(P370)还记得前面提到的珍妮特的愤怒呼喊吗?这次是布赖恩以他的方式给出了一个弱势者的呼喊,虽然彼时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弱势者了,但童年生活的印痕依然留在那里,顽固地。
我决心在自己的童年中失去的东西,要加倍地给予我的孩子。如果这正是他渴求的,那真是再妙不过的事了。如果不是,我必须去努力找寻他所要的是在哪里。无论什么情况下,”匮乏“是一个可怕的词,物质上的和情感上的,都是如此。一座永远不打算动工的玻璃城堡还是留在爸爸的记忆里吧。和沃尔斯家的孩子一样,我的孩子不是不能受苦的温室花朵,但如果这苦是因我的强势而加之于他身上的,我会万分内疚。我怀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内疚那么几次的,所以我还是必须不时让自己警戒于那种强势,所以我记下这些文字来。
回到我的读后感:在阅读本书的大多数时间里,我的心情是不快的,其间还有不少的愤怒。有一句话是我的心情的总结,给书的爸爸和妈妈(我读完了现有的全部26篇书评,发现只有很少人和我有同样的愤怒,没关系,我还是要说出来):
Shame on you!
我的生命已经过到从1/3到1/2之间都有可能的那个区段了,不知道为什么在记忆里童年却并不遥远。对于我作为一个孩子的感觉,很强烈的一点就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的一个弱势的被塑造品。尤其是当我的喜好,我的追求,我的愿望并不能在父母的生活轨道上被承载时,那种“弱势的被塑造品”的感觉就特别地突出。在父母和孩子的面对中,父母始终是强势的,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那种强势。强势就意味着他们可以否定甚至于褫夺掉你珍惜喜爱怀念憧憬着的一切,无条件的。类似的事在书中被展现的实在太多了,从那只叫做堂吉诃德的猫被爸爸扔出车外开始(P20)。可笑且可悲的是,后来亲手把孩子们收养的流浪猫闷在袋子里去溺毙的爸爸,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只野生美洲狮被警察射杀后,竟然惊呼出”那只美洲狮对自己的生命拥有同等的权力,“(P135)所以你们可以了解这是怎样一种可怕的强势了吧。在我的童年生活中,我和沃尔斯家的孩子们一样,在很多事情里感受到对生活的无能无力,同样这种无能无力是我的父母带给我的。我必须去接受,作为童年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我也做爸爸了,也站在了那个叫“强势”的方向舵的后面。“做一个好爸爸,而不是滥用作为成年人的权力。“——我必须不时让自己警戒于那种强势。我还会是一个对孩子的塑造的参与者,但是同时孩子对于自己的生活将拥有同等的权力。
我知道知易行难。作为强势的那一方,为了孩子割舍一些自己的生活应该没问题,问题是如果要割舍的超出了你的预期的时候,怎么办呢?此时要重新挥动起强势的大棒实在再容易不过了,就象爸爸重回向往的酒吧酩酊大醉 ,就象妈妈花光家庭预算大嚼她最爱的好时巧克力(P221)。我非圣贤,也会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上存着这样那样的“瘾”。但是我深深地本能厌恶上述的独自沉醉的行为。我应该在战胜自己的欲望和惰性时有更多来自本能的力量,去让我尝试做难的那部分割舍或曰牺牲。
书中的年代对于沃尔斯一家还是够宽容的:爸爸总能到处找到正式工作;妈妈也可以轻松拿到学校的教职;洛丽、珍妮特、布赖恩可以在纽约很快找到零工,并且通过努力奋斗进入大学进入公司。与之对应的是现今,即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美国面对的是低迷的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如果沃尔斯一家的故事再演绎一遍,是不是结局还能够如此亮色调真是一个大问号了。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自私的爸爸和妈妈在那个年代真的挥霍掉太多了。书尾的一段尤让我读来心酸,感恩节到了,一家人(除了爸爸和莫琳)在珍妮特的新家团聚,面对一桌丰盛的感恩节大餐,布赖恩”注视着盘子。我知道他在想些什么,每一次当他看到像这样一个宴会时他在想些什么。他摇了摇头然后说:‘你知道,把食物放到桌上并不真的那么困难,如果那就是你决定了要做的事情的话。’“(P370)还记得前面提到的珍妮特的愤怒呼喊吗?这次是布赖恩以他的方式给出了一个弱势者的呼喊,虽然彼时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弱势者了,但童年生活的印痕依然留在那里,顽固地。
我决心在自己的童年中失去的东西,要加倍地给予我的孩子。如果这正是他渴求的,那真是再妙不过的事了。如果不是,我必须去努力找寻他所要的是在哪里。无论什么情况下,”匮乏“是一个可怕的词,物质上的和情感上的,都是如此。一座永远不打算动工的玻璃城堡还是留在爸爸的记忆里吧。和沃尔斯家的孩子一样,我的孩子不是不能受苦的温室花朵,但如果这苦是因我的强势而加之于他身上的,我会万分内疚。我怀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内疚那么几次的,所以我还是必须不时让自己警戒于那种强势,所以我记下这些文字来。
回到我的读后感:在阅读本书的大多数时间里,我的心情是不快的,其间还有不少的愤怒。有一句话是我的心情的总结,给书的爸爸和妈妈(我读完了现有的全部26篇书评,发现只有很少人和我有同样的愤怒,没关系,我还是要说出来):
Shame on you!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