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众生相,音乐大世界

您知道指挥家曾拿着一卷纸或者塞满小牛毛的一卷牛皮充当指挥棒吗?您知道“德国民族歌剧之父”韦伯指挥时面对观众吗?您知道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直到20世纪初还站着演奏吗?您知道彪罗那句赞美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的名言,是在什么场合下说的吗?这些有趣的故事,都见之于三联书店最近出版的《伟大指挥家》一书中,它的作者就是美国现代著名乐评家哈罗德·C·勋伯格。
但你假如把这本书当作有关指挥的轶事趣闻集来读,那就未免失之肤浅了。按照勋伯格的意思,本书“试图呈现伟大指挥家的音乐态度及技巧的不断演变”。在这本资料丰富、考据扎实、文笔生动的著作中,作者对指挥的起源、指挥地位的确立、乐队的定型、指挥风格的演变及两种指挥艺术流派的抗衡与发展、优秀指挥家的艺术特点及趣事等,作了翔实有据、栩栩如生的描述和评析。我们因此知道了,在17、18世纪,指挥在乐队中并不未占据中心位置,演奏键盘乐器的演奏家控制着节奏,首席小提琴则给出速度,还不时地挥弓打拍子,指挥只不过是站在键盘乐器手旁边,在他认为关键的乐段提醒一下乐队。有眼光的音乐家为实现“指挥的分权”、确立指挥的核心地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第一个统一弦乐手弓法、曾任路易十四宫廷乐队指挥的吕利是首先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付诸实践的音乐家;脾气暴躁的作曲家亨德尔为赢得指挥的统帅地位,甚至与大键琴演奏家马特松拔剑决斗,差点丧命;德国音乐家施波尔则说服了钢琴家把总谱交给自己,成为乐史上率先提示速度、打出明确的节拍,并且首先使用指挥棒的音乐家。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指挥家往往来源于伟大的作曲家,无论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韦伯,甚至有近代指挥艺术三位一体基石之称的柏辽兹、门德尔松、瓦格纳,甚至是帕格尼尼、李斯特、勃拉姆斯,他们都曾以作曲家的身份站在指挥台上,既是创造者,又是诠释者,为指挥艺术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智和心血。而汉斯·冯·彪罗的出现,则意味着一种新职业的应运而生,或者说一门艺术专业的正式诞生——从此,指挥的使命就是阐释他人的作品,是进行再创作的音乐家,而非原创者。虽然,此后马勒与理查·施特劳斯可以说是作曲家兼指挥家双重职业的回光返照,但指挥的诠释者身份终究确立了下来,从彪罗、里希特、尼基什、卡尔·穆克、魏因加特纳,到托斯卡尼尼、门盖尔贝格、富特温格勒、瓦尔特、斯托科夫斯基,无不如此。他们又可以分成两个艺术流派,一个是以瓦格纳、马勒、尼基什、富特温格勒为代表的主观浪漫派,另一个则是以彪罗、卡尔·穆克、魏因加特纳、托斯卡尼尼为代表的客观直译派。
本书告诉我们,19世纪最后的四分之一年代起,指挥艺术迎来了黄金岁月。一批个性迥异的伟大指挥家,犹如群星闪耀,照亮了艺术的天空,让人们充分领略了音乐的绚丽多姿与无与伦比的美。瓦格纳刚指挥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时,乐手们对他的分组排练十分抵触,然而,当乐团排完贝多芬的一部交响曲后,却对瓦格纳发出了由衷的欢呼,因为他们从未遇见这样一位指挥,能够在每个力度变化处引出如此均衡的音响,能让音乐的色彩产生如此微妙丰富的变化。尼基什有一次在晚上给伦敦交响乐团排练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此时乐团已经疲惫不堪了,但只练了五分钟,乐队就忘了疲倦,精神抖擞,第一乐章结束,乐团全体起立,大声喝彩;更令人称奇的是,排完整部作品,尼基什几乎没有说话,只是微微挥动指挥棒,乐团就进入了梦幻般的忘我状态。瓦尔特演绎出的音乐则充满爱的力量,让听众和音乐家都非常地愉悦舒适。与他合作过的洛特·莱曼称赞他:“只要是他指挥伴奏,我就会有无比的安全感。他的指挥棒好比摇篮,我就象被他摇着的婴儿。”
勋伯格是以洞穿古今的历史视野来构思本书的,但他的文笔生动形象,一处处细节,一段段故事,信笔捻来,妙语生花,让一个个有血有肉、充满个性魅力的音乐家在他的笔下活了起来。柏辽兹有一次排练完后,忽然想起当晚还要演出自己的《罗马狂欢节》序曲,但已经来不及练习了,于是,他决定不经排练直接演出这首乐曲。这是一部节奏复杂、难点很多的作品,乐手们都捏着一把汗,但柏辽兹的表现却令人叹服,他的拍子坚定果断,所有细微处的提示都清晰无误,音乐的进行流畅饱满,演出异常成功。以谱写歌剧《贞洁的修女》闻名于世的斯蓬蒂尼也是一位指挥好手,有“乐团中的拿破仑”之雅号,他在排练时喜欢用拿破仑式的军队口号,比如朝乐手们大喊:“走!向前进!进攻!”排练结束后他如果感到满意,就会说:“下次战场上见!”彪罗对乐队和音乐家的要求非常严格。有一次指挥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男高音的表现让他很不满意,便斥责道:“你不像天鹅骑士,倒像猪猡骑士。”美国交响乐事业的先驱、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首乐总监西奥多·托马斯是个工作狂,有一位商人有意出资组建芝加哥交响乐团,问他:“如果我们给你一支永久乐队,你愿意来芝加哥吗?”托马斯毫不犹豫地回答:“如果你们给我一支永久乐队,让我下地狱都行。”一位愿为艺术赴汤蹈火的音乐家形象跃然纸上。
《伟大指挥家》一书中还附录了大量的音乐家历史照片和漫画插图,使得全书图文并茂,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不过,由于此书写于1967年,作者对指挥家的选择范围基本到卡拉扬、伯恩斯坦为止,当时的指挥新星小泽征尔、梅塔只是一笔带过,之后的指挥大师更无法涉及。这可能让今天的爱乐人阅读时觉得有些不够过瘾,但也能够理解。
但你假如把这本书当作有关指挥的轶事趣闻集来读,那就未免失之肤浅了。按照勋伯格的意思,本书“试图呈现伟大指挥家的音乐态度及技巧的不断演变”。在这本资料丰富、考据扎实、文笔生动的著作中,作者对指挥的起源、指挥地位的确立、乐队的定型、指挥风格的演变及两种指挥艺术流派的抗衡与发展、优秀指挥家的艺术特点及趣事等,作了翔实有据、栩栩如生的描述和评析。我们因此知道了,在17、18世纪,指挥在乐队中并不未占据中心位置,演奏键盘乐器的演奏家控制着节奏,首席小提琴则给出速度,还不时地挥弓打拍子,指挥只不过是站在键盘乐器手旁边,在他认为关键的乐段提醒一下乐队。有眼光的音乐家为实现“指挥的分权”、确立指挥的核心地位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第一个统一弦乐手弓法、曾任路易十四宫廷乐队指挥的吕利是首先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付诸实践的音乐家;脾气暴躁的作曲家亨德尔为赢得指挥的统帅地位,甚至与大键琴演奏家马特松拔剑决斗,差点丧命;德国音乐家施波尔则说服了钢琴家把总谱交给自己,成为乐史上率先提示速度、打出明确的节拍,并且首先使用指挥棒的音乐家。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指挥家往往来源于伟大的作曲家,无论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韦伯,甚至有近代指挥艺术三位一体基石之称的柏辽兹、门德尔松、瓦格纳,甚至是帕格尼尼、李斯特、勃拉姆斯,他们都曾以作曲家的身份站在指挥台上,既是创造者,又是诠释者,为指挥艺术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智和心血。而汉斯·冯·彪罗的出现,则意味着一种新职业的应运而生,或者说一门艺术专业的正式诞生——从此,指挥的使命就是阐释他人的作品,是进行再创作的音乐家,而非原创者。虽然,此后马勒与理查·施特劳斯可以说是作曲家兼指挥家双重职业的回光返照,但指挥的诠释者身份终究确立了下来,从彪罗、里希特、尼基什、卡尔·穆克、魏因加特纳,到托斯卡尼尼、门盖尔贝格、富特温格勒、瓦尔特、斯托科夫斯基,无不如此。他们又可以分成两个艺术流派,一个是以瓦格纳、马勒、尼基什、富特温格勒为代表的主观浪漫派,另一个则是以彪罗、卡尔·穆克、魏因加特纳、托斯卡尼尼为代表的客观直译派。
本书告诉我们,19世纪最后的四分之一年代起,指挥艺术迎来了黄金岁月。一批个性迥异的伟大指挥家,犹如群星闪耀,照亮了艺术的天空,让人们充分领略了音乐的绚丽多姿与无与伦比的美。瓦格纳刚指挥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时,乐手们对他的分组排练十分抵触,然而,当乐团排完贝多芬的一部交响曲后,却对瓦格纳发出了由衷的欢呼,因为他们从未遇见这样一位指挥,能够在每个力度变化处引出如此均衡的音响,能让音乐的色彩产生如此微妙丰富的变化。尼基什有一次在晚上给伦敦交响乐团排练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此时乐团已经疲惫不堪了,但只练了五分钟,乐队就忘了疲倦,精神抖擞,第一乐章结束,乐团全体起立,大声喝彩;更令人称奇的是,排完整部作品,尼基什几乎没有说话,只是微微挥动指挥棒,乐团就进入了梦幻般的忘我状态。瓦尔特演绎出的音乐则充满爱的力量,让听众和音乐家都非常地愉悦舒适。与他合作过的洛特·莱曼称赞他:“只要是他指挥伴奏,我就会有无比的安全感。他的指挥棒好比摇篮,我就象被他摇着的婴儿。”
勋伯格是以洞穿古今的历史视野来构思本书的,但他的文笔生动形象,一处处细节,一段段故事,信笔捻来,妙语生花,让一个个有血有肉、充满个性魅力的音乐家在他的笔下活了起来。柏辽兹有一次排练完后,忽然想起当晚还要演出自己的《罗马狂欢节》序曲,但已经来不及练习了,于是,他决定不经排练直接演出这首乐曲。这是一部节奏复杂、难点很多的作品,乐手们都捏着一把汗,但柏辽兹的表现却令人叹服,他的拍子坚定果断,所有细微处的提示都清晰无误,音乐的进行流畅饱满,演出异常成功。以谱写歌剧《贞洁的修女》闻名于世的斯蓬蒂尼也是一位指挥好手,有“乐团中的拿破仑”之雅号,他在排练时喜欢用拿破仑式的军队口号,比如朝乐手们大喊:“走!向前进!进攻!”排练结束后他如果感到满意,就会说:“下次战场上见!”彪罗对乐队和音乐家的要求非常严格。有一次指挥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男高音的表现让他很不满意,便斥责道:“你不像天鹅骑士,倒像猪猡骑士。”美国交响乐事业的先驱、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首乐总监西奥多·托马斯是个工作狂,有一位商人有意出资组建芝加哥交响乐团,问他:“如果我们给你一支永久乐队,你愿意来芝加哥吗?”托马斯毫不犹豫地回答:“如果你们给我一支永久乐队,让我下地狱都行。”一位愿为艺术赴汤蹈火的音乐家形象跃然纸上。
《伟大指挥家》一书中还附录了大量的音乐家历史照片和漫画插图,使得全书图文并茂,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不过,由于此书写于1967年,作者对指挥家的选择范围基本到卡拉扬、伯恩斯坦为止,当时的指挥新星小泽征尔、梅塔只是一笔带过,之后的指挥大师更无法涉及。这可能让今天的爱乐人阅读时觉得有些不够过瘾,但也能够理解。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