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版尼采

《玻璃球游戏》简单概括而言,就是一个象牙塔的寓言,和一个人如何成为真正的人的故事。因为包含的东西太多,眼下还无法作出全面的总结,姑且选择一个偏题的切入点,也许可以作为对这部作品的一个侧面了解。
黑塞似乎是个挺爱开玩笑的人,在这个乌托邦的虚构故事中,直接放入了许多真实人物为原型的角色。比如托马斯·曼,比如尼采。
对于尼采这个人,一直不知该怎样理解。起初只是好奇。大学时不管是不是学文的学生,书架上尼采、弗洛伊德、波伏瓦等几个名字总是少不了的。跟着囫囵吞枣看了《悲剧的诞生》、看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其实并没有看进去多少。矛盾和犹豫,不知道这个人是强大还是软弱,不知道该如何看待他的观点。一位学哲学出身的朋友,对我坦言自己没看过尼采,半开玩笑地说,因为都说他是个疯子,不知道自己看了也会不会发疯,所以没去看。听着挺难过,难道到现在这个人还是被排斥在边缘吗?他是个很孤独的人,却又强迫自己变得强硬,甚至代替人类去挑战神,解构了上帝,因而受到了普罗米修斯一样的惩罚——在孤独中死去,几个世纪被人误会、误读。尝试想接受,也试着去评价,但是现在的自己显然是做不到的,却又不想用他人的答案代替自己的认识。委实,我也没有看到多少真正有价值的评判。因而,黑塞给了我一个可以参考的评判,也许是这个阶段的自己从这本书中得到最有价值的东西。
《玻璃球游戏》里,黑塞将他设定为主角的一位好友,极富才华,却有个性上的缺陷。黑塞借主角之口评价了他这位朋友:
“德格拉里乌斯绝对不宜承担任何具有代表性、领导型和组织性的职务,否则对他本人对公务都将成为不行。他精神上的缺陷是偶尔精神忧郁,强烈渴望孤独、畏惧承担责任,也可能存在过自杀的思想。他的情况如此危险,幸亏他能自持,勇敢面对现实,以致大多数认识他的人只觉得他过分羞怯和沉默,全然想不到他的情况多么严重。”
同样,对他所创作的玻璃球游戏作品(在文中指代一种构筑在跨学科基础上,特别与音乐科学相关的思维游戏),也可以看做黑塞本人对尼采作品的评价,大概是我读过对他作品描述最准确和生动的文字,很精彩,虽然很长,还是忍不住想把这段话摘录下来:
“这些游戏作品都像小型戏剧,都有近似独白的戏剧结构,颇像一幅卓越的自画像,反映这作者纯个人的既危险又才气横溢的精神生活。每一场游戏所赖以建基的各种主题与各组主题,连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对抗,不仅均有富于思想的辨证配合,而且各种对立声调之间的综合和协调并非采用一般通用的古典手法推向结局,而是让这类协调统一经历一系列的分裂,每每在貌似困顿绝望,近于瓦解之际,却蓦然顿住,疑问和困惑逐渐淡化消失,因而他的每一场游戏都具有一种激动人心的色彩——据我所知,过去尚无人敢作此等尝试。尤其他的游戏总体上表达了一种悲剧性的怀疑和放弃,成为一种怀疑否定任何精神知识的形象展示。与此同时,它们的精神内涵,连同其游戏的书法艺术,却又如此完美无瑕,美得令人不禁热泪盈眶。他撰写的每一场游戏皆竭力从内心寻求解答,以及最终以高贵的弃绝态度放弃了解答,就像一首完美的哀歌,只是悲叹美好事物的须臾易逝和一切高贵精神追求的可疑之处。”
这里对其作品结构、语言文字之美感的描述,新近重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感觉尤其精准。但是尼采并不是个显性的悲观主义者,甚至可以把他看成乐观者,似乎是悲观到了绝顶,转向反面。似乎很矛盾,悲观者可以从他的乐观中得到这种一种出自绝望而做出的决然的姿态,但乐观者也可以看做一种通透的智慧,在超越了虚无与悲观之上坚定的乐观。而今的我尚不能评价。
对于他个人,黑塞如此评价:
“他愿意一辈子做个受苦受难、前途渺茫却死不回头的独行者,做一个才能出众的愚人,做一个虚无主义者,也不肯走顺从教会秩序而达到平静境界的道路。他不在乎平静安定,他不敬重教会秩序,他对种种指责与孤立一概满不在乎。毫无疑问,他在这个以和谐与秩序为理想的团体里,是一个令人不快而且难以消化的分子。然而,恰恰是这种难以相处、难以同化使他成为这个秩序井然笑世界里一股生气勃勃的不安定力量,成了一种责备、警告和提醒,成了一个激发新颖、勇敢、冲破禁忌等无畏思想的发动者,他是羊群中一头执拗不听话的山羊。”
他又指出这样人的危险之处,黑塞认为他身上体现了世态颓唐的一种病兆,会对未来人塑造形成不良影响,并且警告不可以让没有基础的年轻学生直接跟从他学习:
“不会人人都具有他那种罕见的才能,那种忧伤的性情、闪跃跳动的艺术家热情,相反,大多数人也许将会仅仅具有他的消极因素:他的不可信赖性,他的浪费才华的嗜好,他的缺乏纪律和团结的意识。”
在故事中,近乎完人的主角尽心为这位好友安排了适合他发挥的环境,使他没有走上和尼采一样精神崩溃的道路。两人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影射了瓦格纳和尼采的关系,黑塞设想了一个更为完美的“瓦格纳”,因而没有出现两人决裂的局面。
我可以推测,黑塞认为尼采是个性格软弱的人,隐约有同感,不想否认。但与一般软弱者不同,还有一种强大的感觉,虽然不是伪装的,但却让人感到很悲哀。
这个人,最终还是不敢去渴望温柔和爱,于是把它们都否定了。
但是他追求的真理,很大程度上已经很接近。我同样无法否认。
黑塞似乎是个挺爱开玩笑的人,在这个乌托邦的虚构故事中,直接放入了许多真实人物为原型的角色。比如托马斯·曼,比如尼采。
对于尼采这个人,一直不知该怎样理解。起初只是好奇。大学时不管是不是学文的学生,书架上尼采、弗洛伊德、波伏瓦等几个名字总是少不了的。跟着囫囵吞枣看了《悲剧的诞生》、看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其实并没有看进去多少。矛盾和犹豫,不知道这个人是强大还是软弱,不知道该如何看待他的观点。一位学哲学出身的朋友,对我坦言自己没看过尼采,半开玩笑地说,因为都说他是个疯子,不知道自己看了也会不会发疯,所以没去看。听着挺难过,难道到现在这个人还是被排斥在边缘吗?他是个很孤独的人,却又强迫自己变得强硬,甚至代替人类去挑战神,解构了上帝,因而受到了普罗米修斯一样的惩罚——在孤独中死去,几个世纪被人误会、误读。尝试想接受,也试着去评价,但是现在的自己显然是做不到的,却又不想用他人的答案代替自己的认识。委实,我也没有看到多少真正有价值的评判。因而,黑塞给了我一个可以参考的评判,也许是这个阶段的自己从这本书中得到最有价值的东西。
《玻璃球游戏》里,黑塞将他设定为主角的一位好友,极富才华,却有个性上的缺陷。黑塞借主角之口评价了他这位朋友:
“德格拉里乌斯绝对不宜承担任何具有代表性、领导型和组织性的职务,否则对他本人对公务都将成为不行。他精神上的缺陷是偶尔精神忧郁,强烈渴望孤独、畏惧承担责任,也可能存在过自杀的思想。他的情况如此危险,幸亏他能自持,勇敢面对现实,以致大多数认识他的人只觉得他过分羞怯和沉默,全然想不到他的情况多么严重。”
同样,对他所创作的玻璃球游戏作品(在文中指代一种构筑在跨学科基础上,特别与音乐科学相关的思维游戏),也可以看做黑塞本人对尼采作品的评价,大概是我读过对他作品描述最准确和生动的文字,很精彩,虽然很长,还是忍不住想把这段话摘录下来:
“这些游戏作品都像小型戏剧,都有近似独白的戏剧结构,颇像一幅卓越的自画像,反映这作者纯个人的既危险又才气横溢的精神生活。每一场游戏所赖以建基的各种主题与各组主题,连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对抗,不仅均有富于思想的辨证配合,而且各种对立声调之间的综合和协调并非采用一般通用的古典手法推向结局,而是让这类协调统一经历一系列的分裂,每每在貌似困顿绝望,近于瓦解之际,却蓦然顿住,疑问和困惑逐渐淡化消失,因而他的每一场游戏都具有一种激动人心的色彩——据我所知,过去尚无人敢作此等尝试。尤其他的游戏总体上表达了一种悲剧性的怀疑和放弃,成为一种怀疑否定任何精神知识的形象展示。与此同时,它们的精神内涵,连同其游戏的书法艺术,却又如此完美无瑕,美得令人不禁热泪盈眶。他撰写的每一场游戏皆竭力从内心寻求解答,以及最终以高贵的弃绝态度放弃了解答,就像一首完美的哀歌,只是悲叹美好事物的须臾易逝和一切高贵精神追求的可疑之处。”
这里对其作品结构、语言文字之美感的描述,新近重读《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感觉尤其精准。但是尼采并不是个显性的悲观主义者,甚至可以把他看成乐观者,似乎是悲观到了绝顶,转向反面。似乎很矛盾,悲观者可以从他的乐观中得到这种一种出自绝望而做出的决然的姿态,但乐观者也可以看做一种通透的智慧,在超越了虚无与悲观之上坚定的乐观。而今的我尚不能评价。
对于他个人,黑塞如此评价:
“他愿意一辈子做个受苦受难、前途渺茫却死不回头的独行者,做一个才能出众的愚人,做一个虚无主义者,也不肯走顺从教会秩序而达到平静境界的道路。他不在乎平静安定,他不敬重教会秩序,他对种种指责与孤立一概满不在乎。毫无疑问,他在这个以和谐与秩序为理想的团体里,是一个令人不快而且难以消化的分子。然而,恰恰是这种难以相处、难以同化使他成为这个秩序井然笑世界里一股生气勃勃的不安定力量,成了一种责备、警告和提醒,成了一个激发新颖、勇敢、冲破禁忌等无畏思想的发动者,他是羊群中一头执拗不听话的山羊。”
他又指出这样人的危险之处,黑塞认为他身上体现了世态颓唐的一种病兆,会对未来人塑造形成不良影响,并且警告不可以让没有基础的年轻学生直接跟从他学习:
“不会人人都具有他那种罕见的才能,那种忧伤的性情、闪跃跳动的艺术家热情,相反,大多数人也许将会仅仅具有他的消极因素:他的不可信赖性,他的浪费才华的嗜好,他的缺乏纪律和团结的意识。”
在故事中,近乎完人的主角尽心为这位好友安排了适合他发挥的环境,使他没有走上和尼采一样精神崩溃的道路。两人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影射了瓦格纳和尼采的关系,黑塞设想了一个更为完美的“瓦格纳”,因而没有出现两人决裂的局面。
我可以推测,黑塞认为尼采是个性格软弱的人,隐约有同感,不想否认。但与一般软弱者不同,还有一种强大的感觉,虽然不是伪装的,但却让人感到很悲哀。
这个人,最终还是不敢去渴望温柔和爱,于是把它们都否定了。
但是他追求的真理,很大程度上已经很接近。我同样无法否认。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