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波斯和阿拉伯国家的书,翻译过来的貌似很少,而其中一些译介过来的作品又因各种原因而难看到其全貌。如译者言,若按原本的叙事诗风格翻译,不太合国人的阅读口味,还因为书中的部分内容于现时代而言已少有现实意义而舍弃了,于是综合了各种版本,也因此有了现在模样的这个译本。奇怪的是,现在书架上"西方"作家的很多作品却越来越追求原味的译本。这难道就是我们的“拿来主义”之大道?
也许大多非西方化的文化都是这等命运吧。正如查尔斯.泰勒在《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中所说的那样:现代社会是一个强势话语的社会。而文学又何时成了这一社会的助推器?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