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的黄鹄

有人说: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
从这个角度回首过去,使人打了一个寒颤。纵有光辉的人性与温暖的正义,更多的却满目萧然。活在世上之士,有远大的志向与臻于完美的节操,却无奈地被时代带来的一切束缚,有无上的荣耀,更有言不尽的苦楚、血泪,都笼罩着悲壮的色彩。但这层蒙灰的纱,却依旧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为什么?明知道无法改变什么依旧奋不顾身?明知道结局依旧不放弃?明知道会如此凄凉仍不低头?世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知道了结局,无法回头,却还必须走在一条注定失败的路上。颜文忠知道李希烈不会放过自己,却没有回头;于谦知道自己拥立景泰之后会遭遇清算,却至死不渝;张文忠想到过自己死后万历的冷酷,却依旧变法;林文忠临走之前考虑过销烟之后君王的无情,却正气向前。是的,这是背后的信仰与理念告诉他们,催使他们,却不曾想这竟可使他们如此执着。
想知道这股力量究竟可以多么强大,一直在寻找着答案。
视角停留在了《李鸿章传》之上,因为此书特殊的作者、主人公。两人只有在政治方面有过交集,但他们都在一条路上失败了,黯然离场,因此更能明白对方煎熬的感觉、艰难的处境。让我尤为敬佩的是梁公的眼界,对于世界各状之驾轻就熟,是近代以来国人中罕有的世界观,更为完整的史学体系,成就了当代人写当代史之不朽,近代人看世界之不朽。但纵然有梁公妙笔,此书能够如此深入人心的原因,还是在于着笔李鸿章,那是中国人难以抹去的家国情节。
李鸿章是个复杂的人物,是他曾带来了富国强兵的希望,而也是他的背影,让中国近代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但因此可确定“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对于任何人,只有给他一个更为精准的定位,才更清晰地明白他的所作所为。梁公说他是“适成为我国十九世纪以前之英雄而已矣”,确如其言,作为一生在中华传统熏陶下成长的人,往往于旧时代难以完全破格,愿意接受外来的文化,却源于自身的束缚,显得不彻底。在他的身上集中着近代中国难以取舍的选择。
李鸿章一生之兴乃在于军事。太平天国十一年之动荡,拉开了一个新时代之序幕,洪秀全、杨秀清、李秀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相继登上了这个舞台。曾国藩号召天下英杰,一时云集曾氏幕府。此间,李鸿章成长了起来。因其年轻时师从曾国藩,其又为年伯,故深受其重视,长期跟随从军,“盖其一生立身行己耐劳任怨坚忍不拔之精神,与其治军驭将,推诚布公,团结士气之方略, 无一不自国藩得之。故有曾国藩,然后有李鸿章”。就于其才有心培养,然在其资历与当时主将相比尚浅,在曾国荃攻克安庆、浙江军务悉数托付左宗棠之后,便将江苏、上海要地之防御重任托付于他。当时之中心聚焦于曾国荃部,李鸿章之位置虽重要却并不关键,但在其中,不仅有曾国藩所给予的厚望,从中他也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笔资本——淮军,这对他今后的人生起着关键深远的影响。
曾李一脉相承,其军事上,在于其用兵力求稳,这与他们的教育修养有关。曾氏练兵以“辨等明威”军礼、三纲五常之礼教、同乡共里之观念,形成长期强盛的战斗力,(各军效之)而后期湘军以压倒性优势围攻太平天国(曾国荃部从安庆至金陵、李鸿章自上海江苏方向、左宗棠自浙江方向、沈葆桢自江西方向等)各方部署,不可谓不慎。而李与曾一样,他们是全局统帅,有统筹全局的眼光与豁达,却并非面面俱到,“淮军名将,数程、郭、刘、潘、二张、二李”,使他们充实自己的实力,形成了英才济济的幕僚群体;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楚勇左宗棠,其人面面俱到,是个全才,然因此,阻碍了楚勇他人“出人头地”,往往军中牵一发动全身,缺其便瘫痪,而这种特点在日后的洋务运动及外交中也得到充分体现,李鸿章往往能够吸引一批人才在其麾下奋力,故在洋务运动中独占鳌头,举足轻重,绝无侥幸;外交中往往能算清各方利害关系,以尽量获得自己的预期目标。
当时西人已盘桓上海,而初至的李,对此一无所知,却迅速地在这个势力交织复杂的环境里得心应手,得到了常胜军的全力支持。从中可见一斑:白齐文投降事件,“事闻,李大怒,立与英领事交涉。黜白齐文,使偿所攫金,而以英国将官戈登代之,常胜军始复为用。”“此实为李鸿章与外国办交涉第一事,其决断强硬之慨,论者韪之。”此亦是之后李外交手段之缩影,而在李所拥有的非凡名望,与他个人强硬不无关系。而在与常胜军的合作之中,李鸿章意识到了我国与西方的差异,但考虑到其时军事器物为要,而难以考虑更多,然也已经从外籍将领和外来人士口中,对那个遥远的西方有了个了解,他希望国内安定之后,如他方那般改革富国强兵(事后证明同仁也有此意),于是有了洋务运动。
以上言者,我认为是李鸿章属于自己的个性,其他的,与家国死死缠在一起。在平捻之后,李基本已经取代曾在汉系中的领导地位。但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尴尬也立刻暴露出来了。清朝“以东北一部落,入主华夏,以数十万之客族,而驾驭万万之主民”,再经历了三藩之乱、白莲教起义之后,对汉人有着与日俱增的戒备,因空有百万八旗绿营兵,却跟随着王朝江河日下不复昔日之光辉,起用湘军之类的汉人武装,既希望其能够竭尽全力剿灭威胁,又怕其发展成自己难以控制的强大力量。故曾国藩在平叛时拥有东南各省的军政大权,之后,清廷便匆匆收回了他的权力。
后世论洋务运动多以为其失败在于推行者“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深不以为然。何人能够改变政体?观古之改革者,如韩文忠公德让、张文忠公居正,无不位极人臣,甚至功高震主,说一不二;近代政体改革者如德、日,俾斯麦和大久保利通皆是站在国家最高权力行政机关,自上而下改革。反观李文忠公,虽声望极高,然平叛结束,便打回原形,虽一生历任江苏巡抚、直隶总督、两广总督,然“仅有虚名,不能到任”,恒奔命于为清廷灭火,对于一个从未在京长期任职,关键时期未任军机大臣者,如何有最高权力进行必要的改革?此不现实。总理衙门虽凌驾于六部之上,然当时科举得志者皆往六部而去,随着骨干们的相继离世,后期的洋务派就面临着“后无来者”的尴尬。也就是说当时的洋务并没有得到清廷的完全支持,故只可部分领域、要地进行,大有地方改革到中央之势,此类改革有成功者乎?再者,清廷于洋务运动期间,竟破格启用汉人为军机大臣,却俱为“非与李鸿章同心同力同见识同主义者”(如李鸿藻、翁同龢),亦有提拔沈葆桢、张之洞分化洋务派之举(两人与李时有争执),其行令人心寒。
然李曾有一种机会。曾以以伊犁与戈登论何以振兴中国,戈登答:“中国今日如此情形,终不可以立于往后之世界。除非君自取之,握全权以大加整顿。”而李君“瞿然改容,舌挤而不能言。”他何尝不知该如何改革,可是心里祈求有一种他可以接受的方式,君臣,这种纲常他认同了一辈子,一朝一夕已难改变。“李鸿章,纯臣也”。此虽于情理之中,却也掐断了中国希望的可能。这是他的选择,他没有那样的胆识与勇气,所以只能成为“十九世纪以前之英雄”,因此在我眼里,他注定不是那个时代的主宰者,只是一个执行者,他不能改变大局,只能在自己认定有希望的那条路上狂奔。
而之后他努力的一切成果,都是由他的国家直接影响,他也无法改变,如世人瞩目的甲午战败和失意的外交生涯。甲午海战,与日本“未交绥而胜负之数已见矣”。近代有言海军军款用于慈禧寿宴而致败,非也。我方统治者始终“精神全在守局而不在战局”,故长期投入可防御即止,而明治疯狂备战,倾全国之力欲与中国豪赌。实际此战,赢者为亚洲霸主,加入列强行列;败者一无所有,任人宰割,而当局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不及平定太平天国的力度,只派出北洋水师,无论朝鲜战场如何,败局早已注定。梁公言:“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其时日本与华实力相差不大,实际相差的不是实力,而是远见,被英法打怕了的清廷只会为下一次战败未雨绸缪,却没有翻盘重来的谋断。此中,李鸿章虽是统帅,然朝廷之宗旨不可不从,若以己之意畅然而为,就不是他了,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则是一世之名尽付《马关》。曾言:弱国无外交。此切肤之痛。外交,实际是国家实力的缩影。无论是前期的亲英还是后期的亲俄,都是李鸿章就当时清廷之弱势无奈之举,他所要的不是示好于某固定的国家,而是可以让他的国家能够得到庇佑安宁的势力,而其中必是要付出代价的,以后世之眼界视之,非上策,一国需要独立自强方能在世界舞台上拥有平等发言的权利,然设身处地而想,他亦无奈。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却在国人眼里,形同秦桧,唾骂不已,然实则李之悲凉,亦是清廷之颓影,非其颓败,何以低头?
但十足耐人寻味的是,当世有论,李鸿章、俾斯麦、格兰斯顿为三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其为中国唯一可与欧美列强相与竞争之人物,其到德国、美国,欢迎之盛况,令人惊叹。我想,此是欧美人民对他的理解,他所做的和他们的领袖一样,用一切,捍卫国家的尊严与利益,此情举世通懂,故此份铮然铁骨,举世动容。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时,遭遇日本浪人刺杀,却拒不治疗,正言曰: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其慷慨忠愤之气,君子敬之。”而伴随自己的名字与不平等条约接连挂钩,方形成今日华人对李之百感交集,他只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个必然结局。而随着他的愀然离世,中国之格局大有变动,风雨飘摇中不知驶向何方,李未竟之事业,数十年后方有继承,念之断人肠。
“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也许这就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印象,然诸人毕生之牺牲终有回报之日,而李侯前半生驰骋得意,后半生失意殆尽。我想,他预感到过那一天的到来,却走上了那条人生路,从不会也不能有反悔的余地,一切都倾注在这片土地上了。曾记否,登黄鹄号,望尽长江,共畅吾辈之志。那不只是他,而是他们共同的梦想:
建康城上,燕子矶头缨请令。半生奔骑,绝域长云饮沅湘。
陨晖威海,泣血碧涛逐浪溟。重梦黄鹄,诺重君记共海平。
从这个角度回首过去,使人打了一个寒颤。纵有光辉的人性与温暖的正义,更多的却满目萧然。活在世上之士,有远大的志向与臻于完美的节操,却无奈地被时代带来的一切束缚,有无上的荣耀,更有言不尽的苦楚、血泪,都笼罩着悲壮的色彩。但这层蒙灰的纱,却依旧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为什么?明知道无法改变什么依旧奋不顾身?明知道结局依旧不放弃?明知道会如此凄凉仍不低头?世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知道了结局,无法回头,却还必须走在一条注定失败的路上。颜文忠知道李希烈不会放过自己,却没有回头;于谦知道自己拥立景泰之后会遭遇清算,却至死不渝;张文忠想到过自己死后万历的冷酷,却依旧变法;林文忠临走之前考虑过销烟之后君王的无情,却正气向前。是的,这是背后的信仰与理念告诉他们,催使他们,却不曾想这竟可使他们如此执着。
想知道这股力量究竟可以多么强大,一直在寻找着答案。
视角停留在了《李鸿章传》之上,因为此书特殊的作者、主人公。两人只有在政治方面有过交集,但他们都在一条路上失败了,黯然离场,因此更能明白对方煎熬的感觉、艰难的处境。让我尤为敬佩的是梁公的眼界,对于世界各状之驾轻就熟,是近代以来国人中罕有的世界观,更为完整的史学体系,成就了当代人写当代史之不朽,近代人看世界之不朽。但纵然有梁公妙笔,此书能够如此深入人心的原因,还是在于着笔李鸿章,那是中国人难以抹去的家国情节。
李鸿章是个复杂的人物,是他曾带来了富国强兵的希望,而也是他的背影,让中国近代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但因此可确定“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对于任何人,只有给他一个更为精准的定位,才更清晰地明白他的所作所为。梁公说他是“适成为我国十九世纪以前之英雄而已矣”,确如其言,作为一生在中华传统熏陶下成长的人,往往于旧时代难以完全破格,愿意接受外来的文化,却源于自身的束缚,显得不彻底。在他的身上集中着近代中国难以取舍的选择。
李鸿章一生之兴乃在于军事。太平天国十一年之动荡,拉开了一个新时代之序幕,洪秀全、杨秀清、李秀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相继登上了这个舞台。曾国藩号召天下英杰,一时云集曾氏幕府。此间,李鸿章成长了起来。因其年轻时师从曾国藩,其又为年伯,故深受其重视,长期跟随从军,“盖其一生立身行己耐劳任怨坚忍不拔之精神,与其治军驭将,推诚布公,团结士气之方略, 无一不自国藩得之。故有曾国藩,然后有李鸿章”。就于其才有心培养,然在其资历与当时主将相比尚浅,在曾国荃攻克安庆、浙江军务悉数托付左宗棠之后,便将江苏、上海要地之防御重任托付于他。当时之中心聚焦于曾国荃部,李鸿章之位置虽重要却并不关键,但在其中,不仅有曾国藩所给予的厚望,从中他也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笔资本——淮军,这对他今后的人生起着关键深远的影响。
曾李一脉相承,其军事上,在于其用兵力求稳,这与他们的教育修养有关。曾氏练兵以“辨等明威”军礼、三纲五常之礼教、同乡共里之观念,形成长期强盛的战斗力,(各军效之)而后期湘军以压倒性优势围攻太平天国(曾国荃部从安庆至金陵、李鸿章自上海江苏方向、左宗棠自浙江方向、沈葆桢自江西方向等)各方部署,不可谓不慎。而李与曾一样,他们是全局统帅,有统筹全局的眼光与豁达,却并非面面俱到,“淮军名将,数程、郭、刘、潘、二张、二李”,使他们充实自己的实力,形成了英才济济的幕僚群体;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楚勇左宗棠,其人面面俱到,是个全才,然因此,阻碍了楚勇他人“出人头地”,往往军中牵一发动全身,缺其便瘫痪,而这种特点在日后的洋务运动及外交中也得到充分体现,李鸿章往往能够吸引一批人才在其麾下奋力,故在洋务运动中独占鳌头,举足轻重,绝无侥幸;外交中往往能算清各方利害关系,以尽量获得自己的预期目标。
当时西人已盘桓上海,而初至的李,对此一无所知,却迅速地在这个势力交织复杂的环境里得心应手,得到了常胜军的全力支持。从中可见一斑:白齐文投降事件,“事闻,李大怒,立与英领事交涉。黜白齐文,使偿所攫金,而以英国将官戈登代之,常胜军始复为用。”“此实为李鸿章与外国办交涉第一事,其决断强硬之慨,论者韪之。”此亦是之后李外交手段之缩影,而在李所拥有的非凡名望,与他个人强硬不无关系。而在与常胜军的合作之中,李鸿章意识到了我国与西方的差异,但考虑到其时军事器物为要,而难以考虑更多,然也已经从外籍将领和外来人士口中,对那个遥远的西方有了个了解,他希望国内安定之后,如他方那般改革富国强兵(事后证明同仁也有此意),于是有了洋务运动。
以上言者,我认为是李鸿章属于自己的个性,其他的,与家国死死缠在一起。在平捻之后,李基本已经取代曾在汉系中的领导地位。但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尴尬也立刻暴露出来了。清朝“以东北一部落,入主华夏,以数十万之客族,而驾驭万万之主民”,再经历了三藩之乱、白莲教起义之后,对汉人有着与日俱增的戒备,因空有百万八旗绿营兵,却跟随着王朝江河日下不复昔日之光辉,起用湘军之类的汉人武装,既希望其能够竭尽全力剿灭威胁,又怕其发展成自己难以控制的强大力量。故曾国藩在平叛时拥有东南各省的军政大权,之后,清廷便匆匆收回了他的权力。
后世论洋务运动多以为其失败在于推行者“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深不以为然。何人能够改变政体?观古之改革者,如韩文忠公德让、张文忠公居正,无不位极人臣,甚至功高震主,说一不二;近代政体改革者如德、日,俾斯麦和大久保利通皆是站在国家最高权力行政机关,自上而下改革。反观李文忠公,虽声望极高,然平叛结束,便打回原形,虽一生历任江苏巡抚、直隶总督、两广总督,然“仅有虚名,不能到任”,恒奔命于为清廷灭火,对于一个从未在京长期任职,关键时期未任军机大臣者,如何有最高权力进行必要的改革?此不现实。总理衙门虽凌驾于六部之上,然当时科举得志者皆往六部而去,随着骨干们的相继离世,后期的洋务派就面临着“后无来者”的尴尬。也就是说当时的洋务并没有得到清廷的完全支持,故只可部分领域、要地进行,大有地方改革到中央之势,此类改革有成功者乎?再者,清廷于洋务运动期间,竟破格启用汉人为军机大臣,却俱为“非与李鸿章同心同力同见识同主义者”(如李鸿藻、翁同龢),亦有提拔沈葆桢、张之洞分化洋务派之举(两人与李时有争执),其行令人心寒。
然李曾有一种机会。曾以以伊犁与戈登论何以振兴中国,戈登答:“中国今日如此情形,终不可以立于往后之世界。除非君自取之,握全权以大加整顿。”而李君“瞿然改容,舌挤而不能言。”他何尝不知该如何改革,可是心里祈求有一种他可以接受的方式,君臣,这种纲常他认同了一辈子,一朝一夕已难改变。“李鸿章,纯臣也”。此虽于情理之中,却也掐断了中国希望的可能。这是他的选择,他没有那样的胆识与勇气,所以只能成为“十九世纪以前之英雄”,因此在我眼里,他注定不是那个时代的主宰者,只是一个执行者,他不能改变大局,只能在自己认定有希望的那条路上狂奔。
而之后他努力的一切成果,都是由他的国家直接影响,他也无法改变,如世人瞩目的甲午战败和失意的外交生涯。甲午海战,与日本“未交绥而胜负之数已见矣”。近代有言海军军款用于慈禧寿宴而致败,非也。我方统治者始终“精神全在守局而不在战局”,故长期投入可防御即止,而明治疯狂备战,倾全国之力欲与中国豪赌。实际此战,赢者为亚洲霸主,加入列强行列;败者一无所有,任人宰割,而当局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不及平定太平天国的力度,只派出北洋水师,无论朝鲜战场如何,败局早已注定。梁公言:“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其时日本与华实力相差不大,实际相差的不是实力,而是远见,被英法打怕了的清廷只会为下一次战败未雨绸缪,却没有翻盘重来的谋断。此中,李鸿章虽是统帅,然朝廷之宗旨不可不从,若以己之意畅然而为,就不是他了,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则是一世之名尽付《马关》。曾言:弱国无外交。此切肤之痛。外交,实际是国家实力的缩影。无论是前期的亲英还是后期的亲俄,都是李鸿章就当时清廷之弱势无奈之举,他所要的不是示好于某固定的国家,而是可以让他的国家能够得到庇佑安宁的势力,而其中必是要付出代价的,以后世之眼界视之,非上策,一国需要独立自强方能在世界舞台上拥有平等发言的权利,然设身处地而想,他亦无奈。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却在国人眼里,形同秦桧,唾骂不已,然实则李之悲凉,亦是清廷之颓影,非其颓败,何以低头?
但十足耐人寻味的是,当世有论,李鸿章、俾斯麦、格兰斯顿为三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其为中国唯一可与欧美列强相与竞争之人物,其到德国、美国,欢迎之盛况,令人惊叹。我想,此是欧美人民对他的理解,他所做的和他们的领袖一样,用一切,捍卫国家的尊严与利益,此情举世通懂,故此份铮然铁骨,举世动容。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时,遭遇日本浪人刺杀,却拒不治疗,正言曰: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其慷慨忠愤之气,君子敬之。”而伴随自己的名字与不平等条约接连挂钩,方形成今日华人对李之百感交集,他只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个必然结局。而随着他的愀然离世,中国之格局大有变动,风雨飘摇中不知驶向何方,李未竟之事业,数十年后方有继承,念之断人肠。
“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也许这就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印象,然诸人毕生之牺牲终有回报之日,而李侯前半生驰骋得意,后半生失意殆尽。我想,他预感到过那一天的到来,却走上了那条人生路,从不会也不能有反悔的余地,一切都倾注在这片土地上了。曾记否,登黄鹄号,望尽长江,共畅吾辈之志。那不只是他,而是他们共同的梦想:
建康城上,燕子矶头缨请令。半生奔骑,绝域长云饮沅湘。
陨晖威海,泣血碧涛逐浪溟。重梦黄鹄,诺重君记共海平。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落葉知秋可烹茶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