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异客故事,换灯泡问题,以及另外那个充满基情的平行世界

“一个尼安德特人穿越到我们的世界”——《原始人类》这本小说(乃至整个三部曲)的故事以一言蔽之就是这一句话。我无法判断这样一个海因莱因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已经谈过的“异乡异客”式的故事放在今天能否真正吸引我。
更何况川科首推的这本简体单行本封面设计真是丑到了一定境界——没错,我实在想不出其他什么形容词来形容这样一个令人发指的封面。拿出一张使用了亿万次的克里斯·摩尔(Chris Moore)的科幻画旋转一下角度当做背景素材,再从“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搜索结果中下载一幅原始人想象图,使用魔术棒工具抠出来丢上去,覆盖一层橙色的纯色图层调节透明度,再将标题“原始人类”四个字选用看起来很“甲骨”味道的字体,最后加上各种必要LOGO,把图层位置校调一下就算完工。这种封面到底是什么玩意儿?!我已经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对此种敷衍了事行径的鄙视之情。
为啥川科后头丢了版权给他社出版了整套?这种恶心至极的封面肯定是功臣之一。
好吧,说说小说本身。《原始人类》一口气读下来,索耶的流畅演绎和鲜明的个人风格是无需置疑的,作为一个三部曲的开篇,单本的独立性、为后续故事做的人物及情节上的铺垫都把握到位。同时也正因为是首章的缘故,索耶更加专注,没有急不可耐地把所有想法全数塞进去,保留的好点子想必会在之后读到。
相比起海老爷子异客科幻题材的的开山作《异乡异客》,《原始人类》把着重点放在了另一个世界的展示以及对异客的考据分析中,社会的影响与动荡则使用新闻提要这样的方式,温和地表现出来。
索耶在这部小说中创造的平行世界尼安德特人的世界——是一个“基世界”。为啥?男人和男人居住,女人和女人居住。每一个尼安德特人都拥有两个伴侣,每个月(尼安德特人计时:一个月29天)中只有五天男性伴侣可以去中中央区和他的女性伴侣相处,其余时间统统是和他的男性伴侣在边缘区共同生活的。想想看,两个拥有令施瓦辛格相形见拙的肌肉与体格(没错,书中有进行比较)的尼安德特男性,“深情地抚摸对方的生殖器官”(不要怀疑,这是书中原话),是怎样一幅伟大的令人震惊的兄贵之图景啊……
索耶式的彩蛋不少不多,一些虚构的尖酸评论与刻薄讽刺很有味道,想必索耶如果不写小说了,做一个专栏评论家也是绰绰有余的。
比如P270
提问:换一个灯泡需要多少名尼安德特人?
回答:所有的尼安德特人。
换灯泡问题索耶在《星丛》里就玩过了。
提问:换一个灯泡需要多少名瓦达胡德人?
回答:五个。因为每个瓦达胡德人都想显示他们的功绩。
谢天谢地,《原始人类》里面索耶没有再提到福尔摩斯和《泰坦尼克号》。对《星际迷航》的致敬在书中看来真是格外的惊喜了。
疑惑之处还是存在的,三部曲的女主角玛丽是怎样登场的估计读者都很难预料——教授下班回家,在路上被蒙面男子拖进草丛中实施了性侵犯(原谅我使用委婉的词汇)……之后的整本书,玛丽几乎每一个心理细节都是从“事后”出发的。很显然,索耶想制造一种同情的情绪,但是反复过多的心理描写、同时读者又感觉这种人物安排实在无用,很难达到原本的期许。是啊,这样的戏份用处在哪儿呢——翻来覆去最后发现,仅仅于此有呼应的只有玛丽因为创伤没有很快接受她与庞特之间萌发的爱情,为的只是让两人的结合“推迟”一点,让后两部有事可说罢了。索耶实在可以用更加轻松的方式来做到这一点啊。
实际上,书中最令我感兴趣的不是穿越戏码,也不是另一个世界的Law & Order,不是女主创伤心理的修复历程,也不是基情无比的尼安德特人社会结构,而是开篇就登场的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
对于这座建立下2100米深的镍矿中的研究过太阳中微子问题、对证实中微子振荡现象甚有贡献的中微子探测器来说,即使隐去科学研究理性的光辉,从普通人的角度去欣赏它,依旧是美妙绝伦的人工造物啊。
更何况川科首推的这本简体单行本封面设计真是丑到了一定境界——没错,我实在想不出其他什么形容词来形容这样一个令人发指的封面。拿出一张使用了亿万次的克里斯·摩尔(Chris Moore)的科幻画旋转一下角度当做背景素材,再从“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搜索结果中下载一幅原始人想象图,使用魔术棒工具抠出来丢上去,覆盖一层橙色的纯色图层调节透明度,再将标题“原始人类”四个字选用看起来很“甲骨”味道的字体,最后加上各种必要LOGO,把图层位置校调一下就算完工。这种封面到底是什么玩意儿?!我已经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对此种敷衍了事行径的鄙视之情。
为啥川科后头丢了版权给他社出版了整套?这种恶心至极的封面肯定是功臣之一。
好吧,说说小说本身。《原始人类》一口气读下来,索耶的流畅演绎和鲜明的个人风格是无需置疑的,作为一个三部曲的开篇,单本的独立性、为后续故事做的人物及情节上的铺垫都把握到位。同时也正因为是首章的缘故,索耶更加专注,没有急不可耐地把所有想法全数塞进去,保留的好点子想必会在之后读到。
相比起海老爷子异客科幻题材的的开山作《异乡异客》,《原始人类》把着重点放在了另一个世界的展示以及对异客的考据分析中,社会的影响与动荡则使用新闻提要这样的方式,温和地表现出来。
索耶在这部小说中创造的平行世界尼安德特人的世界——是一个“基世界”。为啥?男人和男人居住,女人和女人居住。每一个尼安德特人都拥有两个伴侣,每个月(尼安德特人计时:一个月29天)中只有五天男性伴侣可以去中中央区和他的女性伴侣相处,其余时间统统是和他的男性伴侣在边缘区共同生活的。想想看,两个拥有令施瓦辛格相形见拙的肌肉与体格(没错,书中有进行比较)的尼安德特男性,“深情地抚摸对方的生殖器官”(不要怀疑,这是书中原话),是怎样一幅伟大的令人震惊的兄贵之图景啊……
索耶式的彩蛋不少不多,一些虚构的尖酸评论与刻薄讽刺很有味道,想必索耶如果不写小说了,做一个专栏评论家也是绰绰有余的。
比如P270
提问:换一个灯泡需要多少名尼安德特人?
回答:所有的尼安德特人。
换灯泡问题索耶在《星丛》里就玩过了。
提问:换一个灯泡需要多少名瓦达胡德人?
回答:五个。因为每个瓦达胡德人都想显示他们的功绩。
谢天谢地,《原始人类》里面索耶没有再提到福尔摩斯和《泰坦尼克号》。对《星际迷航》的致敬在书中看来真是格外的惊喜了。
疑惑之处还是存在的,三部曲的女主角玛丽是怎样登场的估计读者都很难预料——教授下班回家,在路上被蒙面男子拖进草丛中实施了性侵犯(原谅我使用委婉的词汇)……之后的整本书,玛丽几乎每一个心理细节都是从“事后”出发的。很显然,索耶想制造一种同情的情绪,但是反复过多的心理描写、同时读者又感觉这种人物安排实在无用,很难达到原本的期许。是啊,这样的戏份用处在哪儿呢——翻来覆去最后发现,仅仅于此有呼应的只有玛丽因为创伤没有很快接受她与庞特之间萌发的爱情,为的只是让两人的结合“推迟”一点,让后两部有事可说罢了。索耶实在可以用更加轻松的方式来做到这一点啊。
实际上,书中最令我感兴趣的不是穿越戏码,也不是另一个世界的Law & Order,不是女主创伤心理的修复历程,也不是基情无比的尼安德特人社会结构,而是开篇就登场的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
对于这座建立下2100米深的镍矿中的研究过太阳中微子问题、对证实中微子振荡现象甚有贡献的中微子探测器来说,即使隐去科学研究理性的光辉,从普通人的角度去欣赏它,依旧是美妙绝伦的人工造物啊。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