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见了波西的美,却忘记他还是个受。

王尔德曾言,只有我自己才能毁灭我自己。只是自恋如王尔德,我想他一定不舍得毁灭自己。不过是在他最终意识到自己“距离灵魂的真正气质有多远”的瞬间,我愿意相信他曾深深失望过。没有什么比唯美王尔德眼看着自己再无法沿着唯美之径走下去更挣扎的了。
我之所以不用“悲怆”一词,在于我认为王尔德对于“悲怆”一词一定也有着特殊感情。他对悲怆一词总是极尽赞美,认为"When there is Sorrow there is holy around." "It is a wound that bleeds when any hand but that of Love touches it and even then must bleed again, though not for pain." 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描述悲怆,就算不是享乐其中对他而言也必是不可或缺。要知道他就是那种会肯定“现在我很快乐,所以我很肯定,我的人格已荡然无存。”的偏执狂。既已偏执,那么对象总不是太局限吧。尤其像王尔德是对美偏执,那还不是什么都能扯上身。
不喜欢王尔德的人我觉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文学上的成就来看,有人说他是二流作者。细想文学史除去唯美主义确实难闻其名,所谓唯美也难逃他人眼中做作之嫌。二类是认为其才华和品德不成正比,主张人文分离的。就我个人而言,从第一次看到他笔下的花朵开始,应该就可以算作王尔德的脑残粉了。有人说王尔德的一生上演了太多的悲剧,我只说,王尔德的一生是太浓烈的戏剧,而他自己只是入戏太深。
王尔德的paradox艺术绝不是没来由的。 他近乎苛刻的追求美,甚至于无可自拔地爱上所有美好的事物。尽管他嘴上说着”一切艺术都是毫无用处的”,却仍然在艺术和爱里沦陷。其实唯美主义者都是脆弱的,因为毕竟世界不可能完满至彼。王尔德便用其一生与现实抗衡。于是有了paradox,于是他写道 “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于是他在书里倾诉“要做到这一点,我不能大事化了,也不能大事化小,对过去既不能褒扬,也不能抵赖;只能将它作为我生命和性格进化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完全接受,只能对我所遭遇的一切痛苦,俯首容受”。他的一生都活在矛盾中,必定痛苦,却在狱中仍想教会他的伴侣“悲怆的意义,以及他的美好“。这种悖论是他的武器,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否则历史上又多了一位自杀的作家也不一定。在鲁迅眼里,他属于异域“世纪末的果汁”中的一份。多生动的比喻。
再回到波西。波西非常像某种美丽的藤蔓植物,不依不挠又生命力旺盛。他的美让王尔德无法用理智思考对待他的方式,一味迁就犯了大忌。藤蔓植物的关键词就是依赖,这已注定了波西的属性。而王又是那么能忍的一人,连悲怆都不舍得丢在一边。两人根本属性相同嘛。在一起很难达到和谐。这封长信笔法越哀怨,越体现王本身已经深深扎根的矛盾。他是那么爱他,一边埋怨一边不舍,一边恨一边爱。只是叫我不能忘记的不是王尔德爱的炽烈、真挚、痴迷甚至疯狂,是像他这般自恋的一个人,竟也能这般的去爱人。果真让我着迷的是无时无刻不在他身上出现的悖论。
最后我想说一下他和安徒生。《典雅》杂志将他和安徒生相提并论,我还是不觉得有这样的必要的。安徒生的童话也写得美,我最喜欢他写会说话的玩具。只是这种美我觉得用凄美来形容更为合适。说安的童话影响了王可能或多或少有一点,可他们的作品我认为在写作目的上就差太多了。我想这跟家庭成长不无联系。总之两人就是两人,放在一起说我觉得对双方的作品理解都没好处。
ps《狱中记》把一篇长信硬生生加上小标题真是不喜欢。还是这版好。
我之所以不用“悲怆”一词,在于我认为王尔德对于“悲怆”一词一定也有着特殊感情。他对悲怆一词总是极尽赞美,认为"When there is Sorrow there is holy around." "It is a wound that bleeds when any hand but that of Love touches it and even then must bleed again, though not for pain." 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描述悲怆,就算不是享乐其中对他而言也必是不可或缺。要知道他就是那种会肯定“现在我很快乐,所以我很肯定,我的人格已荡然无存。”的偏执狂。既已偏执,那么对象总不是太局限吧。尤其像王尔德是对美偏执,那还不是什么都能扯上身。
不喜欢王尔德的人我觉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文学上的成就来看,有人说他是二流作者。细想文学史除去唯美主义确实难闻其名,所谓唯美也难逃他人眼中做作之嫌。二类是认为其才华和品德不成正比,主张人文分离的。就我个人而言,从第一次看到他笔下的花朵开始,应该就可以算作王尔德的脑残粉了。有人说王尔德的一生上演了太多的悲剧,我只说,王尔德的一生是太浓烈的戏剧,而他自己只是入戏太深。
王尔德的paradox艺术绝不是没来由的。 他近乎苛刻的追求美,甚至于无可自拔地爱上所有美好的事物。尽管他嘴上说着”一切艺术都是毫无用处的”,却仍然在艺术和爱里沦陷。其实唯美主义者都是脆弱的,因为毕竟世界不可能完满至彼。王尔德便用其一生与现实抗衡。于是有了paradox,于是他写道 “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于是他在书里倾诉“要做到这一点,我不能大事化了,也不能大事化小,对过去既不能褒扬,也不能抵赖;只能将它作为我生命和性格进化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完全接受,只能对我所遭遇的一切痛苦,俯首容受”。他的一生都活在矛盾中,必定痛苦,却在狱中仍想教会他的伴侣“悲怆的意义,以及他的美好“。这种悖论是他的武器,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否则历史上又多了一位自杀的作家也不一定。在鲁迅眼里,他属于异域“世纪末的果汁”中的一份。多生动的比喻。
再回到波西。波西非常像某种美丽的藤蔓植物,不依不挠又生命力旺盛。他的美让王尔德无法用理智思考对待他的方式,一味迁就犯了大忌。藤蔓植物的关键词就是依赖,这已注定了波西的属性。而王又是那么能忍的一人,连悲怆都不舍得丢在一边。两人根本属性相同嘛。在一起很难达到和谐。这封长信笔法越哀怨,越体现王本身已经深深扎根的矛盾。他是那么爱他,一边埋怨一边不舍,一边恨一边爱。只是叫我不能忘记的不是王尔德爱的炽烈、真挚、痴迷甚至疯狂,是像他这般自恋的一个人,竟也能这般的去爱人。果真让我着迷的是无时无刻不在他身上出现的悖论。
最后我想说一下他和安徒生。《典雅》杂志将他和安徒生相提并论,我还是不觉得有这样的必要的。安徒生的童话也写得美,我最喜欢他写会说话的玩具。只是这种美我觉得用凄美来形容更为合适。说安的童话影响了王可能或多或少有一点,可他们的作品我认为在写作目的上就差太多了。我想这跟家庭成长不无联系。总之两人就是两人,放在一起说我觉得对双方的作品理解都没好处。
ps《狱中记》把一篇长信硬生生加上小标题真是不喜欢。还是这版好。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