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非洲

我在新东方的大愚书店看到这本书,和很多的考试辅导书放在一起。我只是不经意间拿起,翻了几下就去买了。走出非洲,非洲怎么会不吸引我呢?
那时候还在杭外,拿着这本书去学校纯粹为了装B,在教室里那么嘈杂的地方凭着自己几乎没有的单词量一页一页翻过去,我是看不懂的,却只觉得它有趣,有趣到翻了几乎80页。同学过来也觉得有趣,翻翻表示想和我借,估计他们也想不到我会一看看上个一年多什么的。
接下来我去了美国,那样的地方不适合看这样的书,那时候我看了很多口水流行小说,和很多各种老师推荐书目必读书目,却丝毫没有碰这本。那时候我并不是怕这本书那些生涩隐晦的生词,却是因为美国这个地方太热闹,热闹到我找不到一片安静的地方去细细看这本书,热闹到电话facebook skype 无孔不入,热闹到朋友的数量加倍,却只是朋友而已。走出非洲里面有那种沉重的感觉,但是的我完全无法驾御。
后来回国,终于有一点闲时间在自己的房间,或者五楼的露台,或者小沙发里仔细地看一看这本书了,重新开始从第一页读起,每天花上很久很久,一字一句地读。
刚开始的时候心里充满的只是对非洲的向往,是那种小孩子的好奇心,凯伦笔下的非洲是一片可爱的土地,连多少血腥多少辛酸的场面都被她描写成了淡雅的样子。她的文字是水墨画,她描写风是水墨画,描写阳光是水墨画,甚至描写狮子还是水墨画。她就由这样淡雅的文字里写出了她的一个个非洲朋友,写出了她家里的Farah这个忠诚的像是守护者一样的角色,写出了她的农场被火烧的场景,写出了血腥的枪杀案,她只是在娓娓道来,将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在非洲活过的日子当作一生来经营,在现在的她的眼中所有关于非洲的一切便都是充满了爱的,甚至是宠爱。
她是一个极其淡定的女人,我以前描写人淡定总喜欢说人淡如菊,现在却以为凯伦的淡更像是莲花。她和非洲的土著人一样,也把生命中所有的发生当作是天注定,除了她离开非洲的戏码。印象深的是她半夜被土著小孩叫醒,说上帝出现了,她打开窗一看却发现自己几十年经营的农场被一场大火烧得所剩无几,印象中她只是怔怔地看着,也不说话,觉得天塌下来也只能自己扛,而命运对她所做的一切也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她没有执着去追问什么,只是接受了,文字轻描淡写甚至充满了一点爱意。另一处是她爱的丹尼斯的身亡,书中其实并没有对她这个情人有太多的描写,他的出现也只是书中的最后几个章节而已,但字里行间透出了亲密与默契。丹尼斯每天晚上来到凯伦的农场吃晚饭,讨论各自都喜欢的话题,吟诗,丹尼斯一生钟爱飞机,带着凯伦飞跃过非洲的很大一片土地,却在他最后一次飞行的时候拒绝了凯伦想一起飞的请求,这也是他唯一一次拒绝她,结果却是他死在了他最爱的飞机上,和那个最怕飞机,一直不敢在飞机上睁开眼睛的土著男孩。凯伦,敏感如她,在别人躲躲闪闪逃离她的目光中猜出了一二,她并没有哭,只是淡淡地回农场,第二天在大雨磅礴里到他们曾经约定一起死的山上给他挖坟。她默默地接受了命运开她的玩笑,丹尼斯的坟成为了她之后为数不多的非洲日子中最大的乐土,她也在别人的口中得知丹尼斯的坟成为了狮子的休憩地,用她的话来说,“那非常的衬他”。不知道她说出这样的话要多少的勇气。丹尼斯的死其实也加快了凯伦离开非洲的步伐,虽然她在书中一点也没发觉。
(事实上我在另一本写非洲的书《夜航西飞》中也读到过丹尼斯,他以过人的狩猎水平,运动天才,对土著人发自内心的爱被那个时代称赞,想必凯伦比起伯瑞尔(《夜航西飞》的作者)来说幸运地多,伯瑞尔是在无边的黑夜里自己架飞机摸索,而凯伦在飞行中一直都有丹尼斯的陪伴。可是另一个方面凯伦也是一个可怜的女人,她直到丹尼斯的死都没有真正了解过他,他在她的眼中永远都只有一小部分,而他有更加广阔的天地,更加深远的情感,更加非凡的影响力,于当时的非洲,于欧洲,于当时世界的飞行事业以及运动领域。)
凯伦对非洲的感情,已经浓于心里,比书中写的更加的广大。她对土著人的发自内心的爱让我十分欣赏,我欣赏她对他们的那种理解,非洲的土著身上与自然的融合力和对天地万物的顺从就这样从她的笔下一点一点地流露开来。土著人对人与自然的信任与归属感让我着迷,他们是真正的自然的一员,而不是独树一帜的统治者,他们尊重自然,接受自然给他们的安排,他们跳属于自然的舞蹈,歌咏自然,他们把自己死后的尸体祭献给老鹰,想和自然永远融为一体。他们有我们无法想象的深远的世界观。他们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凯伦,使她有了对万物的笃定,使她有了人淡如莲的美。凯伦把她在非洲所有的东西都写成了爱的,她爱的野外狩猎便成了更加爱,她描写了很多次野外狩猎狮子的场景,写得仿佛是家常便饭一样笃定,牛车驶到很远的野外,夜灯,来复枪,静谧,然后就是枪响。她写非洲的一山一花一草一木,带着写自己孩子的自豪感,她写人,带着无比的怀念以及亲切感,我很佩服。
我以为这本书到了最后显示出的流畅性是值得惊叹的,这本书并没有在写凯伦是怎样走出非洲的,却写了她是怎样怎么走都走不出非洲的。非洲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给出了不说自明了的证据。书到了最后的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大概是这么说的:有些人到了最后也不会懂得自己在做什么,因为他做的事是想象之外,却是经历之中的。凯伦只懂得非洲,她也只能想象得出非洲,非洲成为了她生命的全部,她在非洲花费了全部的身心,以至于她用最后的心血凝成了这本书想要走出它,却还是徒劳。走出非洲是她想象之外的事。
自这本书改编的电影我也看过,在通读了这本书之前。当时的自己看完被梅丽尔·斯特里普感动很久,也对非洲心神往之,还以为这部电影是描写非洲最好的资料。后来读了书以后却发现不然,书比电影深远更多,书是描写非洲平铺直叙的百科全书,五味杂陈一应俱全。而电影的条理性太明显,把她的离开非洲归结成了太多导火线导致的结果,好象有了果就必须要有因,电影也太过注重了爱情的成分,而事实上,有了非洲,还有什么比它更重要呢?书却只是细细地叙说,更多的时候用主人公读者以外的第三只眼来说,好象是一个人记忆与爱的陈列,一切的道理描绘都摆在这里,也只是摆在这里,最后的离开也理所当然,爱也是理所当然的,生老病死都是理所当然的。
用书背后的句子来结尾吧,反正我也翻译不出那么好的句子,或者说我不愿意翻译,一本书最好的样子仅仅只有原著:
离别的车站上,恩恭山淡淡的影子,
漂浮在平原蓝色的雾霭里,
起伏的轮廓被渐行渐远的距离,
轻轻抚平。
也许远了的只有她视线里的非洲,而非她心中的非洲。
那时候还在杭外,拿着这本书去学校纯粹为了装B,在教室里那么嘈杂的地方凭着自己几乎没有的单词量一页一页翻过去,我是看不懂的,却只觉得它有趣,有趣到翻了几乎80页。同学过来也觉得有趣,翻翻表示想和我借,估计他们也想不到我会一看看上个一年多什么的。
接下来我去了美国,那样的地方不适合看这样的书,那时候我看了很多口水流行小说,和很多各种老师推荐书目必读书目,却丝毫没有碰这本。那时候我并不是怕这本书那些生涩隐晦的生词,却是因为美国这个地方太热闹,热闹到我找不到一片安静的地方去细细看这本书,热闹到电话facebook skype 无孔不入,热闹到朋友的数量加倍,却只是朋友而已。走出非洲里面有那种沉重的感觉,但是的我完全无法驾御。
后来回国,终于有一点闲时间在自己的房间,或者五楼的露台,或者小沙发里仔细地看一看这本书了,重新开始从第一页读起,每天花上很久很久,一字一句地读。
刚开始的时候心里充满的只是对非洲的向往,是那种小孩子的好奇心,凯伦笔下的非洲是一片可爱的土地,连多少血腥多少辛酸的场面都被她描写成了淡雅的样子。她的文字是水墨画,她描写风是水墨画,描写阳光是水墨画,甚至描写狮子还是水墨画。她就由这样淡雅的文字里写出了她的一个个非洲朋友,写出了她家里的Farah这个忠诚的像是守护者一样的角色,写出了她的农场被火烧的场景,写出了血腥的枪杀案,她只是在娓娓道来,将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在非洲活过的日子当作一生来经营,在现在的她的眼中所有关于非洲的一切便都是充满了爱的,甚至是宠爱。
她是一个极其淡定的女人,我以前描写人淡定总喜欢说人淡如菊,现在却以为凯伦的淡更像是莲花。她和非洲的土著人一样,也把生命中所有的发生当作是天注定,除了她离开非洲的戏码。印象深的是她半夜被土著小孩叫醒,说上帝出现了,她打开窗一看却发现自己几十年经营的农场被一场大火烧得所剩无几,印象中她只是怔怔地看着,也不说话,觉得天塌下来也只能自己扛,而命运对她所做的一切也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她没有执着去追问什么,只是接受了,文字轻描淡写甚至充满了一点爱意。另一处是她爱的丹尼斯的身亡,书中其实并没有对她这个情人有太多的描写,他的出现也只是书中的最后几个章节而已,但字里行间透出了亲密与默契。丹尼斯每天晚上来到凯伦的农场吃晚饭,讨论各自都喜欢的话题,吟诗,丹尼斯一生钟爱飞机,带着凯伦飞跃过非洲的很大一片土地,却在他最后一次飞行的时候拒绝了凯伦想一起飞的请求,这也是他唯一一次拒绝她,结果却是他死在了他最爱的飞机上,和那个最怕飞机,一直不敢在飞机上睁开眼睛的土著男孩。凯伦,敏感如她,在别人躲躲闪闪逃离她的目光中猜出了一二,她并没有哭,只是淡淡地回农场,第二天在大雨磅礴里到他们曾经约定一起死的山上给他挖坟。她默默地接受了命运开她的玩笑,丹尼斯的坟成为了她之后为数不多的非洲日子中最大的乐土,她也在别人的口中得知丹尼斯的坟成为了狮子的休憩地,用她的话来说,“那非常的衬他”。不知道她说出这样的话要多少的勇气。丹尼斯的死其实也加快了凯伦离开非洲的步伐,虽然她在书中一点也没发觉。
(事实上我在另一本写非洲的书《夜航西飞》中也读到过丹尼斯,他以过人的狩猎水平,运动天才,对土著人发自内心的爱被那个时代称赞,想必凯伦比起伯瑞尔(《夜航西飞》的作者)来说幸运地多,伯瑞尔是在无边的黑夜里自己架飞机摸索,而凯伦在飞行中一直都有丹尼斯的陪伴。可是另一个方面凯伦也是一个可怜的女人,她直到丹尼斯的死都没有真正了解过他,他在她的眼中永远都只有一小部分,而他有更加广阔的天地,更加深远的情感,更加非凡的影响力,于当时的非洲,于欧洲,于当时世界的飞行事业以及运动领域。)
凯伦对非洲的感情,已经浓于心里,比书中写的更加的广大。她对土著人的发自内心的爱让我十分欣赏,我欣赏她对他们的那种理解,非洲的土著身上与自然的融合力和对天地万物的顺从就这样从她的笔下一点一点地流露开来。土著人对人与自然的信任与归属感让我着迷,他们是真正的自然的一员,而不是独树一帜的统治者,他们尊重自然,接受自然给他们的安排,他们跳属于自然的舞蹈,歌咏自然,他们把自己死后的尸体祭献给老鹰,想和自然永远融为一体。他们有我们无法想象的深远的世界观。他们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凯伦,使她有了对万物的笃定,使她有了人淡如莲的美。凯伦把她在非洲所有的东西都写成了爱的,她爱的野外狩猎便成了更加爱,她描写了很多次野外狩猎狮子的场景,写得仿佛是家常便饭一样笃定,牛车驶到很远的野外,夜灯,来复枪,静谧,然后就是枪响。她写非洲的一山一花一草一木,带着写自己孩子的自豪感,她写人,带着无比的怀念以及亲切感,我很佩服。
我以为这本书到了最后显示出的流畅性是值得惊叹的,这本书并没有在写凯伦是怎样走出非洲的,却写了她是怎样怎么走都走不出非洲的。非洲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给出了不说自明了的证据。书到了最后的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大概是这么说的:有些人到了最后也不会懂得自己在做什么,因为他做的事是想象之外,却是经历之中的。凯伦只懂得非洲,她也只能想象得出非洲,非洲成为了她生命的全部,她在非洲花费了全部的身心,以至于她用最后的心血凝成了这本书想要走出它,却还是徒劳。走出非洲是她想象之外的事。
自这本书改编的电影我也看过,在通读了这本书之前。当时的自己看完被梅丽尔·斯特里普感动很久,也对非洲心神往之,还以为这部电影是描写非洲最好的资料。后来读了书以后却发现不然,书比电影深远更多,书是描写非洲平铺直叙的百科全书,五味杂陈一应俱全。而电影的条理性太明显,把她的离开非洲归结成了太多导火线导致的结果,好象有了果就必须要有因,电影也太过注重了爱情的成分,而事实上,有了非洲,还有什么比它更重要呢?书却只是细细地叙说,更多的时候用主人公读者以外的第三只眼来说,好象是一个人记忆与爱的陈列,一切的道理描绘都摆在这里,也只是摆在这里,最后的离开也理所当然,爱也是理所当然的,生老病死都是理所当然的。
用书背后的句子来结尾吧,反正我也翻译不出那么好的句子,或者说我不愿意翻译,一本书最好的样子仅仅只有原著:
离别的车站上,恩恭山淡淡的影子,
漂浮在平原蓝色的雾霭里,
起伏的轮廓被渐行渐远的距离,
轻轻抚平。
也许远了的只有她视线里的非洲,而非她心中的非洲。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