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像《一百个中国人的十年》那样的

类似的纪实文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一百个中国人的十年》。读的时候太过震撼。但《地下》不是那样的东西,不是对于社会大浩劫记录的作品,不是写给到每一个老百姓都无法弥补的创伤那样的东西。那次事件,并没有大浩劫中的突然间大量的死亡,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爆炸,刀光剑影,等等这些关于恐怖场景的stereotype,因为仅仅是在地铁上流出来的无色无味的奇妙透明液体,看上去似乎再也平常不过了。是这样的事件,要想让非当事人感受到受害者的恐惧和痛苦,是不容易的,要把这份感情传递到读者的手上,更是难上加难。事件的发生并不”恢弘“,即使到那之后还是并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就是头痛么?或者眼睛痛?“在书中,对于受害者就这么问询着的人也不是没有。
说实话,要百分百了解当事人的心情的确是不可能。作为记录的记者/作家能够copy不走样到八九成就已经很不错。我自己也有被采访的经历,感觉是自己的表达有问题呢,还是没有face to face交谈的缘故,虽然记者很好,但似乎到最后接受到的信息是某种程度上的断章取义。所以这本书归类是”纪实文学“,但是事实上还只是尽可能来还原世界,用村上的视角。
在后记当中,村上说,做这个采访的动机是想了解日本这个国家,了解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仅仅是对于这个事件的发问——并不是特别“高瞻远瞩”的企图和视角,直到最后也只是尽己所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化作文字作为某种结果和见证。我喜欢这样的视角,并不是要“去改变什么”或者很崇高的目的,只是将人还原成人,将风俗画卷在读者眼前展开,温情而又有力量。作家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说实话,要百分百了解当事人的心情的确是不可能。作为记录的记者/作家能够copy不走样到八九成就已经很不错。我自己也有被采访的经历,感觉是自己的表达有问题呢,还是没有face to face交谈的缘故,虽然记者很好,但似乎到最后接受到的信息是某种程度上的断章取义。所以这本书归类是”纪实文学“,但是事实上还只是尽可能来还原世界,用村上的视角。
在后记当中,村上说,做这个采访的动机是想了解日本这个国家,了解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仅仅是对于这个事件的发问——并不是特别“高瞻远瞩”的企图和视角,直到最后也只是尽己所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化作文字作为某种结果和见证。我喜欢这样的视角,并不是要“去改变什么”或者很崇高的目的,只是将人还原成人,将风俗画卷在读者眼前展开,温情而又有力量。作家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