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的杯具

以下内容涉及泄底,未读慎入。
W的悲剧,和辻(Watsuji)一家的悲剧。
翻开书的时候,和许多别的作品一样,下着雪,大家族,大洋馆,家世显赫的老爷和一堆各自打着小算盘的子嗣们,就差老头儿断气大家分遗产了。读者们大可以为自己走进了暴风雪山庄,就等着连续杀人事件了。
果不其然,有人死了,那个老头死了,一场腥风血雨看似要到来的时候,读者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因为凶手摩子小姐一开始就自首了。倍受喜爱的她竟然犯下了杀人之罪,又是在如此封闭的环境中,于是家族联合起来为她包庇罪过,经过一场精心的策划和设计,死者和辻与兵卫被伪造成强盗入侵杀害,就看能否瞒过警方了。
这时我们才发现故事的格局没有走那条老路,反而变成了一场博弈,一场攻防战。可想而知,警察接下来会一步步掉进和辻一家的圈套,走许多弯路,最终发现蛛丝马迹,在决定性破绽出现时,在众人面前一一戳穿谎言,缉拿真凶。
可是这样的结果真的好吗?果然这个平衡很快被打破了,由于2个重大破绽被警方发现,和辻一家所构筑的防线瞬时被击得粉碎,全家通通招供。要说本书不俗,不俗就不俗在这个时候——包庇摩子的人当中,有一人或多人存有异心,动了手脚让警方发现了事件的真相——仅此而已吗?是他受到警方在遗产继承方面的威胁后背叛了家族吗?还是事件的背后另有隐情?到这个时候,故事的谜面才摆上台面。
然而夏树静子在手法等诡计方面确实是比较弱,所以她也有意识地把故事的主题在女性的天然悲剧性和男权中心的婚姻关系上升华了。利用这一点,又正好达到了点题的效果,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了。
再回到故事中来。故事最后被定局为一场阴谋,身处大家族婚姻悲剧中的两位傀儡般的女性,以及家族式包庇脱罪的共同意识,是促成书中计划必不可少的环境。这里面就少不了男权主义、宗族文化、家族企业的决策方式这些话题。而一般来说,日本的家文化中,倒并非仅限嫡系参与,所以,全家包庇一个孩子的事情,或许发生在中国更加合情合理?但处理起杀人事件的协同意识,更令人背后冒冷汗。在建筑几道防线之后,和辻一家几乎骗过了警察,将他们误导向外部犯的调查方向。我们假设故事就停留在攻防战的程度,那么警方或者侦探方总有一天会找到突破口,打破攻防的平衡,并且发现事件的真相,这同样也是一本推理小说应有的预期,之所以说故事的格局跳出了俗套,正是因为书中的“第二次自首”。如果说一场脱罪的设计是近乎完美的,那么打破这种完美的突破口一定是物理性的、事实上的破绽,而这样的破绽即是必然的,否则难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跳出既有格局之后,也就进入了真凶的思考领域,平衡被打破之后的利益趋向是什么?这才是正经事。
有了一个计划,并且有第二层、第三层的掩饰,或许真的能从警察的调查中抽身而出。但是让犯人处心积虑构筑的计划真正崩溃的却是那么一个小小的不确定因素:故事的叙述者一条春生,一个介入到大家族集会的外人,一个处在利益分配之外的人。
当然缺点也不是没有。那就是——得知故事结构整体的那一瞬间,真凶也就呼之欲出了。如果思维能跳出定势,那么解决事件最方便的办法就是掏出六法全书,算一下事情解决之后,谁拿的钱最多就行了。
书中的悲剧形象或许因为年代关系显得不是那么现实,没错,如今的日本女性,还有中国女性大多也都有着比以往强得多的能力和独立得多的人格。其实夏树静子的“控诉”从一开始就提到了:“和辻一家的男人都是色鬼”,其实这样的故事主题不禁让我想起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女人们如同玩偶一般在男人的手掌下起舞,不知这样的时代到底有没有过去?
W的杯具,也是Women的杯具。
W的悲剧,和辻(Watsuji)一家的悲剧。
翻开书的时候,和许多别的作品一样,下着雪,大家族,大洋馆,家世显赫的老爷和一堆各自打着小算盘的子嗣们,就差老头儿断气大家分遗产了。读者们大可以为自己走进了暴风雪山庄,就等着连续杀人事件了。
果不其然,有人死了,那个老头死了,一场腥风血雨看似要到来的时候,读者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因为凶手摩子小姐一开始就自首了。倍受喜爱的她竟然犯下了杀人之罪,又是在如此封闭的环境中,于是家族联合起来为她包庇罪过,经过一场精心的策划和设计,死者和辻与兵卫被伪造成强盗入侵杀害,就看能否瞒过警方了。
这时我们才发现故事的格局没有走那条老路,反而变成了一场博弈,一场攻防战。可想而知,警察接下来会一步步掉进和辻一家的圈套,走许多弯路,最终发现蛛丝马迹,在决定性破绽出现时,在众人面前一一戳穿谎言,缉拿真凶。
可是这样的结果真的好吗?果然这个平衡很快被打破了,由于2个重大破绽被警方发现,和辻一家所构筑的防线瞬时被击得粉碎,全家通通招供。要说本书不俗,不俗就不俗在这个时候——包庇摩子的人当中,有一人或多人存有异心,动了手脚让警方发现了事件的真相——仅此而已吗?是他受到警方在遗产继承方面的威胁后背叛了家族吗?还是事件的背后另有隐情?到这个时候,故事的谜面才摆上台面。
然而夏树静子在手法等诡计方面确实是比较弱,所以她也有意识地把故事的主题在女性的天然悲剧性和男权中心的婚姻关系上升华了。利用这一点,又正好达到了点题的效果,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了。
再回到故事中来。故事最后被定局为一场阴谋,身处大家族婚姻悲剧中的两位傀儡般的女性,以及家族式包庇脱罪的共同意识,是促成书中计划必不可少的环境。这里面就少不了男权主义、宗族文化、家族企业的决策方式这些话题。而一般来说,日本的家文化中,倒并非仅限嫡系参与,所以,全家包庇一个孩子的事情,或许发生在中国更加合情合理?但处理起杀人事件的协同意识,更令人背后冒冷汗。在建筑几道防线之后,和辻一家几乎骗过了警察,将他们误导向外部犯的调查方向。我们假设故事就停留在攻防战的程度,那么警方或者侦探方总有一天会找到突破口,打破攻防的平衡,并且发现事件的真相,这同样也是一本推理小说应有的预期,之所以说故事的格局跳出了俗套,正是因为书中的“第二次自首”。如果说一场脱罪的设计是近乎完美的,那么打破这种完美的突破口一定是物理性的、事实上的破绽,而这样的破绽即是必然的,否则难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跳出既有格局之后,也就进入了真凶的思考领域,平衡被打破之后的利益趋向是什么?这才是正经事。
有了一个计划,并且有第二层、第三层的掩饰,或许真的能从警察的调查中抽身而出。但是让犯人处心积虑构筑的计划真正崩溃的却是那么一个小小的不确定因素:故事的叙述者一条春生,一个介入到大家族集会的外人,一个处在利益分配之外的人。
当然缺点也不是没有。那就是——得知故事结构整体的那一瞬间,真凶也就呼之欲出了。如果思维能跳出定势,那么解决事件最方便的办法就是掏出六法全书,算一下事情解决之后,谁拿的钱最多就行了。
书中的悲剧形象或许因为年代关系显得不是那么现实,没错,如今的日本女性,还有中国女性大多也都有着比以往强得多的能力和独立得多的人格。其实夏树静子的“控诉”从一开始就提到了:“和辻一家的男人都是色鬼”,其实这样的故事主题不禁让我想起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女人们如同玩偶一般在男人的手掌下起舞,不知这样的时代到底有没有过去?
W的杯具,也是Women的杯具。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