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于官场的“世外”高人——我看刘世吾

让我感受最深的人物不是主角林震,而是刘世吾。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塑造这个人物,有正面的也有侧面的。在小说中众多老一辈党员形象中,刘世吾在我看来是最值得琢磨、回味的一个。他表面上似乎是一个官僚主义的官场老油条,但又不时显露出其理想主义的一面。他不像林震那样,年轻甚至莽撞,他又不像其他的官场老将那样挑剔年轻党员却又没有实际能力解决问题。整篇小说读下来,刘世吾就仿佛一个世外高人一样,既不让自己陷于泥潭,又能见招拆招般地解决各种矛盾问题。也许在50年代,他会被看成是官僚主义的典型代表,但以现在的眼光看来,也许他并不能被当成一心为了群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死后被拍成电影的模范典型,但他才是有实际作用的,能真正处理问题,又不至于在组织内部激发矛盾的官员。他有学历,有知识,工作上有经验,能干实事,会处理关系,也有自己的原则,懂得如何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组织部里调剂各方关系,在合适的时候开展工作,仿佛对各种矛盾问题都游刃有余。
小说中,刘世吾总是说“就那么回事”,仿佛看透了一切。另外小说借赵慧文之口对刘世吾进行了大量的侧面描写:“他看透了一切,以为一切就那么回事”。他懂得“是”与“非”,也知道“是”不是一下子就能战胜“非”。党的工作给予他丰富的经验,而经历过这些,他不再像年轻人那样求成绩、愤恨缺陷,而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一切。他经历过一切,也就坦然地面对一切。而刘世吾的这种超然之中,又有一种冷漠,他与群众和工作都保持着一定距离,总是以指导者、协调者的身份旁观者一切的进展。在他和林震一起吃馄饨的一段,他的几句“我曾想”、“我想”通过追忆过往,告诉了大家他冷漠和超然的原因。也许在年轻时候,他也是个像林震一样的热血青年,也争取过也抗争过,而经过岁月,他厌倦了也看透了。这一段,刘世吾显得无奈而辛酸。
另外,小说中描写刘世吾对文学的喜爱,也体现出他理想主义的本心,也许只是世事的复杂和现实的无奈,让他将自己隐藏于人群中吧。
小说中,刘世吾总是说“就那么回事”,仿佛看透了一切。另外小说借赵慧文之口对刘世吾进行了大量的侧面描写:“他看透了一切,以为一切就那么回事”。他懂得“是”与“非”,也知道“是”不是一下子就能战胜“非”。党的工作给予他丰富的经验,而经历过这些,他不再像年轻人那样求成绩、愤恨缺陷,而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一切。他经历过一切,也就坦然地面对一切。而刘世吾的这种超然之中,又有一种冷漠,他与群众和工作都保持着一定距离,总是以指导者、协调者的身份旁观者一切的进展。在他和林震一起吃馄饨的一段,他的几句“我曾想”、“我想”通过追忆过往,告诉了大家他冷漠和超然的原因。也许在年轻时候,他也是个像林震一样的热血青年,也争取过也抗争过,而经过岁月,他厌倦了也看透了。这一段,刘世吾显得无奈而辛酸。
另外,小说中描写刘世吾对文学的喜爱,也体现出他理想主义的本心,也许只是世事的复杂和现实的无奈,让他将自己隐藏于人群中吧。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