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的内心独白 —读《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知识分子的内心独白
—读《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
1949年是我国历史上很有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国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而新政权对旧政权的的扫荡犹如秋风扫落叶般,让当时的人来不及反应,尤其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成为两个政权争取的对象。他们或者主动加入新政权对旧政权的扫荡,或者在大陆之外冷眼旁观,又或者因为浓重的乡土观念而留下,境遇概况都有所不同。
他们中有出版界闻人,如张元济,包天笑等;也有教育界的大师,如竺可桢、梁漱溟;也有大学的教授,如浦江清,沈从文;同时在金融界也将陈光甫作为例证;以及之前就站在新政权一面的左翼知识分子,如胡风,夏衍、柳亚子;同时也有站在被推翻政权一面的知识分子,如胡适;面对时代的巨变,他们的心境在他们的绝密的日记中记载,通过他们的心境历程,我们可以推知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的心境,并由作者曼妙的手笔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知识分子大多对于旧政权失望透顶,但是对于新政权他们大多带有疑问,只是希望双方之间的战争能够停止,人民生活得以为继。但是等到新政权真正来临的时候,他们大多对于新世界充满了希望与憧憬,我们可以从胡风的以“时间开始了”为题的一系列对新政权赞美诗可以得知,当时的知识分子是何等得对新政权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愿景。
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早期与新政权有所接触,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满腔充满为新政权,为新人民服务的热情,由于新政权没有全部顾及到,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会有一些牢骚(柳亚子的牢骚),与怨言,“他们一方面对于一连串的会议感到疲倦,一方面这又是一种‘待遇’,没能参加,又会感到失落”(第174页)。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矛盾心情,他们的心路历程才是如此曲折。
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对新政权充满疑惑,他们在事前就已经迁往香港或者台湾,进行观望,在一旁冷眼旁观。在陈光甫先生看来,新政权在接受其毕身心血所创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时过于粗糙,而新政权的接收人员过分强调职工会的作用,而忽视技术型人才,难免加深其对与新政权的不好印象。在他看来“他们往往一知半解‘不深切调查研究,自以为是,而犯主观错误。然此亦政变之初,难免出现各种不合理之现象。’”他还认为“是以本行职工会,一方面谋其本身之合理福利,一方面则应加强各个之思想学习与技能学习,殊不应干涉本行之政策与管理,以及业务方面,妨碍主管人之精力”,陈先生本来就是在观望之中,而后由于新政权关于该银行涉外的一次调节上的失误,使得陈光甫彻底断绝了观望的态度,(在笔者看来,陈先生所幸没有回到新大陆,后果必然会很惨)。
而包天笑先生则是由于家庭原因早早地去了台湾,但始终心系大陆,他也曾想过回归新政权,无奈“相思寸寸尽成灰”(个中原因怕是不言自明)。他早已对旧政权死心,当旧政权被新政权攻破而退守孤岛时,包先生果断的离开了孤岛,而去了另一个孤岛,继续北望家乡,从事着自己的文学事业,但他的内心则是“我从煮豆总思家”。
这些先生在新旧政权斗争之时是处于旧政权的后方之地,他们对于旧政权在后方的一个个失败的举动洞若观火,在他们的日记里,由于旧政权失败的货币政策,物价暴涨,使得民生日益维艰,在他们的日记里都有详细的记录,以及旧政权是如何一步步失去知识分子的支持的过程也有表现。
在这群知识分子之中,还有一种是极度苦闷的那种,即是:他们对于新政权无法适应,一时间无所适从,从沈从文的“疯”到夏衍的“不习惯”,他们都是那个时期另一种矛盾的代表,变化对于他们来得太快,使得他们一时还无法适应,而来自新政权压力也使得他们更加陷入苦闷的状态。(此外从他们对于这些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新政权后来的一系列运动并不是没有源头,运动中的残酷也并不是没有来源。)
在他们中还有另外一种,即是对于旧政权也不满意,而对于新政权也是有些困惑,但是他们希望融入新政权,所以他们出于好心积极地提出自己对于建设新政权的一些想法,但是,出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需要,他们的要求没有得到实现,也陷入一种失望的心情之中。
总之,该本书使我们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对于1949年这个大变换时代的社会,该本书是个良好的阅读书籍。
—读《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
1949年是我国历史上很有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国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而新政权对旧政权的的扫荡犹如秋风扫落叶般,让当时的人来不及反应,尤其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成为两个政权争取的对象。他们或者主动加入新政权对旧政权的扫荡,或者在大陆之外冷眼旁观,又或者因为浓重的乡土观念而留下,境遇概况都有所不同。
他们中有出版界闻人,如张元济,包天笑等;也有教育界的大师,如竺可桢、梁漱溟;也有大学的教授,如浦江清,沈从文;同时在金融界也将陈光甫作为例证;以及之前就站在新政权一面的左翼知识分子,如胡风,夏衍、柳亚子;同时也有站在被推翻政权一面的知识分子,如胡适;面对时代的巨变,他们的心境在他们的绝密的日记中记载,通过他们的心境历程,我们可以推知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的心境,并由作者曼妙的手笔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知识分子大多对于旧政权失望透顶,但是对于新政权他们大多带有疑问,只是希望双方之间的战争能够停止,人民生活得以为继。但是等到新政权真正来临的时候,他们大多对于新世界充满了希望与憧憬,我们可以从胡风的以“时间开始了”为题的一系列对新政权赞美诗可以得知,当时的知识分子是何等得对新政权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愿景。
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早期与新政权有所接触,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满腔充满为新政权,为新人民服务的热情,由于新政权没有全部顾及到,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会有一些牢骚(柳亚子的牢骚),与怨言,“他们一方面对于一连串的会议感到疲倦,一方面这又是一种‘待遇’,没能参加,又会感到失落”(第174页)。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矛盾心情,他们的心路历程才是如此曲折。
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对新政权充满疑惑,他们在事前就已经迁往香港或者台湾,进行观望,在一旁冷眼旁观。在陈光甫先生看来,新政权在接受其毕身心血所创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时过于粗糙,而新政权的接收人员过分强调职工会的作用,而忽视技术型人才,难免加深其对与新政权的不好印象。在他看来“他们往往一知半解‘不深切调查研究,自以为是,而犯主观错误。然此亦政变之初,难免出现各种不合理之现象。’”他还认为“是以本行职工会,一方面谋其本身之合理福利,一方面则应加强各个之思想学习与技能学习,殊不应干涉本行之政策与管理,以及业务方面,妨碍主管人之精力”,陈先生本来就是在观望之中,而后由于新政权关于该银行涉外的一次调节上的失误,使得陈光甫彻底断绝了观望的态度,(在笔者看来,陈先生所幸没有回到新大陆,后果必然会很惨)。
而包天笑先生则是由于家庭原因早早地去了台湾,但始终心系大陆,他也曾想过回归新政权,无奈“相思寸寸尽成灰”(个中原因怕是不言自明)。他早已对旧政权死心,当旧政权被新政权攻破而退守孤岛时,包先生果断的离开了孤岛,而去了另一个孤岛,继续北望家乡,从事着自己的文学事业,但他的内心则是“我从煮豆总思家”。
这些先生在新旧政权斗争之时是处于旧政权的后方之地,他们对于旧政权在后方的一个个失败的举动洞若观火,在他们的日记里,由于旧政权失败的货币政策,物价暴涨,使得民生日益维艰,在他们的日记里都有详细的记录,以及旧政权是如何一步步失去知识分子的支持的过程也有表现。
在这群知识分子之中,还有一种是极度苦闷的那种,即是:他们对于新政权无法适应,一时间无所适从,从沈从文的“疯”到夏衍的“不习惯”,他们都是那个时期另一种矛盾的代表,变化对于他们来得太快,使得他们一时还无法适应,而来自新政权压力也使得他们更加陷入苦闷的状态。(此外从他们对于这些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新政权后来的一系列运动并不是没有源头,运动中的残酷也并不是没有来源。)
在他们中还有另外一种,即是对于旧政权也不满意,而对于新政权也是有些困惑,但是他们希望融入新政权,所以他们出于好心积极地提出自己对于建设新政权的一些想法,但是,出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需要,他们的要求没有得到实现,也陷入一种失望的心情之中。
总之,该本书使我们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对于1949年这个大变换时代的社会,该本书是个良好的阅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