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丽芙的人生况味

新经典文化在这个读书季主推三本书,来自两位澳大利亚作家的《我们一起去纽约》、《雾中回忆》和美国作家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的《奥丽芙.基特里奇》。我没有丝毫犹豫,选择了斯特劳特。因为在《大方》No.1 中读过本书的开篇短故事《药店》,斯特劳特冷静的笔触,淡淡的叙事口吻,深深地打动了我,故事好像与你无关,你却由不得自主地被它牵引,那是一种既美妙又悸动的阅读感受。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留给中国读者的印象也许不够深刻,但她凭借本书荣获2009年普利策小说奖的消息,在国内众多文艺大报着实传播了一阵子,文学爱好者们一直在期待与她的文字谋面。斯特劳特生于1956年,在大学里学习法律,兼修老人学。后来逐渐开始从事短篇小说写作,作品散见于《纽约客》等重要文学杂志。在2001年,她还亲自担任编剧,将自己历时七年完成的小说《艾米与伊莎贝尔》改编成电影《母女情深》,上映后,好评如潮。
《奥丽芙.基特里奇》是由13个短篇组成的一部小说。可我从未将此书作为短篇小说集来读,我认为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长篇小说。如果错过13个故事中的任意一个,你会发现斯特劳特想要呈现给我们的女主人公奥丽芙的人生不够完整。尽管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完整地反映一个人漫长的一生,就像书中那篇《小插曲》,可人生里的“小插曲”和“大事件”都不容错过。人生正是由无数个散落在生活里的小故事凝结成非生即死的生命开启与终结。古老不变的诉说主题,斯特劳特将其寄于奥丽芙这个典型人物,运用雅致的语言娓娓道来,生命如斯,生活如此,故事本身的重量甚至越超了我们在生活中的切身体会。
本书以缅因州的克洛斯比镇为背景,故事集中发生地有点类似于美剧中的社区,只不过这里可没有光怪陆离的情事,有的只是平凡人的平静生活之下的波澜涌动,每个人都要在群体中找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支点。斯特劳特在《涨潮》一篇中明确地阐述了本书的立意,“爱与被爱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人类繁衍,生生死死,巡巡回回,无非是付出与索取,全为一种情愫-爱,它存在于男女夫妻之间、父母儿女之间、亲朋友邻之间、还有陌生同类之间。他们的故事在《奥丽芙.基特里奇》中应有尽有。
我总以为女主人公奥丽芙就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的人物,因为斯特劳特将其的真实感塑造得如此饱满,令人称道。奥丽芙是位七年级的数学老师,有为人温和善良的丈夫亨利,还有她深爱着却又看似不那么爱他的儿子克里斯托夫,生活交织着普通人的悲伤与喜悦。她外表高大、粗犷,为人率直、尖刻,敢爱敢恨,有时缺乏理智。她能为一个患有厌食的孩子热泪盈眶,也能对令她不满意儿媳的结婚礼服痛下毁手;她有年轻时痴爱过的男人吉姆,却也平淡地与亨利渡过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的一生。她辛苦地关注着自己的生活,试图掌控内心的爱与痛,那种感觉叫权力,却忽略掉了周围的人与事,她忘记了存在于别人的生活里。
丈夫亨利对药店女店员丹尼丝的一丝情意;学生凯文对生活信心的缺失;镇上餐厅里的钢琴演奏者安琪母女之间的隐秘;老友戴西与西蒙的由性到爱的变化。奥丽芙对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完全没有感觉。对与自己有关的事却格外敏感,儿子成家,丈夫患病,孤独促使她试图去融入儿子的生活,但她强烈地意识到他却试图将她推开,“谁爱自己,有多爱,人们知道得一清二楚-奥丽芙相信这一点”,她被情感中的矛盾拼命地撕扯开,人生总是在不停地受伤与复原。
在斯特劳特非凡之笔下,奥丽芙即让人爱又遭人恨。她通过奥丽芙的人生况味传递给我们一份人性的真实,那是痛并快乐着的感觉。每个人都与奥丽芙有类似的人生际遇,她爱人也被爱;她伤人也自伤;她有时活在天堂有时也下地狱。所以,她在内心咒骂,“他妈的。我们总是孤独的,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死去”。圣经说,爱的恒久是忍耐,奥丽芙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多一些忍耐。
伊丽莎白.斯特劳特留给中国读者的印象也许不够深刻,但她凭借本书荣获2009年普利策小说奖的消息,在国内众多文艺大报着实传播了一阵子,文学爱好者们一直在期待与她的文字谋面。斯特劳特生于1956年,在大学里学习法律,兼修老人学。后来逐渐开始从事短篇小说写作,作品散见于《纽约客》等重要文学杂志。在2001年,她还亲自担任编剧,将自己历时七年完成的小说《艾米与伊莎贝尔》改编成电影《母女情深》,上映后,好评如潮。
《奥丽芙.基特里奇》是由13个短篇组成的一部小说。可我从未将此书作为短篇小说集来读,我认为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长篇小说。如果错过13个故事中的任意一个,你会发现斯特劳特想要呈现给我们的女主人公奥丽芙的人生不够完整。尽管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完整地反映一个人漫长的一生,就像书中那篇《小插曲》,可人生里的“小插曲”和“大事件”都不容错过。人生正是由无数个散落在生活里的小故事凝结成非生即死的生命开启与终结。古老不变的诉说主题,斯特劳特将其寄于奥丽芙这个典型人物,运用雅致的语言娓娓道来,生命如斯,生活如此,故事本身的重量甚至越超了我们在生活中的切身体会。
本书以缅因州的克洛斯比镇为背景,故事集中发生地有点类似于美剧中的社区,只不过这里可没有光怪陆离的情事,有的只是平凡人的平静生活之下的波澜涌动,每个人都要在群体中找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支点。斯特劳特在《涨潮》一篇中明确地阐述了本书的立意,“爱与被爱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人类繁衍,生生死死,巡巡回回,无非是付出与索取,全为一种情愫-爱,它存在于男女夫妻之间、父母儿女之间、亲朋友邻之间、还有陌生同类之间。他们的故事在《奥丽芙.基特里奇》中应有尽有。
我总以为女主人公奥丽芙就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的人物,因为斯特劳特将其的真实感塑造得如此饱满,令人称道。奥丽芙是位七年级的数学老师,有为人温和善良的丈夫亨利,还有她深爱着却又看似不那么爱他的儿子克里斯托夫,生活交织着普通人的悲伤与喜悦。她外表高大、粗犷,为人率直、尖刻,敢爱敢恨,有时缺乏理智。她能为一个患有厌食的孩子热泪盈眶,也能对令她不满意儿媳的结婚礼服痛下毁手;她有年轻时痴爱过的男人吉姆,却也平淡地与亨利渡过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的一生。她辛苦地关注着自己的生活,试图掌控内心的爱与痛,那种感觉叫权力,却忽略掉了周围的人与事,她忘记了存在于别人的生活里。
丈夫亨利对药店女店员丹尼丝的一丝情意;学生凯文对生活信心的缺失;镇上餐厅里的钢琴演奏者安琪母女之间的隐秘;老友戴西与西蒙的由性到爱的变化。奥丽芙对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完全没有感觉。对与自己有关的事却格外敏感,儿子成家,丈夫患病,孤独促使她试图去融入儿子的生活,但她强烈地意识到他却试图将她推开,“谁爱自己,有多爱,人们知道得一清二楚-奥丽芙相信这一点”,她被情感中的矛盾拼命地撕扯开,人生总是在不停地受伤与复原。
在斯特劳特非凡之笔下,奥丽芙即让人爱又遭人恨。她通过奥丽芙的人生况味传递给我们一份人性的真实,那是痛并快乐着的感觉。每个人都与奥丽芙有类似的人生际遇,她爱人也被爱;她伤人也自伤;她有时活在天堂有时也下地狱。所以,她在内心咒骂,“他妈的。我们总是孤独的,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死去”。圣经说,爱的恒久是忍耐,奥丽芙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多一些忍耐。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