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何以改变中国?

网络何以改变中国?
——评马云驰、白斯木《互联网的文化与伦理价值—网络改变中国》
杨津涛
修改稿刊于10月17日《晶报》
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谁能够质疑,网络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浏览新闻、登录BBS论坛参与讨论、使用聊天工具打发时间,或者书写博客记录随想,从而实现与世界的沟通。正如麦克卢汉说的那样,“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马云驰、白斯木合著的这本《互联网的文化与伦理价值——网络改变中国》探讨的即是中国因网络而生的新环境。两位作者在梳理互联网于中国发轫历史的同时,以数年来的网络事件为例证,结合传播学与社会学学理,分别论述了网络与公共空间、文化与道德三者间的关系,包括维基百科、火星文、人肉搜索全都在本书讨论范畴之内。
网络扩展了公共空间
执教于深圳大学的马云驰,有着现代西方哲学的专业背景,长期以来致力于社会学研究;而独立学者白斯木则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博览中国典籍。两位作者各自发挥所长,参照中西方两种观念,探究了网络在当今时代的地位。尤为难得的是,他们深谙哈耶克的自由理论与现代民主精义,在行文中借网络问题,辨析了与民主、自由相关的诸多概念,发人深省。如在论及“网络与民主权利”的章节中,作者重申了哈耶克对民主的定义:“民主所指涉及的乃是确定政府决策的一种方法或一种程序”,其本身并不意味着善。因此,民主只能是一种手段,而自由才是最终的目的。
作者将上述理论自如地融于网络问题,颇见新意。相信很多网民都还记得2005年的“韩白之争”,当时韩寒与白烨在博客上隔空笔战,掀起无限波澜。事情如果不是发生在网络上,以传统观点来看,一个才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与一个仅在业内知名的评论家,他们的争执几乎不存在进入公共视野的可能。然而,因为网络的作用,韩寒的叛逆性格由此声名远播,而白烨则被迫关闭博客。作者希望借此证明,网络所构建的特殊公共空间,为我们提供了更为自由的言论平台。网民在网络社区、QQ群或博客中自发地对公共事件进行的围观与讨论,都在无形中扩展着我们社会的民主深度与广度。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自由间的距离也被一下子缩短了。
从孙志刚事件、华南虎照事件,再到罗彩霞案、邓玉娇案,网络舆论无疑都在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有关部门在网上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更为审慎、更为公正地处理案件。但是随着网络声音的日渐喧嚣,一些问题显然也就出现了。
网络带来的道德困境
网络在发挥其巨大的功用的同时,也引发了某些有关道德的争议。对同一事件,法律与道德的归属向来是一个被广泛争论的话题。在网络上,因为其天然的公开性,使得个人隐私被暴露无遗。本书在探讨了网络时代个人信息存在的各种隐患后指出,目前要在网络上保护隐私,首先需要的就是加速相关立法,除此别无他策。书中作为案例的是有“人肉搜索第一案”之称的王菲诉大旗网案,参与对王菲“人肉搜索”的网站与个人,最终被判侵犯王菲隐私权。
所谓“人肉搜索”发端于猫扑社区的,其本意是借助群策群力来帮助网友解决那些无法由google、百度给出答案的问题,但是发展到后来,“人肉搜索”开始介入公共领域,成为网友探寻事件真相的有力武器。在这个过程中,固然推动了华南虎照等事件的调查,但是因为人肉搜索的滥用,也无可避免地侵犯到了某些个人隐私,从而有超越网络道德底线,甚至触犯国家法律的可能。
对于以上顾虑,本书作者有详尽而精彩的论述。他们认为,在网络中的个体因为都处于匿名状态,所以相互间是平等的,也就更能信守“相互支援的义务”,使得人肉搜索“牢牢据守维护道德据点”。在本书作者看来,网络使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对群体的担忧不复存在,因为“构成网络群体运动中的个体是有着公民意识的个体”。如此论说,固然有其道理所在,但笔者对此却也还有一些不同意见。
网络的跨时空性质固然限制了群众在行动上的集体暴力,但尚不能彻底规避舆论上的盲动。在不久前的药家鑫一案中,由于律师张显的有意误导,使网民以为药家鑫出身权势之家,所以才敢于如此肆无忌惮。然而事实证明,药家鑫并无特殊背景。这种舆论的导向,是不是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药家鑫的命运呢?或许正如作者所言,唯有当网络上的个体都具有了成熟的公民意识时,才能使勒庞的理论失效。任何事物都会有其消极的一面,网络也不例外,只是在当下的中国,网络的积极意义更为明显,且无可替代。
微博加速了网络对中国的改变
有一点,显然是在本书作者的意料之外,那就是在本书由交稿到出版的过程中,twitter在海外异军突起,且迅速中国化。Twitter的社会作用如今已在传统博客之上。因为twitter上的每一条信息都被限制在140字以内,所以中国将其称为“微博客”。
在饭否之后,新浪、网易、搜狐、腾讯四大门户网站,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微博产品。微博在中国勃然兴起,成为网民表达民意的重要平台,屡屡左右公共事件的发展。因为本书是基于现象的理论探索,所以技术的发展并不会使作者的研究减少意义。相反,微博的出现,恰恰证实了本书“网络改变中国”的宏论。
http://jb.sznews.com/html/2011-10/16/content_1783154.htm
——评马云驰、白斯木《互联网的文化与伦理价值—网络改变中国》
杨津涛
修改稿刊于10月17日《晶报》
在今天这个时代,没有谁能够质疑,网络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浏览新闻、登录BBS论坛参与讨论、使用聊天工具打发时间,或者书写博客记录随想,从而实现与世界的沟通。正如麦克卢汉说的那样,“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马云驰、白斯木合著的这本《互联网的文化与伦理价值——网络改变中国》探讨的即是中国因网络而生的新环境。两位作者在梳理互联网于中国发轫历史的同时,以数年来的网络事件为例证,结合传播学与社会学学理,分别论述了网络与公共空间、文化与道德三者间的关系,包括维基百科、火星文、人肉搜索全都在本书讨论范畴之内。
网络扩展了公共空间
执教于深圳大学的马云驰,有着现代西方哲学的专业背景,长期以来致力于社会学研究;而独立学者白斯木则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博览中国典籍。两位作者各自发挥所长,参照中西方两种观念,探究了网络在当今时代的地位。尤为难得的是,他们深谙哈耶克的自由理论与现代民主精义,在行文中借网络问题,辨析了与民主、自由相关的诸多概念,发人深省。如在论及“网络与民主权利”的章节中,作者重申了哈耶克对民主的定义:“民主所指涉及的乃是确定政府决策的一种方法或一种程序”,其本身并不意味着善。因此,民主只能是一种手段,而自由才是最终的目的。
作者将上述理论自如地融于网络问题,颇见新意。相信很多网民都还记得2005年的“韩白之争”,当时韩寒与白烨在博客上隔空笔战,掀起无限波澜。事情如果不是发生在网络上,以传统观点来看,一个才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与一个仅在业内知名的评论家,他们的争执几乎不存在进入公共视野的可能。然而,因为网络的作用,韩寒的叛逆性格由此声名远播,而白烨则被迫关闭博客。作者希望借此证明,网络所构建的特殊公共空间,为我们提供了更为自由的言论平台。网民在网络社区、QQ群或博客中自发地对公共事件进行的围观与讨论,都在无形中扩展着我们社会的民主深度与广度。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自由间的距离也被一下子缩短了。
从孙志刚事件、华南虎照事件,再到罗彩霞案、邓玉娇案,网络舆论无疑都在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有关部门在网上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更为审慎、更为公正地处理案件。但是随着网络声音的日渐喧嚣,一些问题显然也就出现了。
网络带来的道德困境
网络在发挥其巨大的功用的同时,也引发了某些有关道德的争议。对同一事件,法律与道德的归属向来是一个被广泛争论的话题。在网络上,因为其天然的公开性,使得个人隐私被暴露无遗。本书在探讨了网络时代个人信息存在的各种隐患后指出,目前要在网络上保护隐私,首先需要的就是加速相关立法,除此别无他策。书中作为案例的是有“人肉搜索第一案”之称的王菲诉大旗网案,参与对王菲“人肉搜索”的网站与个人,最终被判侵犯王菲隐私权。
所谓“人肉搜索”发端于猫扑社区的,其本意是借助群策群力来帮助网友解决那些无法由google、百度给出答案的问题,但是发展到后来,“人肉搜索”开始介入公共领域,成为网友探寻事件真相的有力武器。在这个过程中,固然推动了华南虎照等事件的调查,但是因为人肉搜索的滥用,也无可避免地侵犯到了某些个人隐私,从而有超越网络道德底线,甚至触犯国家法律的可能。
对于以上顾虑,本书作者有详尽而精彩的论述。他们认为,在网络中的个体因为都处于匿名状态,所以相互间是平等的,也就更能信守“相互支援的义务”,使得人肉搜索“牢牢据守维护道德据点”。在本书作者看来,网络使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对群体的担忧不复存在,因为“构成网络群体运动中的个体是有着公民意识的个体”。如此论说,固然有其道理所在,但笔者对此却也还有一些不同意见。
网络的跨时空性质固然限制了群众在行动上的集体暴力,但尚不能彻底规避舆论上的盲动。在不久前的药家鑫一案中,由于律师张显的有意误导,使网民以为药家鑫出身权势之家,所以才敢于如此肆无忌惮。然而事实证明,药家鑫并无特殊背景。这种舆论的导向,是不是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药家鑫的命运呢?或许正如作者所言,唯有当网络上的个体都具有了成熟的公民意识时,才能使勒庞的理论失效。任何事物都会有其消极的一面,网络也不例外,只是在当下的中国,网络的积极意义更为明显,且无可替代。
微博加速了网络对中国的改变
有一点,显然是在本书作者的意料之外,那就是在本书由交稿到出版的过程中,twitter在海外异军突起,且迅速中国化。Twitter的社会作用如今已在传统博客之上。因为twitter上的每一条信息都被限制在140字以内,所以中国将其称为“微博客”。
在饭否之后,新浪、网易、搜狐、腾讯四大门户网站,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微博产品。微博在中国勃然兴起,成为网民表达民意的重要平台,屡屡左右公共事件的发展。因为本书是基于现象的理论探索,所以技术的发展并不会使作者的研究减少意义。相反,微博的出现,恰恰证实了本书“网络改变中国”的宏论。
http://jb.sznews.com/html/2011-10/16/content_1783154.htm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