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写点《徐霞客游记》

看古书是件头疼的事,像很久以前看《曾国藩家书》。他们的书总是纠结与一些难解的义理问题上,一本正经,读起来枯燥无趣。虽然徐霞客写的不是儒家的仁义礼信,但是地名人名太多了,还缺乏故事性,很是头疼。
对徐霞客感兴趣,是因为听子寒讲徐霞客人生八次心醉神迷的时刻,一下子就被这个文人的异类吸引。后来问度娘,才知道子寒讲的内容就是柏邦妮写的《风雨不收徐霞客》。我翻看着整本书,被那些地名人名吓得不敢读下去,也不由佩服柏邦妮怎么就从中提炼出这样精彩的故事。一个整本名字的游记,一下子就有了生命,多么有才华~~
我没有耐心卒读,就冲着柏邦妮写的那八次一页一页找,起初很凌乱,找不到。为此还去搜,一样是没有结果,由是更加佩服柏邦妮的才华。
很头疼,但是我又对这个“行走在天地之间”的男人着迷。我硬着头皮翻,渐渐地找到了一点窍门,小聪明。我觉得如果是个有趣完整的故事,那么肯定是发生在一地一时,所以我直接去看那些下划线最少的段落。果不其然,我耍了这样的小聪明,就找到了几个很有情节性的故事。
一
《楚游日记》正月十七日,探麻叶洞。土人以麻叶洞“此中有精怪,非为法术者,不能慑服”,也没有人敢作向导。最后爱冒险的徐霞客和仆人拿着火把进去了,像蛇一样爬行,背磨腰贴,肌肤被刮擦得生疼。山洞弯曲曲折,倒是干燥洁净。向西有一处缝隙,于是爬行上去,突然豁然开朗。平坦如榻,平平整整。顶上有石,如同莲花倒垂,结成宝盖,莹润洁白。四周的山石轻红,如同桃花。 火把燃尽大半,才出来。门口因为担心守候的人又增加了数十个,徐霞客感动之极,他说“吾守吾常,吾探吾圣,烦诸君久伫”。至于柏邦妮说的后面的情节,我没有看到。
二
《楚游日记》二月,船在潇湘,夜里睡不着正在哀叹岸上的啼哭声,船遭到了盗贼的抢掠。游资、衣服、书籍和张宗珍藏的《南程续记》
统统都丢了。徐霞客掉进水里,呛了一鼻子水,但是幸运地躲过一劫。
穷困之极时,邻舟的人送给他衣服。天亮了他又幸运地找到了走失的同伴僧人静闻,静闻泅水到船里救出很多东西,丢掉的很多书卷也都找了回来。当静闻让其他人认领丢失的衣物,姓石的人竟诬言静闻勾结盗贼,“众人疑尔登涯印盗,汝真不良,欲掩我之箧”。徐霞客听后十分气愤,哀叹“人之无良如此!”
后来在崇善寺,事情比这还要糟糕。
三
静闻是个有趣的和尚,他和徐霞客一起遇到了盗匪。后来有人怀疑他勾连盗匪,是因为他上过岸。徐霞客说静闻是个戒律很严的和尚,"一吐一解,必俟登涯,不入于水",但就是这个对自己要求严格、有善心的和尚生病时也犯了傻,那是六月十八在开元寺。
静闻和开元寺的和尚聊得很畅快,奇怪的是这些僧众不吃斋却吃肉,他们诱惑静闻说生病了就要吃肉来大补,病恹恹的静闻竟然信了。他嚷嚷着要徐霞客给他买肉吃,徐霞客没有同意,静闻就像小孩子似的发脾气,埋怨徐霞客“不惜其命而惜钱”。
可能就在这个时候吧,静闻留下了病根。九月份,徐霞客要离开静闻的修道地崇善寺,就有预感静闻大限将至。到了十二月份噩耗传来,徐霞客正“疮寒体惫”,带病前去完成静闻的遗愿“窆骨鸡足山”。但是遇到了宝檀、云白两个和尚,死活也不肯把静闻的衣物转交给徐霞客,甚至尸骨都不下葬。连当地的官员也不愿意插手这件事,后来几经辗转,大多数东西都被云白两个私吞,徐霞客“只得索衣、业册,乃得保遗归”,然后徐霞客带着静闻的骸骨去了贵州的鸡足山。
四
这本书实在是翻不下去了,但是这个放弃功名大半辈子游历山河的男人真的很令我想往。在他身上一定还有很多故事,比如他的母亲他的童年,还有很多,遗憾的是现在都找不到记载。
但是他说了一句话,唤醒了一个灵魂。
他说“吾行于天地之间耳”。
对徐霞客感兴趣,是因为听子寒讲徐霞客人生八次心醉神迷的时刻,一下子就被这个文人的异类吸引。后来问度娘,才知道子寒讲的内容就是柏邦妮写的《风雨不收徐霞客》。我翻看着整本书,被那些地名人名吓得不敢读下去,也不由佩服柏邦妮怎么就从中提炼出这样精彩的故事。一个整本名字的游记,一下子就有了生命,多么有才华~~
我没有耐心卒读,就冲着柏邦妮写的那八次一页一页找,起初很凌乱,找不到。为此还去搜,一样是没有结果,由是更加佩服柏邦妮的才华。
很头疼,但是我又对这个“行走在天地之间”的男人着迷。我硬着头皮翻,渐渐地找到了一点窍门,小聪明。我觉得如果是个有趣完整的故事,那么肯定是发生在一地一时,所以我直接去看那些下划线最少的段落。果不其然,我耍了这样的小聪明,就找到了几个很有情节性的故事。
一
《楚游日记》正月十七日,探麻叶洞。土人以麻叶洞“此中有精怪,非为法术者,不能慑服”,也没有人敢作向导。最后爱冒险的徐霞客和仆人拿着火把进去了,像蛇一样爬行,背磨腰贴,肌肤被刮擦得生疼。山洞弯曲曲折,倒是干燥洁净。向西有一处缝隙,于是爬行上去,突然豁然开朗。平坦如榻,平平整整。顶上有石,如同莲花倒垂,结成宝盖,莹润洁白。四周的山石轻红,如同桃花。 火把燃尽大半,才出来。门口因为担心守候的人又增加了数十个,徐霞客感动之极,他说“吾守吾常,吾探吾圣,烦诸君久伫”。至于柏邦妮说的后面的情节,我没有看到。
二
《楚游日记》二月,船在潇湘,夜里睡不着正在哀叹岸上的啼哭声,船遭到了盗贼的抢掠。游资、衣服、书籍和张宗珍藏的《南程续记》
统统都丢了。徐霞客掉进水里,呛了一鼻子水,但是幸运地躲过一劫。
穷困之极时,邻舟的人送给他衣服。天亮了他又幸运地找到了走失的同伴僧人静闻,静闻泅水到船里救出很多东西,丢掉的很多书卷也都找了回来。当静闻让其他人认领丢失的衣物,姓石的人竟诬言静闻勾结盗贼,“众人疑尔登涯印盗,汝真不良,欲掩我之箧”。徐霞客听后十分气愤,哀叹“人之无良如此!”
后来在崇善寺,事情比这还要糟糕。
三
静闻是个有趣的和尚,他和徐霞客一起遇到了盗匪。后来有人怀疑他勾连盗匪,是因为他上过岸。徐霞客说静闻是个戒律很严的和尚,"一吐一解,必俟登涯,不入于水",但就是这个对自己要求严格、有善心的和尚生病时也犯了傻,那是六月十八在开元寺。
静闻和开元寺的和尚聊得很畅快,奇怪的是这些僧众不吃斋却吃肉,他们诱惑静闻说生病了就要吃肉来大补,病恹恹的静闻竟然信了。他嚷嚷着要徐霞客给他买肉吃,徐霞客没有同意,静闻就像小孩子似的发脾气,埋怨徐霞客“不惜其命而惜钱”。
可能就在这个时候吧,静闻留下了病根。九月份,徐霞客要离开静闻的修道地崇善寺,就有预感静闻大限将至。到了十二月份噩耗传来,徐霞客正“疮寒体惫”,带病前去完成静闻的遗愿“窆骨鸡足山”。但是遇到了宝檀、云白两个和尚,死活也不肯把静闻的衣物转交给徐霞客,甚至尸骨都不下葬。连当地的官员也不愿意插手这件事,后来几经辗转,大多数东西都被云白两个私吞,徐霞客“只得索衣、业册,乃得保遗归”,然后徐霞客带着静闻的骸骨去了贵州的鸡足山。
四
这本书实在是翻不下去了,但是这个放弃功名大半辈子游历山河的男人真的很令我想往。在他身上一定还有很多故事,比如他的母亲他的童年,还有很多,遗憾的是现在都找不到记载。
但是他说了一句话,唤醒了一个灵魂。
他说“吾行于天地之间耳”。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