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和教材的差距咋就那么大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刚把前7章读完,写得实在太好了。作者抓住了马克思经济学的精髓,而且写得通俗易懂。在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也即前7章)里面,作者作了一个概论性介绍,从经济史引入,到经济思想史的考察等,我觉得作者提出的三维经济学继续和发扬了马克思的很多重要的思想,和国内的教材相比有两个特点:
一是与传统的教材相比,像我们用的那本经典的北方本《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Bowles的书更为生动,更贴近现实,里面的案例、数据图表和引用的材料很多,不像我们教材那样死板。还有全书开头的数据来源和每一章后面的推荐阅读都非常值得借鉴。
二是与另一些创新的教材,像蒋学模编的那套相比,这本书更加尊重马克思的思想,虽然没有劳动价值论,也不是按《资本论》的体系进行论述的,但是作者的发展是形变神不变,有些书硬是把一些“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套进来,没有一个统一的框架,反而显得不伦不类。
我觉得书中体现马克思精髓的地方主要有:
1抓住了最重要的是“剩余产品”的概念,这是把社会当作全体的观点,也是一种透过表面现象(货币现象)看本质(物质产品)的思维。由“剩余产品”引出的阶级,对剩余产品运用(积累)带来变革。对剩余产品的不同的控制和分配方式是不同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这种整体的观点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章中的思想是一致的,即从社会总劳动中分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也是分析商品拜物教和理解劳动价值论的根本。
2人的“再生产”的概念,把人的消费当作是特殊的生产的过程。进一步地得出人的偏好是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样就很好地把“资本主义中人的很多行为体现的是资本的意识”这种思想表达出来。
3权力等因素对所谓的“自由选择”的影响。类似于“要钱还是要命”无奈的选择,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工人自由得一无所有”、要么受雇于这个资本家要么受雇于另一个资本家。
4强调以历史的眼光对待资本主义,不把它当作是永恒的,也就是“变革”的维度,并且用把“积累”当作变革的源泉,以不同的“积累的社会结构”来区分资本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
我非常认同作者提出的跨学科的方法,强调理解现实经济而不是理论模型、强调经济学的规范性(价值判断)、强调历史和社会的影响。但是作者的三维经济学体系似乎也有含糊的地方,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有定论的东西为数不多,没有什么是完备的”,比如“政治经济学的价值体系”的建立就显得有些苍白,背后的哲学根据是什么?又比如对劳动价值论避而不谈,虽然可以避免像“转型问题”那样棘手的争论,但也因此损失了一些东西,比如在供求决定价格的背后是否有一个客观上的标准。还有在引用经济数据的时候似乎缺少政治经济学上的审视,比如第10页引的GDP的数据。
一是与传统的教材相比,像我们用的那本经典的北方本《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Bowles的书更为生动,更贴近现实,里面的案例、数据图表和引用的材料很多,不像我们教材那样死板。还有全书开头的数据来源和每一章后面的推荐阅读都非常值得借鉴。
二是与另一些创新的教材,像蒋学模编的那套相比,这本书更加尊重马克思的思想,虽然没有劳动价值论,也不是按《资本论》的体系进行论述的,但是作者的发展是形变神不变,有些书硬是把一些“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套进来,没有一个统一的框架,反而显得不伦不类。
我觉得书中体现马克思精髓的地方主要有:
1抓住了最重要的是“剩余产品”的概念,这是把社会当作全体的观点,也是一种透过表面现象(货币现象)看本质(物质产品)的思维。由“剩余产品”引出的阶级,对剩余产品运用(积累)带来变革。对剩余产品的不同的控制和分配方式是不同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这种整体的观点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章中的思想是一致的,即从社会总劳动中分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也是分析商品拜物教和理解劳动价值论的根本。
2人的“再生产”的概念,把人的消费当作是特殊的生产的过程。进一步地得出人的偏好是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样就很好地把“资本主义中人的很多行为体现的是资本的意识”这种思想表达出来。
3权力等因素对所谓的“自由选择”的影响。类似于“要钱还是要命”无奈的选择,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工人自由得一无所有”、要么受雇于这个资本家要么受雇于另一个资本家。
4强调以历史的眼光对待资本主义,不把它当作是永恒的,也就是“变革”的维度,并且用把“积累”当作变革的源泉,以不同的“积累的社会结构”来区分资本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
我非常认同作者提出的跨学科的方法,强调理解现实经济而不是理论模型、强调经济学的规范性(价值判断)、强调历史和社会的影响。但是作者的三维经济学体系似乎也有含糊的地方,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有定论的东西为数不多,没有什么是完备的”,比如“政治经济学的价值体系”的建立就显得有些苍白,背后的哲学根据是什么?又比如对劳动价值论避而不谈,虽然可以避免像“转型问题”那样棘手的争论,但也因此损失了一些东西,比如在供求决定价格的背后是否有一个客观上的标准。还有在引用经济数据的时候似乎缺少政治经济学上的审视,比如第10页引的GDP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