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与肉永无止境的挣扎

工作了才发现读书真是个慢活,尤其是读长篇小说。劳伦斯最长的这部小说《虹》买回来都快一个月了,每天只能抽睡觉前可怜的一两个小时消灭掉二三十页,若是哪天掉链子了,下次又得重头开始才行,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话一点儿不假。真后悔上学那会儿大把大把的时间都花在睡觉上了!现在才发现学生个真是个最好的职业啊!
言归正传吧,不管速度如何总之是把它啃完了。都说《虹》通过汤姆.布朗文一家三代人的感情纠葛来表现对完美自然,和谐家庭关系的追寻,但在我看来其实是四代人。虽然哈代太太和老布朗文只是在小说的开篇一笔带过,但是劳伦斯所要表现的社会和人生的问题早已在二老身上有了雏形,此后发生的一代又一代的史诗般的故事,虽不是他们的复制,却是在此基础上的演绎。如果再去查下劳伦斯的生平,你会发现小说中的哈代太太和老布朗文其实是最接近劳伦斯父母原型的人物。劳伦斯的父母是一对身份、地位、理想、信仰相差悬殊的夫妇。父亲阿瑟·劳伦斯是一位矿工,他所受的教育仅仅够他艰难地读报纸,而他的典型的生活方式是:在滚滚的炊火前,一边烤早餐腊肉,用面包接着腊肉上滴下来的油,断断续续地读着当天的报纸。母亲莉迪亚则是一位经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她读了很多书和诗歌,崇尚思想,喜欢和有教养的男人讨论宗教以及哲学、政治等问题。这样的一个家庭注定了其间的各种不和谐。小说中的哈代太太同劳伦斯的母亲莉迪亚一样,永远眺望着远方的城市、政府和充满活力的生活。她的视野扫向远方,她理想的丈夫应该是富有创造力的,会抛开耕作的激情,去发现远方的世界,以次扩大自己的视野,享受更多的自由。然而哈代太太 现实中的丈夫老布朗文的视线却是内向的,只关注眼前充满活力的耕作生活,而且这种生活激情会在他的血管里一直流动,永不凝固。尽管道不同不足与之谋,但作为家族老一辈的哈代太太在争取灵魂解放或是个人自由方面所作的努力却是十分微弱的,她只能寄希望于小儿子汤姆布朗文身上。 劳伦斯也许是个相信轮回、相信宿命的作家,《虹》这部作品也无一例外地存在着宿命论的成分,小说浓墨重彩地开始的第一代人莉迪亚和汤姆布朗文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老布朗文夫妇的命运,他们经过理智和激情、灵与肉的冲突,终于缓和了彼此之间的感情鸿沟,找到了各自的爱和欲望的满足。他们有自己的独立的生活,有着独特的思想,由开始的互相压制对方到男性的退让妥协达到两性的和谐,最后同他们的父母一样过着平凡普通的幸福生活。
通读《虹》,你会发现里面的男女们在生的未知中闯荡,拼尽全力去谋求其最本质且最纯粹的自我,当然,这种谋求是异常艰难的,尤其是在第一代人物身上更是举步维艰。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剧,这种追求慢慢有了起色,到了第二代人物身上,劳伦斯对生命的轮回,对生命的把握已说明他不再是那个写《儿子与情人》时代的劳伦斯了,此时的主人公安娜对自己的生命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化,一直觉得安娜和威尔布朗文这对夫妻也是在所有人物中挣扎得最让人痛苦的一对。不知大家在读到家族第二代人在灵与肉碰撞关系上的抉择与思考时,有没有读不下去的感觉?故事进展到这儿的时候我曾几度合下小说撇在一旁,实在不想让自己的心情跟着主人公一起在灵与肉的问题上如此矛盾而痛苦地纠缠下去,因为我读小说的初衷只是为了消遣,所以越轻松越好。但是当看到安娜和威尔布朗温文在各自领域的痛苦挣扎时,心情实在轻松不起来。夫妻二人时而因肉的结合如胶似漆,时而又因灵的悬殊而分崩离析,这种灵与肉的分分合合对于一个没有耐心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种折磨!尽管是一种折磨,但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的魅力就在于能够让你心甘情愿接受这种折磨,并在折磨中获得一种格外的享受(喜欢劳伦斯的读者大概都是受虐狂吧)!曾有位译者说:“译完这部长篇,费力地划上最后一个句号,恨不得跟劳伦斯的作品永别!他给人以太多的苦难,太多的折磨。不用说译一遍,就是读一遍你都会感到心灵在受着冥冥的撕裂与煎熬,伴随而来的是创痛的快感。读这小说,恰如在荒原上绝望地爬行,只有一丝亮光、一线蜃景还让你希冀未泯,这就是爱。可这爱却是何等苦涩的体验!”对,就是这种感受了,读《虹》你要将自己永久置于白热化的情感混战中!遗憾的是家族第二代人的这场混战仍是以失败告终:安娜与威尔布朗文在灵与肉的挣扎斗争末了依然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他们所找到的只是心灵的严重陌生和生理的近似变态,唯有在不停的生儿育女中方能寻得一点生活的乐趣。
厄休拉,这个作者着力刻画的家族第三代女性形象,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强烈的个性和个人意识,这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不能容忍任何束缚和压抑的灵魂。原本以为这样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物一定能在放荡的美好和精神的独立上找到并行不悖的切入点,但读罢小说发现她又走入了另一个灵与肉的极端。厄休拉带着矛盾的心态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寻找人性的完美,既无法摆脱掉现实的纠缠,又难以使自己的内心需求同现实协调起来,这就注定了她的人生探索终将以失败告终。最终,她牺牲了原始欲望,决定执着的往灵的方向追求下去厄休拉所追求的是两性绝对的平等和精神与肉体的完美统一,但最终却落得灵与肉的彻底分离。
尽管劳伦斯在他的作品《虹》中一直想寻找一种理想的两性关系处理方式,但通过布朗文三代(我一直认为是四代)男女之间感情演变的实际过程,我们还是不难发现,劳伦斯眼中灵与肉完美结合图景的实现还是异常艰难的。那么,灵与肉到底该怎样才能达到完美的统一呢?看完小说发现作者也未能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好像是契科夫说过:“小说家不是解决问题的人, 而是提出问题的人。” 名著的高明大概就在于此吧: 提出问题,不给答案,让读者去思考。
文学史上或是哲学史上关于灵与肉的探讨由来已久,古老的有如站在纯粹“灵”的一边的柏拉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柏拉图式的恋爱(或精神上的恋爱),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
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图式的恋爱观在中国的小说《牡丹亭》中得到了完美的演绎,柳梦梅和杜丽娘的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就是纯粹的精神方面的。与柏拉图纯粹“灵”式的爱情观相对的是日本岛国的爱情动作大片,那是一种纯粹肉欲上的爱情观(姑且还把它算作爱情吧),代表人物如苍老师!纵观此两种爱情观,前者太伤神,后者太伤身,因此都不能称之为完美和谐的爱情观。既然从古代到今天、从希腊到日本这个问题都没能有个定性统一的答案,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那么我们又怎能要求劳伦斯在一部《虹》中找到灵与肉的平衡点呢?或许小说的最后让厄休拉走入树林深处就是最好的答案:“远离了时间,永远超越时光!在东西之间,沉木之间,教堂矗立着,如同一颗沉寂中的种子。发芽前的黑暗,死后的沉寂。这沉寂的教堂融生死于一体,载着所有生命的喧嚣与变幻,像一颗硕大无朋的种子,它会绽放处难以想象的辉煌的生命之花。”也许灵与肉完美结合的样子就如同这颗发芽的种子,只不过它太过抽象,而且在自然界的种子身上能找到这种契合点,但也许这这种契合仅仅适合于自然界,真正到了人的身上却保不准会发出什么样的芽、结出什么样的果。
小说以描写自然始,也以自然终。故事开头发生在考斯赛的小村:那时候,连接新煤矿的运河刚刚建好,开始了一系列骚动;工业化开始慢慢浸入沉睡的山谷。小说末了在彩虹的映衬下,那些陈旧腐朽、不堪一击的房屋、工厂被一扫而光,由生机勃勃的真理构建而成的世界拔地而起,呼应着苍穹。我不知道劳伦斯到底有没有反工业化的倾向,不过从布朗文家族一代又一代的让人揪心的故事里可以看出,确实是工业化的介入给他们的灵魂和肉体带来了没玩没了的痛苦和挣扎,而且工业化进程越是深入,这种挣扎就越是痛苦。厄休拉最后走入树林或多或少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对黑烟滚滚的工业化的一种逃避,不知劳伦斯最后是不是想以次来暗示他回归自然主义念头?好了,都两点多了,我也懒得思考了,也许,只有回归自然,找寻自我,在那广阔的自然界的虹的映衬下才能真正觅得新生。
言归正传吧,不管速度如何总之是把它啃完了。都说《虹》通过汤姆.布朗文一家三代人的感情纠葛来表现对完美自然,和谐家庭关系的追寻,但在我看来其实是四代人。虽然哈代太太和老布朗文只是在小说的开篇一笔带过,但是劳伦斯所要表现的社会和人生的问题早已在二老身上有了雏形,此后发生的一代又一代的史诗般的故事,虽不是他们的复制,却是在此基础上的演绎。如果再去查下劳伦斯的生平,你会发现小说中的哈代太太和老布朗文其实是最接近劳伦斯父母原型的人物。劳伦斯的父母是一对身份、地位、理想、信仰相差悬殊的夫妇。父亲阿瑟·劳伦斯是一位矿工,他所受的教育仅仅够他艰难地读报纸,而他的典型的生活方式是:在滚滚的炊火前,一边烤早餐腊肉,用面包接着腊肉上滴下来的油,断断续续地读着当天的报纸。母亲莉迪亚则是一位经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她读了很多书和诗歌,崇尚思想,喜欢和有教养的男人讨论宗教以及哲学、政治等问题。这样的一个家庭注定了其间的各种不和谐。小说中的哈代太太同劳伦斯的母亲莉迪亚一样,永远眺望着远方的城市、政府和充满活力的生活。她的视野扫向远方,她理想的丈夫应该是富有创造力的,会抛开耕作的激情,去发现远方的世界,以次扩大自己的视野,享受更多的自由。然而哈代太太 现实中的丈夫老布朗文的视线却是内向的,只关注眼前充满活力的耕作生活,而且这种生活激情会在他的血管里一直流动,永不凝固。尽管道不同不足与之谋,但作为家族老一辈的哈代太太在争取灵魂解放或是个人自由方面所作的努力却是十分微弱的,她只能寄希望于小儿子汤姆布朗文身上。 劳伦斯也许是个相信轮回、相信宿命的作家,《虹》这部作品也无一例外地存在着宿命论的成分,小说浓墨重彩地开始的第一代人莉迪亚和汤姆布朗文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老布朗文夫妇的命运,他们经过理智和激情、灵与肉的冲突,终于缓和了彼此之间的感情鸿沟,找到了各自的爱和欲望的满足。他们有自己的独立的生活,有着独特的思想,由开始的互相压制对方到男性的退让妥协达到两性的和谐,最后同他们的父母一样过着平凡普通的幸福生活。
通读《虹》,你会发现里面的男女们在生的未知中闯荡,拼尽全力去谋求其最本质且最纯粹的自我,当然,这种谋求是异常艰难的,尤其是在第一代人物身上更是举步维艰。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剧,这种追求慢慢有了起色,到了第二代人物身上,劳伦斯对生命的轮回,对生命的把握已说明他不再是那个写《儿子与情人》时代的劳伦斯了,此时的主人公安娜对自己的生命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化,一直觉得安娜和威尔布朗文这对夫妻也是在所有人物中挣扎得最让人痛苦的一对。不知大家在读到家族第二代人在灵与肉碰撞关系上的抉择与思考时,有没有读不下去的感觉?故事进展到这儿的时候我曾几度合下小说撇在一旁,实在不想让自己的心情跟着主人公一起在灵与肉的问题上如此矛盾而痛苦地纠缠下去,因为我读小说的初衷只是为了消遣,所以越轻松越好。但是当看到安娜和威尔布朗温文在各自领域的痛苦挣扎时,心情实在轻松不起来。夫妻二人时而因肉的结合如胶似漆,时而又因灵的悬殊而分崩离析,这种灵与肉的分分合合对于一个没有耐心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种折磨!尽管是一种折磨,但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的魅力就在于能够让你心甘情愿接受这种折磨,并在折磨中获得一种格外的享受(喜欢劳伦斯的读者大概都是受虐狂吧)!曾有位译者说:“译完这部长篇,费力地划上最后一个句号,恨不得跟劳伦斯的作品永别!他给人以太多的苦难,太多的折磨。不用说译一遍,就是读一遍你都会感到心灵在受着冥冥的撕裂与煎熬,伴随而来的是创痛的快感。读这小说,恰如在荒原上绝望地爬行,只有一丝亮光、一线蜃景还让你希冀未泯,这就是爱。可这爱却是何等苦涩的体验!”对,就是这种感受了,读《虹》你要将自己永久置于白热化的情感混战中!遗憾的是家族第二代人的这场混战仍是以失败告终:安娜与威尔布朗文在灵与肉的挣扎斗争末了依然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点,他们所找到的只是心灵的严重陌生和生理的近似变态,唯有在不停的生儿育女中方能寻得一点生活的乐趣。
厄休拉,这个作者着力刻画的家族第三代女性形象,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强烈的个性和个人意识,这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不能容忍任何束缚和压抑的灵魂。原本以为这样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物一定能在放荡的美好和精神的独立上找到并行不悖的切入点,但读罢小说发现她又走入了另一个灵与肉的极端。厄休拉带着矛盾的心态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寻找人性的完美,既无法摆脱掉现实的纠缠,又难以使自己的内心需求同现实协调起来,这就注定了她的人生探索终将以失败告终。最终,她牺牲了原始欲望,决定执着的往灵的方向追求下去厄休拉所追求的是两性绝对的平等和精神与肉体的完美统一,但最终却落得灵与肉的彻底分离。
尽管劳伦斯在他的作品《虹》中一直想寻找一种理想的两性关系处理方式,但通过布朗文三代(我一直认为是四代)男女之间感情演变的实际过程,我们还是不难发现,劳伦斯眼中灵与肉完美结合图景的实现还是异常艰难的。那么,灵与肉到底该怎样才能达到完美的统一呢?看完小说发现作者也未能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好像是契科夫说过:“小说家不是解决问题的人, 而是提出问题的人。” 名著的高明大概就在于此吧: 提出问题,不给答案,让读者去思考。
文学史上或是哲学史上关于灵与肉的探讨由来已久,古老的有如站在纯粹“灵”的一边的柏拉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柏拉图式的恋爱(或精神上的恋爱),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
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图式的恋爱观在中国的小说《牡丹亭》中得到了完美的演绎,柳梦梅和杜丽娘的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就是纯粹的精神方面的。与柏拉图纯粹“灵”式的爱情观相对的是日本岛国的爱情动作大片,那是一种纯粹肉欲上的爱情观(姑且还把它算作爱情吧),代表人物如苍老师!纵观此两种爱情观,前者太伤神,后者太伤身,因此都不能称之为完美和谐的爱情观。既然从古代到今天、从希腊到日本这个问题都没能有个定性统一的答案,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那么我们又怎能要求劳伦斯在一部《虹》中找到灵与肉的平衡点呢?或许小说的最后让厄休拉走入树林深处就是最好的答案:“远离了时间,永远超越时光!在东西之间,沉木之间,教堂矗立着,如同一颗沉寂中的种子。发芽前的黑暗,死后的沉寂。这沉寂的教堂融生死于一体,载着所有生命的喧嚣与变幻,像一颗硕大无朋的种子,它会绽放处难以想象的辉煌的生命之花。”也许灵与肉完美结合的样子就如同这颗发芽的种子,只不过它太过抽象,而且在自然界的种子身上能找到这种契合点,但也许这这种契合仅仅适合于自然界,真正到了人的身上却保不准会发出什么样的芽、结出什么样的果。
小说以描写自然始,也以自然终。故事开头发生在考斯赛的小村:那时候,连接新煤矿的运河刚刚建好,开始了一系列骚动;工业化开始慢慢浸入沉睡的山谷。小说末了在彩虹的映衬下,那些陈旧腐朽、不堪一击的房屋、工厂被一扫而光,由生机勃勃的真理构建而成的世界拔地而起,呼应着苍穹。我不知道劳伦斯到底有没有反工业化的倾向,不过从布朗文家族一代又一代的让人揪心的故事里可以看出,确实是工业化的介入给他们的灵魂和肉体带来了没玩没了的痛苦和挣扎,而且工业化进程越是深入,这种挣扎就越是痛苦。厄休拉最后走入树林或多或少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对黑烟滚滚的工业化的一种逃避,不知劳伦斯最后是不是想以次来暗示他回归自然主义念头?好了,都两点多了,我也懒得思考了,也许,只有回归自然,找寻自我,在那广阔的自然界的虹的映衬下才能真正觅得新生。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