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曾国藩》读感记【转自本人QQ空间】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2010年12月27日1时于西安
起因:
对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第一次得知是从C.H口中。C.H(个人感觉)和我一样,属于不喜读书之人,所以他说他正在看《曾国藩》时,我表示惊奇。不过也仅仅是惊奇而已,对他当时的推荐,因为学业太忙,给忘了。第二次碰到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是看了白岩松的《幸福了吗》。作者觉得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对他走进社会、认识人性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于是当时下了个决心,在毕业前把它看完。当然下决心的时候并不知道《曾国藩》是个系列丛书,分《血祭》、《野焚》和《黑雨》三部,每部有近四百页之多。估计当时若知道了,我和《曾国藩》定会擦肩而过吧?
印象:
曾国藩,这个名字在高中的中国近代史的书本上有提到,当时觉得他和李鸿章是同一个时代的同一类人。而李鸿章因为老去签卖国条约所以不是好人,故曾国藩也不会是什么好鸟。这应该算第一印象,我想当初怎么都不会料到,多年后会有一天,“曾国藩”这三个字会对我有如此的触动。
后感:
其实落笔写这篇记录之前也不没明白,当初在交大图书馆推开这锈迹斑斑的历史之门,穿越漆黑的时空隧道,到一百六十年前的华夏大地来回一着后,内心为何久久不能平静?直到刚刚大脑蹦出一句话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想我找到了正解。作为从小生长在这片热土的人来说,对这句的话认识是根深蒂固的,而曾国藩正是用一生来诠释了孔孟的精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过,首先得拿到门票。如果不是皇亲贵族,在那个时候就必须通过科举拿到一张门票——通向彪炳青史的门票。二十八岁的曾国藩经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屡败屡战,考取了进士,他做到了。
虽然之前也是学习,多半为了考试。真正的学问之道和修身之法,应该是从进翰林后师从镜海先生算起。”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记茶余偶谈、自作诗文数首、谨言、保身、早起临摹字帖、夜不出门“,普通人的话,多则坚持七天也就作罢了,而曾国藩以起名”涤生“立志,坚持了二十多年,每天如此!纵观中华古今,又有几人呢?如此为其后续的平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齐家。1)对父母的孝,特别是进京师后,曾国藩并没有太多行为可表孝心。但母亲的离世让这个当长子的内心充满内疚,而二月初四也成了他永远的痛。我能感受到作为儒家学子那种浸透全身的孝道与忠孝两难全的无奈。 2)对兄弟的爱护,曾国荃变是得到大哥的爱护夺得攻下南京的首功,九帅大名响彻华宇。不过说爱护还是不全面,作为入仕兄长,借助自身的威望,对弟弟们谆谆教诲更是一片苦心。3)对子女的严格,不仅仅是在治国平天下之前,功成名就后,贵为王侯的曾家,从未现一个纨绔子弟且世代才人辈出便是对“子孙贤,没有先人的遗产也有饭吃;子孙不肖,再多的家业也会败掉,而过多的钱财又恰好助长了纨袴习气。”最好的诠释。4)对女人。春燕病逝,曾国藩虽未将其灵柩搬到湘乡,但从诗”未免有情,对账冷灯昏,一别竟伤春去了;似曾相识,怅梁空泥落,何时重见燕归来。”中,分明能感受到他的深情。只是对欧阳夫人描述不多吧?印象中曾国藩对自己的妻子是非常尊重的,可以用相濡以沫吧。
修身也好,齐家也罢,对曾国藩来说,终极目的都是治国平天下。(否则就不会先修孔孟再续庄老,否则就不会为了自己的名望让没死的六弟隐姓埋名于庐山庵中)。只可惜,曾某人了却了君王天下事,赢得却是生前身后之臭名。不得不说是他最大的遗憾。为此我也很困惑,所谓乱世出英雄,像曾国藩这样,在乱世中证明了自己,平定乱党,虽然死后没得到人民英雄之认可,但是归根到底来讲算不算英雄呢?如果是的话,咱应该为他鸣不平;如果不是的话,他又错在哪了呢?书中最后从过“一场春梦”中老友们的对答、左宗棠的“知人之明,谋国之忠”、陈山人的批评;以及曾国藩的自省给出了答案。
我的理解是曾国藩有双英雄的眼睛:从荐杨载福入伍;收康福、鲍超、彭玉麟、赵烈文等为心腹;挺门徒李鸿章建立淮军;帮老友左宗棠请功;疑后来哗变的申明标;审忠王、张文祥;让容闳创机器制造总局,开洋务运动之门等等。都证明了这点,有慧眼,能高瞻远瞩;曾国藩具有英雄之城府,他没有曹操的气场,但是内心深处有点跟曹操很像:手段无条件服从目的。从初办团练砍了秀才的头,为了提高军纪杀了金松龄,为了顺利裁军割了降将韦俊的脑袋,有些明明有违诺言、良心,但只要他觉得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做了,丝毫没有内疚;曾国藩具有英雄的修养(气量),但凡文人求见,官居高位的曾国藩都礼贤下士,虚心听别人的意见。这也是为什么不管是在安庆还是在江宁幕府永葆才盛之气;曾国藩具有英雄的运气,可能是修养太好,受不了辱。输了首先想到的是自杀?!(这点是我最看不惯的~),每次欲了断的时候或有人指点(靖港之败后的左季高),或有人相救(鲍超救他于祁山之中),或老天相助,(被石达开困于武昌之中,因洪杨内讧得救)等等,人品解释了一切。
那为什么会质疑曾国藩“英雄”的身份呢?回想中国历代王朝,有众多英雄或驱除鞑虏、或收复山河、或救民于水火、或创建旷世基业;有多少人是靠平定国内族人造反人得英雄之名呢?反正我想不出谁来,顶多郭子仪吧?不过名气不够给力,没有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就算他为英雄,“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乃赤裸裸之扰民夺权之恶人,跟洪杨举汉人灭蛮夷的大旗起义相比,正邪区分太明显了。所以平定”安史之乱“跟平定”太平天国“根本不可同言而语。曾国藩纵然有《讨粤匪檄》,但真的冲着讨伐匪徒去充军拼命的又有几人?大多为了名利二字吧!再从事实的角度来讲,平定太平天国后,一大批湘勇升官发财,但国内民生之后几十年都没好转,曾国藩所谓“中兴两江”根本没有实现,老百姓没得利反而受苦,后人怎么会评价为”英雄“呢,再加上津门案。真的是英雄不成反为狗熊了。
只怪他生性软弱成性愚忠。我的意思是,当初平定江宁,以20万大军北上灭清,创旷世之基业,可能为英雄也。但是代价和风险都是双倍的,民不聊生也是可预见的。所以“英雄”这个称谓不是谁谁谁就能当的。
------------------------------------------无耻的分割线1---------------------------------------------------------------------------------------------------------------------------
补充:
最后还想记些人提些事:
左宗棠左季高!
如果说曾国藩的能力值8000,本事值9000;那左宗棠的能力值是9000,本事值是8000。对湘军攻下江宁后曾左不和,我不认为唐浩明先生写的是事实,因为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曾国藩造反了,作为多年的老友,作为被曾举荐后创立楚军平定闽浙的总督,会不会跟着曾造反?!想象下当时江南,除了手握兵权的闽浙总督,还有曾国藩门徒,一手提拔的李鸿章驻军上海,手里三万淮军,配有外国进口之装备;在朝廷眼里,最坏的情况是曾联合李,左一同谋反。所以,如果左宗棠上奏折说曾的不是,向慈禧表明,他们好友不合,对曾国藩,对他自己都是好事啊!再则,左在曾行将就木之际,写“知人之明,谋国之忠”,一向高傲的他又写“自叹不如”来赞曾国藩,他没有必要讨好将死之人,也不会违心奉承——出自真心。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左宗棠一直视曾国藩为好友,中间诈不合也。
康福康禄!
我很喜欢这两个角色,特别是康福,一身武艺棋艺!两军对抗,这哥俩各自为主,又都盖世武功。我一直以为是唐先生为了剧情的需要虚构的人物。什么明代遗留之宝棋,都是假的!因为需要这两兄弟表明他本人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但后来又说康福之子康重是辛亥革命领导者之一黄兴的师傅,我开始相信是真的,我也希望他们在历史上真存在过。这里想到曾国藩最后得到好友左宗棠的肯定,却没让心腹康福理解。哎,对一个最求名、希望彪炳青史的人来说,当天下人不理解他时,最希望的应该是得到真朋友的认可啊(还记得他得到左宗棠赞赏后的激动之情)!可惜康福往他身上的刀伤撒盐了。最后一句“介人,你多多保重”看得我鼻酸。
太平天国运动:
记得以前学的教科书上写的都是褒义的吧?看完《野焚》,只是觉得可惜的当时的百姓们。在绝望的时候被人灌入希望是好的,但是被一个贪婪自私的领导者鼓动,那是一场浩劫,就算成了,也立不久。这也是陈广傅良苦用心的深意吧。好像有死了几千万国人,可惜了。
天津火烧望海楼:
曾国藩做错了,当时他要是知道法国和德国闹不和,马上要打了。就不会被法国的淫威吓倒吧!由此我想到一个人的眼界是决定一个人处理事情的能力的,委曲求全是下下策。当然国家弱了,怪不得别人,怪自己吧,每个华夏子孙都有责任。“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也是理所当然的下场,只是遇到了就得认命。
------------------------------------------无耻的分割线2---------------------------------------------------------------------------------------------------------------------------
对那段历史,是一个伤疤,我认为它至今没有痊愈!
或者说严重点,当今中国,很多问题,其实在几百年前几千年前就埋下根了,
总以为是哪个领导阶级的错,哪个领导人的昏,我觉得是把问题弄简单了。
总之,华夏民族有她不灭的理由,有她存在的使命。
起因:
对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第一次得知是从C.H口中。C.H(个人感觉)和我一样,属于不喜读书之人,所以他说他正在看《曾国藩》时,我表示惊奇。不过也仅仅是惊奇而已,对他当时的推荐,因为学业太忙,给忘了。第二次碰到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是看了白岩松的《幸福了吗》。作者觉得唐浩明先生的《曾国藩》对他走进社会、认识人性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于是当时下了个决心,在毕业前把它看完。当然下决心的时候并不知道《曾国藩》是个系列丛书,分《血祭》、《野焚》和《黑雨》三部,每部有近四百页之多。估计当时若知道了,我和《曾国藩》定会擦肩而过吧?
印象:
曾国藩,这个名字在高中的中国近代史的书本上有提到,当时觉得他和李鸿章是同一个时代的同一类人。而李鸿章因为老去签卖国条约所以不是好人,故曾国藩也不会是什么好鸟。这应该算第一印象,我想当初怎么都不会料到,多年后会有一天,“曾国藩”这三个字会对我有如此的触动。
后感:
其实落笔写这篇记录之前也不没明白,当初在交大图书馆推开这锈迹斑斑的历史之门,穿越漆黑的时空隧道,到一百六十年前的华夏大地来回一着后,内心为何久久不能平静?直到刚刚大脑蹦出一句话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想我找到了正解。作为从小生长在这片热土的人来说,对这句的话认识是根深蒂固的,而曾国藩正是用一生来诠释了孔孟的精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过,首先得拿到门票。如果不是皇亲贵族,在那个时候就必须通过科举拿到一张门票——通向彪炳青史的门票。二十八岁的曾国藩经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屡败屡战,考取了进士,他做到了。
虽然之前也是学习,多半为了考试。真正的学问之道和修身之法,应该是从进翰林后师从镜海先生算起。”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记茶余偶谈、自作诗文数首、谨言、保身、早起临摹字帖、夜不出门“,普通人的话,多则坚持七天也就作罢了,而曾国藩以起名”涤生“立志,坚持了二十多年,每天如此!纵观中华古今,又有几人呢?如此为其后续的平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齐家。1)对父母的孝,特别是进京师后,曾国藩并没有太多行为可表孝心。但母亲的离世让这个当长子的内心充满内疚,而二月初四也成了他永远的痛。我能感受到作为儒家学子那种浸透全身的孝道与忠孝两难全的无奈。 2)对兄弟的爱护,曾国荃变是得到大哥的爱护夺得攻下南京的首功,九帅大名响彻华宇。不过说爱护还是不全面,作为入仕兄长,借助自身的威望,对弟弟们谆谆教诲更是一片苦心。3)对子女的严格,不仅仅是在治国平天下之前,功成名就后,贵为王侯的曾家,从未现一个纨绔子弟且世代才人辈出便是对“子孙贤,没有先人的遗产也有饭吃;子孙不肖,再多的家业也会败掉,而过多的钱财又恰好助长了纨袴习气。”最好的诠释。4)对女人。春燕病逝,曾国藩虽未将其灵柩搬到湘乡,但从诗”未免有情,对账冷灯昏,一别竟伤春去了;似曾相识,怅梁空泥落,何时重见燕归来。”中,分明能感受到他的深情。只是对欧阳夫人描述不多吧?印象中曾国藩对自己的妻子是非常尊重的,可以用相濡以沫吧。
修身也好,齐家也罢,对曾国藩来说,终极目的都是治国平天下。(否则就不会先修孔孟再续庄老,否则就不会为了自己的名望让没死的六弟隐姓埋名于庐山庵中)。只可惜,曾某人了却了君王天下事,赢得却是生前身后之臭名。不得不说是他最大的遗憾。为此我也很困惑,所谓乱世出英雄,像曾国藩这样,在乱世中证明了自己,平定乱党,虽然死后没得到人民英雄之认可,但是归根到底来讲算不算英雄呢?如果是的话,咱应该为他鸣不平;如果不是的话,他又错在哪了呢?书中最后从过“一场春梦”中老友们的对答、左宗棠的“知人之明,谋国之忠”、陈山人的批评;以及曾国藩的自省给出了答案。
我的理解是曾国藩有双英雄的眼睛:从荐杨载福入伍;收康福、鲍超、彭玉麟、赵烈文等为心腹;挺门徒李鸿章建立淮军;帮老友左宗棠请功;疑后来哗变的申明标;审忠王、张文祥;让容闳创机器制造总局,开洋务运动之门等等。都证明了这点,有慧眼,能高瞻远瞩;曾国藩具有英雄之城府,他没有曹操的气场,但是内心深处有点跟曹操很像:手段无条件服从目的。从初办团练砍了秀才的头,为了提高军纪杀了金松龄,为了顺利裁军割了降将韦俊的脑袋,有些明明有违诺言、良心,但只要他觉得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做了,丝毫没有内疚;曾国藩具有英雄的修养(气量),但凡文人求见,官居高位的曾国藩都礼贤下士,虚心听别人的意见。这也是为什么不管是在安庆还是在江宁幕府永葆才盛之气;曾国藩具有英雄的运气,可能是修养太好,受不了辱。输了首先想到的是自杀?!(这点是我最看不惯的~),每次欲了断的时候或有人指点(靖港之败后的左季高),或有人相救(鲍超救他于祁山之中),或老天相助,(被石达开困于武昌之中,因洪杨内讧得救)等等,人品解释了一切。
那为什么会质疑曾国藩“英雄”的身份呢?回想中国历代王朝,有众多英雄或驱除鞑虏、或收复山河、或救民于水火、或创建旷世基业;有多少人是靠平定国内族人造反人得英雄之名呢?反正我想不出谁来,顶多郭子仪吧?不过名气不够给力,没有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就算他为英雄,“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乃赤裸裸之扰民夺权之恶人,跟洪杨举汉人灭蛮夷的大旗起义相比,正邪区分太明显了。所以平定”安史之乱“跟平定”太平天国“根本不可同言而语。曾国藩纵然有《讨粤匪檄》,但真的冲着讨伐匪徒去充军拼命的又有几人?大多为了名利二字吧!再从事实的角度来讲,平定太平天国后,一大批湘勇升官发财,但国内民生之后几十年都没好转,曾国藩所谓“中兴两江”根本没有实现,老百姓没得利反而受苦,后人怎么会评价为”英雄“呢,再加上津门案。真的是英雄不成反为狗熊了。
只怪他生性软弱成性愚忠。我的意思是,当初平定江宁,以20万大军北上灭清,创旷世之基业,可能为英雄也。但是代价和风险都是双倍的,民不聊生也是可预见的。所以“英雄”这个称谓不是谁谁谁就能当的。
------------------------------------------无耻的分割线1---------------------------------------------------------------------------------------------------------------------------
补充:
最后还想记些人提些事:
左宗棠左季高!
如果说曾国藩的能力值8000,本事值9000;那左宗棠的能力值是9000,本事值是8000。对湘军攻下江宁后曾左不和,我不认为唐浩明先生写的是事实,因为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曾国藩造反了,作为多年的老友,作为被曾举荐后创立楚军平定闽浙的总督,会不会跟着曾造反?!想象下当时江南,除了手握兵权的闽浙总督,还有曾国藩门徒,一手提拔的李鸿章驻军上海,手里三万淮军,配有外国进口之装备;在朝廷眼里,最坏的情况是曾联合李,左一同谋反。所以,如果左宗棠上奏折说曾的不是,向慈禧表明,他们好友不合,对曾国藩,对他自己都是好事啊!再则,左在曾行将就木之际,写“知人之明,谋国之忠”,一向高傲的他又写“自叹不如”来赞曾国藩,他没有必要讨好将死之人,也不会违心奉承——出自真心。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左宗棠一直视曾国藩为好友,中间诈不合也。
康福康禄!
我很喜欢这两个角色,特别是康福,一身武艺棋艺!两军对抗,这哥俩各自为主,又都盖世武功。我一直以为是唐先生为了剧情的需要虚构的人物。什么明代遗留之宝棋,都是假的!因为需要这两兄弟表明他本人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但后来又说康福之子康重是辛亥革命领导者之一黄兴的师傅,我开始相信是真的,我也希望他们在历史上真存在过。这里想到曾国藩最后得到好友左宗棠的肯定,却没让心腹康福理解。哎,对一个最求名、希望彪炳青史的人来说,当天下人不理解他时,最希望的应该是得到真朋友的认可啊(还记得他得到左宗棠赞赏后的激动之情)!可惜康福往他身上的刀伤撒盐了。最后一句“介人,你多多保重”看得我鼻酸。
太平天国运动:
记得以前学的教科书上写的都是褒义的吧?看完《野焚》,只是觉得可惜的当时的百姓们。在绝望的时候被人灌入希望是好的,但是被一个贪婪自私的领导者鼓动,那是一场浩劫,就算成了,也立不久。这也是陈广傅良苦用心的深意吧。好像有死了几千万国人,可惜了。
天津火烧望海楼:
曾国藩做错了,当时他要是知道法国和德国闹不和,马上要打了。就不会被法国的淫威吓倒吧!由此我想到一个人的眼界是决定一个人处理事情的能力的,委曲求全是下下策。当然国家弱了,怪不得别人,怪自己吧,每个华夏子孙都有责任。“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也是理所当然的下场,只是遇到了就得认命。
------------------------------------------无耻的分割线2---------------------------------------------------------------------------------------------------------------------------
对那段历史,是一个伤疤,我认为它至今没有痊愈!
或者说严重点,当今中国,很多问题,其实在几百年前几千年前就埋下根了,
总以为是哪个领导阶级的错,哪个领导人的昏,我觉得是把问题弄简单了。
总之,华夏民族有她不灭的理由,有她存在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