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胜利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第三帝国将星荟萃的德国国防军中,曼施坦因无疑是最为璀璨的一颗。他对于德国陆军在二战中的贡献,他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指挥无疑在他的同僚之中是出类拔萃的。
曼施坦因的著名,世人皆知的是他那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然而读罢全书,我却觉得曼帅最令人激赏的作战是克里米亚战役以及1942-1943年南俄冬季防御战。在这两场战役中,德军均处于绝对之劣势,然而曼帅依靠自身深邃的战场洞察能力,以及卓越的战略思想,硬是化腐朽为神奇,变不可能为可能,击溃数倍于己的苏军,就德军于危难之中,将现代战争的将道发挥到了极致。我想,一个攻无不克的将军固然令人崇拜,但是一个救全军于危难之中,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的英雄却是更加令人景仰的。
进攻策略
曼施坦因的进攻思想是典型的闪电战思路:以大规模坦克集群和机械化部队为先导,迅速突破敌人正面,在深入腹地之后作迂回包抄,以求尽可能多地围歼敌军。在进攻时,曼施坦因主张各级指挥官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大地夸张战果。指挥官不应害怕风险而束缚不前从而错失良机。在进攻时,曼施坦因鼓励跳跃式地打法,并认为保险的层层推进式进攻不能充分发挥闪电战的威力。在进攻时,不应将目标锁定为大城市,交通枢纽,工业重镇,矿产资源等打击目标,而应该将全部战力用于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上述目标是持久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而不应该是闪电战的核心。总而言之,曼帅的进攻思路就是突击。突击再突击。
防守策略
在防守策略上,曼施坦因主张机动性防守,放弃将全部兵力平均分散在整条防线上的做法。因为平均化的结果是,敌人可以集中全部兵力,任意选择2个点进行突击,然后迅速合围,消灭在该防御段上的所有守军。如此一来主动权将完全掌握于敌手。不幸的是,在1942年冬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正是用此一钳形包抄战术,围歼了德军第6集团军。曼施坦因主张,德军应集中兵力,防守重要据点,放弃一切非重要之防御段。并且当苏军一旦进攻时,德军部队应立即逆向突进,也就是向苏军阵营作前进式的旋转包抄,目的为
1. 以预备部队顶住苏军突入的进攻矛头
2. 以旋转突进部队切断敌军的进攻部队补给以及与后续部队的联系,围歼之。
可惜曼帅的这种运动性防御思想和希特勒sb的寸土必争防守思想水火不容,导致他们俩之间争执不断并最终在1944年被希特勒解职。我想,如果曼施坦因能够自始至终留在东线战场的指挥岗位上的话,也许二战的结束会更晚一些。
法国
这是曼施坦因最为著名的一战。德军原本进攻法国的计划实为史里芬计划的翻版,主要进攻矛头从德国北部出发,突入荷兰境内,以期在荷兰与英法联军主力进行决定性地会战。曼施坦因则认为此法不可行,原因有二:
1. 此计划在一战时已施行过,事实证明其效果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理想
2. 其时英法联军主力已经在荷兰境内集结,如果德军主力进攻荷兰,那么他们将迎头撞上英法联军主力。当时即使考虑到德军在战胜波兰后士气高涨,作战思想先进,但是德军并无战胜英法之一定把握。在这种情形下,德军很有可能步一战之老路,陷入持久战并最终被英法拖垮。那么第三帝国就成了第二帝国的翻版。
在获得古德里安将军确认坦克集群能够穿越阿登山区的森林之后,曼施坦因即主张,主力进攻方向应为阿登山区,在坦克集群穿越阿登之后,即直奔法国海岸线,将英法联军拦腰切成两段,与从德国北部进攻荷兰的德军一起,将在荷境内的英法联军全部包围歼灭。然后携胜利之余威南下彻底扫荡法国。所幸的是德国大本营最终采用了曼施坦因的主张,而事实的发展也完全符合了曼帅的预料。德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了人数装备均不弱于自己的英法比荷联军,一举跨越当年一战时跌倒的地方。如果没有曼施坦因的计划,我们不能说德军一定会在西线再次失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德军的进攻能量必然会在西线受到极大的消耗。
克里米亚战役
这是让曼施坦因走上军人生涯巅峰的一战,曼帅本人因此一役而受封元帅。此一役中,曼施坦因以第11集团军一个集团军之力,击溃苏军4倍兵力,攻占克里米亚全境。尤其赛瓦斯托波尔要塞一战,曼施坦因在没有坦克兵支援的情况下,以1:2的兵力比例,攻克由苏军2个集团军防守的天然坚固要塞。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这一战曼施坦因的胜利,在于他完美地运用了炮兵和航空兵,以空地立体化进攻的方式,打破苏联的防线,成功运用了现代化战争的立体作战形式。并且曼帅采取渡河偷袭的方式,在苏军侧背翼寻找突破口,同样收获奇效。这再次体现曼施坦因的总体进攻思路:一定要选择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作为进攻点才会事半功倍。
1942-1943南俄冬季防御战
这是一场沉重的战役,因为从头到尾这场战役都充满着浓重的悲剧色彩。由于sb希特勒的指挥,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完全包围,覆灭已经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尽管曼施坦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挽救第6集团军。然而比第6集团军覆灭更为严重的是,德军在整个苏德战场的南翼有全盘崩溃的危险。在第6集团军被歼之后,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由原顿河集团军群改编而成)的兵力已经无法防守顿河,顿涅茨河漫长的防线。此时A集团军群深陷于高加索地区不能自拔,而更加糟糕的是,在消灭第6集团军之后,俄国人已经在B集团军群右翼撕开一个缺口,透过这个缺口,俄国人可以源源不断地输入兵力作一个大迂回,直奔罗斯托夫和第聂伯河渡口。这是整个德军南翼战场唯一的交通线和生命补给线,一旦被切断,德军就会全部被迫退向艾左夫河或黑海的海岸上,而最终在那里接受毁灭的命运——俄国的黑海舰队也恰好能够构成封锁。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情况,那么继第6集团军之后,德军2个集团军群,共计4个集团军将从地图上消失,1943年就会成为德军的覆灭一年。因此,曼施坦因就像一个疲于奔命的裱糊匠,将手中为数不多的装甲部队频繁地调来调去以应付一个又一个局部危机,同时又要协调指挥全军,向第聂伯河下游及哈尔科夫地区撤退。于是苏军一路高歌猛进,德军一路仓皇败退。俄国人欣喜若狂,以为德国人全然丧失了稳定战线的能力,一泻千里。然而他们错了,曼施坦因在积聚能量,等待着机会。在一路追击中,苏军的兵力分散了,战线拉得过长了,后勤保障困难并推动了德军增援的可能性。于是,反击的机会来了,在顿涅茨河与第聂伯河之间,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作为左右两钳,向苏军追击矛头出击,包围并全歼苏军攻击矛头。4个月前俄国人用在第6集团军身上的招数曼施坦因原封不动地还给了俄国人。第聂伯河反击战,俄国第6集团军、在格里希罗战斗的波普夫集团,以及第1近卫集团军遭受重创。敌方的第25坦克军和3个步兵师基本上全军覆没;第3、第10、第4近卫坦克军,还有 1个独立装甲旅、1个机械化旅、1个步兵师和1个滑雪旅也都被打垮了;而第1近卫坦克军、第18坦克军,加上6个步兵师和两个滑雪旅也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因此到这场战役结束时,战场又回到了僵持状态,希特勒拱手送给俄国人的战场主动权,曼施坦因硬是活生生地从俄国人手中夺了回来。虽然战役结束时既无显赫的胜利,但也绝对不是为德军送丧。因为是一个退却作战,它注定了不会有光荣的胜利。但事实上,其结束却绝非失败,它使德国最高统帅部获有一次至少可以再构成军事僵持形势的机会,其价值可能更超过了一次寻常的胜利。
总结
总结曼施坦因所有的作战思想,可以发现曼帅的用兵精髓全在于2个字“运动”。通过运动来创造战场的时间差和空间转换,以此形成局部优势来消灭敌人,同时抵消敌人的全局优势。通过运动来不断创造战场机会并且把握住战场主动权。凡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天才,都深谙利用运动将战争潜能发挥到极致的方法。可以说,在战场上静态的一方比运动一方所承受的失败风险要高得多。也许是人类的不幸,每隔数十年或上百年,当有大型战争发生时,人类历史中总会涌现出一两个这样的军事天才,让无数的生灵涂炭,让无数的血流成河,细看历史,着实让人感叹。
曼施坦因的著名,世人皆知的是他那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然而读罢全书,我却觉得曼帅最令人激赏的作战是克里米亚战役以及1942-1943年南俄冬季防御战。在这两场战役中,德军均处于绝对之劣势,然而曼帅依靠自身深邃的战场洞察能力,以及卓越的战略思想,硬是化腐朽为神奇,变不可能为可能,击溃数倍于己的苏军,就德军于危难之中,将现代战争的将道发挥到了极致。我想,一个攻无不克的将军固然令人崇拜,但是一个救全军于危难之中,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的英雄却是更加令人景仰的。
进攻策略
曼施坦因的进攻思想是典型的闪电战思路:以大规模坦克集群和机械化部队为先导,迅速突破敌人正面,在深入腹地之后作迂回包抄,以求尽可能多地围歼敌军。在进攻时,曼施坦因主张各级指挥官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大地夸张战果。指挥官不应害怕风险而束缚不前从而错失良机。在进攻时,曼施坦因鼓励跳跃式地打法,并认为保险的层层推进式进攻不能充分发挥闪电战的威力。在进攻时,不应将目标锁定为大城市,交通枢纽,工业重镇,矿产资源等打击目标,而应该将全部战力用于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上述目标是持久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而不应该是闪电战的核心。总而言之,曼帅的进攻思路就是突击。突击再突击。
防守策略
在防守策略上,曼施坦因主张机动性防守,放弃将全部兵力平均分散在整条防线上的做法。因为平均化的结果是,敌人可以集中全部兵力,任意选择2个点进行突击,然后迅速合围,消灭在该防御段上的所有守军。如此一来主动权将完全掌握于敌手。不幸的是,在1942年冬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正是用此一钳形包抄战术,围歼了德军第6集团军。曼施坦因主张,德军应集中兵力,防守重要据点,放弃一切非重要之防御段。并且当苏军一旦进攻时,德军部队应立即逆向突进,也就是向苏军阵营作前进式的旋转包抄,目的为
1. 以预备部队顶住苏军突入的进攻矛头
2. 以旋转突进部队切断敌军的进攻部队补给以及与后续部队的联系,围歼之。
可惜曼帅的这种运动性防御思想和希特勒sb的寸土必争防守思想水火不容,导致他们俩之间争执不断并最终在1944年被希特勒解职。我想,如果曼施坦因能够自始至终留在东线战场的指挥岗位上的话,也许二战的结束会更晚一些。
法国
这是曼施坦因最为著名的一战。德军原本进攻法国的计划实为史里芬计划的翻版,主要进攻矛头从德国北部出发,突入荷兰境内,以期在荷兰与英法联军主力进行决定性地会战。曼施坦因则认为此法不可行,原因有二:
1. 此计划在一战时已施行过,事实证明其效果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理想
2. 其时英法联军主力已经在荷兰境内集结,如果德军主力进攻荷兰,那么他们将迎头撞上英法联军主力。当时即使考虑到德军在战胜波兰后士气高涨,作战思想先进,但是德军并无战胜英法之一定把握。在这种情形下,德军很有可能步一战之老路,陷入持久战并最终被英法拖垮。那么第三帝国就成了第二帝国的翻版。
在获得古德里安将军确认坦克集群能够穿越阿登山区的森林之后,曼施坦因即主张,主力进攻方向应为阿登山区,在坦克集群穿越阿登之后,即直奔法国海岸线,将英法联军拦腰切成两段,与从德国北部进攻荷兰的德军一起,将在荷境内的英法联军全部包围歼灭。然后携胜利之余威南下彻底扫荡法国。所幸的是德国大本营最终采用了曼施坦因的主张,而事实的发展也完全符合了曼帅的预料。德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了人数装备均不弱于自己的英法比荷联军,一举跨越当年一战时跌倒的地方。如果没有曼施坦因的计划,我们不能说德军一定会在西线再次失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德军的进攻能量必然会在西线受到极大的消耗。
克里米亚战役
这是让曼施坦因走上军人生涯巅峰的一战,曼帅本人因此一役而受封元帅。此一役中,曼施坦因以第11集团军一个集团军之力,击溃苏军4倍兵力,攻占克里米亚全境。尤其赛瓦斯托波尔要塞一战,曼施坦因在没有坦克兵支援的情况下,以1:2的兵力比例,攻克由苏军2个集团军防守的天然坚固要塞。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这一战曼施坦因的胜利,在于他完美地运用了炮兵和航空兵,以空地立体化进攻的方式,打破苏联的防线,成功运用了现代化战争的立体作战形式。并且曼帅采取渡河偷袭的方式,在苏军侧背翼寻找突破口,同样收获奇效。这再次体现曼施坦因的总体进攻思路:一定要选择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作为进攻点才会事半功倍。
1942-1943南俄冬季防御战
这是一场沉重的战役,因为从头到尾这场战役都充满着浓重的悲剧色彩。由于sb希特勒的指挥,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完全包围,覆灭已经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尽管曼施坦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挽救第6集团军。然而比第6集团军覆灭更为严重的是,德军在整个苏德战场的南翼有全盘崩溃的危险。在第6集团军被歼之后,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由原顿河集团军群改编而成)的兵力已经无法防守顿河,顿涅茨河漫长的防线。此时A集团军群深陷于高加索地区不能自拔,而更加糟糕的是,在消灭第6集团军之后,俄国人已经在B集团军群右翼撕开一个缺口,透过这个缺口,俄国人可以源源不断地输入兵力作一个大迂回,直奔罗斯托夫和第聂伯河渡口。这是整个德军南翼战场唯一的交通线和生命补给线,一旦被切断,德军就会全部被迫退向艾左夫河或黑海的海岸上,而最终在那里接受毁灭的命运——俄国的黑海舰队也恰好能够构成封锁。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情况,那么继第6集团军之后,德军2个集团军群,共计4个集团军将从地图上消失,1943年就会成为德军的覆灭一年。因此,曼施坦因就像一个疲于奔命的裱糊匠,将手中为数不多的装甲部队频繁地调来调去以应付一个又一个局部危机,同时又要协调指挥全军,向第聂伯河下游及哈尔科夫地区撤退。于是苏军一路高歌猛进,德军一路仓皇败退。俄国人欣喜若狂,以为德国人全然丧失了稳定战线的能力,一泻千里。然而他们错了,曼施坦因在积聚能量,等待着机会。在一路追击中,苏军的兵力分散了,战线拉得过长了,后勤保障困难并推动了德军增援的可能性。于是,反击的机会来了,在顿涅茨河与第聂伯河之间,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作为左右两钳,向苏军追击矛头出击,包围并全歼苏军攻击矛头。4个月前俄国人用在第6集团军身上的招数曼施坦因原封不动地还给了俄国人。第聂伯河反击战,俄国第6集团军、在格里希罗战斗的波普夫集团,以及第1近卫集团军遭受重创。敌方的第25坦克军和3个步兵师基本上全军覆没;第3、第10、第4近卫坦克军,还有 1个独立装甲旅、1个机械化旅、1个步兵师和1个滑雪旅也都被打垮了;而第1近卫坦克军、第18坦克军,加上6个步兵师和两个滑雪旅也都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因此到这场战役结束时,战场又回到了僵持状态,希特勒拱手送给俄国人的战场主动权,曼施坦因硬是活生生地从俄国人手中夺了回来。虽然战役结束时既无显赫的胜利,但也绝对不是为德军送丧。因为是一个退却作战,它注定了不会有光荣的胜利。但事实上,其结束却绝非失败,它使德国最高统帅部获有一次至少可以再构成军事僵持形势的机会,其价值可能更超过了一次寻常的胜利。
总结
总结曼施坦因所有的作战思想,可以发现曼帅的用兵精髓全在于2个字“运动”。通过运动来创造战场的时间差和空间转换,以此形成局部优势来消灭敌人,同时抵消敌人的全局优势。通过运动来不断创造战场机会并且把握住战场主动权。凡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天才,都深谙利用运动将战争潜能发挥到极致的方法。可以说,在战场上静态的一方比运动一方所承受的失败风险要高得多。也许是人类的不幸,每隔数十年或上百年,当有大型战争发生时,人类历史中总会涌现出一两个这样的军事天才,让无数的生灵涂炭,让无数的血流成河,细看历史,着实让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