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据开始

国内关于西方园林历史的好书非常少,此译本甚为难得。针之谷钟吉的《西方造园变迁史》,从对伊甸园的考据开始,紧锁住植物配置、构园要素、功能及布局形式几条线索。此书并不以对造园手法的剖析见长,其过人之处在于详实的考据以及由此呈现出来的清晰的历史脉络及思想传承。针之谷钟吉的考据手段传统而枯燥,严谨得超越了严谨进而到了有趣的地步。从全书的结构来看,这些“趣”恐非作者有意为之,却因此更显可爱了。
伊甸园里种着的两棵树——善恶树与生命树是西方造园记载中最早的植物配置了,那究竟是什么树?针之谷钟吉考察了约旦河畔加沙地带的传统植物,最普遍的当属枣椰子,但作为善恶树其果实颜色不对——圣经中说是金色的;许多画家将善恶树上夏娃吃的果子画成苹果,但苹果并非此地原生之物;有说法是当地的某种柑橘,其皮可谓金黄;但鉴于圣经中并无夏娃“剥皮食用”的细节,故针之谷钟吉更倾向于当地的某种杏树……那么生命树是什么呢?作者认为是无花果,因为亚当夏娃吃下知善恶果后就知道了羞臊,顺手扯下无花果叶子遮体——那生命树不是和善恶树挨着么?显然生命树就是无花果了……
书中许多追溯对现代造园者皆有警醒之功。如早期园林以实用性为第一逻辑,种菜、种药是园林的本分,中世纪的玫瑰花园造已在各种文学中泛滥,但中世纪的玫瑰园其实并不是观赏的,而仅以培植为务,待花开之后,将花朵采下装点居室或炼制玫瑰油才是目的,而散乱、浓密的玫瑰在园中并不认为其好看,故在四周栽种黄杨或紫衫等速生、密集的植物以遮挡之,对果树也是如此——这是现在植物景观要素以灌木“封边”的由来,所以,西方园林中在草坪周围栽种灌木并不多见,灌木多用以围绕花园或树林正是为此。
而对古希腊园林源流的梳理,也在波斯园林之外,找到了欧洲本土园林追求整体图案化效果的前身——古希腊大量的体育场,在私人化之后多被改造成植物园,而体育场的先天结构,恰恰是从四周高处俯瞰场地中央,这类园以鸟瞰为构图配置的起点也就不奇怪了,当然,配合大地艺术以及中东园林的影响,这类几何平面园在欧洲未来的盛行可谓水到渠成了。
而对于罗马台地花园和法国几何平面园林的双源流对比,清晰的昭示了至今西方园林的两大阵营,这也正是童寯先生在《东西方的园林》将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园林相对比的起点……
抛开个人的民族好恶不谈,日本学者在治学上的精神是令我钦佩的,前几年读了田中淡的《中国古代造园史料集成》,深为震惊——他把中国古代文献(注意,是文献而不仅仅是园林文献)中所有与园林有关的字句都摘出来了!并用古汉语为之作注释,这种做学问的“拙”与“狠”,实在值得借鉴,这次读到的针之谷钟吉,每一章节亦以年代大事记表格开始,不重辞章,先考据而后义理,将理论研究还原到极度寂寞与枯燥的凶悍状态,厚积而薄发,此风气于我国,童寯先生之后已不多见,当为学界众学者高手所重视……又跑题了,打住。
伊甸园里种着的两棵树——善恶树与生命树是西方造园记载中最早的植物配置了,那究竟是什么树?针之谷钟吉考察了约旦河畔加沙地带的传统植物,最普遍的当属枣椰子,但作为善恶树其果实颜色不对——圣经中说是金色的;许多画家将善恶树上夏娃吃的果子画成苹果,但苹果并非此地原生之物;有说法是当地的某种柑橘,其皮可谓金黄;但鉴于圣经中并无夏娃“剥皮食用”的细节,故针之谷钟吉更倾向于当地的某种杏树……那么生命树是什么呢?作者认为是无花果,因为亚当夏娃吃下知善恶果后就知道了羞臊,顺手扯下无花果叶子遮体——那生命树不是和善恶树挨着么?显然生命树就是无花果了……
书中许多追溯对现代造园者皆有警醒之功。如早期园林以实用性为第一逻辑,种菜、种药是园林的本分,中世纪的玫瑰花园造已在各种文学中泛滥,但中世纪的玫瑰园其实并不是观赏的,而仅以培植为务,待花开之后,将花朵采下装点居室或炼制玫瑰油才是目的,而散乱、浓密的玫瑰在园中并不认为其好看,故在四周栽种黄杨或紫衫等速生、密集的植物以遮挡之,对果树也是如此——这是现在植物景观要素以灌木“封边”的由来,所以,西方园林中在草坪周围栽种灌木并不多见,灌木多用以围绕花园或树林正是为此。
而对古希腊园林源流的梳理,也在波斯园林之外,找到了欧洲本土园林追求整体图案化效果的前身——古希腊大量的体育场,在私人化之后多被改造成植物园,而体育场的先天结构,恰恰是从四周高处俯瞰场地中央,这类园以鸟瞰为构图配置的起点也就不奇怪了,当然,配合大地艺术以及中东园林的影响,这类几何平面园在欧洲未来的盛行可谓水到渠成了。
而对于罗马台地花园和法国几何平面园林的双源流对比,清晰的昭示了至今西方园林的两大阵营,这也正是童寯先生在《东西方的园林》将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园林相对比的起点……
抛开个人的民族好恶不谈,日本学者在治学上的精神是令我钦佩的,前几年读了田中淡的《中国古代造园史料集成》,深为震惊——他把中国古代文献(注意,是文献而不仅仅是园林文献)中所有与园林有关的字句都摘出来了!并用古汉语为之作注释,这种做学问的“拙”与“狠”,实在值得借鉴,这次读到的针之谷钟吉,每一章节亦以年代大事记表格开始,不重辞章,先考据而后义理,将理论研究还原到极度寂寞与枯燥的凶悍状态,厚积而薄发,此风气于我国,童寯先生之后已不多见,当为学界众学者高手所重视……又跑题了,打住。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