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摘录】
【前言】
陆丁是北大哲学系的高材生,能产生深邃思想,却每每都彻夜难以成文。曾焱则似乎一开
始就写得轻松,在试用期,她署名贾淼,真假水火,有趣地倒了个儿。
在周刊,我一直在坚持一种观点,我始终认为,在大众文化消费越来越拥抱轻薄化信息繁
衍的今天,总要有人来反抗这种轻薄化,通过从厚重到坚硬的积累,给搜索引擎提供一些
可能深入搜索对象肌理的新的成果。我希望周刊的有志者都来参与这种求索中的积累,而
非为信息垃圾发酵而沾沾自喜。发现与搜求新的成果,可能要付出较多成本,在我看,那
是依靠微弱的烛光去一点一点照亮的一个漫长而孤寂的隧道,躬身其中,会坚持以一己之
力前行而无止境,就永不会产生一叶障目的错觉。
【毕加索】
毕加索晚年的情人弗朗索瓦丝·吉洛在回忆录中曾说,和毕加索在一起的女人,都得像圣
女贞德一样从早到晚身披盔甲,“为了证明你的力量,你得一天24小时,全力以赴”。米
勒正是毕加索欣赏的那种拥有力量的女人,不断从原有生活中出走,全力以赴证明自己,
所以当那些情人一个个从毕加索身边消失,朋友米勒始终还在毕加索的生活中。
【圣埃克苏佩里】
维尔莫兰曾是写《小王子》的安东尼·圣埃克苏佩里的未婚妻,今年《费加罗报》还将他
们的旧事拿出来细说了一整版。《小王子》是安东尼1943年写的最后一本小说,读者通过
“玫瑰”的故事了解到他对妻子康素罗深怀的爱慕和痛苦。安东尼的第一部小说却是写给
维尔莫兰的。他们相遇那年维尔莫兰20岁,两人一见钟情,订婚,可很快又解除了婚约。
维尔莫兰后来解释自己不辞而别是因为家里不愿意她嫁给危险的飞行员,她自己也觉得安
东尼不适合做丈夫。有一次他们一起到瑞士度假,安东尼一路都在谈论他那些超越尘世的
飞行,维尔莫兰喜欢的话题却是“温暖的家,冬天坐在火炉旁的新沙发”。维尔莫兰没有
说出真正的想法:除了一个空洞的贵族头衔,安东尼一无所有,他给不了她表演人生的舞
台。她要的家必须豪华安适,至于这个家里有什么样的男主人,孩子是否围在炉边,她并
不那么在意。对于维尔莫兰来说,她有自己就够了,只要身边总是围满倾慕她的朋友。安
东尼为这段感情伤心了很多年。1929年,他写出第一部小说《南方航线》,里面写飞行探
险,也有他自己的感情故事,飞行员雅克·伯尼悲剧爱情的女主角就是维尔莫兰。小说出
版后,安东尼赶到巴黎去见维尔莫兰,把手稿作为礼物送给她,上面只写了一句话:不要
忘记我太多。维尔莫兰这时已经离婚又再婚,嫁给了一个伯爵,过着一生中最安适的生活
。对《南方航线》她完全没有表现出安东尼期待的热情评价。至少她不认为这部小说对她
有多么重要,没过几年她就把安东尼送她的手稿出售了。维尔莫兰的嫂子说,安东尼在维
尔莫兰心里只是过客,当年的订婚不过是一个青春游戏,她可以每个星期都宣布和人订婚
。1954年,莫尔维兰写了小说《某夫人》,里面隐约有卖手稿的情节的影子:一位贵族将
军的夫人,为偿还债务将丈夫送给她的钻石耳环卖给了珠宝商。也许是内心深处对自己卖
掉手稿的做法有点自责,维尔莫兰在小说里面为耳环安排了一个好结局--一番周折后,耳
环最终又被送回到某夫人的手里。在这个过程中,某夫人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却付出了生
命的代价。《某夫人》被认为是维尔莫兰最成功的小说,她的导演密友路易·马勒将小说
改编成电影,主演是她的明星女友让·莫罗。前两年法国评百部经典电影,《某夫人》还
入选了。
【波伏娃】
2007年7月13日,巴黎市政府将塞纳河上一座新落成的步行桥命名为“西蒙娜·德波伏瓦
桥”。这座桥连接的是左岸密特朗国家图书馆和右岸靠近法国财政部的贝西码头,在波伏
瓦之前,国家图书馆周围的取名资源早被用得差不多了。相对巴黎市中心,图书馆所在的
托尔比亚克一带算新区,重拓的街道多,颇能满足法国人用名人来取名街道的癖好。可能
是为了和密特朗图书馆的现代建筑风格般配,周边12条路全被分给了20世纪的作家和艺术
家:法国本土有哲学家雷蒙·阿隆,社会学家布罗代尔,戏剧家阿努依,无声电影大师冈
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里亚克。另外留了几条给客居过巴黎的外国名人,包括作家海
明威,托马斯·曼,乔伊斯,舞蹈家巴朗希尼,大提琴家卡萨尔斯等。波伏瓦没有分到一
条路,但终于等到一座桥,补上了女性名人的空白,比前面十几位更荣耀几分,桥毕竟比
路少,塞纳河上总共也就37座。
有人曾披露这种“命名竞争”的激烈程度:巴黎平均每年有15条街道需要命名或更名,市
政府收到的申请在200个以上,大部分由名人后裔或像“凡高之友”、“李斯特之友”一
类协会、团体递交。从1971年开始,巴黎市长在行政名义上有了为街道和建筑物命名的全
权,但制约也多,比如用来命名的人至少去世5年以上,其成就被所有学院公认,道德、
文章应该是一份健康的文化遗产,等等。这事并不好摆平,有时候是后人太摆谱,大作家
莫里亚克的家人就总嫌市政府分到莫氏名下的街道太窄,或者太偏,多次拒绝命名,直到
国家图书馆建成后,市长把临塞纳河的最长一条街道分给他才算消停了。有时候是“健康
”的尺度把握不好,遇到各界不合作抵抗,曾有一条路本来准备用某法兰西院士的名字来
命名,结果未获民意通过。
这项建议获民意通过并不容易。1993年法国出过一本由比安卡·朗布兰撰写的传记--《被
勾引姑娘的回忆》(中译本为《萨特、波伏瓦和我》)后,萨特和波伏瓦在公众眼里一时
面目黯淡。之前他们在法国文化界的地位已经随左派思潮失宠于公众而不断滑落,此书一
出,情形更不堪。朗布兰曾是波伏瓦的学生,一直和她保持密切往来直到1986年波伏瓦去
世。她在书中披露萨特、波伏瓦和她之间的复杂情事,指责波伏瓦一贯利用女学生来维持
自己和萨特那种“不正常”的感情形态。不管真实程度如何,这本书导致的舆论让读者无
法像从前一样敬慕这两个“20世纪的良心”。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名誉教授米歇尔·维诺克
曾发表文章《萨特总是错的吗?》,从标题那种绝地反击的意味,看得出萨特和支持者这
些年的学术处境。萨特在青年时代就预言巴黎会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街道,但死后这么多年
,他始终没有得到这份荣耀,倒是同时代的哲学家、他的学术对手雷蒙·阿隆“住”进了
巴黎地图。同样渴望后世声名的波伏瓦比萨特要运气,2006年天时地利人和,她在象征意
义浓厚的命名PK中胜出了。
波伏瓦不仅是她那些著作的作者,也是自己生活的作者,这使得她最终能够超越文学批评
和单纯的女性主义语境。1958年波伏瓦在她回忆录第一卷《少女的心》首版时,在序言里
提到生活本身所具备的力量,“只有叙述生活才能引起人的兴趣,同时也对人有所用处”
。有3本书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主义著作:波伏瓦的《第二性》,贝蒂·弗里丹
的《女性的奥秘》,凯特·米利特的《性的政治》。从《第二性》到《女性的奥秘》,中
间空白长达10年。1999年《第二性》出版50周年,纪念活动曾引发法国女性主义研究对波
伏瓦的一波再讨论,批评者质疑她在《第二性》中女性立场的非理论化,认为里面关于性
的观点已经过时。但波伏瓦的支持者克洛蒂娜·蒙泰伊(Claudine Monteil)反驳了这种
观点,她认为现在来看《第二性》的先锋价值,恰恰就在于它的彼时存在:这本书不是任
何女性主义思潮的理论组成,也未代表任何运动发言,它就是波伏瓦自己。蒙泰伊说,波
伏瓦并未预见到女性对权利的争取能够独立出来成为一项社会运动,她那时相信社会主义
会自动终结性别歧视,带来两性平等。这种局限是真实的,比那些自认为无懈可击的女权
理论纲领更可信。波伏瓦真正参与女性主义运动已经是《第二性》出版20年后,1969年法
国诞生了一个“女权联盟”组织,这是全球第一个正式的女性运动组织,波伏瓦是发起者
之一。蒙泰伊回忆,有一年多时间,她们每周日在波伏瓦位于舍尔榭街11号的家中聚会,
波伏瓦不谈理论,也很少谈她的经历,总是直入促使堕胎合法化的议题。1971年4月4日,
在堕胎尚未获得合法地位的年代,《新观察家》发表了“女权联盟”讨论通过的《343宣
言》,全法国哗然,保守人士抨击为“大丑闻”。
不为人妻,是因为她觉得那样更幸福;不为人母,是因为她觉得人生中有萨特相伴已经足
够幸福。蒙泰伊说,如果你觉得波伏瓦已经过时,她身上至少有一条是现在的女性应该延
续的,即自由享用女人追求幸福的权利--“工作和不工作,爱和不爱,是否生育,要不要
享受性……都只有唯一的标准:你是否觉得幸福。去要幸福吧,不必有罪恶感。”
【你好,忧愁】
“这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以烦恼而又甘甜的滋味在我心头萦绕,对于它,我犹豫不决,不知
冠以忧愁这个庄重而优美的名字是否合适。”1954年,以这经典开头叩开文坛的时候,萨
冈只有18岁。她完全预想不到,自己的赌气之作会在几个月后带来84万册的销售记录,而
且多年后不曾有人超越。
小说的故事和人物关系其实很简单,为所欲为的女儿,风流不羁的单身父亲,父亲的两个
情人,一段假日。但正如小说主人公、少女赛西尔所说:“我们具备了一场悲剧的所有要
素:一个勾引女人的男人,一个半上流社会的女人,一个有头脑的女人。”一个胆大妄为
的女孩,写了一本“不道德的小说”,这是评论家对它的第一观感,但却令人无法释手。
在1960年以前,萨冈在写作上爆发出巨大能量,以可观的速度构筑自己的忧愁世界,几乎
是一年一本书:《那么一种微笑》,《一个月后一年后》,《你爱勃拉姆斯吗》。她的书
卖得很好,不愁吃穿,而评论界也依然褒贬各半,有人可能不喜欢她的故事,但不否认她
在语言叙述上的简洁、聪明和从容,已将法语的优美完全表现出来。1960年她转向戏剧,
《瑞典城堡》再次大获成功,但此后写作状态渐渐下落,萨冈部分移情于社交和政治,是
蓬皮杜和密特朗这两届法国总统的座上宾。
1978年萨特双目失明,疾病缠身,萨冈听说后,写了那封著名的《给让-保尔·萨特的情
书》在报上发表,倾诉自己对大师的仰慕,鼓励他带着勇气生活。萨特请人念了这封信,
很感动,他约萨冈吃饭,每十天见一次面,谈天说地,后来萨冈把这段忘年之交写进了回
忆录《我最美好的回忆》。为了让萨特能随时随地听到自己的“情书”,萨冈曾用整整三
个小时重新朗读并录制了那封长信,留给萨特在深夜独自享用。他们的交往到1980年萨特
去世才结束。
萨冈曾评价自己,“我可能不是伟大的作家,但我是出版现象”。一本小说,50年后还有
文字来专门纪念它的出版,多少证明这小说的价值。
【法国女星】
苏菲·玛索的星光大道恐怕每个影迷都倒背如流了:巴黎郊区卡车司机的女儿,14岁被选
中出演《初吻》之后麻雀变凤凰,成了全世界的“法兰西宝贝”,从《芳芳》、《心火》
到《勇敢的心》,是苏菲·玛索最耀眼的10年。还有埃玛纽尔,从家世到个人性感魅力,
都属于法国人心中的偶像:父亲盖伊·贝阿名列法国最伟大的三位歌手之一,但她的成就
也为父亲的生平添了这么一段:“1965年女儿埃玛纽尔出生,20年后成为全法国最有名气
的女演员之一。”她以《甘泉玛侬》冲进法国一线明星行列,在好莱坞出演的《天使在人
间》、《不可能的任务》则帮她得到了国际声名。至于比诺什,恐怕是她们中间最受新锐
导演和各大奖项宠爱的,在她的一长串作品里,只要从《蓝》、《新桥恋人》、《布拉格
之恋》和《英国病人》中随便挑出一部,都可以在电影史上留名。她们的美各不相同,但
都非常有法国特色:阿佳妮既忧郁又狂放,苏菲·玛索清纯性感,埃玛纽尔·贝阿有精致
的妩媚,比诺什则有着直达人心的通透的美,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她们在感情上都执著率性
,除了追随自己的心,别无所求。苏菲·玛索16岁爱上波兰籍导演安德列·祖拉斯基,两
人同居多年生下一子,直到2000年关系出现裂痕,苏菲·玛索仍飞往波兰试图挽回,她第
一次执导影片《对我说爱》就是对这段感情的个人纪念。
【艺术资助】
在20世纪欧洲,能够呼风唤雨的艺术赞助人,德诺雅伊夫人算是一个。在她最活跃的二三
十年代,有人说她家的沙龙装下了整个巴黎。报纸上不提名字,直呼“Mecene”,也能使
人知道说的是这位子爵夫人。法语的“mecene”一词从古罗马而来,罗马皇帝屋大维身边
有个重臣名叫梅塞纳斯(Caius Cilnius Maecenas),他喜欢充当文学艺术的保护人,诗
人维吉尔和贺拉斯就在他的资助和庇护之下。“Mecene”后来就被用来代称那些慷慨赞助
文学艺术或者科学研究的人,他们有丰厚的家族资产,交游广阔,品位超前,乐于用金钱
和人脉帮助那些无人识得的天才人物出人头地。
【弗洛伊德】
曾为希腊王妃玛丽·波纳马特做私人心理医生,在那个时代是贵族之间的时髦,后来她帮
助弗洛伊德躲过了纳粹的犹太屠杀。
玛丽经常做出格的事情,为了提高性交质量,不顾弗洛伊德的反对,做了两次阴唇手术。
【格蕾丝】
时尚界有四个女人的地位是生前死后绝难撼动的:格蕾丝·凯利,玛丽莲·梦露,杰奎琳
·肯尼迪,戴爱娜。
她嫁给摩纳哥王子时,婚纱有290米。
半个多世纪了,hermes总共就用过两个女人来命名自己的手袋,kelly和六七十年代大红
大紫的英国女歌手铂金birkin。当时铂金坐飞机和hermes掌门人邻座,两人闲聊,刚做了
妈妈的铂金说hermes手袋空间太小,不够放婴儿物品。掌门人回去后立刻设计了一款软皮
大宝,取名为铂金包。
据说王妃婚后不久就患上抑郁症,严重到要去看心理医生,七十年代后期,她离开丈夫独
自住在法国,因为丈夫对她很冷淡。当然,出于完美童话的心理,人们一般不太在意这些
。
1982.9.13,格蕾丝驾车带着小公主从法国返回摩纳哥,在通往皇家别墅的盘山路上时空
,汽车掉了下去,小公主生还,格蕾丝没在醒来。她死后,雷尼埃至死未娶,用这种方式
表达对亡妻的爱。
【杜拉斯】
《阻挡太平洋的堤坝》出版八年后,大导演克莱芒将其搬上银幕,这应该是杜拉斯和电影
的第一次接触,但她并不满意,“元素都在,但文风没有了”。
1959年是法国电影不平凡的一年,特吕弗的《四百击》,戈达尔的《精疲力尽》,阿兰的
《广岛之恋》,几乎同时震撼了国际影坛。
杜拉斯在执导《印度之歌》时曾说,她在音效部分花的时间,比剪辑的还长。
《情人》改编电影时,杜拉斯想自己当导演,制片人贝里却不太愿意,他想让雅克阿诺来
导,杜拉斯希望阿诺成为她的助手,阿诺却自己改编剧本。最终,付出了巨大的版权费,
摄制费,剧本改编费和10%利润分配后,杜拉斯才接受了合同,但她和阿诺绝交,并在公
开场合咒骂他。
【亨利·米勒】
米勒以自传体性冒险小说成名巴黎之前,他的法国怒有阿娜伊斯·宁已经以《三角洲》开
女作家写情色小说之风气。
【吕克·贝松】
拉斯姆森为了获得天使A的主角,主动向贝松寄剧本,不断被拒却从不放弃,贝松当年拍
《最后的战场》就是用朋友们的钱做启动资金的,因此特别欣赏坚韧不拔的人,最终选中
了她。
【安托瓦内利】
以科波拉的想法,少女王后在凡尔赛宫廷中遇到的问题和今天一个女中学生的迷惘没有什
么不同,所以《绝代艳后》仍然和科波拉前两部电影《处女之死》、《迷失东京》一样,
是一部披着历史外套的“青春片”。
撇开宫廷政治不说,从法国史料记载的片断来看,玛丽·安托瓦内特确实也是当时巴黎时
尚的热情追随者和制造者。竖琴18世纪在巴黎成为音乐时尚,学者们认为和安托瓦内特很
有关系。1773年,年轻的王后曾在给母亲的信中写到她对竖琴的钟爱。法国宫廷文献记录
里也记载,对18世纪竖琴的改良和乐曲创作,王后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巴黎音乐学院里
保存了一部由18世纪大师纳德曼(Jean Henri Naderman)1780年为安托瓦内特制造的竖
琴,除了那些具洛可可风格的华美雕饰和手绘图案,还新发明了能控制半音变化的踏板。
据说当时的音乐家如果想在上流社会争到一席位置,竖琴是最好的媒介,因为它是法国宫
廷和贵族沙龙音乐会里的主角。甚至因为安托瓦内特的肖像中常有竖琴出现在身边,上流
社会女性中便也盛行起“妇女和竖琴”这样的画像,并且在18世纪中叶大量展出。
还有凡尔赛的小特里亚农宫,也是因为玛丽·安托瓦内特才如此出名。它本来是路易
十五为他情妇蓬巴杜夫人(Pompadour)建造的,被认为是新古典主义的杰作。宫殿完工
时,蓬巴杜夫人已经去世,路易十六接手后把它当作皇后受封的礼物送给了王后。玛丽·
安托瓦内特得到小特里亚农宫的1774年,正是卢梭所推崇的崇尚自然的英国风在法国盛行
时,时髦的王后立刻追逐这股风尚,重金请来最好的建筑师和画家改造花园,建了一座英
国和中国风格的园林。几年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又受贵族圈里时髦风气影响,决定修一个
小型农场,这就是后来的“王后的小村庄”。它选址在小特里亚农宫花园的西北部,以池
塘为中心,两岸分布有王后小客厅、中国房间、乳品作坊和渔场、菜地,王后常扮成农家
女在这里游玩。
玛丽·安托瓦内特在凡尔赛的卧室装饰华丽,有说18世纪在法国盛行的洛可可风格和
她的爱好也有干系。她房间里的衣柜来自于马尔里宫殿,椅子和吊灯从圣·克卢德城堡搬
过来,房间里的细木护壁板全部用马丁清漆上色。王后在这里接待她喜欢的朋友,大部分
是那些热衷于吃喝玩乐的年轻贵族、画家、音乐老师。与这些人在一起,她觉得可以逃避
呆板寡言的路易十六和落在王后身上的讨厌规矩。
【巴黎】
1970年代,蓬皮杜总统也想效仿奥斯曼,试图推行自己极端主义的城市规划,蓬皮杜艺术
中心和蒙帕纳斯塔就是其决策的产物,他甚至想把市内的圣马丁运河填平了建高速公路,
吓坏了知识分子。
【文库】
英国企鹅文库,法国七星文库,日本岩波文库,是世界上公认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文库。
【龚古尔奖】
从1903年评出第一本小说开始,龚古尔奖周围就年年少不了抨击的声音。龚古尔在遗嘱里
希望创立奖售给青年作家的文学奖,以对抗法兰西顽固保守的文学界。可普鲁斯特获奖时
48岁,杜拉斯70岁,哪里年轻了?更别提所有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都没获得龚古
尔奖,莫里亚克,加缪,萨特,克洛德·西蒙。
【书信集】
大作家都有人来编书信集,普鲁斯特21卷,福楼拜13卷,拿破仑都有12卷,4万多封信。
1876年,巴尔扎克开始走红,福楼拜阅读了其新出版的书信集,失望地说,“他居然一点
也不关心文学艺术”,“目光短浅……满纸炫耀”。因为在福楼拜看来,私人书信私人信
件其实是写给公众的。启蒙时期蒙恬和伏尔泰的书信就经常用作沙龙读物和讨论话题,笛
卡尔去世前两个月还在和波西米亚公主伊利莎白通信。对此,米兰·昆德拉认为书信不能
算作作品。
普鲁斯特看着自负风雅,却也会写信给出版商推销自己的小说。他会分别写信给巴黎两大
出版商fasquelle和grassat,透露小说细节,诱惑双方争抢出版权。
其实普鲁斯特传记的作者早说过,他有些让人琢磨不透,喜欢玩小把戏。有时会和朋友们
说不能去沙龙,却又在半途出现,让人惊喜,病歪歪地支撑一宿。
俄版三十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里有三卷书信集,其中也有许多推销自己写作计划
给出版商的,比如1865年他写信给《信使》杂志出版人考特考夫,说自己有小说要写完了
,一个月就能截稿,请求预支稿费,结果一年后才写完,幸好写的是《罪与罚》。
【帕索里尼】
“以保护他人的道德为名禁止色情,是为禁止其他更加危险的事物寻找借口。”
“……我是这么充满激情,这么疯狂地拥抱生命,我知道我将死无葬身之地!”
【福柯】
最终死在了写《疯癫与文明》时专门考察的萨勒贝蒂尔医院。这个地方在十七、十八世纪
曾作为实际上的监狱服务于乞丐、妓女、罪犯和疯子,同一地方在大革命以后由人道主义
改革家改造成为精神病患者而开设的疯人院。
最终没有去著名的贝尔纳医院,就是因为那里有由著名的艾滋病发现者之一,罗泽波姆教
授,他们怕福柯知道自己是艾滋病。
福柯死后,诊断书被销毁,对外宣称是由败血症导致的神经病恶化导致死亡。
福柯曾经利用自己哲学系负责人的权力在六十年代初期为相识不久的情人德菲尔在克莱蒙
大学安排助教职位。
德菲尔在五月风暴中非常积极,并且用电话向福柯通报法国的情况。福柯得知后对自己不
在场感到遗憾。他回到巴黎几天,参加了5月17日的五万人大会。一天,他在街上目睹了
学生示威游戏的场面,转向对一起散步的丹尼尔说:“他们不是在制造革命,他们本身就
是革命。”
福柯曾说自己的所有快乐,写作业好,行为也好,都是和死亡相关的,在美国的经历给了
他“不可抗拒,不可言表”的实践可能性,超越和消除了他所说的权力体系,即异性恋社
会对同性恋者的边缘化权力。
【凡尔纳】
一生写了62部小说,为了履行和出版商的合同,基本上半年写一部,每天造成五点到中午
十一点写作,下午阅读科学杂志。
1866年买些自己第一艘船。其实11岁的时候就想扒船去印度,被父亲发现后阻止了。1867
年,乘坐巨大的蒸汽轮“大东方号”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期间开始构思《》海底两万
里》,后来的《机器岛》也是受此启发。
去世之后,儿子米歇尔和出版商推出了一些根据他的遗稿整理出来的作品,但据说是儿子
自己写的。
【侦探小说】
劲,但侦探小说的发明专利权其实和他们两家都没有关系,应该归于美国19世纪鬼才作家
爱伦·坡。也许因为他写的是巴黎侦探和在巴黎发生的探案故事,法国人倒是更愿意把爱
伦·坡看做自己人。
爱伦·坡一向被认为是一个纯文学作家,西方颓废派文学的创始人。他只活了40岁,在31
岁到36岁期间突然中止诗歌写作,埋头创作了一组侦探小说,基本上一年一部。在他笔下
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侦探形象——奥古斯特·杜宾,靠遗产生活的法国名门之后,好奇的
记者,想象力和分析能力超群,最大乐趣就是呆在黑房间里思考问题,对外面发生的疑案
充满了兴趣。在这五部小说里,爱伦·坡设计了五种不同的探案模式:《莫格街谋杀案》
以巴黎街区为背景,案子发生在一件密室里,过程扑朔迷离,结果却异常简单;《玛丽·
罗杰特神秘案件》是严密的古典推理,《金色甲虫》用破译密码的方式破案,《你就是杀
人凶手》依靠死人开口的心理战术,而《被盗窃的信》则有以后侦探小说用的最多的手段
:最明显的事实,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证据。1852年通过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美妙的译
笔,爱伦·坡的侦探小说传入法国,深受欢迎,甚至被读者当做法语侦探小说的起源。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法国侦探小说出现在1855年。一个叫做巴巴拉的人写了本《红桥谋杀
案》,情节和安排都中规中矩但影响有限。8年后,加伯利奥(Emile Gaboriau)出现了
,他也是记者,酷爱爱伦?坡的侦探小说,于是模仿《莫格街谋杀案》写了法语版的《红
色案件》,小说刊登之初反应平平,3年后重新见报反而轰动一时。和爱伦?坡一样,他也
只活了41岁,但写了26部侦探小说,被尊为“法国侦探小说之父”。另一个在法国侦探小
说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是勒布朗的同代作家、记者勒胡(Caston Leroux)。他没有像
勒布朗那样创造出一个代表法兰西民族的名探形象,也就没有得到他那样耀眼的声名。但
是如果单论作品,勒胡对法国侦探小说的贡献并不在勒布朗之下。他的作品大多将恐怖和
爱情糅合在一起,而故事发生地点经常是气氛异常庄严的场所比如歌剧院、学院和城堡等
。1911年他写成的《歌剧魅影》到今天仍然是最经典的文学作品之一,1982年经著名作曲
家韦伯改编成舞台剧,在世界各地长演不衰;他的另一部代表作《黄色房间的秘密》被后
来的侦探小说家推崇为“历史上最好的侦探小说”、“密室推理作品的精品”。“密室推
理”是侦探小说一个重要种类,爱伦?坡的第一部侦探小说《莫格街谋杀案》就是其雏形
。案情往往发生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空间,作者先创造出逻辑上的完全不可能,然后再从中
寻找思维破绽。日本是20世纪侦探小说创作和出版大国,“日本侦探小说之父”江户川乱
步最欣赏的作品就是《黄色房间的秘密》,认为它是“密室推理”迄今最完美的设计。
【法国电影】
《电影手册》号称电影界的“米其林指南”。
法国电影从来不敢拿当代政治人物说事,哪怕是正面颂扬,这一点经常被好莱坞嘲笑。
【达利】
1948年和加拉在美国躲避战乱8年之后,迫不及待要回到的地方不是让他成名天下的巴黎
,而是费格拉斯。达利似乎并不喜欢巴黎,这是他和毕加索之间巨大的差异。爱伦堡曾说
要让毕加索离开法国是办不到的,对于毕加索,西班牙和法国都是故乡,达利的现实故乡
和精神故乡却永远只是费格拉斯,从上世纪40年代末期返回小城后他和加拉再没有离开过
。1956年,达利为自己生活过的这两处地方做过一个比照:法国是世界上最富于理性的国
家,而他萨尔瓦多?达利则出生于最疯狂而又最神秘的国度。他视巴黎为“理性丑怪”的
中心,一切都混乱不堪。
达利在布勒东将他开除出超现实主义团体之后会反击说,“超现实主义就是我”。
【塞尚】
保罗·塞尚在埃克斯出生和辞世,是祖籍皮埃蒙特的小工匠、小商人的子孙。他先在小学
和圣约瑟夫学校就读,由于父亲交了好运,从帽店老板变成银行经理,他被送入中学学习
。
父亲发现儿子实在没有从商的才能,加上妻子和长女玛丽的敦促,他终于带着低声抱怨让
步了。保罗·塞尚来到巴黎。他在弗昂蒂纳街租了一间带家具的房间,在瑞士画院习画,
与基约曼和毕加索交往,并继续和左拉保持着友谊。他靠着父亲每月寄给他的一百二十五
法郎,艰难地维持着生活。他丝毫不能适应首都的嘈杂,初期作品也远不能使自己感到满
意,他也始终未能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原因是:“虽具色彩画家的气质,却不幸滥用
颜色。”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埃克斯,大为高兴的父亲在自己的银行中给他安排了一个职务
,但保罗并未因此从事金融而牺牲画笔,仍然热情地画着。他在四大块壁板上作了滑稽的
模仿画《四季》,来装饰热德布芳的厅室,并且在画上无礼地签上“安格尔”之名以作消
遣.他画自画像,也为父亲作像。
他再次回到巴黎。虽然经常与印象派画家来往,他却不欣赏他们。他接近的是莫奈、雷诺
阿,可是他欣赏的却是德拉克洛瓦和库尔贝的作品。他此时的画颇为浪漫,并且厚颜地把
它们称为“杂烩”。别人不喜欢他这种绘画,而且连他自己也不喜欢。事实上,他没有任
何开心之事。不管到哪儿,都不感觉赏心悦目。他断绝了刚刚结下的友谊,离开曾经吸引
了他的著名画家,不断地变换住地。由于厌烦,他离开巴黎,又由于好奇而重返该地。他
退隐到埃克斯,但很快又离开那里。他是否遭到1866年官方沙龙的拒绝,不得而知。
他一共为圣维克多山花了44幅油画和43幅水彩。
【瑞士】
如果以人均拥有博物馆数量计算,瑞士应该是欧洲博物馆最多的国家,700多万人口,600
多座博物馆。瑞士人工费用高,小型私人博物馆宁可把钱花去买艺术品保险,也不多雇人
进行安保。有时拿到了赔偿,案都懒得报。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原来放置的地点周围还陈列着很多其他意大利画家的名作,这幅名画有时侯
会被“隐没”,而且参观者经常排着长队在画前等着一睹其风采。
达芬奇故意在画的一些位置涂上了更多颜料,用来纠正可能因变形而产生的视觉误差。
【布勒松】
晚年逐渐放弃摄影,转而绘画。精选了两个住所,一个在巴黎杜伊勒里皇家公园对面,靠
近卢浮宫,方便前去临摹名画,一个在上普罗旺斯,风景可以入画。
曾作为第二助理,跟着雷诺阿拍电影,电影无法修版,所有构图必须当时确定,对其摄影
上排斥后期修片产生了影响。
给波伏娃拍照时,波伏娃问要多久,他说:比看牙医稍长,比看心理医生稍短。
1936年,三位酷爱摄影的年轻人在巴黎一家小咖啡馆相遇,他们刚刚参加完巴黎新闻社的
招聘考试,都落榜了,相约以后要办一个有独立精神的图片社。
马格南摄影通讯社成立于1947年,为了忠实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影像纪实而成立,创
办者都是当时知名的新闻摄影师, 如罗伯特·卡帕,布列松,乔治·罗杰,大卫·西蒙。
马格南一字是一种大桶的香槟酒名,当时战地记者常在生还之后, 喝这种酒与朋友庆祝。
由罗伯特·卡帕以此酒为摄影社命名。
三人之中,卡帕不拘小节,排长很大,刚开始布勒松和西蒙很担心摄影社怎么运营下去。
结果是卡帕和杂志社老板喝酒玩牌的时候,帮摄影社找到了活儿。卡帕甚至还用赌马的钱
给大家发过工资。
1954年,卡帕死于越南战场,1956年,西蒙在中东战争中被机关枪打中。1966年,布勒松
不满摄影社有商业倾向而推出,但同意对方保留和经营他的底片。
【蒙田大道】
香榭丽舍大街的商店只是奢侈,蒙田大道上的商店却都是此后各地富豪和明星的顶级手工
定制店,门脸不见得多大,却很少开门迎客,有的店甚至有三重门禁。
蒙田大道在18世纪路易十五期间得名,之前叫“寡妇小路”,后来才变得热闹。随着香榭
丽舍大街地位的确立,它也随之发展了起来。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有奢侈品牌迁入。
【左岸】
地理上,左岸只是塞纳河边的一个居住区域。巴黎被从东而西的塞纳河水一分为二,站在
西岱岛上顺着河水的流向,南为左,北为右,"左岸"和"右岸"的地理概 念就这么形成了
。从法国国王查理五世起,政治权力中心慢慢向右岸集中,以卢浮宫、孚日广场和东郊的
万森城堡为基点,王公贵族划分了居住和社交的圈地,外围 则是大量依附他们生存的商
人和平民。巴黎最大的中央菜市场,最早的百货公司,还有供娱乐的巴黎歌剧院、法兰西
喜剧院,都落脚在右岸。巴尔扎克、小仲马在小 说中若是写到巴黎,场景大多也集中在
这些热闹地方,像Les Grands Boulevard,"巴黎林荫大道",也就是共和广场到玛特莱广
场之间的几条马路,或者今天的歌剧院和老佛爷商场一带。和右岸的繁华奢糜、市民气息
相 比,最初的左岸是清冷的纯粹的学院区。从正对卢浮宫的艺术桥南端开始到圣米歇尔
大街的卢森堡公园路口,三所大学一字排开:四国学院,即现在的法兰西学院; 三语大学
,后来的法兰西大学;索邦大学,现在也叫巴黎第四大学。索邦是左岸的心脏,先是神学
院,13世纪中期开始确立大学的形态,整个欧洲的大学教育也从 这里开始。欧洲很多国
家的学者和学生都在这一带聚集,按照学院的规定他们学习拉丁文,用拉丁语写作和交谈
,所以这一带也叫拉丁区。这是左岸最早的聚集区, 也是左岸未被引申和解释之前的原
生态。书店、图书馆、出版社、咖啡屋,博物馆、美术馆、电影院、剧院,这些都围绕着
知识和思想的交换需要慢慢建立起来。形 态和趣味上自然和对面右岸的华丽大相径庭,
带有明显的拉丁区印记:规模不大,空间私密,便于对话和交流。我们今天在圣米歇尔大
街两旁看到的,仍然是这种风 格的生活。索邦东面一个小巷,里面有一家很小的影院,
开一扇窄门,一年到头放映过了季的或者在大影院票房不佳的艺术片供小众欣赏,那里经
常有"向某某致敬 "的专场,一两个月里循环上映同一个导演的代表作。先贤祠旁边有一
个对公众免费开放的老图书馆,大小和一间大阶梯教室差不多,只不过多了藏书的一层,
读者 自己可以爬木梯上去查阅。法国大学里每门课时一般不超过两个小时,但间隔拉得
很长,晚上也常排课,所以这个图书馆就成了候课的场地。附近中小学的孩子也到 这里
温课,一张大木桌上便常有奇特的场面出现:一边是奋笔疾书博士论文的大学生,一边是
在做语法练习的小学生。听朋友说,萨特在索邦时候,就常和波伏瓦在这个图书馆见面。
【安迪·沃霍尔】
沃霍尔语言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他买下电视频道的一个时段,每天露脸,有时
瞎说一气,有时什么都不说,最后果然观众都认识他了。
伯德里亚将因发现与名人使用同一物品而自我感觉良好的现象定义为后现代社会的消费同
一性,《平等假象》讨论了该现象。
【无干涉】
无干涉是西班牙内战中的反法西斯口号,意为不要踏过我的国界,现在被反全球化人士所
用。
陆丁是北大哲学系的高材生,能产生深邃思想,却每每都彻夜难以成文。曾焱则似乎一开
始就写得轻松,在试用期,她署名贾淼,真假水火,有趣地倒了个儿。
在周刊,我一直在坚持一种观点,我始终认为,在大众文化消费越来越拥抱轻薄化信息繁
衍的今天,总要有人来反抗这种轻薄化,通过从厚重到坚硬的积累,给搜索引擎提供一些
可能深入搜索对象肌理的新的成果。我希望周刊的有志者都来参与这种求索中的积累,而
非为信息垃圾发酵而沾沾自喜。发现与搜求新的成果,可能要付出较多成本,在我看,那
是依靠微弱的烛光去一点一点照亮的一个漫长而孤寂的隧道,躬身其中,会坚持以一己之
力前行而无止境,就永不会产生一叶障目的错觉。
【毕加索】
毕加索晚年的情人弗朗索瓦丝·吉洛在回忆录中曾说,和毕加索在一起的女人,都得像圣
女贞德一样从早到晚身披盔甲,“为了证明你的力量,你得一天24小时,全力以赴”。米
勒正是毕加索欣赏的那种拥有力量的女人,不断从原有生活中出走,全力以赴证明自己,
所以当那些情人一个个从毕加索身边消失,朋友米勒始终还在毕加索的生活中。
【圣埃克苏佩里】
维尔莫兰曾是写《小王子》的安东尼·圣埃克苏佩里的未婚妻,今年《费加罗报》还将他
们的旧事拿出来细说了一整版。《小王子》是安东尼1943年写的最后一本小说,读者通过
“玫瑰”的故事了解到他对妻子康素罗深怀的爱慕和痛苦。安东尼的第一部小说却是写给
维尔莫兰的。他们相遇那年维尔莫兰20岁,两人一见钟情,订婚,可很快又解除了婚约。
维尔莫兰后来解释自己不辞而别是因为家里不愿意她嫁给危险的飞行员,她自己也觉得安
东尼不适合做丈夫。有一次他们一起到瑞士度假,安东尼一路都在谈论他那些超越尘世的
飞行,维尔莫兰喜欢的话题却是“温暖的家,冬天坐在火炉旁的新沙发”。维尔莫兰没有
说出真正的想法:除了一个空洞的贵族头衔,安东尼一无所有,他给不了她表演人生的舞
台。她要的家必须豪华安适,至于这个家里有什么样的男主人,孩子是否围在炉边,她并
不那么在意。对于维尔莫兰来说,她有自己就够了,只要身边总是围满倾慕她的朋友。安
东尼为这段感情伤心了很多年。1929年,他写出第一部小说《南方航线》,里面写飞行探
险,也有他自己的感情故事,飞行员雅克·伯尼悲剧爱情的女主角就是维尔莫兰。小说出
版后,安东尼赶到巴黎去见维尔莫兰,把手稿作为礼物送给她,上面只写了一句话:不要
忘记我太多。维尔莫兰这时已经离婚又再婚,嫁给了一个伯爵,过着一生中最安适的生活
。对《南方航线》她完全没有表现出安东尼期待的热情评价。至少她不认为这部小说对她
有多么重要,没过几年她就把安东尼送她的手稿出售了。维尔莫兰的嫂子说,安东尼在维
尔莫兰心里只是过客,当年的订婚不过是一个青春游戏,她可以每个星期都宣布和人订婚
。1954年,莫尔维兰写了小说《某夫人》,里面隐约有卖手稿的情节的影子:一位贵族将
军的夫人,为偿还债务将丈夫送给她的钻石耳环卖给了珠宝商。也许是内心深处对自己卖
掉手稿的做法有点自责,维尔莫兰在小说里面为耳环安排了一个好结局--一番周折后,耳
环最终又被送回到某夫人的手里。在这个过程中,某夫人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却付出了生
命的代价。《某夫人》被认为是维尔莫兰最成功的小说,她的导演密友路易·马勒将小说
改编成电影,主演是她的明星女友让·莫罗。前两年法国评百部经典电影,《某夫人》还
入选了。
【波伏娃】
2007年7月13日,巴黎市政府将塞纳河上一座新落成的步行桥命名为“西蒙娜·德波伏瓦
桥”。这座桥连接的是左岸密特朗国家图书馆和右岸靠近法国财政部的贝西码头,在波伏
瓦之前,国家图书馆周围的取名资源早被用得差不多了。相对巴黎市中心,图书馆所在的
托尔比亚克一带算新区,重拓的街道多,颇能满足法国人用名人来取名街道的癖好。可能
是为了和密特朗图书馆的现代建筑风格般配,周边12条路全被分给了20世纪的作家和艺术
家:法国本土有哲学家雷蒙·阿隆,社会学家布罗代尔,戏剧家阿努依,无声电影大师冈
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里亚克。另外留了几条给客居过巴黎的外国名人,包括作家海
明威,托马斯·曼,乔伊斯,舞蹈家巴朗希尼,大提琴家卡萨尔斯等。波伏瓦没有分到一
条路,但终于等到一座桥,补上了女性名人的空白,比前面十几位更荣耀几分,桥毕竟比
路少,塞纳河上总共也就37座。
有人曾披露这种“命名竞争”的激烈程度:巴黎平均每年有15条街道需要命名或更名,市
政府收到的申请在200个以上,大部分由名人后裔或像“凡高之友”、“李斯特之友”一
类协会、团体递交。从1971年开始,巴黎市长在行政名义上有了为街道和建筑物命名的全
权,但制约也多,比如用来命名的人至少去世5年以上,其成就被所有学院公认,道德、
文章应该是一份健康的文化遗产,等等。这事并不好摆平,有时候是后人太摆谱,大作家
莫里亚克的家人就总嫌市政府分到莫氏名下的街道太窄,或者太偏,多次拒绝命名,直到
国家图书馆建成后,市长把临塞纳河的最长一条街道分给他才算消停了。有时候是“健康
”的尺度把握不好,遇到各界不合作抵抗,曾有一条路本来准备用某法兰西院士的名字来
命名,结果未获民意通过。
这项建议获民意通过并不容易。1993年法国出过一本由比安卡·朗布兰撰写的传记--《被
勾引姑娘的回忆》(中译本为《萨特、波伏瓦和我》)后,萨特和波伏瓦在公众眼里一时
面目黯淡。之前他们在法国文化界的地位已经随左派思潮失宠于公众而不断滑落,此书一
出,情形更不堪。朗布兰曾是波伏瓦的学生,一直和她保持密切往来直到1986年波伏瓦去
世。她在书中披露萨特、波伏瓦和她之间的复杂情事,指责波伏瓦一贯利用女学生来维持
自己和萨特那种“不正常”的感情形态。不管真实程度如何,这本书导致的舆论让读者无
法像从前一样敬慕这两个“20世纪的良心”。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名誉教授米歇尔·维诺克
曾发表文章《萨特总是错的吗?》,从标题那种绝地反击的意味,看得出萨特和支持者这
些年的学术处境。萨特在青年时代就预言巴黎会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街道,但死后这么多年
,他始终没有得到这份荣耀,倒是同时代的哲学家、他的学术对手雷蒙·阿隆“住”进了
巴黎地图。同样渴望后世声名的波伏瓦比萨特要运气,2006年天时地利人和,她在象征意
义浓厚的命名PK中胜出了。
波伏瓦不仅是她那些著作的作者,也是自己生活的作者,这使得她最终能够超越文学批评
和单纯的女性主义语境。1958年波伏瓦在她回忆录第一卷《少女的心》首版时,在序言里
提到生活本身所具备的力量,“只有叙述生活才能引起人的兴趣,同时也对人有所用处”
。有3本书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主义著作:波伏瓦的《第二性》,贝蒂·弗里丹
的《女性的奥秘》,凯特·米利特的《性的政治》。从《第二性》到《女性的奥秘》,中
间空白长达10年。1999年《第二性》出版50周年,纪念活动曾引发法国女性主义研究对波
伏瓦的一波再讨论,批评者质疑她在《第二性》中女性立场的非理论化,认为里面关于性
的观点已经过时。但波伏瓦的支持者克洛蒂娜·蒙泰伊(Claudine Monteil)反驳了这种
观点,她认为现在来看《第二性》的先锋价值,恰恰就在于它的彼时存在:这本书不是任
何女性主义思潮的理论组成,也未代表任何运动发言,它就是波伏瓦自己。蒙泰伊说,波
伏瓦并未预见到女性对权利的争取能够独立出来成为一项社会运动,她那时相信社会主义
会自动终结性别歧视,带来两性平等。这种局限是真实的,比那些自认为无懈可击的女权
理论纲领更可信。波伏瓦真正参与女性主义运动已经是《第二性》出版20年后,1969年法
国诞生了一个“女权联盟”组织,这是全球第一个正式的女性运动组织,波伏瓦是发起者
之一。蒙泰伊回忆,有一年多时间,她们每周日在波伏瓦位于舍尔榭街11号的家中聚会,
波伏瓦不谈理论,也很少谈她的经历,总是直入促使堕胎合法化的议题。1971年4月4日,
在堕胎尚未获得合法地位的年代,《新观察家》发表了“女权联盟”讨论通过的《343宣
言》,全法国哗然,保守人士抨击为“大丑闻”。
不为人妻,是因为她觉得那样更幸福;不为人母,是因为她觉得人生中有萨特相伴已经足
够幸福。蒙泰伊说,如果你觉得波伏瓦已经过时,她身上至少有一条是现在的女性应该延
续的,即自由享用女人追求幸福的权利--“工作和不工作,爱和不爱,是否生育,要不要
享受性……都只有唯一的标准:你是否觉得幸福。去要幸福吧,不必有罪恶感。”
【你好,忧愁】
“这种从未有过的感觉以烦恼而又甘甜的滋味在我心头萦绕,对于它,我犹豫不决,不知
冠以忧愁这个庄重而优美的名字是否合适。”1954年,以这经典开头叩开文坛的时候,萨
冈只有18岁。她完全预想不到,自己的赌气之作会在几个月后带来84万册的销售记录,而
且多年后不曾有人超越。
小说的故事和人物关系其实很简单,为所欲为的女儿,风流不羁的单身父亲,父亲的两个
情人,一段假日。但正如小说主人公、少女赛西尔所说:“我们具备了一场悲剧的所有要
素:一个勾引女人的男人,一个半上流社会的女人,一个有头脑的女人。”一个胆大妄为
的女孩,写了一本“不道德的小说”,这是评论家对它的第一观感,但却令人无法释手。
在1960年以前,萨冈在写作上爆发出巨大能量,以可观的速度构筑自己的忧愁世界,几乎
是一年一本书:《那么一种微笑》,《一个月后一年后》,《你爱勃拉姆斯吗》。她的书
卖得很好,不愁吃穿,而评论界也依然褒贬各半,有人可能不喜欢她的故事,但不否认她
在语言叙述上的简洁、聪明和从容,已将法语的优美完全表现出来。1960年她转向戏剧,
《瑞典城堡》再次大获成功,但此后写作状态渐渐下落,萨冈部分移情于社交和政治,是
蓬皮杜和密特朗这两届法国总统的座上宾。
1978年萨特双目失明,疾病缠身,萨冈听说后,写了那封著名的《给让-保尔·萨特的情
书》在报上发表,倾诉自己对大师的仰慕,鼓励他带着勇气生活。萨特请人念了这封信,
很感动,他约萨冈吃饭,每十天见一次面,谈天说地,后来萨冈把这段忘年之交写进了回
忆录《我最美好的回忆》。为了让萨特能随时随地听到自己的“情书”,萨冈曾用整整三
个小时重新朗读并录制了那封长信,留给萨特在深夜独自享用。他们的交往到1980年萨特
去世才结束。
萨冈曾评价自己,“我可能不是伟大的作家,但我是出版现象”。一本小说,50年后还有
文字来专门纪念它的出版,多少证明这小说的价值。
【法国女星】
苏菲·玛索的星光大道恐怕每个影迷都倒背如流了:巴黎郊区卡车司机的女儿,14岁被选
中出演《初吻》之后麻雀变凤凰,成了全世界的“法兰西宝贝”,从《芳芳》、《心火》
到《勇敢的心》,是苏菲·玛索最耀眼的10年。还有埃玛纽尔,从家世到个人性感魅力,
都属于法国人心中的偶像:父亲盖伊·贝阿名列法国最伟大的三位歌手之一,但她的成就
也为父亲的生平添了这么一段:“1965年女儿埃玛纽尔出生,20年后成为全法国最有名气
的女演员之一。”她以《甘泉玛侬》冲进法国一线明星行列,在好莱坞出演的《天使在人
间》、《不可能的任务》则帮她得到了国际声名。至于比诺什,恐怕是她们中间最受新锐
导演和各大奖项宠爱的,在她的一长串作品里,只要从《蓝》、《新桥恋人》、《布拉格
之恋》和《英国病人》中随便挑出一部,都可以在电影史上留名。她们的美各不相同,但
都非常有法国特色:阿佳妮既忧郁又狂放,苏菲·玛索清纯性感,埃玛纽尔·贝阿有精致
的妩媚,比诺什则有着直达人心的通透的美,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她们在感情上都执著率性
,除了追随自己的心,别无所求。苏菲·玛索16岁爱上波兰籍导演安德列·祖拉斯基,两
人同居多年生下一子,直到2000年关系出现裂痕,苏菲·玛索仍飞往波兰试图挽回,她第
一次执导影片《对我说爱》就是对这段感情的个人纪念。
【艺术资助】
在20世纪欧洲,能够呼风唤雨的艺术赞助人,德诺雅伊夫人算是一个。在她最活跃的二三
十年代,有人说她家的沙龙装下了整个巴黎。报纸上不提名字,直呼“Mecene”,也能使
人知道说的是这位子爵夫人。法语的“mecene”一词从古罗马而来,罗马皇帝屋大维身边
有个重臣名叫梅塞纳斯(Caius Cilnius Maecenas),他喜欢充当文学艺术的保护人,诗
人维吉尔和贺拉斯就在他的资助和庇护之下。“Mecene”后来就被用来代称那些慷慨赞助
文学艺术或者科学研究的人,他们有丰厚的家族资产,交游广阔,品位超前,乐于用金钱
和人脉帮助那些无人识得的天才人物出人头地。
【弗洛伊德】
曾为希腊王妃玛丽·波纳马特做私人心理医生,在那个时代是贵族之间的时髦,后来她帮
助弗洛伊德躲过了纳粹的犹太屠杀。
玛丽经常做出格的事情,为了提高性交质量,不顾弗洛伊德的反对,做了两次阴唇手术。
【格蕾丝】
时尚界有四个女人的地位是生前死后绝难撼动的:格蕾丝·凯利,玛丽莲·梦露,杰奎琳
·肯尼迪,戴爱娜。
她嫁给摩纳哥王子时,婚纱有290米。
半个多世纪了,hermes总共就用过两个女人来命名自己的手袋,kelly和六七十年代大红
大紫的英国女歌手铂金birkin。当时铂金坐飞机和hermes掌门人邻座,两人闲聊,刚做了
妈妈的铂金说hermes手袋空间太小,不够放婴儿物品。掌门人回去后立刻设计了一款软皮
大宝,取名为铂金包。
据说王妃婚后不久就患上抑郁症,严重到要去看心理医生,七十年代后期,她离开丈夫独
自住在法国,因为丈夫对她很冷淡。当然,出于完美童话的心理,人们一般不太在意这些
。
1982.9.13,格蕾丝驾车带着小公主从法国返回摩纳哥,在通往皇家别墅的盘山路上时空
,汽车掉了下去,小公主生还,格蕾丝没在醒来。她死后,雷尼埃至死未娶,用这种方式
表达对亡妻的爱。
【杜拉斯】
《阻挡太平洋的堤坝》出版八年后,大导演克莱芒将其搬上银幕,这应该是杜拉斯和电影
的第一次接触,但她并不满意,“元素都在,但文风没有了”。
1959年是法国电影不平凡的一年,特吕弗的《四百击》,戈达尔的《精疲力尽》,阿兰的
《广岛之恋》,几乎同时震撼了国际影坛。
杜拉斯在执导《印度之歌》时曾说,她在音效部分花的时间,比剪辑的还长。
《情人》改编电影时,杜拉斯想自己当导演,制片人贝里却不太愿意,他想让雅克阿诺来
导,杜拉斯希望阿诺成为她的助手,阿诺却自己改编剧本。最终,付出了巨大的版权费,
摄制费,剧本改编费和10%利润分配后,杜拉斯才接受了合同,但她和阿诺绝交,并在公
开场合咒骂他。
【亨利·米勒】
米勒以自传体性冒险小说成名巴黎之前,他的法国怒有阿娜伊斯·宁已经以《三角洲》开
女作家写情色小说之风气。
【吕克·贝松】
拉斯姆森为了获得天使A的主角,主动向贝松寄剧本,不断被拒却从不放弃,贝松当年拍
《最后的战场》就是用朋友们的钱做启动资金的,因此特别欣赏坚韧不拔的人,最终选中
了她。
【安托瓦内利】
以科波拉的想法,少女王后在凡尔赛宫廷中遇到的问题和今天一个女中学生的迷惘没有什
么不同,所以《绝代艳后》仍然和科波拉前两部电影《处女之死》、《迷失东京》一样,
是一部披着历史外套的“青春片”。
撇开宫廷政治不说,从法国史料记载的片断来看,玛丽·安托瓦内特确实也是当时巴黎时
尚的热情追随者和制造者。竖琴18世纪在巴黎成为音乐时尚,学者们认为和安托瓦内特很
有关系。1773年,年轻的王后曾在给母亲的信中写到她对竖琴的钟爱。法国宫廷文献记录
里也记载,对18世纪竖琴的改良和乐曲创作,王后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巴黎音乐学院里
保存了一部由18世纪大师纳德曼(Jean Henri Naderman)1780年为安托瓦内特制造的竖
琴,除了那些具洛可可风格的华美雕饰和手绘图案,还新发明了能控制半音变化的踏板。
据说当时的音乐家如果想在上流社会争到一席位置,竖琴是最好的媒介,因为它是法国宫
廷和贵族沙龙音乐会里的主角。甚至因为安托瓦内特的肖像中常有竖琴出现在身边,上流
社会女性中便也盛行起“妇女和竖琴”这样的画像,并且在18世纪中叶大量展出。
还有凡尔赛的小特里亚农宫,也是因为玛丽·安托瓦内特才如此出名。它本来是路易
十五为他情妇蓬巴杜夫人(Pompadour)建造的,被认为是新古典主义的杰作。宫殿完工
时,蓬巴杜夫人已经去世,路易十六接手后把它当作皇后受封的礼物送给了王后。玛丽·
安托瓦内特得到小特里亚农宫的1774年,正是卢梭所推崇的崇尚自然的英国风在法国盛行
时,时髦的王后立刻追逐这股风尚,重金请来最好的建筑师和画家改造花园,建了一座英
国和中国风格的园林。几年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又受贵族圈里时髦风气影响,决定修一个
小型农场,这就是后来的“王后的小村庄”。它选址在小特里亚农宫花园的西北部,以池
塘为中心,两岸分布有王后小客厅、中国房间、乳品作坊和渔场、菜地,王后常扮成农家
女在这里游玩。
玛丽·安托瓦内特在凡尔赛的卧室装饰华丽,有说18世纪在法国盛行的洛可可风格和
她的爱好也有干系。她房间里的衣柜来自于马尔里宫殿,椅子和吊灯从圣·克卢德城堡搬
过来,房间里的细木护壁板全部用马丁清漆上色。王后在这里接待她喜欢的朋友,大部分
是那些热衷于吃喝玩乐的年轻贵族、画家、音乐老师。与这些人在一起,她觉得可以逃避
呆板寡言的路易十六和落在王后身上的讨厌规矩。
【巴黎】
1970年代,蓬皮杜总统也想效仿奥斯曼,试图推行自己极端主义的城市规划,蓬皮杜艺术
中心和蒙帕纳斯塔就是其决策的产物,他甚至想把市内的圣马丁运河填平了建高速公路,
吓坏了知识分子。
【文库】
英国企鹅文库,法国七星文库,日本岩波文库,是世界上公认最具影响力的三大文库。
【龚古尔奖】
从1903年评出第一本小说开始,龚古尔奖周围就年年少不了抨击的声音。龚古尔在遗嘱里
希望创立奖售给青年作家的文学奖,以对抗法兰西顽固保守的文学界。可普鲁斯特获奖时
48岁,杜拉斯70岁,哪里年轻了?更别提所有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都没获得龚古
尔奖,莫里亚克,加缪,萨特,克洛德·西蒙。
【书信集】
大作家都有人来编书信集,普鲁斯特21卷,福楼拜13卷,拿破仑都有12卷,4万多封信。
1876年,巴尔扎克开始走红,福楼拜阅读了其新出版的书信集,失望地说,“他居然一点
也不关心文学艺术”,“目光短浅……满纸炫耀”。因为在福楼拜看来,私人书信私人信
件其实是写给公众的。启蒙时期蒙恬和伏尔泰的书信就经常用作沙龙读物和讨论话题,笛
卡尔去世前两个月还在和波西米亚公主伊利莎白通信。对此,米兰·昆德拉认为书信不能
算作作品。
普鲁斯特看着自负风雅,却也会写信给出版商推销自己的小说。他会分别写信给巴黎两大
出版商fasquelle和grassat,透露小说细节,诱惑双方争抢出版权。
其实普鲁斯特传记的作者早说过,他有些让人琢磨不透,喜欢玩小把戏。有时会和朋友们
说不能去沙龙,却又在半途出现,让人惊喜,病歪歪地支撑一宿。
俄版三十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里有三卷书信集,其中也有许多推销自己写作计划
给出版商的,比如1865年他写信给《信使》杂志出版人考特考夫,说自己有小说要写完了
,一个月就能截稿,请求预支稿费,结果一年后才写完,幸好写的是《罪与罚》。
【帕索里尼】
“以保护他人的道德为名禁止色情,是为禁止其他更加危险的事物寻找借口。”
“……我是这么充满激情,这么疯狂地拥抱生命,我知道我将死无葬身之地!”
【福柯】
最终死在了写《疯癫与文明》时专门考察的萨勒贝蒂尔医院。这个地方在十七、十八世纪
曾作为实际上的监狱服务于乞丐、妓女、罪犯和疯子,同一地方在大革命以后由人道主义
改革家改造成为精神病患者而开设的疯人院。
最终没有去著名的贝尔纳医院,就是因为那里有由著名的艾滋病发现者之一,罗泽波姆教
授,他们怕福柯知道自己是艾滋病。
福柯死后,诊断书被销毁,对外宣称是由败血症导致的神经病恶化导致死亡。
福柯曾经利用自己哲学系负责人的权力在六十年代初期为相识不久的情人德菲尔在克莱蒙
大学安排助教职位。
德菲尔在五月风暴中非常积极,并且用电话向福柯通报法国的情况。福柯得知后对自己不
在场感到遗憾。他回到巴黎几天,参加了5月17日的五万人大会。一天,他在街上目睹了
学生示威游戏的场面,转向对一起散步的丹尼尔说:“他们不是在制造革命,他们本身就
是革命。”
福柯曾说自己的所有快乐,写作业好,行为也好,都是和死亡相关的,在美国的经历给了
他“不可抗拒,不可言表”的实践可能性,超越和消除了他所说的权力体系,即异性恋社
会对同性恋者的边缘化权力。
【凡尔纳】
一生写了62部小说,为了履行和出版商的合同,基本上半年写一部,每天造成五点到中午
十一点写作,下午阅读科学杂志。
1866年买些自己第一艘船。其实11岁的时候就想扒船去印度,被父亲发现后阻止了。1867
年,乘坐巨大的蒸汽轮“大东方号”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期间开始构思《》海底两万
里》,后来的《机器岛》也是受此启发。
去世之后,儿子米歇尔和出版商推出了一些根据他的遗稿整理出来的作品,但据说是儿子
自己写的。
【侦探小说】
劲,但侦探小说的发明专利权其实和他们两家都没有关系,应该归于美国19世纪鬼才作家
爱伦·坡。也许因为他写的是巴黎侦探和在巴黎发生的探案故事,法国人倒是更愿意把爱
伦·坡看做自己人。
爱伦·坡一向被认为是一个纯文学作家,西方颓废派文学的创始人。他只活了40岁,在31
岁到36岁期间突然中止诗歌写作,埋头创作了一组侦探小说,基本上一年一部。在他笔下
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侦探形象——奥古斯特·杜宾,靠遗产生活的法国名门之后,好奇的
记者,想象力和分析能力超群,最大乐趣就是呆在黑房间里思考问题,对外面发生的疑案
充满了兴趣。在这五部小说里,爱伦·坡设计了五种不同的探案模式:《莫格街谋杀案》
以巴黎街区为背景,案子发生在一件密室里,过程扑朔迷离,结果却异常简单;《玛丽·
罗杰特神秘案件》是严密的古典推理,《金色甲虫》用破译密码的方式破案,《你就是杀
人凶手》依靠死人开口的心理战术,而《被盗窃的信》则有以后侦探小说用的最多的手段
:最明显的事实,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证据。1852年通过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美妙的译
笔,爱伦·坡的侦探小说传入法国,深受欢迎,甚至被读者当做法语侦探小说的起源。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法国侦探小说出现在1855年。一个叫做巴巴拉的人写了本《红桥谋杀
案》,情节和安排都中规中矩但影响有限。8年后,加伯利奥(Emile Gaboriau)出现了
,他也是记者,酷爱爱伦?坡的侦探小说,于是模仿《莫格街谋杀案》写了法语版的《红
色案件》,小说刊登之初反应平平,3年后重新见报反而轰动一时。和爱伦?坡一样,他也
只活了41岁,但写了26部侦探小说,被尊为“法国侦探小说之父”。另一个在法国侦探小
说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是勒布朗的同代作家、记者勒胡(Caston Leroux)。他没有像
勒布朗那样创造出一个代表法兰西民族的名探形象,也就没有得到他那样耀眼的声名。但
是如果单论作品,勒胡对法国侦探小说的贡献并不在勒布朗之下。他的作品大多将恐怖和
爱情糅合在一起,而故事发生地点经常是气氛异常庄严的场所比如歌剧院、学院和城堡等
。1911年他写成的《歌剧魅影》到今天仍然是最经典的文学作品之一,1982年经著名作曲
家韦伯改编成舞台剧,在世界各地长演不衰;他的另一部代表作《黄色房间的秘密》被后
来的侦探小说家推崇为“历史上最好的侦探小说”、“密室推理作品的精品”。“密室推
理”是侦探小说一个重要种类,爱伦?坡的第一部侦探小说《莫格街谋杀案》就是其雏形
。案情往往发生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空间,作者先创造出逻辑上的完全不可能,然后再从中
寻找思维破绽。日本是20世纪侦探小说创作和出版大国,“日本侦探小说之父”江户川乱
步最欣赏的作品就是《黄色房间的秘密》,认为它是“密室推理”迄今最完美的设计。
【法国电影】
《电影手册》号称电影界的“米其林指南”。
法国电影从来不敢拿当代政治人物说事,哪怕是正面颂扬,这一点经常被好莱坞嘲笑。
【达利】
1948年和加拉在美国躲避战乱8年之后,迫不及待要回到的地方不是让他成名天下的巴黎
,而是费格拉斯。达利似乎并不喜欢巴黎,这是他和毕加索之间巨大的差异。爱伦堡曾说
要让毕加索离开法国是办不到的,对于毕加索,西班牙和法国都是故乡,达利的现实故乡
和精神故乡却永远只是费格拉斯,从上世纪40年代末期返回小城后他和加拉再没有离开过
。1956年,达利为自己生活过的这两处地方做过一个比照:法国是世界上最富于理性的国
家,而他萨尔瓦多?达利则出生于最疯狂而又最神秘的国度。他视巴黎为“理性丑怪”的
中心,一切都混乱不堪。
达利在布勒东将他开除出超现实主义团体之后会反击说,“超现实主义就是我”。
【塞尚】
保罗·塞尚在埃克斯出生和辞世,是祖籍皮埃蒙特的小工匠、小商人的子孙。他先在小学
和圣约瑟夫学校就读,由于父亲交了好运,从帽店老板变成银行经理,他被送入中学学习
。
父亲发现儿子实在没有从商的才能,加上妻子和长女玛丽的敦促,他终于带着低声抱怨让
步了。保罗·塞尚来到巴黎。他在弗昂蒂纳街租了一间带家具的房间,在瑞士画院习画,
与基约曼和毕加索交往,并继续和左拉保持着友谊。他靠着父亲每月寄给他的一百二十五
法郎,艰难地维持着生活。他丝毫不能适应首都的嘈杂,初期作品也远不能使自己感到满
意,他也始终未能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原因是:“虽具色彩画家的气质,却不幸滥用
颜色。”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埃克斯,大为高兴的父亲在自己的银行中给他安排了一个职务
,但保罗并未因此从事金融而牺牲画笔,仍然热情地画着。他在四大块壁板上作了滑稽的
模仿画《四季》,来装饰热德布芳的厅室,并且在画上无礼地签上“安格尔”之名以作消
遣.他画自画像,也为父亲作像。
他再次回到巴黎。虽然经常与印象派画家来往,他却不欣赏他们。他接近的是莫奈、雷诺
阿,可是他欣赏的却是德拉克洛瓦和库尔贝的作品。他此时的画颇为浪漫,并且厚颜地把
它们称为“杂烩”。别人不喜欢他这种绘画,而且连他自己也不喜欢。事实上,他没有任
何开心之事。不管到哪儿,都不感觉赏心悦目。他断绝了刚刚结下的友谊,离开曾经吸引
了他的著名画家,不断地变换住地。由于厌烦,他离开巴黎,又由于好奇而重返该地。他
退隐到埃克斯,但很快又离开那里。他是否遭到1866年官方沙龙的拒绝,不得而知。
他一共为圣维克多山花了44幅油画和43幅水彩。
【瑞士】
如果以人均拥有博物馆数量计算,瑞士应该是欧洲博物馆最多的国家,700多万人口,600
多座博物馆。瑞士人工费用高,小型私人博物馆宁可把钱花去买艺术品保险,也不多雇人
进行安保。有时拿到了赔偿,案都懒得报。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原来放置的地点周围还陈列着很多其他意大利画家的名作,这幅名画有时侯
会被“隐没”,而且参观者经常排着长队在画前等着一睹其风采。
达芬奇故意在画的一些位置涂上了更多颜料,用来纠正可能因变形而产生的视觉误差。
【布勒松】
晚年逐渐放弃摄影,转而绘画。精选了两个住所,一个在巴黎杜伊勒里皇家公园对面,靠
近卢浮宫,方便前去临摹名画,一个在上普罗旺斯,风景可以入画。
曾作为第二助理,跟着雷诺阿拍电影,电影无法修版,所有构图必须当时确定,对其摄影
上排斥后期修片产生了影响。
给波伏娃拍照时,波伏娃问要多久,他说:比看牙医稍长,比看心理医生稍短。
1936年,三位酷爱摄影的年轻人在巴黎一家小咖啡馆相遇,他们刚刚参加完巴黎新闻社的
招聘考试,都落榜了,相约以后要办一个有独立精神的图片社。
马格南摄影通讯社成立于1947年,为了忠实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影像纪实而成立,创
办者都是当时知名的新闻摄影师, 如罗伯特·卡帕,布列松,乔治·罗杰,大卫·西蒙。
马格南一字是一种大桶的香槟酒名,当时战地记者常在生还之后, 喝这种酒与朋友庆祝。
由罗伯特·卡帕以此酒为摄影社命名。
三人之中,卡帕不拘小节,排长很大,刚开始布勒松和西蒙很担心摄影社怎么运营下去。
结果是卡帕和杂志社老板喝酒玩牌的时候,帮摄影社找到了活儿。卡帕甚至还用赌马的钱
给大家发过工资。
1954年,卡帕死于越南战场,1956年,西蒙在中东战争中被机关枪打中。1966年,布勒松
不满摄影社有商业倾向而推出,但同意对方保留和经营他的底片。
【蒙田大道】
香榭丽舍大街的商店只是奢侈,蒙田大道上的商店却都是此后各地富豪和明星的顶级手工
定制店,门脸不见得多大,却很少开门迎客,有的店甚至有三重门禁。
蒙田大道在18世纪路易十五期间得名,之前叫“寡妇小路”,后来才变得热闹。随着香榭
丽舍大街地位的确立,它也随之发展了起来。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有奢侈品牌迁入。
【左岸】
地理上,左岸只是塞纳河边的一个居住区域。巴黎被从东而西的塞纳河水一分为二,站在
西岱岛上顺着河水的流向,南为左,北为右,"左岸"和"右岸"的地理概 念就这么形成了
。从法国国王查理五世起,政治权力中心慢慢向右岸集中,以卢浮宫、孚日广场和东郊的
万森城堡为基点,王公贵族划分了居住和社交的圈地,外围 则是大量依附他们生存的商
人和平民。巴黎最大的中央菜市场,最早的百货公司,还有供娱乐的巴黎歌剧院、法兰西
喜剧院,都落脚在右岸。巴尔扎克、小仲马在小 说中若是写到巴黎,场景大多也集中在
这些热闹地方,像Les Grands Boulevard,"巴黎林荫大道",也就是共和广场到玛特莱广
场之间的几条马路,或者今天的歌剧院和老佛爷商场一带。和右岸的繁华奢糜、市民气息
相 比,最初的左岸是清冷的纯粹的学院区。从正对卢浮宫的艺术桥南端开始到圣米歇尔
大街的卢森堡公园路口,三所大学一字排开:四国学院,即现在的法兰西学院; 三语大学
,后来的法兰西大学;索邦大学,现在也叫巴黎第四大学。索邦是左岸的心脏,先是神学
院,13世纪中期开始确立大学的形态,整个欧洲的大学教育也从 这里开始。欧洲很多国
家的学者和学生都在这一带聚集,按照学院的规定他们学习拉丁文,用拉丁语写作和交谈
,所以这一带也叫拉丁区。这是左岸最早的聚集区, 也是左岸未被引申和解释之前的原
生态。书店、图书馆、出版社、咖啡屋,博物馆、美术馆、电影院、剧院,这些都围绕着
知识和思想的交换需要慢慢建立起来。形 态和趣味上自然和对面右岸的华丽大相径庭,
带有明显的拉丁区印记:规模不大,空间私密,便于对话和交流。我们今天在圣米歇尔大
街两旁看到的,仍然是这种风 格的生活。索邦东面一个小巷,里面有一家很小的影院,
开一扇窄门,一年到头放映过了季的或者在大影院票房不佳的艺术片供小众欣赏,那里经
常有"向某某致敬 "的专场,一两个月里循环上映同一个导演的代表作。先贤祠旁边有一
个对公众免费开放的老图书馆,大小和一间大阶梯教室差不多,只不过多了藏书的一层,
读者 自己可以爬木梯上去查阅。法国大学里每门课时一般不超过两个小时,但间隔拉得
很长,晚上也常排课,所以这个图书馆就成了候课的场地。附近中小学的孩子也到 这里
温课,一张大木桌上便常有奇特的场面出现:一边是奋笔疾书博士论文的大学生,一边是
在做语法练习的小学生。听朋友说,萨特在索邦时候,就常和波伏瓦在这个图书馆见面。
【安迪·沃霍尔】
沃霍尔语言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他买下电视频道的一个时段,每天露脸,有时
瞎说一气,有时什么都不说,最后果然观众都认识他了。
伯德里亚将因发现与名人使用同一物品而自我感觉良好的现象定义为后现代社会的消费同
一性,《平等假象》讨论了该现象。
【无干涉】
无干涉是西班牙内战中的反法西斯口号,意为不要踏过我的国界,现在被反全球化人士所
用。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