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式的为难
吃货总会面临这样两难:鲜美的河豚肉和致命的毒素,在《入殓师》里有句台词“好吃得让人为难”,这就是我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
这样一本书既有闪耀着理性光辉的雄辩又有自以为是的浅薄,既有痛快淋漓的宗教批判,又有佶屈聱牙的闪烁言辞,这样一本书好看得让人为难,批评者和赞美者都不得不有所保留,而今天我们能谈谈罗素的得失,不是因为学识的广博,是因为我们站在时间长河的下游,后望先贤而已。
罗素在书中以理性(一多半是功利主义的)和科学(物理学)的观点为工具,论证了:上帝存在的不可知,上帝存在的不必要,宗教存在消极意义,宗教对道德和社会的抑制等等论题。这些问题的可能并没有什么最终的答案,甚至说答案或许都不是最重要 的,但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世间的真理,舍此全是异端这就有点严重。罗素在这一点上就显得有些理性主义的狂热,这和中世纪宗教裁判所的热情如出一辙,只不过他没有火烧异端(比如科普尔斯顿)的权力。 罗素认为好的生活、值得过的生活只有一条道路可以遵循,这本身就是对启蒙时期以后对人的尊崇的一种僭越,这也背弃了他自己的话“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而书中第二章《宗教对文明作出过有用的贡献吗?》罗素写道:“不义实际上是民众不喜欢的行为”,“正义的概念本质上是给残酷披上正义的外衣,为施虐狂提供发泄的机会。”(作者不承认有普世价值因为涉及到终极本质和价值的问题);“现代的心理学和工业技术,能把憎恨和恐惧从人类生活中彻底铲除”;认为在黄金时代门口的人类必须把守门的龙(宗教)杀死。而在《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的演讲中有更著名的言辞“环顾世界,你就会发现,人类情感的每一点进步,刑法的每一次改进、减少战争的每一个步骤、改善有色人种待遇的每一个步骤、奴役的每一次减轻、世界上道德的每一个进步,都曾一直遭到有组织教会的反对。我可以很慎重地说,基督教作为有组织教会,不但从前一直是,而且现在仍然还是世界道德进步的主要敌人。”这样武断的话能从一个主张宽容的作家嘴里说出多少还是让我有点吃惊。且不说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观点,就是中世纪教会对希腊罗马文化的保护,教权对王权的制衡,波兰团结工会与教会的合作等等这些,都因为宗教战争、宗教裁判所的残酷、宗教对世界理解的狭隘而被抹杀得一干二净,忽视拜占庭与罗马的区别、天主教和新教的区别,这符合他标榜的客观公正的理性主义么?书中罗素对理性和科学捍卫的热情,让我想起天平天国对基督教和义和团对儒家文化的狂热,事实是,无论拜上帝教还是义和拳民,都因为片面和狭隘对自身事业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不宽容曾让基督教犯下难以历数的罪孽,难道还要以科学之名再来一次?
如果纯粹从功能和理性来分析基督教,基督教的确可以被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历史学、物理学等等现代学科取代,但现代基督教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历史传统和情感信仰之上。现代二字不是凭空出世的孙悟空,它的价值建筑于传统基础之上,现代即是对传统的叛逆,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继承。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人想在空白的纸上实践人类最美好的图景,但高歌猛进摆脱一切传统束缚的“革命”,最终往往沦为历史糟粕的种种形式的复辟。包括宗教在内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往往不是意气风发的时代先锋(除非国家远远落后于时代),而是作为一种保守势力对激进的政策提出审慎的怀疑。历史传统的延续,让较为尊重传统历史的共同体历史发展会较为温和渐进,社会较容易实现稳定。很难想象一个废除了家庭、由国家统一安排生殖的优生、有自我感觉良好的完全工具理性主义者掌控权力(“如果我掌权,我不会试图阻止我的反对者发表意见”罗素不知道斯坦福监狱实验,总该知道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暴行吧。)会是一个人性的(罗素同样不承认普遍的人性,在这点上他是彻底的相对主义者)稳定的社会。
而情感信仰之于宗教的关系更为复杂。就像不能简单的用维特根斯坦式的数学符号来无歧义的写诗歌和文学一样,你不能用简单的计量来精确计算宗教、道德、诗歌这些情感的分量和多少,而这涉及到人感同身受的能力的情感,甚至不能用简单的定性分析其中的优劣。特别是路德发动的宗教改革之后对宗教的体验和感受很多 是诉诸个人的,甚至是超验的,无法言说也不必言说的。试图用科学和理性来衡量宗教情感是一种世界可知论的变异。对人思想的自由王国,无论是谁都要保留一份敬畏和谦卑,这是对人尊崇的价值底线。
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最初的开始和最后的仪式。中间的路途漫长”,在这样漫长的旅途中,“我”是或者不是基督徒不是问题,“我”非是或者非不是基督徒才是问题,在这一点上,罗素就像对着墙壁打手枪,痛快是痛快了,只是射错了地方,话说回来即使是射错了地方的罗素,还不失为一个值得尊敬的汉子。
这样一本书既有闪耀着理性光辉的雄辩又有自以为是的浅薄,既有痛快淋漓的宗教批判,又有佶屈聱牙的闪烁言辞,这样一本书好看得让人为难,批评者和赞美者都不得不有所保留,而今天我们能谈谈罗素的得失,不是因为学识的广博,是因为我们站在时间长河的下游,后望先贤而已。
罗素在书中以理性(一多半是功利主义的)和科学(物理学)的观点为工具,论证了:上帝存在的不可知,上帝存在的不必要,宗教存在消极意义,宗教对道德和社会的抑制等等论题。这些问题的可能并没有什么最终的答案,甚至说答案或许都不是最重要 的,但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世间的真理,舍此全是异端这就有点严重。罗素在这一点上就显得有些理性主义的狂热,这和中世纪宗教裁判所的热情如出一辙,只不过他没有火烧异端(比如科普尔斯顿)的权力。 罗素认为好的生活、值得过的生活只有一条道路可以遵循,这本身就是对启蒙时期以后对人的尊崇的一种僭越,这也背弃了他自己的话“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而书中第二章《宗教对文明作出过有用的贡献吗?》罗素写道:“不义实际上是民众不喜欢的行为”,“正义的概念本质上是给残酷披上正义的外衣,为施虐狂提供发泄的机会。”(作者不承认有普世价值因为涉及到终极本质和价值的问题);“现代的心理学和工业技术,能把憎恨和恐惧从人类生活中彻底铲除”;认为在黄金时代门口的人类必须把守门的龙(宗教)杀死。而在《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的演讲中有更著名的言辞“环顾世界,你就会发现,人类情感的每一点进步,刑法的每一次改进、减少战争的每一个步骤、改善有色人种待遇的每一个步骤、奴役的每一次减轻、世界上道德的每一个进步,都曾一直遭到有组织教会的反对。我可以很慎重地说,基督教作为有组织教会,不但从前一直是,而且现在仍然还是世界道德进步的主要敌人。”这样武断的话能从一个主张宽容的作家嘴里说出多少还是让我有点吃惊。且不说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观点,就是中世纪教会对希腊罗马文化的保护,教权对王权的制衡,波兰团结工会与教会的合作等等这些,都因为宗教战争、宗教裁判所的残酷、宗教对世界理解的狭隘而被抹杀得一干二净,忽视拜占庭与罗马的区别、天主教和新教的区别,这符合他标榜的客观公正的理性主义么?书中罗素对理性和科学捍卫的热情,让我想起天平天国对基督教和义和团对儒家文化的狂热,事实是,无论拜上帝教还是义和拳民,都因为片面和狭隘对自身事业造成无可挽回的伤害。不宽容曾让基督教犯下难以历数的罪孽,难道还要以科学之名再来一次?
如果纯粹从功能和理性来分析基督教,基督教的确可以被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历史学、物理学等等现代学科取代,但现代基督教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历史传统和情感信仰之上。现代二字不是凭空出世的孙悟空,它的价值建筑于传统基础之上,现代即是对传统的叛逆,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继承。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人想在空白的纸上实践人类最美好的图景,但高歌猛进摆脱一切传统束缚的“革命”,最终往往沦为历史糟粕的种种形式的复辟。包括宗教在内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往往不是意气风发的时代先锋(除非国家远远落后于时代),而是作为一种保守势力对激进的政策提出审慎的怀疑。历史传统的延续,让较为尊重传统历史的共同体历史发展会较为温和渐进,社会较容易实现稳定。很难想象一个废除了家庭、由国家统一安排生殖的优生、有自我感觉良好的完全工具理性主义者掌控权力(“如果我掌权,我不会试图阻止我的反对者发表意见”罗素不知道斯坦福监狱实验,总该知道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暴行吧。)会是一个人性的(罗素同样不承认普遍的人性,在这点上他是彻底的相对主义者)稳定的社会。
而情感信仰之于宗教的关系更为复杂。就像不能简单的用维特根斯坦式的数学符号来无歧义的写诗歌和文学一样,你不能用简单的计量来精确计算宗教、道德、诗歌这些情感的分量和多少,而这涉及到人感同身受的能力的情感,甚至不能用简单的定性分析其中的优劣。特别是路德发动的宗教改革之后对宗教的体验和感受很多 是诉诸个人的,甚至是超验的,无法言说也不必言说的。试图用科学和理性来衡量宗教情感是一种世界可知论的变异。对人思想的自由王国,无论是谁都要保留一份敬畏和谦卑,这是对人尊崇的价值底线。
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最初的开始和最后的仪式。中间的路途漫长”,在这样漫长的旅途中,“我”是或者不是基督徒不是问题,“我”非是或者非不是基督徒才是问题,在这一点上,罗素就像对着墙壁打手枪,痛快是痛快了,只是射错了地方,话说回来即使是射错了地方的罗素,还不失为一个值得尊敬的汉子。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