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兮悠悠,水兮泱泱(乙)

告别并不是一件快事,但告别却是人生的常态,生死离别,山水相隔,身心疏离,不一而足,在路上,便是在告别的路上。
《世说新语·伤逝》中有一则故事:竹林七贤之一王戎的一位亲人逝世后,他悲不自胜,别人劝他大可不必如此,他回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吾辈。”圣人高蹈,不为情所羁绊;愚钝之人,不知情为何物;而正是我辈中人,上不能出拔而忘情,下不能疯痴而离情,皆一往而情深者也,所谓多情自古伤别离,亦是佛家所谓爱别离苦。我们常有这种感受,但凡曾听过某人的音声,睹过某人的面目,读过某人的文章,或听过某人的故事等等,有一日突然知道他去世了,便顿时唏嘘不已,不胜感慨,因缘分深浅而有不同程度之悲恸状。木心的故去,使我觉得这世界所少的不只是一个身体,而是一颗阅读这繁华世界的心和一支可以画彩虹也可以写黑暗给我们看的笔。正如陈丹青所言:“当我们打开木心先生的书,很可能不是我们阅读木心,而是他在阅读我们。”其实,我们总是在相互阅读,只是读懂的篇幅各不同,读你的人,其实也读他自己,我们相互交待,相互阅读,便是亲人,便是夫妻,便是朋友,便是陌路,这是心与心的距离。
而现在姑且聊以自慰的正如《苏菲的世界》结局所揭示的谜底:思维的形式是不能被杀死的,它是一个无法被历史终结的永恒存在。但这只是《苏菲的世界》的谜底,对我们来说,它仍然是个谜面,而谜底会因人而异。今天的书素来不太能够引起神圣之感,表达的主题太过轻浮,历史的沉淀太过青涩,总是随手翻翻,走马观花而已。而读木心的书,会让你觉的这是一件需要用心的事,有一友人说“虔诚的阅读是最好的悼念”,我们所悼念的那个人不管是在苍穹天国还是在西方净土,或者在不为我们所知的地方,然阅读仍是一件美好的事。
“陶潜诗文如此高妙,本人知否,知。大艺术家的起点和最后一着,都是“自觉”,唯自觉才能登峰造极。再有才华功力而欠自觉者,终究滞于二流。然而过分地自觉又会使一流跌入二流;因为,过分的自觉,是不自觉。”
陶潜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真意便是作者所自觉之对象,然终不能言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语言的描述是一种隔离,如不能切身体察,终究是隔靴搔痒,过分的自觉,是自觉的画蛇添足。“精确”有时是对美感的剥夺,丧失空间使人窒息,保持适当余地更有玩味的意趣。
作品一旦被外人看到,它就与作者本人脱离关系,甚至作品本身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谁面对它,受众以自己的学识、阅历和心态投射于作品,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加工,最后呈现出自己所理解的样态。
“最高的不是神,是命运。神也受命运支配——古希腊人如是解,余亦如是解。命运无公理,无正义,无目的,故对之不可思,遇之不能避。‘命运’的最终诠释:无所谓命运——在此命题上,希腊人没收获,余亦没收获。”
命运表现出对人的某种限定,命运寄托着我们的无能为力,寄托着我们最后的哀思,最后的欣慰,其实这是时间的一种不可逆性。在我们感叹命运之时,并不能忽略我们的努力,如果时间可以重来,我们投入不同的心力绝对是不同的结果,这些不同的结果我们都会称之为命运。命运时时刻刻在改变着,假如站在某个时间节点,过去发生的已经无法改变,无所谓命不命运,这就是时间对我们的限制。未来要发生的不可确定,便也无所谓命不命运。或者谈论命运,只是最终极的一种安慰。
“‘成了’,是:我终于完成了我的失败。”
成了的某一天,便是结束失败的那天。不是每一种失败都能顺利诞生“成功”之子,失败大多数时候仅仅是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当我们用成功和失败去定义自己或别人时,却有些人从不计较成败。
“凡是伟大的,都是叛逆的。我们有什么可叛可逆的呢,我们什么也没有。”
凡是伟大的总是稀有的,稀有的是不常见的,不常见的便是对常见的叛逆。而这句话反过来未必成立,对常见的叛逆便是不常见的,不常见的是稀有的,稀有的便是伟大的,假如常见的是真善美,则不常见的是假恶丑,而假恶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伟大的。而伟大的往往表现为真善美,于是表明真善美是稀有的,真善美是不常见的,常见的只是假恶丑。我们可不可以叛逆呢?看看我们周围便知道;我们会不会叛逆,看看我们内心才知道。
最后仍是陈丹青先生的一句话:“请大家原谅:我写书,我出书,就是妄想建立一点点可疑的知名度,借此勾引大家有朝一日来读木心先生的书。”此致:
敬礼!
《世说新语·伤逝》中有一则故事:竹林七贤之一王戎的一位亲人逝世后,他悲不自胜,别人劝他大可不必如此,他回答:“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吾辈。”圣人高蹈,不为情所羁绊;愚钝之人,不知情为何物;而正是我辈中人,上不能出拔而忘情,下不能疯痴而离情,皆一往而情深者也,所谓多情自古伤别离,亦是佛家所谓爱别离苦。我们常有这种感受,但凡曾听过某人的音声,睹过某人的面目,读过某人的文章,或听过某人的故事等等,有一日突然知道他去世了,便顿时唏嘘不已,不胜感慨,因缘分深浅而有不同程度之悲恸状。木心的故去,使我觉得这世界所少的不只是一个身体,而是一颗阅读这繁华世界的心和一支可以画彩虹也可以写黑暗给我们看的笔。正如陈丹青所言:“当我们打开木心先生的书,很可能不是我们阅读木心,而是他在阅读我们。”其实,我们总是在相互阅读,只是读懂的篇幅各不同,读你的人,其实也读他自己,我们相互交待,相互阅读,便是亲人,便是夫妻,便是朋友,便是陌路,这是心与心的距离。
而现在姑且聊以自慰的正如《苏菲的世界》结局所揭示的谜底:思维的形式是不能被杀死的,它是一个无法被历史终结的永恒存在。但这只是《苏菲的世界》的谜底,对我们来说,它仍然是个谜面,而谜底会因人而异。今天的书素来不太能够引起神圣之感,表达的主题太过轻浮,历史的沉淀太过青涩,总是随手翻翻,走马观花而已。而读木心的书,会让你觉的这是一件需要用心的事,有一友人说“虔诚的阅读是最好的悼念”,我们所悼念的那个人不管是在苍穹天国还是在西方净土,或者在不为我们所知的地方,然阅读仍是一件美好的事。
“陶潜诗文如此高妙,本人知否,知。大艺术家的起点和最后一着,都是“自觉”,唯自觉才能登峰造极。再有才华功力而欠自觉者,终究滞于二流。然而过分地自觉又会使一流跌入二流;因为,过分的自觉,是不自觉。”
陶潜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真意便是作者所自觉之对象,然终不能言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语言的描述是一种隔离,如不能切身体察,终究是隔靴搔痒,过分的自觉,是自觉的画蛇添足。“精确”有时是对美感的剥夺,丧失空间使人窒息,保持适当余地更有玩味的意趣。
作品一旦被外人看到,它就与作者本人脱离关系,甚至作品本身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谁面对它,受众以自己的学识、阅历和心态投射于作品,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加工,最后呈现出自己所理解的样态。
“最高的不是神,是命运。神也受命运支配——古希腊人如是解,余亦如是解。命运无公理,无正义,无目的,故对之不可思,遇之不能避。‘命运’的最终诠释:无所谓命运——在此命题上,希腊人没收获,余亦没收获。”
命运表现出对人的某种限定,命运寄托着我们的无能为力,寄托着我们最后的哀思,最后的欣慰,其实这是时间的一种不可逆性。在我们感叹命运之时,并不能忽略我们的努力,如果时间可以重来,我们投入不同的心力绝对是不同的结果,这些不同的结果我们都会称之为命运。命运时时刻刻在改变着,假如站在某个时间节点,过去发生的已经无法改变,无所谓命不命运,这就是时间对我们的限制。未来要发生的不可确定,便也无所谓命不命运。或者谈论命运,只是最终极的一种安慰。
“‘成了’,是:我终于完成了我的失败。”
成了的某一天,便是结束失败的那天。不是每一种失败都能顺利诞生“成功”之子,失败大多数时候仅仅是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当我们用成功和失败去定义自己或别人时,却有些人从不计较成败。
“凡是伟大的,都是叛逆的。我们有什么可叛可逆的呢,我们什么也没有。”
凡是伟大的总是稀有的,稀有的是不常见的,不常见的便是对常见的叛逆。而这句话反过来未必成立,对常见的叛逆便是不常见的,不常见的是稀有的,稀有的便是伟大的,假如常见的是真善美,则不常见的是假恶丑,而假恶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伟大的。而伟大的往往表现为真善美,于是表明真善美是稀有的,真善美是不常见的,常见的只是假恶丑。我们可不可以叛逆呢?看看我们周围便知道;我们会不会叛逆,看看我们内心才知道。
最后仍是陈丹青先生的一句话:“请大家原谅:我写书,我出书,就是妄想建立一点点可疑的知名度,借此勾引大家有朝一日来读木心先生的书。”此致:
敬礼!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