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生命书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大部分人都相信,命运有着特定的目的,仿佛他们命中注定要成为一个特殊的人物;这些人生命的课题就是找到具体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做好所有的准备:牺牲时间,付出心血,想尽办法到达终点。在青少年之中,这种生命态度是相当普遍的,他们认为在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之前,所有的教育都是浪费时间。不少人就在这样幼稚的模式中度过了大半的生命,在明白自己生命确定的目的之前,虚度了光阴。
这些人相信会有一班专车,带他们到一个特定的地点——成功。于是他们就在火车站等候,注视着所有驶过的列车(机会),跟其他等车的人一起玩电子游乐器消遣。他们或许会细细打量每一辆经过的列车,看看是不是他们该搭的车,但是因为车上从没有清楚标示出目的地,所以一列列火车驶过去,都没人上车。
在车站上,这些人渐渐觉得局促不安和不满了,想着什么时候会有人来指点他们该搭乘哪一辆火车。他们横挑竖拣,满腹狐疑,而不愿冒一点风险登车而去。他们担心搭错了车而浪费时间,他们害怕到错了站而不得不回到原点,以便赶上原来该搭的车。就这样,列车一辆辆不停地驶过,他们什么也不做,只是在车站浪费时光。
这些人没有想到所有火车的目的地都一样是——死亡。这些火车的时刻表可能不同,沿途的停靠站(比如不同的职业生涯)可能不一样,但是最后的终点站却都一样。既然如此,这些人还不如就登上列车,把握机会参与车上的活动,亲身体会这次旅行。如果这样,他们就会注意到同行的旅伴,变化无穷的沿途景色,以及列车行进时的愉悦感。在车上,他们要接受的挑战是如何创造性地利用时间与才能,特别是如何与其他乘客相处。
选择火车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已经上了车的乘客性格如何。他们是想法严肃的人,还是寻欢作乐的人?是音乐家还是诗人?是一派从容还是神情紧张?是道德正义之士还是自由意志论者?藉这些特质,我们就能对长途旅行的气氛略知一二。
一个人想要享受眼前的旅行,就必须放弃对未来目标的投入。他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停靠站下车,换乘任何一辆列车。下车后的危险是在另一个候车室里又一次的举棋不定——停止了参与,而不投身于另一列经过的火车,重获一次崭新的经验!(P7)
2. 对方同意我的看法,也不代表我正确,只代表我们的意见相同;如果你的意见不同,也不是代表我错误,只是我们意见不同。当双方的解释有所不同时,我们并不需要互相赞同,相反的,我们可以对对方的观点感到好奇(P11)
3. 生活形态与文化的差异深植在细胞组织中。这些潜藏的模式会在该文化所特有的音乐中表达出来。反过来说,这些音乐的表达又重新创造了那个文化的深层模式。人体是音乐与文化接触的媒介。(P19)
4. 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中都有这三个自我(真实我、理想我、现实我),为了保持情绪上的平衡和自在(精神正常)而极力满足每一个自我。(P23)
5. 可能的应对方式:
(1).可以否定或是忘掉这些模式,继续这种循环,以及随之而来的情绪、身体或精神上的各种后果。这是一条荣耀之路。
(2).可以在必须面对不可逃避而且无望的处境时陷入绝望或自怜,并产生忧郁和焦虑感受。这是一条无助之路。
(3).可以把焦点放在指责别人(父母或是其他权威人士)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整天想着报复和惩罚他人的方法。这会导致自己卡在这个行为模式中,伴随着日益累积的愤恨,给身心带来极可怕的后果。这是一条指责之路。
(4).接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认知到自己有权决定要不要在追求完美的冲动出现时采取行动。人们可以选择爱自己,从容面对改变,并注意到自己需要放松或追求愉悦。这是一条自我疼惜之路。 (P26)
6. 只有在一个人不能充分活出自己时,他们才会不负责任地怨恨与指责。愿意挺身向前的人很少抱怨或是指责别人。(P44)
7. 人会因为接纳了自己独处的状态,反而变得能够接近别人。当我们无法接受每一个人在实体上是分离的,就会体验到无以复加的孤立。(P80)
8. 越把人际关系看作是存在问题的解答,他们就会变得越依赖、固执和强迫(思考或行为)。于是这种关系会陷入被抛弃的恐惧中,还会有外在依赖、低自我评价、操纵与控制、权力争夺的情形,并固着在浪漫情调中。(P89)
9. 在人类的生命中,分离的感觉伴随着一种对毁灭的基本的、原始的恐惧,引发人们深深地焦虑与孤独。这感觉驱策着我们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当爱受到阻碍或是无法实现时,我们会觉得挫折、恐惧、无助或是各种情感上的痛苦,这种种负向的情绪驱使我们采取行动。。。。如果这些手段无法立刻见效,他们会感到挫折,会有更多的恐惧和无助感,然后就愤怒了!愤怒是最后一个招式,为的是尝试克服因延长的挫折所引发的无助感。通常,愤怒会直接指向那些无法满足他需要的人身上。如果无效,愤怒就可能指向无辜的他人或自己。(P155)
10.移情是我们选择伴侣和朋友时重要的动机和影响:我们选择的是最容易在他身上投射出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人。(P224)
11.一个人越是想逃脱现况,生命就越发被卡住和固着。。。。人们会固着于试图逃离自己实际的状况,他们会想着未来会如何,并且试图确认这个假象,因此无法全然活在当下。。。。接收自己真实的状况,然后从这里起步。(P229)
这些人相信会有一班专车,带他们到一个特定的地点——成功。于是他们就在火车站等候,注视着所有驶过的列车(机会),跟其他等车的人一起玩电子游乐器消遣。他们或许会细细打量每一辆经过的列车,看看是不是他们该搭的车,但是因为车上从没有清楚标示出目的地,所以一列列火车驶过去,都没人上车。
在车站上,这些人渐渐觉得局促不安和不满了,想着什么时候会有人来指点他们该搭乘哪一辆火车。他们横挑竖拣,满腹狐疑,而不愿冒一点风险登车而去。他们担心搭错了车而浪费时间,他们害怕到错了站而不得不回到原点,以便赶上原来该搭的车。就这样,列车一辆辆不停地驶过,他们什么也不做,只是在车站浪费时光。
这些人没有想到所有火车的目的地都一样是——死亡。这些火车的时刻表可能不同,沿途的停靠站(比如不同的职业生涯)可能不一样,但是最后的终点站却都一样。既然如此,这些人还不如就登上列车,把握机会参与车上的活动,亲身体会这次旅行。如果这样,他们就会注意到同行的旅伴,变化无穷的沿途景色,以及列车行进时的愉悦感。在车上,他们要接受的挑战是如何创造性地利用时间与才能,特别是如何与其他乘客相处。
选择火车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已经上了车的乘客性格如何。他们是想法严肃的人,还是寻欢作乐的人?是音乐家还是诗人?是一派从容还是神情紧张?是道德正义之士还是自由意志论者?藉这些特质,我们就能对长途旅行的气氛略知一二。
一个人想要享受眼前的旅行,就必须放弃对未来目标的投入。他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停靠站下车,换乘任何一辆列车。下车后的危险是在另一个候车室里又一次的举棋不定——停止了参与,而不投身于另一列经过的火车,重获一次崭新的经验!(P7)
2. 对方同意我的看法,也不代表我正确,只代表我们的意见相同;如果你的意见不同,也不是代表我错误,只是我们意见不同。当双方的解释有所不同时,我们并不需要互相赞同,相反的,我们可以对对方的观点感到好奇(P11)
3. 生活形态与文化的差异深植在细胞组织中。这些潜藏的模式会在该文化所特有的音乐中表达出来。反过来说,这些音乐的表达又重新创造了那个文化的深层模式。人体是音乐与文化接触的媒介。(P19)
4. 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中都有这三个自我(真实我、理想我、现实我),为了保持情绪上的平衡和自在(精神正常)而极力满足每一个自我。(P23)
5. 可能的应对方式:
(1).可以否定或是忘掉这些模式,继续这种循环,以及随之而来的情绪、身体或精神上的各种后果。这是一条荣耀之路。
(2).可以在必须面对不可逃避而且无望的处境时陷入绝望或自怜,并产生忧郁和焦虑感受。这是一条无助之路。
(3).可以把焦点放在指责别人(父母或是其他权威人士)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整天想着报复和惩罚他人的方法。这会导致自己卡在这个行为模式中,伴随着日益累积的愤恨,给身心带来极可怕的后果。这是一条指责之路。
(4).接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认知到自己有权决定要不要在追求完美的冲动出现时采取行动。人们可以选择爱自己,从容面对改变,并注意到自己需要放松或追求愉悦。这是一条自我疼惜之路。 (P26)
6. 只有在一个人不能充分活出自己时,他们才会不负责任地怨恨与指责。愿意挺身向前的人很少抱怨或是指责别人。(P44)
7. 人会因为接纳了自己独处的状态,反而变得能够接近别人。当我们无法接受每一个人在实体上是分离的,就会体验到无以复加的孤立。(P80)
8. 越把人际关系看作是存在问题的解答,他们就会变得越依赖、固执和强迫(思考或行为)。于是这种关系会陷入被抛弃的恐惧中,还会有外在依赖、低自我评价、操纵与控制、权力争夺的情形,并固着在浪漫情调中。(P89)
9. 在人类的生命中,分离的感觉伴随着一种对毁灭的基本的、原始的恐惧,引发人们深深地焦虑与孤独。这感觉驱策着我们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当爱受到阻碍或是无法实现时,我们会觉得挫折、恐惧、无助或是各种情感上的痛苦,这种种负向的情绪驱使我们采取行动。。。。如果这些手段无法立刻见效,他们会感到挫折,会有更多的恐惧和无助感,然后就愤怒了!愤怒是最后一个招式,为的是尝试克服因延长的挫折所引发的无助感。通常,愤怒会直接指向那些无法满足他需要的人身上。如果无效,愤怒就可能指向无辜的他人或自己。(P155)
10.移情是我们选择伴侣和朋友时重要的动机和影响:我们选择的是最容易在他身上投射出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的人。(P224)
11.一个人越是想逃脱现况,生命就越发被卡住和固着。。。。人们会固着于试图逃离自己实际的状况,他们会想着未来会如何,并且试图确认这个假象,因此无法全然活在当下。。。。接收自己真实的状况,然后从这里起步。(P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