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读书笔记

我的读书,当前还处在一个不是很好、不太健康的阶段。不是出于巨大的兴趣、更不是纯粹因为乐趣。而是,以一种强烈的目的性为向导,有着一种较为明显的自我强迫性。
我要读书,读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意义)。
我要读好书,即使是小说,也要是文学名著,或是出自名家之手。
我要大量读书,每星期两本书,大三时开始立志(已过5年,从未完成)。
我要写读书笔记,希望能从每本书中,收获一些深刻地、有启发性的思想、感悟。
我要让朋友们读书,带有鼓动强迫的性质,甚至威胁他们写读书笔记!(一定恨死我了)
每读完一本好书,我便向我的朋友们广而告之,不管他们高不高兴听。
每写一篇读书笔记,我便向我的朋友们广而发之,不管他们乐不乐意读。
每发送一篇读书笔记,我便向我的朋友们广告问之,不管他们愿不愿意答。
老姜、Nina、涂总、Ladyfox(侠客狐?)、蔷薇色,你们辛苦了。星星、Merry、楚、天蓝、建(肉麻—_—)、老孟、江(拍岸)、那条鱼,你们受(收)累啦。
感谢豆丁的朋友们^_^
下一本,《汤姆.索亚历险记》,创作于19世纪的美国西部,马克吐温最广为人知的作品。
问Ladyfox,她说这是一本极为有趣味的书,让她一直哈哈大笑,读完立即送人。
问 蔷薇色,她说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不过已经忘记究竟写些什么内容了。
这两位读书达人,都抗议我如此目的性的读书方式,声称读书纯粹是一种乐趣行为。虽然她俩都向我坦诚数百本的无聊、低俗书籍囫囵吞枣下去,也确实没啥营养。
这两个没心没肺的丫头......
让我来缕一缕
这的确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看得忘记了思考,只沉浸在这趣味纵横、惊险迭生的情节中去,便逐渐失去了自我,而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
印象中的马克吐温,是以幽默、深刻、现实、讽刺为标签的美国大作家。而其最为成功的两部作品,题材居然是儿童文学(另一部为《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但从主人公汤姆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发现不了任何沉重、严肃的意味。全书的轻松活泼、情节紧凑的叙述基调,以及圆满皆大欢喜的结尾,很难从中挖掘出些许深刻的意义象征,或是社会丑恶现象的反讽。也不忍如此去思考,怕是破坏了此种单纯的故事氛围。
汤姆是一位失去父母的孤儿,由姨妈抚养。他是典型的调皮捣蛋的坏男孩,贪玩、逃课、叛逆、拖沓,冒险心、好奇心极强,不服于管教、不安于束缚,真是伤透、气煞了姨妈的心。他偷吃,在鞭子下逃脱;他逃学,报复告发的弟弟;他打架,被罚周末刷栅栏;他爱慕,被用整盆水泼醒;他装病,试图逃避周一的上学;他缺课,与坏少年玩耍;他欺骗,让校长丢尽颜面;他贪玩,深夜与哈克潜入墓地;他失恋,遭尽折磨而离家出走......他几乎成了姨妈、老师心中的小魔鬼,却是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大概也是我们童年时代的向往。
但这些都无法让我们难过,反而认真喜爱起他来。他的每一次错误,都受到了小小的责骂与惩罚;他的每一出恶作剧,尽是我们孩童时犯过或是想要而不敢的;他的每一个想法,也全透露着纯真与稚气。就连绝望过无数次的姨妈,也依然对他充满着怜爱。
甚至还有些许的片段,让我们不禁为其动容。汤姆在礼拜天被罚粉刷栅栏时,居然假装津津有味并意义非凡,惹得小伙伴们用大量的玩具,换取片刻享受劳动的快乐。汤姆对贝姬一见倾心,立刻痴迷起来,竟卧躺在她家的花园里,像是殉情,却被冷水泼走。汤姆成绩极差,却用粉刷栅栏得来的玩具,换了大量的成绩票据,从而唯一地获得了学校至高无上的荣誉--《圣经》,却瞬间让校长在全镇面前丧尽颜面。他因心爱女孩的在场,竟然忘了撒谎,获得了一顿责罚,却因祸得福,向女孩表达爱慕,并信誓旦旦订婚,充满纯情与稚趣。
马克吐温是一个故事高手,他似乎揣摩透了男孩的心理特征,并更加生动、真实的表现出来,让我们为这些片刻喝彩、欢乐。
终于,冒险开始了。在姑妈与失恋的双重折磨下,他选择了离家出走,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是海盗汤姆.索亚!--加勒比海盗的黑衣复仇侠!”。带领着海上恐怖乔.哈帕与红手哈克芬。他们偷窃了小木筏,并驾驶它航行到了一座孤岛,享受彻底的自由。孩子们在毫无拘束的胡闹与嬉戏中,得到了由衷的幸福。这当然无法长久,第二天傍晚便开始想念河对岸的家。汤姆夜色中潜入家里,听到了姨妈与哈帕太太的倾诉的伤痛,他默默地站立在睡熟的姨妈面前,哭泣着吻了她。但另一“天才计划”即刻在他的脑海中形成,并作为终极的秘密,以平息伙伴们因思乡之情而即将引发的“叛乱”。五天后的周日,他们竟然神奇般的出现在了自己的葬礼中!牧师与全村人民从极度的悲伤中立刻充满了喜悦,那是来自上帝的赐福。当然,除了亲吻与感激,还有无尽的巴掌,这都是对他关爱的由衷体现。
当然,还有女主角贝姬,她同样痛心于汤姆的失踪,可因爱情中自尊心的作祟,依旧记恨他的错误。她拒绝了道歉,同时用讽刺与各种举动来刺激汤姆脆弱的神经。贝姬甚至有些幸灾乐祸地看着他因冤屈而受罚,但汤姆却勇敢地替她承担了错误。虽受到了严酷的惩罚,却英雄般彻底俘获了女孩的心,正如影片《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中》柯滕替沈佳怡受罚一般。
哦,还有另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并未因汤姆短暂的海盗生涯而消失。出逃前,汤姆曾与哈克深夜潜入墓地玩耍,却亲眼目睹了一场凶杀。凶手印第安人乔嫁祸于莫夫.波特,而我们的冒险家们却因为恐惧被追杀而相互立誓保守秘密。但看着可怜的波特即将迈向审判台,汤姆的内心在承受极大的折磨,哈克也不例外。但“可怕的实情,从曾用最毒的毒誓封住的嘴巴里吐了出来”,汤姆再一次成为了全村的英雄,而哈克“对人类的信心就当然无存了”。
冒险的天性,“产生一种要到某个地方去挖掘宝藏的强烈愿望”,也再次让汤姆与哈克迈上了历险的征程!在鬼屋挖宝的过程中,居然又遇上了恶魔乔。他与同伙在计划恶行的同时,居然挖出了鬼屋中的宝藏!汤姆虽然害怕乔的报复,但依然被那笔财富深深地吸引着,与哈克共同跟踪这个恶魔。就在汤姆参加贝姬野餐会的那晚,哈克的跟踪摧毁了乔团伙对寡妇家的恶行,而汤姆则分头行动,发现了乔的藏身地点及那笔财富,虽然他那时正与贝姬迷路在玩耍的山洞中。
虽然汤姆与贝姬浪漫的洞中探险,着实遭遇一番苦难,但我们丝毫不用担心汤姆身上那神奇般幸运的力量。他不仅带着贝姬在三天三夜的饥寒交迫后,成功离开了村民花费几天未能发现他们的迷洞,还一举捣毁了恶魔乔的老窝,堵死了乔的出路,并与哈克一起找到了藏身于“二号十字架”的财宝。
汤姆彻底俘获了贝姬的心,而他的壮举以及深厚的财富,使得贝姬的法官父亲也对汤姆青睐有加。而曾经流浪的哈克,也受到了寡妇过于悉心的照顾,而成为了一个十足的小绅士。即使他曾无法忍受这种灵魂的舒服而逃回他的“木桶”家,但汤姆最后的善行便是劝哈克回归,当然用了小强盗的逻辑。
但愿这两位曾经的小“恶魔”,能最终走上绅士之路,实现富足、正统、无忧的道德生活。如果真如此圆满,倒是要让我们失望啦。作者最后也没有如期望般给出了他们今后的生活状况,但显然在另一部以哈克为主角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让冒险旅途继续。
我已经忍不住想要去读接下来的故事了。
后记:我得承认,这是一篇糟糕的笔记,因为如果从纯文学的角度去评价一部伟大的作品,那便是我的软肋,甚至显得无力与痛苦。当然,这并不妨碍我对这部作品的喜爱,因为即使在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回顾那些片段,也依旧能让我欢喜与满意。也许,从个人角度来讲,读书笔记便是能让我再次回味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及加深对于经典的印象。从这个角度讲,读书笔记便是对自己有着莫大的意义了。至于朋友们的感受,那我只能祝以美好的期望。
我要读书,读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意义)。
我要读好书,即使是小说,也要是文学名著,或是出自名家之手。
我要大量读书,每星期两本书,大三时开始立志(已过5年,从未完成)。
我要写读书笔记,希望能从每本书中,收获一些深刻地、有启发性的思想、感悟。
我要让朋友们读书,带有鼓动强迫的性质,甚至威胁他们写读书笔记!(一定恨死我了)
每读完一本好书,我便向我的朋友们广而告之,不管他们高不高兴听。
每写一篇读书笔记,我便向我的朋友们广而发之,不管他们乐不乐意读。
每发送一篇读书笔记,我便向我的朋友们广告问之,不管他们愿不愿意答。
老姜、Nina、涂总、Ladyfox(侠客狐?)、蔷薇色,你们辛苦了。星星、Merry、楚、天蓝、建(肉麻—_—)、老孟、江(拍岸)、那条鱼,你们受(收)累啦。
感谢豆丁的朋友们^_^
下一本,《汤姆.索亚历险记》,创作于19世纪的美国西部,马克吐温最广为人知的作品。
问Ladyfox,她说这是一本极为有趣味的书,让她一直哈哈大笑,读完立即送人。
问 蔷薇色,她说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不过已经忘记究竟写些什么内容了。
这两位读书达人,都抗议我如此目的性的读书方式,声称读书纯粹是一种乐趣行为。虽然她俩都向我坦诚数百本的无聊、低俗书籍囫囵吞枣下去,也确实没啥营养。
这两个没心没肺的丫头......
让我来缕一缕
这的确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看得忘记了思考,只沉浸在这趣味纵横、惊险迭生的情节中去,便逐渐失去了自我,而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
印象中的马克吐温,是以幽默、深刻、现实、讽刺为标签的美国大作家。而其最为成功的两部作品,题材居然是儿童文学(另一部为《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但从主人公汤姆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发现不了任何沉重、严肃的意味。全书的轻松活泼、情节紧凑的叙述基调,以及圆满皆大欢喜的结尾,很难从中挖掘出些许深刻的意义象征,或是社会丑恶现象的反讽。也不忍如此去思考,怕是破坏了此种单纯的故事氛围。
汤姆是一位失去父母的孤儿,由姨妈抚养。他是典型的调皮捣蛋的坏男孩,贪玩、逃课、叛逆、拖沓,冒险心、好奇心极强,不服于管教、不安于束缚,真是伤透、气煞了姨妈的心。他偷吃,在鞭子下逃脱;他逃学,报复告发的弟弟;他打架,被罚周末刷栅栏;他爱慕,被用整盆水泼醒;他装病,试图逃避周一的上学;他缺课,与坏少年玩耍;他欺骗,让校长丢尽颜面;他贪玩,深夜与哈克潜入墓地;他失恋,遭尽折磨而离家出走......他几乎成了姨妈、老师心中的小魔鬼,却是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大概也是我们童年时代的向往。
但这些都无法让我们难过,反而认真喜爱起他来。他的每一次错误,都受到了小小的责骂与惩罚;他的每一出恶作剧,尽是我们孩童时犯过或是想要而不敢的;他的每一个想法,也全透露着纯真与稚气。就连绝望过无数次的姨妈,也依然对他充满着怜爱。
甚至还有些许的片段,让我们不禁为其动容。汤姆在礼拜天被罚粉刷栅栏时,居然假装津津有味并意义非凡,惹得小伙伴们用大量的玩具,换取片刻享受劳动的快乐。汤姆对贝姬一见倾心,立刻痴迷起来,竟卧躺在她家的花园里,像是殉情,却被冷水泼走。汤姆成绩极差,却用粉刷栅栏得来的玩具,换了大量的成绩票据,从而唯一地获得了学校至高无上的荣誉--《圣经》,却瞬间让校长在全镇面前丧尽颜面。他因心爱女孩的在场,竟然忘了撒谎,获得了一顿责罚,却因祸得福,向女孩表达爱慕,并信誓旦旦订婚,充满纯情与稚趣。
马克吐温是一个故事高手,他似乎揣摩透了男孩的心理特征,并更加生动、真实的表现出来,让我们为这些片刻喝彩、欢乐。
终于,冒险开始了。在姑妈与失恋的双重折磨下,他选择了离家出走,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是海盗汤姆.索亚!--加勒比海盗的黑衣复仇侠!”。带领着海上恐怖乔.哈帕与红手哈克芬。他们偷窃了小木筏,并驾驶它航行到了一座孤岛,享受彻底的自由。孩子们在毫无拘束的胡闹与嬉戏中,得到了由衷的幸福。这当然无法长久,第二天傍晚便开始想念河对岸的家。汤姆夜色中潜入家里,听到了姨妈与哈帕太太的倾诉的伤痛,他默默地站立在睡熟的姨妈面前,哭泣着吻了她。但另一“天才计划”即刻在他的脑海中形成,并作为终极的秘密,以平息伙伴们因思乡之情而即将引发的“叛乱”。五天后的周日,他们竟然神奇般的出现在了自己的葬礼中!牧师与全村人民从极度的悲伤中立刻充满了喜悦,那是来自上帝的赐福。当然,除了亲吻与感激,还有无尽的巴掌,这都是对他关爱的由衷体现。
当然,还有女主角贝姬,她同样痛心于汤姆的失踪,可因爱情中自尊心的作祟,依旧记恨他的错误。她拒绝了道歉,同时用讽刺与各种举动来刺激汤姆脆弱的神经。贝姬甚至有些幸灾乐祸地看着他因冤屈而受罚,但汤姆却勇敢地替她承担了错误。虽受到了严酷的惩罚,却英雄般彻底俘获了女孩的心,正如影片《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中》柯滕替沈佳怡受罚一般。
哦,还有另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并未因汤姆短暂的海盗生涯而消失。出逃前,汤姆曾与哈克深夜潜入墓地玩耍,却亲眼目睹了一场凶杀。凶手印第安人乔嫁祸于莫夫.波特,而我们的冒险家们却因为恐惧被追杀而相互立誓保守秘密。但看着可怜的波特即将迈向审判台,汤姆的内心在承受极大的折磨,哈克也不例外。但“可怕的实情,从曾用最毒的毒誓封住的嘴巴里吐了出来”,汤姆再一次成为了全村的英雄,而哈克“对人类的信心就当然无存了”。
冒险的天性,“产生一种要到某个地方去挖掘宝藏的强烈愿望”,也再次让汤姆与哈克迈上了历险的征程!在鬼屋挖宝的过程中,居然又遇上了恶魔乔。他与同伙在计划恶行的同时,居然挖出了鬼屋中的宝藏!汤姆虽然害怕乔的报复,但依然被那笔财富深深地吸引着,与哈克共同跟踪这个恶魔。就在汤姆参加贝姬野餐会的那晚,哈克的跟踪摧毁了乔团伙对寡妇家的恶行,而汤姆则分头行动,发现了乔的藏身地点及那笔财富,虽然他那时正与贝姬迷路在玩耍的山洞中。
虽然汤姆与贝姬浪漫的洞中探险,着实遭遇一番苦难,但我们丝毫不用担心汤姆身上那神奇般幸运的力量。他不仅带着贝姬在三天三夜的饥寒交迫后,成功离开了村民花费几天未能发现他们的迷洞,还一举捣毁了恶魔乔的老窝,堵死了乔的出路,并与哈克一起找到了藏身于“二号十字架”的财宝。
汤姆彻底俘获了贝姬的心,而他的壮举以及深厚的财富,使得贝姬的法官父亲也对汤姆青睐有加。而曾经流浪的哈克,也受到了寡妇过于悉心的照顾,而成为了一个十足的小绅士。即使他曾无法忍受这种灵魂的舒服而逃回他的“木桶”家,但汤姆最后的善行便是劝哈克回归,当然用了小强盗的逻辑。
但愿这两位曾经的小“恶魔”,能最终走上绅士之路,实现富足、正统、无忧的道德生活。如果真如此圆满,倒是要让我们失望啦。作者最后也没有如期望般给出了他们今后的生活状况,但显然在另一部以哈克为主角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让冒险旅途继续。
我已经忍不住想要去读接下来的故事了。
后记:我得承认,这是一篇糟糕的笔记,因为如果从纯文学的角度去评价一部伟大的作品,那便是我的软肋,甚至显得无力与痛苦。当然,这并不妨碍我对这部作品的喜爱,因为即使在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回顾那些片段,也依旧能让我欢喜与满意。也许,从个人角度来讲,读书笔记便是能让我再次回味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及加深对于经典的印象。从这个角度讲,读书笔记便是对自己有着莫大的意义了。至于朋友们的感受,那我只能祝以美好的期望。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