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超前的“预言帝”?

当初是看了封面的概要和封底作者的介绍,翻了目录,最后发现每章结尾有对话体,跟(还没读的)GEB类似,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借回。昨天开始读时才惊讶地发现,这本书的推荐序是余秋雨写的,一阵不爽的感觉。真是吓到我了,一度怀疑自己借错书没。好吧,我有偏见,对他也没好感,尽管浏览了他的序...
说回来这本书设计的知识面比较广,有些生物学、意识、哲学、量子方面的看不太明白。不过作者写得很轻松,不会读不下。以过去、当前、未来三部分来阐明人类、机器与智能的关系与发展,特别是每一章后面的“对话”,更加使得内容趋向于轻松(时不时有幽默),却又不失严谨,因为作者刚好在这一部分扩展性地或详细地“解答”那个他构思出来的“甲”。
不得不佩服的是,书中第八章作者列出了他历来(原版书出于1999年)的“预言”,大多都相差无几(当然啦,作者列出的大多都是“成功的预言”)。但别急,当我们看看1999年的作者预言2009年(第九章)的情况时,会发现其中的一些已经成真了,例如“各年龄档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计算机——它薄薄的、像写字板一样...”,这不就是iPad吗?“书报杂志可以在相当于一本小开本书籍大小的显示器上阅读”,这是指Kindle吧?“至少有半数的交易在网上完成”和“虚拟商店”是说淘宝?还有远程教育和学习、触觉技术、宽带无线信息网络...更疯狂的预言甚至还包括虚拟性爱,这个太超前了,不过后面章节的“对话”中还会讨论,然后作者针对小孩子滥用虚拟现实的技术说了一句“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关于“虚拟现实”的对话,P271)我想这里作者想说的就是人性方面,就如“七原罪”的那一类。
从现实来看,作者的预言还是太超前的(尽管作者在书中说他的预言都相当保守P258),不过这刚好给我们的想象力提供了方向,就像科幻小说和电影那样看得我们满是憧憬或是忧虑。例如,当谈到生物工程的负面影响时,作者说他在上一本书是“我是有意的,我当时不想给不合适的人以任何启发。”(P281)也就是说,作者还有隐藏起来的想法,或许这些能够对现在产生影响,真吓人...
对于未来的预言,作者一直用图灵测试来检测这些灵魂机器,尽管他在前面章节说过图灵测试的局限性:太以人为中心。最后,不知怎么理解在书的结尾作者说“物理学定律不会被智能生物推翻,但会在它面前失去作用。”(P333)牛顿的经典力学不也是不能适用于一切情况的吗?
不过我也有疑问,作者自己本身也算程序员,实现过一些可用的有用的人工智能程序,那么以后还会不会不需要码农了呢?我从书中能看到作者对未来的预言中还是跟软件紧紧联系的,那到时的软件由谁来开发?难道全由灵魂机器代劳。历史上西方的工业大发展时代,曾经工人们抵抗技术的发展,怕自己丢了工作,这也是卢德派运动的一个原因。以后是不是也会这样子?我想大概不会,因为现在我们已经可以从不少科幻小说和电影中似乎能看到未来的面貌了,不也是习以为常吗,或许脑袋已经开化了能接受这一切。
以书中一句话来结束:
“当然,请记住,引导社会走上这条(技术发展)道路的是物质需求而不是精神需求。”P240
------
一点点摘抄:
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17267847/
说回来这本书设计的知识面比较广,有些生物学、意识、哲学、量子方面的看不太明白。不过作者写得很轻松,不会读不下。以过去、当前、未来三部分来阐明人类、机器与智能的关系与发展,特别是每一章后面的“对话”,更加使得内容趋向于轻松(时不时有幽默),却又不失严谨,因为作者刚好在这一部分扩展性地或详细地“解答”那个他构思出来的“甲”。
不得不佩服的是,书中第八章作者列出了他历来(原版书出于1999年)的“预言”,大多都相差无几(当然啦,作者列出的大多都是“成功的预言”)。但别急,当我们看看1999年的作者预言2009年(第九章)的情况时,会发现其中的一些已经成真了,例如“各年龄档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计算机——它薄薄的、像写字板一样...”,这不就是iPad吗?“书报杂志可以在相当于一本小开本书籍大小的显示器上阅读”,这是指Kindle吧?“至少有半数的交易在网上完成”和“虚拟商店”是说淘宝?还有远程教育和学习、触觉技术、宽带无线信息网络...更疯狂的预言甚至还包括虚拟性爱,这个太超前了,不过后面章节的“对话”中还会讨论,然后作者针对小孩子滥用虚拟现实的技术说了一句“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关于“虚拟现实”的对话,P271)我想这里作者想说的就是人性方面,就如“七原罪”的那一类。
从现实来看,作者的预言还是太超前的(尽管作者在书中说他的预言都相当保守P258),不过这刚好给我们的想象力提供了方向,就像科幻小说和电影那样看得我们满是憧憬或是忧虑。例如,当谈到生物工程的负面影响时,作者说他在上一本书是“我是有意的,我当时不想给不合适的人以任何启发。”(P281)也就是说,作者还有隐藏起来的想法,或许这些能够对现在产生影响,真吓人...
对于未来的预言,作者一直用图灵测试来检测这些灵魂机器,尽管他在前面章节说过图灵测试的局限性:太以人为中心。最后,不知怎么理解在书的结尾作者说“物理学定律不会被智能生物推翻,但会在它面前失去作用。”(P333)牛顿的经典力学不也是不能适用于一切情况的吗?
不过我也有疑问,作者自己本身也算程序员,实现过一些可用的有用的人工智能程序,那么以后还会不会不需要码农了呢?我从书中能看到作者对未来的预言中还是跟软件紧紧联系的,那到时的软件由谁来开发?难道全由灵魂机器代劳。历史上西方的工业大发展时代,曾经工人们抵抗技术的发展,怕自己丢了工作,这也是卢德派运动的一个原因。以后是不是也会这样子?我想大概不会,因为现在我们已经可以从不少科幻小说和电影中似乎能看到未来的面貌了,不也是习以为常吗,或许脑袋已经开化了能接受这一切。
以书中一句话来结束:
“当然,请记住,引导社会走上这条(技术发展)道路的是物质需求而不是精神需求。”P240
------
一点点摘抄:
http://book.douban.com/annotation/17267847/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