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功利主义重归多元世界

西闪/文
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和哲学家伯纳德•威廉姆斯(已故)主编了一本文集,邀请了当代一批优秀学者,从道德哲学、政治哲学、教育哲学、福利经济学以及社会选择理论等方面,对功利主义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替代方案。文集题名为《超越功利主义》,不过就像导言承认的那样,这不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书名。因为在这个文集中,固然有功利主义的批评者,也有它的辩护者。多数文章指出了功利主义的困境,但并不表示大家都给出了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更何况,功利主义的原则本身未必有什么大错,错只错在这个原则用错了地方,或者表现出了企图涵盖人类行为所有领域的贪心和野心。因此森和威廉姆斯认为,恰当的书名也许应该叫做“功利主义及其失败”,
基于这一思路,《超越功利主义》一书做了精心的编排。除了主编的导言外,正面阐释功利主义原理及其当代应用的文章都放在了开头。例如黑尔的《伦理学理论与功利主义》,以及米尔利斯的《功利主义在经济上的应用》等。之后才是查尔斯•泰勒等人对功利主义原则的批评(《善的多样性》),以及乔恩•埃尔斯特等对功利主义起源的探讨(《酸葡萄》)。最后则是艾米•古特曼等人在特定领域中对功利主义的反思,例如《上学有何用》。
森和威廉姆斯的导言当然是进入全书的大门。在文章中,他们概括了功利主义的哲学基础。譬如认识上的还原论,以及道德上的后果论,还对现代功利主义的重要概念,例如“效用”、“偏好”等等做了简述。可是,要领略《超越功利主义》的精彩,我们可能还需要对传统的功利主义多一些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对它的修正和批评。
“功利主义”这个词我们经常听到,也时而用到,但是未必真正了解它的含义。有些人认为功利主义只是一套甜腻腻的说辞,包括“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之类的大话。更多的情形下,人们把它当作一件武器,用来攻击任何看不顺眼的现象。
其实,功利主义首先是一种人性观念。持有这种观念的人认为,人的基本感觉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快乐,一是痛苦,而人性的基本特征就是追求前者,避免后者。这个基本的人性特征决定了人类道德的基本特征。它意味着所谓道德的行为,无非是能够给相关的人带来快乐或避免痛苦的行为;反之,不道德的行为,则无非是给相关的人造成痛苦的行为。如此,功利主义就由人性观念演化成了伦理学说。
在人类的历史中,无论中外,追求快乐避免痛苦的功利思想其实早就有了。可是,如何辨识快乐与痛苦,实在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如果人人都遵从自己的标准,并将自身的喜好不假思索地强加于人,那么功利就不可能成为普遍的道德原则,而仅仅是“自利”的人生哲学。反之,如果让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来判定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那么就会导致专断,甚至是独裁。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最重功利的墨家后来堕落为秘密帮会的原因。
功利主义的伦理学说晚至十九世纪方才建立,主要原因也在于此。只有当人们意识到,原来快乐和痛苦不是每个人的主观感觉,而是可以实实在在把握,并通过外部评价来相互比较的东西,这个学说才有了基础。就像经典物理学需要“力”、“能量”这类可以把握的概念方能成立一样。
快乐与痛苦能够比较,意味着它们得有可比性。也就是说它们要有可以理解的值(values)。要有单位、数量,甚至能够进行换算。在人类道德发展的进程中,这种计算主义的观念是很少见的。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及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边沁之前,马基雅维利、霍布斯等人都提倡过计算主义,休谟、爱尔维修等人的思想也有功利主义的色彩,但他才是功利主义学说的完整表述者,这一点毋庸置疑。边沁有一句名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功利主义。他说:“只要快乐的总量相等,那么针戏与诗歌一样好。”(针戏是英国当时流行的一种儿童游戏。)
边沁认为,复杂的快乐或痛苦都是由较简单的快乐或痛苦组合而成的。因此人们只需考虑这两种基本情感的几个维度。例如它们的数量、纯度、强度、广度、持续性以及稳定性。他区分出了十四种简单快乐和十二种简单痛苦,还进一步区分出哪些快乐或痛苦是没有外在条件的,哪些则是以别人的快乐或痛苦为前提的,等等。
表面上看,边沁的这套理论很机械,寡然无味,甚至很庸俗,其实不然。英国学者麦克兰德说:“边沁是彻头彻尾、货真价实的激进主义者。”事实上,就当时而言,功利主义也是伦理学说中最激进的观念。它的活力到今天依然存在。
功利主义的激进特征首先在于计算。这意味着万事万物本质上皆可还原和通约,无非一些量上的差别。因此功利主义不承认个人与集体存在什么区别或界限,它要用普遍的功利原则(the principle of utility)来衡量世上的一切。无论是个人的行为,还是社会的规范,无论道德、政治还是经济和法律。
按照旨在追求最大快乐(Maximum Happiness)的功利原则,评判任何事物的优劣善恶都必须看它能否带给更多人更多快乐,这就意味着功利主义者看待一切的态度都是审视的、批判的。在他们的眼中,没有什么事物的价值是不证自明的,没有任何权威依靠传统、信仰或权力就值得信任,也没有哪一种制度具有天然的正当性,除非它的确在追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基于计算与最大快乐的原则,功利主义还竭力反对人与人之间的任何不平等。边沁还有一句名言,足以证明功利主义者是崇尚平等的民主主义者。他说:“每个人只能算做一个,没有人超过一个。”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在功利的计算中,任何人都不能占据超过一个人的分量。不管他是国王还是乞丐,在一个社会的任何考量里,道德上、政治上和法律上都是等价的,具有相同的质量。正因如此我现在仍然认为,没有哪一位思想家能像边沁这样高明,一句话就道明了民主的真谛。
然而以上我介绍的是传统功利主义的原则和特点。边沁之后,它的激进色彩就逐渐淡化,趋于调和了。这种变化的原因很复杂。一些人认为,功利主义学说无法捍卫个人权利,很可能为多数人的暴政开绿灯。而另一些人则反对它的计算主义基础,认为这会犯历史决定论的大错。所以,功利主义不再是观念市场上的一枝独秀。不过,它从来没有被现实彻底驳倒。相反,从十九世纪开始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仍然称得上英美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从《超越功利主义》一书也可看出,即使经历了罗尔斯以来的高强度批判,功利主义还在施展它的力量。只是到了今天,我们终于明白,没有任何一个原则可以统摄人类的全部生活,功利主义必须回到与其他人类原则相互竞争的多元世界当中。
有关键情节透露
为什么只介绍到边沁?穆勒对功利主义理论做了很大的完善呀?
+1,穆勒才是功利主义的集大成者
呵呵~~我倒觉得穆勒把功利主义搞得面容模糊了。
学习了!
当代功利主义者的理论比边沁的古典功利主义要精巧复杂多了,奠定当代功利主义理论的学者主要有斯马特、黑尔、海萨尼等人。这本书里没有收斯马特的文章
密尔属于准则功利主义者,把边沁粗糙的理论改进了很多
啥也没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