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京派小说的后起之秀

汪曾祺,京派作家,师从沈从文,其文确有沈从文遗风。文革之前的作品,倾向唯美主义,普通事物一经之手描写既极富美感,读之令人内心极其宁静甜美;文革后,有部分作品反思文革,文风虽失唯美,但却轻快并不沉重。
本书选录其从1944年到1981年间的十六篇作品,包括了他从学生习作到成名作品等,也显现了他近四十年的写作,生活的变化。其中出现有第一人称“我”的有《老鲁》《落魄》《鸡鸭名家》《王全》《骑兵列传》《塞下人物记》《七里茶坊》七篇,没有出现第一人称“我”的有《复仇》《羊舍一夕》《看水》《黄油烙饼》《异秉》《受戒》《寂寞和温暖》《岁寒三友》《大淖记事》九篇,但其中除了《复仇》和《受戒》,其它作品都是取自身边的人和事。因为取材身边,小说并不注重情节的组织,只是据实叙事,但在叙事中即很好的表现了人物性格,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就像作者自己在序中所说的:“我的一些小说不大像小说,或者根本就不是小说。有些只是人物素描。……我的初期的小说,只是想当客观地记录对一些人的印象……”。书中最不注重情节构建的是《骑兵列传》和《塞下人物记》,直接按他经历的事情记叙,甚至有纪实文学的感觉,《骑兵列传》叙述了他访问当年抗日骑兵,看到他们在文革中的生活现状和骑兵口中讲述的当年的战斗生活。因为取材自身边,所以作者有一副极好的发现美的眼睛和感悟美的心灵;再普通的事物,只要一经作者描述,即给人美感,所以作者还有创造美的文笔。虽说汪曾祺不注重情节的构建,但其中还是有情节构建很完整的小说,比如《复仇》《受戒》《黄油烙饼》。《复仇》是他的大学习作,经沈从文推荐发表,是站在哲学高度上阐释复仇的佛教意义的,情节有些虚幻,有武侠风,最后的韵味很浓,给人沉思。《受戒》取自一个多年前的梦,是一个很美的故事,很美很纯净的生活。《黄油烙饼》应该有现实原型,但是情节构建的很完整,前后有完整照应,而且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其作品大概关于几个时期,《老鲁》和《落魄》是关于在昆明西南联大时期的人和事,但写的并不是西南联大的老师同学,而是接触到的劳动者。《羊舍一夕》《看水》和《王全》是解放后文革前的普通人民的社会生活的变迁,写农业合作化中农业工人的劳动热情,涉及有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的内容,但并无批判,地点是一个合作果园。文革后的作品《黄油烙饼》《寂寞和温暖》《七里茶坊》的地点是张家口外的一个农研所,这三篇再加上《骑兵列传》《塞下人物记》,涉及到有对文革、大跃进,反右扩大化的反思,是符合社会舆论的大潮的,这五篇虽然涉及政治,但更多的是从人情的角度来表现。此外的作品《岁寒三友》《异秉》《鸡鸭名家》《大淖记事》是对民国旧事的追忆,当然这些或来直接源于童年生活,或来间接源于见闻加以推测想象。从以上这些作品可以看到,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描写的对象却全部是劳动者,而且是各行各业劳动能手,作者是有机会接触第一线的劳动者的,甚至作者也劳动在第一线。作者在叙述中,不仅注重劳动能手的描写,也注重人物的生活经济来源的交代。
最后说说作者语言的感觉,他的语言应该说是很平易朴实的,很接近劳动者最原始的语言,但又不失美感。但是我读起来却略感滞涩,归结原因,作者文中大概有一些他工作地张家口的方言;作者文中有大量的食物和事物是我没有接触过的,这可能是时间和地域造成的。我对作者描写事物的不了解造成了这种滞涩感,对我感受小说描写的整体美感略有影响。
这中间最喜欢的是《受戒》和《大淖记事》,很纯很美的故事。
摘录:
小鸡小鸭都放在浅扁的竹笼里卖。一路走,一路啾啾的叫,好玩极了。小鸡小鸭都很可爱。小鸡较弱伶仃,小鸭傻气而固执。看到它们在竹笼里挨挨挤挤,蹿蹿跳跳,令人感到生命的欢悦。捉在手里,那点轻微的挣扎搔挠,使人心中碰碰然,胸口痒痒的。
——《鸡鸭名家》
今天月亮真好,——快要月半了。天上真干净,透明透明、蔚蓝蔚蓝的,一点渣滓都没有,像一块大水晶。小吕还很少看到过这样深邃、宁静而又无比温柔的夜空。说不出什么道理,天就是这样,老是这样,什么东西都没有,就是一片蓝。可是天上似乎隐隐地有一股什么磁力吸着你的眼睛。你的眼睛觉得很舒服,很受用,你愿意一直对着它看下去,看下去。真好看,真美,美得叫你的心感动起来。
——《看水》
本书选录其从1944年到1981年间的十六篇作品,包括了他从学生习作到成名作品等,也显现了他近四十年的写作,生活的变化。其中出现有第一人称“我”的有《老鲁》《落魄》《鸡鸭名家》《王全》《骑兵列传》《塞下人物记》《七里茶坊》七篇,没有出现第一人称“我”的有《复仇》《羊舍一夕》《看水》《黄油烙饼》《异秉》《受戒》《寂寞和温暖》《岁寒三友》《大淖记事》九篇,但其中除了《复仇》和《受戒》,其它作品都是取自身边的人和事。因为取材身边,小说并不注重情节的组织,只是据实叙事,但在叙事中即很好的表现了人物性格,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就像作者自己在序中所说的:“我的一些小说不大像小说,或者根本就不是小说。有些只是人物素描。……我的初期的小说,只是想当客观地记录对一些人的印象……”。书中最不注重情节构建的是《骑兵列传》和《塞下人物记》,直接按他经历的事情记叙,甚至有纪实文学的感觉,《骑兵列传》叙述了他访问当年抗日骑兵,看到他们在文革中的生活现状和骑兵口中讲述的当年的战斗生活。因为取材自身边,所以作者有一副极好的发现美的眼睛和感悟美的心灵;再普通的事物,只要一经作者描述,即给人美感,所以作者还有创造美的文笔。虽说汪曾祺不注重情节的构建,但其中还是有情节构建很完整的小说,比如《复仇》《受戒》《黄油烙饼》。《复仇》是他的大学习作,经沈从文推荐发表,是站在哲学高度上阐释复仇的佛教意义的,情节有些虚幻,有武侠风,最后的韵味很浓,给人沉思。《受戒》取自一个多年前的梦,是一个很美的故事,很美很纯净的生活。《黄油烙饼》应该有现实原型,但是情节构建的很完整,前后有完整照应,而且也是有现实意义的。
其作品大概关于几个时期,《老鲁》和《落魄》是关于在昆明西南联大时期的人和事,但写的并不是西南联大的老师同学,而是接触到的劳动者。《羊舍一夕》《看水》和《王全》是解放后文革前的普通人民的社会生活的变迁,写农业合作化中农业工人的劳动热情,涉及有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的内容,但并无批判,地点是一个合作果园。文革后的作品《黄油烙饼》《寂寞和温暖》《七里茶坊》的地点是张家口外的一个农研所,这三篇再加上《骑兵列传》《塞下人物记》,涉及到有对文革、大跃进,反右扩大化的反思,是符合社会舆论的大潮的,这五篇虽然涉及政治,但更多的是从人情的角度来表现。此外的作品《岁寒三友》《异秉》《鸡鸭名家》《大淖记事》是对民国旧事的追忆,当然这些或来直接源于童年生活,或来间接源于见闻加以推测想象。从以上这些作品可以看到,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描写的对象却全部是劳动者,而且是各行各业劳动能手,作者是有机会接触第一线的劳动者的,甚至作者也劳动在第一线。作者在叙述中,不仅注重劳动能手的描写,也注重人物的生活经济来源的交代。
最后说说作者语言的感觉,他的语言应该说是很平易朴实的,很接近劳动者最原始的语言,但又不失美感。但是我读起来却略感滞涩,归结原因,作者文中大概有一些他工作地张家口的方言;作者文中有大量的食物和事物是我没有接触过的,这可能是时间和地域造成的。我对作者描写事物的不了解造成了这种滞涩感,对我感受小说描写的整体美感略有影响。
这中间最喜欢的是《受戒》和《大淖记事》,很纯很美的故事。
摘录:
小鸡小鸭都放在浅扁的竹笼里卖。一路走,一路啾啾的叫,好玩极了。小鸡小鸭都很可爱。小鸡较弱伶仃,小鸭傻气而固执。看到它们在竹笼里挨挨挤挤,蹿蹿跳跳,令人感到生命的欢悦。捉在手里,那点轻微的挣扎搔挠,使人心中碰碰然,胸口痒痒的。
——《鸡鸭名家》
今天月亮真好,——快要月半了。天上真干净,透明透明、蔚蓝蔚蓝的,一点渣滓都没有,像一块大水晶。小吕还很少看到过这样深邃、宁静而又无比温柔的夜空。说不出什么道理,天就是这样,老是这样,什么东西都没有,就是一片蓝。可是天上似乎隐隐地有一股什么磁力吸着你的眼睛。你的眼睛觉得很舒服,很受用,你愿意一直对着它看下去,看下去。真好看,真美,美得叫你的心感动起来。
——《看水》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