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经济 传统与创新

这是作者的一本大学系列演讲集,分专题:茶与咖啡;丝绸与皮革;纸与硅片,地域的横向与历史的纵向来讲述欧亚大陆各文明和文化间的交互。最后落笔于创新的价值,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颇具现代意义。
看过作者《大中东纪行》之后再读这本书,会觉得这是本轻松的书,但同时,这还是本视角独特,天马行空的好书。
一些知识点,一些启发和摘抄:
印度的第一名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是印度的史诗。它的汉文版是季羡林老先生翻译的,里面充满了神话和想象。从这一点看,活泼丰富的想象力存在于印度的文化基因里。
学习科学容易,比较难的是改变人的思维模式和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模式。社会对创新的容忍和鼓励、个人对他人权益的尊重,都是和深层文化有关的问题,绝不是说改就能改、想要什么就变成什么的。
中国虽然也周期性地有农民起义,但是整整2000年来还是比较稳定的社会。但是到了清朝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的稳定性受到了莫大的冲击。社会上出现了现代派与传统派、西化派与国粹派。“要现代化不要西化”,许多人都这么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的人这样说。西学是什么?是科学技术本身,还是科学技术所代表的人文价值?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体还是用?这个他们没有考虑,因为说这些话的人对西学是不理解的。
中华文化有哪些特点?我不是说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什么,这个很难说,有人说中华文化的核心就在于它的伦理观,稳定性。说到特点,我觉得有几点:
第一是文字。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孩子具有鲜明的特点。它的延续性是独一无二的。埃及历史上有24个朝代,但是中间许多朝代史外族统治的,希腊人统治了它几百年,使语言和信仰都改变了。但是中uode连续性非常强,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改变。
第二是天人观。比较注重现实,比较注重今日的世界,不太注重往世,也不太注重来生。
第三是伦理观。对于宗亲的重视,对于乡里的重视。还有对于尊卑的重视,构成了我们的伦理观。
第四是审美观。不管怎么说,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有一种独特的境界,一种超脱于现实又不远离现实的境界,不是完全虚无缥缈的,但也不是写实的。我们的艺术就是这样的。
第五是个人气质。在中华文化中,我认为一般人有种气质,比如说“内敛”,虽然我最近在街上常常看到动不动就破口大骂,动不动就推人挤人的情况,但是内敛总体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特点。还有“平衡”和“中庸”是很容易觉察到的国人的气质;做事不走极端,不坚持自己是绝对正确的。还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坚韧”。就是由于有文化的沉淀,很多人都可以在逆境中奋进。想象中国历史上的灾难,不管是战争还是天然的灾难,在多么苦的情况下,人们都能利用他们微小的力量活下去,并且继续用一点点微量的火光照亮自己生活的希望,让这个希望慢慢光明起来。这种韧性在各个民族中是少见的,凭勇气斗一下一般人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凭借大智慧接受考验是不容易的。这是为什么呢?又相当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大家都有“苦尽甘来”、“否极泰来”以及“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样的信念,这就使我们容易忍耐,认为可以熬出头。
第六是包容性。儒道佛三家市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今天许多人提倡崇尚儒家,但这些人也不会说儒家要独霸。这个包容性和许多崇奉单一信仰的民族很不一样,特别是和信奉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相信自己是唯一及绝对正确的民族很不同。
如果要反省我们的文化,简单可以说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在思维过程中,往往是过去的知识分子给我们带来的习惯,使用的词句让我们注重宏观,不注重微观;什么事都是大而化之,堂而皇之。而真正的科学方法是应该既有微观的分析又有宏观的综合。我觉得总体来说,前人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宏观的综合而不是具体的微观的分析。
其次,由于中国还没有真正经历过工业革命,所以一般人对于准确、精确不太看重,胡适在五四运动时期就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传》,指出中国人的通病。对于农民来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行了,不用那么准时。但是在流水线的工业时代,就不行。
最后,孟子时代曾说过“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但二千年来的帝王制度使得孟子的这句话缺乏实际意义,帝王思想、等级观念都太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任何东西都有正反两面,科技本身应该是价值中立的,关键看你怎么用。我们所谓的传统往往不是一些具体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是那种心情、意境的表现。
看过作者《大中东纪行》之后再读这本书,会觉得这是本轻松的书,但同时,这还是本视角独特,天马行空的好书。
一些知识点,一些启发和摘抄:
印度的第一名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是印度的史诗。它的汉文版是季羡林老先生翻译的,里面充满了神话和想象。从这一点看,活泼丰富的想象力存在于印度的文化基因里。
学习科学容易,比较难的是改变人的思维模式和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模式。社会对创新的容忍和鼓励、个人对他人权益的尊重,都是和深层文化有关的问题,绝不是说改就能改、想要什么就变成什么的。
中国虽然也周期性地有农民起义,但是整整2000年来还是比较稳定的社会。但是到了清朝中叶以后,中国社会的稳定性受到了莫大的冲击。社会上出现了现代派与传统派、西化派与国粹派。“要现代化不要西化”,许多人都这么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的人这样说。西学是什么?是科学技术本身,还是科学技术所代表的人文价值?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体还是用?这个他们没有考虑,因为说这些话的人对西学是不理解的。
中华文化有哪些特点?我不是说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什么,这个很难说,有人说中华文化的核心就在于它的伦理观,稳定性。说到特点,我觉得有几点:
第一是文字。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孩子具有鲜明的特点。它的延续性是独一无二的。埃及历史上有24个朝代,但是中间许多朝代史外族统治的,希腊人统治了它几百年,使语言和信仰都改变了。但是中uode连续性非常强,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改变。
第二是天人观。比较注重现实,比较注重今日的世界,不太注重往世,也不太注重来生。
第三是伦理观。对于宗亲的重视,对于乡里的重视。还有对于尊卑的重视,构成了我们的伦理观。
第四是审美观。不管怎么说,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有一种独特的境界,一种超脱于现实又不远离现实的境界,不是完全虚无缥缈的,但也不是写实的。我们的艺术就是这样的。
第五是个人气质。在中华文化中,我认为一般人有种气质,比如说“内敛”,虽然我最近在街上常常看到动不动就破口大骂,动不动就推人挤人的情况,但是内敛总体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特点。还有“平衡”和“中庸”是很容易觉察到的国人的气质;做事不走极端,不坚持自己是绝对正确的。还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坚韧”。就是由于有文化的沉淀,很多人都可以在逆境中奋进。想象中国历史上的灾难,不管是战争还是天然的灾难,在多么苦的情况下,人们都能利用他们微小的力量活下去,并且继续用一点点微量的火光照亮自己生活的希望,让这个希望慢慢光明起来。这种韧性在各个民族中是少见的,凭勇气斗一下一般人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凭借大智慧接受考验是不容易的。这是为什么呢?又相当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大家都有“苦尽甘来”、“否极泰来”以及“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样的信念,这就使我们容易忍耐,认为可以熬出头。
第六是包容性。儒道佛三家市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今天许多人提倡崇尚儒家,但这些人也不会说儒家要独霸。这个包容性和许多崇奉单一信仰的民族很不一样,特别是和信奉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相信自己是唯一及绝对正确的民族很不同。
如果要反省我们的文化,简单可以说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在思维过程中,往往是过去的知识分子给我们带来的习惯,使用的词句让我们注重宏观,不注重微观;什么事都是大而化之,堂而皇之。而真正的科学方法是应该既有微观的分析又有宏观的综合。我觉得总体来说,前人留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宏观的综合而不是具体的微观的分析。
其次,由于中国还没有真正经历过工业革命,所以一般人对于准确、精确不太看重,胡适在五四运动时期就写过一篇《差不多先生传》,指出中国人的通病。对于农民来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行了,不用那么准时。但是在流水线的工业时代,就不行。
最后,孟子时代曾说过“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但二千年来的帝王制度使得孟子的这句话缺乏实际意义,帝王思想、等级观念都太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任何东西都有正反两面,科技本身应该是价值中立的,关键看你怎么用。我们所谓的传统往往不是一些具体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是那种心情、意境的表现。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