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理论、历史与传记的交响曲——读《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转载自博客“不显山不露水”
http://zhousg4.blog.163.com/blog/static/122283001200961651141513/。写得很系统,可以作为简单的读书笔记
=================
(前言:这篇文章其实写好有十多天了,之所以今天才发出来,是那天在人民网上看了关于考研学子去雍和宫烧香拜佛的报道后感触颇多,觉得应该多关注下当下的考研复试,所以发了两篇这方面的文章。令人欣慰的是,在新浪博管的支持下,这两篇文章较为理想地进入了广大考研学子的视野,但愿他们都能受到些许启发,取得复试成功!关于本篇文章我还要说几句,我觉得一个不看《报刊的四种理论》的人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新闻学专业人士;同样,一个不看《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的人也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传播学专业人士。当然,我觉得新闻和传播是相关相通的,所以这两本书都是要认真看的。由于本文多达4000字,因此本文的发表将分两次进行。)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是由当代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学者埃弗里特·M·罗杰斯著成,最初的版本产生于1994年,我所阅读的这本译作是复旦大学教授殷晓蓉根据1997年的新版翻译的。
无论是在阅读过程中还是在读后的感怀中,我都强烈地感觉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传播学经典。正如译者所言“罗杰斯循着传播学发展的现实轨迹和思想脉络,开创了一种将理论、历史和个人传记结合起来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翔实而又准确地论述了一门新兴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理论、历史和传记的交响演绎是本书独具一格的最大特色,理论的讲述使本书获得了学术层面上的深度,历史的总结使本书具备了大致的框架和清晰的脉络,传记的运用使本书拥有了活泼有趣的可读性。
本文将在概述全书主体内容的基础上,分别选取对著名理论的反思、经典的研究或实验、大师们的趣闻轶事三个角度对书中相关内容予以梳理,由此我们可以更为清楚地透视作者将理论、历史和传记融于一炉的高超技艺。
罗杰斯在书中用了将近20%的篇幅介绍了使“传播本身成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施拉姆,讲述了这位传播学集大成者二战期间在统计局和战时新闻局与众多学者共事以及后来依次在依阿华大学、伊利诺依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创立传播学系、撰写传播学教材、培养传播学博士、建立传播学研究所的传奇经历。作者将传播学的起源归结为崛起于十九世纪中期的欧洲三大理论:达尔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作者也介绍了对后世传播学的发展格局产生巨大影响的三个学派:帕洛阿尔托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和芝加哥学派。书中的另外一个重点内容是对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勒温和霍夫兰以及控制论的创立者维纳和信息论的创立者香农进行了介绍。
一、对著名理论的反思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的有效性缺乏确切的科学根据,所以对弗洛伊德的理论的接受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以它表面上的有效性为基础。
帕洛阿尔托学派的传播本质论:该学派的格言是“人们不能不传播”,在本质上将传播等同于人类行为,存在过于宽泛的嫌疑,但同时也引发了传播就必定有意图吗等重要问题的思考。
库利的“镜中自我”概念:未能对自我如何构成的问题提供解释,容易使人理解为“一个个体与多少人交往,他就可以有多少个自我”,但库利的芝加哥大学同事米德发明的“一般的他人”概念简化了这一难题。
施拉姆关于传播学四位奠基人的说法:首先,为传播学奠基做出重大贡献的不止这四个人;其次,这种说法将传播学的侧重点压缩成了一种个人主义的,短期效果的样式;再次,施拉姆当时是因为想借助这四位在各个社会科学领域已声名卓著的学者为新生的传播学获得认可和信任赢得生存空间。
拉斯韦尔的5W模式:它使行为传播学局限于一个非常狭窄的模式中,将传播从本质上解释成一个说服的过程,并使传播研究侧重于媒体效果,虽然这一侧重使传播研究有了一种连贯性,但也引导传播学学者偏离了其他重要的课题。
维纳的控制论:控制论对传播学并没有起到理想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必需具备较高的数学能力才能理解它并运用它的模式进行思考研究,而这恰恰是大部分传播学学者做不到的;此外,维纳本人也反对将控制论运用于社会科学,因为人与人的关系远比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关系复杂。
香农的信息论:信息论对传播学的理论影响很强且持久,但并非完全是积极的,它将传播学学者引向对传播行为进行单向的概念化工作,引向注重对传播效果的确定;这一范式为后世学者提供了指南,也设置了理智的陷阱。
二、经典的研究或实验
佩恩基金研究:包括发生于1929年至1932年有关电影对美国儿童的效果调查的13个相关联的研究项目,它代表了至那时为止的关于媒体效果的最大的科学项目之一,研究表明电影对于青少年产生了某些不良效果,研究中大量运用了定量方法,并引领了后世侧重媒体效果研究的潮流。
拉斯韦尔的战时传播项目:二战前夕和战争期间,华盛顿方面为遏制来自轴心国的邪恶宣传攻势,组织了以拉斯韦尔为首的一批学者开展宣传研究,这次研究运用的内容分析法后来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马林塔尔失业研究:这是拉扎斯菲尔德离开奥地利赴美国之前开展的一次重要研究,也是“维也纳经济心理学研究中心”最著名的研究,研究采用了深度访谈和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揭示了失业工人家庭的绝望情绪,研究也使拉扎斯菲尔德获得了赴美旅行的学术荣誉。
1940年的伊利县研究:最初的研究目的是考察美国农业部的广播节目影响,后来改为研究媒体对个人在选举中决策的影响,这次研究使拉扎斯菲尔德发明了“舆论领袖”的概念,并发现了二级传播模式,产生了拉扎斯菲尔德在美国的第一本重要著作——《人民的选择》。
食品习惯变化方面的实地实验:这是由勒温和他的博士生在衣阿华儿童福利研究所进行的一系列重要的营养变化的实验,目的是应对二战食品短缺,改善公共营养和健康,研究发现行为变化可概括为三个阶段:解冻、行动和凝固新的行为,另一个大发现是“把关人”概念。
西门住房研究:该研究是由勒温的追随者、认知不和谐理论的创立者费斯廷格领导的一个重要的传播调查,研究最后得出一个传播和影响的扩散方面的一般结论:空间距离是谁对谁谈话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通常就是主要的因素。
霍夫兰的陆军实验:这是一个由霍夫兰领导的关于态度变化方面的经典研究,1941年美国政府面临训练1500万新兵的艰巨任务,陆军部特意制作了《我们为何而战》的系列电影片,本次研究的目的即是评价军训题材电影对于士兵的说服性效果,霍夫兰设计了严密的定量的实验,并采用了焦点访谈的手法,这一研究使霍夫兰开创了“信息学习法”。
维纳的高射炮炮火研究:二战和期同盟国的高射炮发射成千上万枚炮弹才能击毁一架德国飞机,维纳积极投身于改进高射炮准确性的数学研究,他在1942年的技术报告因有令人难以理解的内容和黄色封面而被称为“黄色险境”,维纳的这一研究并没有导致高射炮命中率提高,但他转而思考高射炮的人类操纵者,并最终创立了控制论。
三、大师们的趣闻轶事
施拉姆:因5岁时的“一次不熟练的扁桃腺切除手术”而患上严重的口吃,并由此成为其早期对传播感兴趣的一个理由。具有文学才华,发表过不少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并获过重要奖项。其培养的传播学博士被称为“卡方人”,并与坚持认为新闻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主的“绿眼罩人”发生了一场长期而严肃的争执。
达尔文:剑桥大学植物学教授亨斯洛帮助达尔文从一个花花公子式的学生变成一个认真刻苦的自然主义者,并推荐他到英国皇家海军舰艇“比格尔号”航行考察。《物种起源》里的一个重要术语“适者生存”是英国另一个哲学家、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斯宾塞最先发明的。
弗洛伊德:是一个出色的学生,无论在哪里学习,他在班级上总是名列前茅,并因阅读了达尔尔的书籍而选择了医学。至60多岁时弗洛伊德赢得了世界名声,但终其一生也未因为精神分析理论而获得重要的科学或医学奖项,却在生涯的尽头因文学才能获得歌德奖。
马克思:以写作勉强糊口,他拒绝寻找正式的工作,觉得那样做的话自己就成了资产阶级的“一台赚钱机器”。马克思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是在极度的艰难困苦中度过来的,他的6个孩子中有3个由于缺少食品和药品而死亡。
拉斯韦尔:是一个早熟的孩子,中学时担任过校报的编辑,是一名出色的辩论家,因喜欢挑战自己而选择政治学。拉斯韦尔有时与施拉姆在一起交流学术时几乎忘记了时间,最后他们才意识到天已黑了,他们肯定已吃不上晚饭了。
拉扎斯菲尔德:他在维也纳的家是世纪之交的知识分子的避风港,是社会主义政治学的温床,是洛伊德思想的中心;他是一个方法论者,默顿是一个优秀的理论家,他们的合作将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提高到全国的统治地位。
勒温:一个自然的民主主义者,完全没有地位意识,特别谦虚,非常不喜欢德国教授的陈规陋习,他经常邀请他的博士生到他家吃饭,并认为不打招呼就走访他们的家没有什么关系,他允许自己的学生对自己直呼其名。勒温在吸引年轻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方面具有非凡的能力,他通过一系列由他的博士生所从事的重要实验成了心理学中的世界性人物。
霍夫兰:他的老师赫尔是一位著名的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理论家,但他的非凡才智很快使他超越了老师;他能将一个研究问题概念化,并设计一个或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实验,以检验他的理论假说。他在30岁时就已是一名声名远扬的实验心理学家,并被任命为心理学系的博士生导师。霍夫兰是一个沉着的领导者,个性平和,谈吐简练,一针见血,很少有废话。
维纳:一个神童,18个月时弄懂了字母表,3岁时能阅读达尔文等伟大科学家的书籍,18岁时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在此后来到剑桥大学师从罗素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维纳的教育得益于同样优秀、能讲40种语言的父亲,老维纳是哈佛大学教斯拉夫语的一名自学成才的教授,维纳的成功充满了他人不知的辛酸,某种程度上扭曲了自己的人性。维纳是将麻省理工学院的学术重点从技术转向基础科学,将麻省理工学院从一个工程学院转变成美国最重要的研究型大学之一的一个关键人物。
香农:信息论的首次发表是1948年在贝尔实验室的项目指导者与同事的敦促下发表的,并使他们都大吃惊。香农的学术经历似乎非常矛盾,一方面他研究密码学,试图把信息隐蔽起来,阻止传播;另一方面他创立了信息论,试图传递信息,推动传播。香农的信息论由高级的数学语言写成,另一位著名的数学家韦弗以非数学的语言对之进行了阐述和解释,韦弗在谈到自己的贡献时谦虚地说“当一个游行被安排时,老鼠不可能排在狮子的前面”。
纵观全书,内容丰富,层次清晰,既具学理性又具可读性,确是一本罕见的经典史学佳作,值得新闻传播研究与从业人士认真拜读。
http://zhousg4.blog.163.com/blog/static/122283001200961651141513/。写得很系统,可以作为简单的读书笔记
=================
(前言:这篇文章其实写好有十多天了,之所以今天才发出来,是那天在人民网上看了关于考研学子去雍和宫烧香拜佛的报道后感触颇多,觉得应该多关注下当下的考研复试,所以发了两篇这方面的文章。令人欣慰的是,在新浪博管的支持下,这两篇文章较为理想地进入了广大考研学子的视野,但愿他们都能受到些许启发,取得复试成功!关于本篇文章我还要说几句,我觉得一个不看《报刊的四种理论》的人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新闻学专业人士;同样,一个不看《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的人也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传播学专业人士。当然,我觉得新闻和传播是相关相通的,所以这两本书都是要认真看的。由于本文多达4000字,因此本文的发表将分两次进行。)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是由当代美国著名的传播学学者埃弗里特·M·罗杰斯著成,最初的版本产生于1994年,我所阅读的这本译作是复旦大学教授殷晓蓉根据1997年的新版翻译的。
无论是在阅读过程中还是在读后的感怀中,我都强烈地感觉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传播学经典。正如译者所言“罗杰斯循着传播学发展的现实轨迹和思想脉络,开创了一种将理论、历史和个人传记结合起来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翔实而又准确地论述了一门新兴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理论、历史和传记的交响演绎是本书独具一格的最大特色,理论的讲述使本书获得了学术层面上的深度,历史的总结使本书具备了大致的框架和清晰的脉络,传记的运用使本书拥有了活泼有趣的可读性。
本文将在概述全书主体内容的基础上,分别选取对著名理论的反思、经典的研究或实验、大师们的趣闻轶事三个角度对书中相关内容予以梳理,由此我们可以更为清楚地透视作者将理论、历史和传记融于一炉的高超技艺。
罗杰斯在书中用了将近20%的篇幅介绍了使“传播本身成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施拉姆,讲述了这位传播学集大成者二战期间在统计局和战时新闻局与众多学者共事以及后来依次在依阿华大学、伊利诺依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创立传播学系、撰写传播学教材、培养传播学博士、建立传播学研究所的传奇经历。作者将传播学的起源归结为崛起于十九世纪中期的欧洲三大理论:达尔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作者也介绍了对后世传播学的发展格局产生巨大影响的三个学派:帕洛阿尔托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和芝加哥学派。书中的另外一个重点内容是对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勒温和霍夫兰以及控制论的创立者维纳和信息论的创立者香农进行了介绍。
一、对著名理论的反思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的有效性缺乏确切的科学根据,所以对弗洛伊德的理论的接受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以它表面上的有效性为基础。
帕洛阿尔托学派的传播本质论:该学派的格言是“人们不能不传播”,在本质上将传播等同于人类行为,存在过于宽泛的嫌疑,但同时也引发了传播就必定有意图吗等重要问题的思考。
库利的“镜中自我”概念:未能对自我如何构成的问题提供解释,容易使人理解为“一个个体与多少人交往,他就可以有多少个自我”,但库利的芝加哥大学同事米德发明的“一般的他人”概念简化了这一难题。
施拉姆关于传播学四位奠基人的说法:首先,为传播学奠基做出重大贡献的不止这四个人;其次,这种说法将传播学的侧重点压缩成了一种个人主义的,短期效果的样式;再次,施拉姆当时是因为想借助这四位在各个社会科学领域已声名卓著的学者为新生的传播学获得认可和信任赢得生存空间。
拉斯韦尔的5W模式:它使行为传播学局限于一个非常狭窄的模式中,将传播从本质上解释成一个说服的过程,并使传播研究侧重于媒体效果,虽然这一侧重使传播研究有了一种连贯性,但也引导传播学学者偏离了其他重要的课题。
维纳的控制论:控制论对传播学并没有起到理想的影响,主要原因在于必需具备较高的数学能力才能理解它并运用它的模式进行思考研究,而这恰恰是大部分传播学学者做不到的;此外,维纳本人也反对将控制论运用于社会科学,因为人与人的关系远比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关系复杂。
香农的信息论:信息论对传播学的理论影响很强且持久,但并非完全是积极的,它将传播学学者引向对传播行为进行单向的概念化工作,引向注重对传播效果的确定;这一范式为后世学者提供了指南,也设置了理智的陷阱。
二、经典的研究或实验
佩恩基金研究:包括发生于1929年至1932年有关电影对美国儿童的效果调查的13个相关联的研究项目,它代表了至那时为止的关于媒体效果的最大的科学项目之一,研究表明电影对于青少年产生了某些不良效果,研究中大量运用了定量方法,并引领了后世侧重媒体效果研究的潮流。
拉斯韦尔的战时传播项目:二战前夕和战争期间,华盛顿方面为遏制来自轴心国的邪恶宣传攻势,组织了以拉斯韦尔为首的一批学者开展宣传研究,这次研究运用的内容分析法后来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马林塔尔失业研究:这是拉扎斯菲尔德离开奥地利赴美国之前开展的一次重要研究,也是“维也纳经济心理学研究中心”最著名的研究,研究采用了深度访谈和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揭示了失业工人家庭的绝望情绪,研究也使拉扎斯菲尔德获得了赴美旅行的学术荣誉。
1940年的伊利县研究:最初的研究目的是考察美国农业部的广播节目影响,后来改为研究媒体对个人在选举中决策的影响,这次研究使拉扎斯菲尔德发明了“舆论领袖”的概念,并发现了二级传播模式,产生了拉扎斯菲尔德在美国的第一本重要著作——《人民的选择》。
食品习惯变化方面的实地实验:这是由勒温和他的博士生在衣阿华儿童福利研究所进行的一系列重要的营养变化的实验,目的是应对二战食品短缺,改善公共营养和健康,研究发现行为变化可概括为三个阶段:解冻、行动和凝固新的行为,另一个大发现是“把关人”概念。
西门住房研究:该研究是由勒温的追随者、认知不和谐理论的创立者费斯廷格领导的一个重要的传播调查,研究最后得出一个传播和影响的扩散方面的一般结论:空间距离是谁对谁谈话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通常就是主要的因素。
霍夫兰的陆军实验:这是一个由霍夫兰领导的关于态度变化方面的经典研究,1941年美国政府面临训练1500万新兵的艰巨任务,陆军部特意制作了《我们为何而战》的系列电影片,本次研究的目的即是评价军训题材电影对于士兵的说服性效果,霍夫兰设计了严密的定量的实验,并采用了焦点访谈的手法,这一研究使霍夫兰开创了“信息学习法”。
维纳的高射炮炮火研究:二战和期同盟国的高射炮发射成千上万枚炮弹才能击毁一架德国飞机,维纳积极投身于改进高射炮准确性的数学研究,他在1942年的技术报告因有令人难以理解的内容和黄色封面而被称为“黄色险境”,维纳的这一研究并没有导致高射炮命中率提高,但他转而思考高射炮的人类操纵者,并最终创立了控制论。
三、大师们的趣闻轶事
施拉姆:因5岁时的“一次不熟练的扁桃腺切除手术”而患上严重的口吃,并由此成为其早期对传播感兴趣的一个理由。具有文学才华,发表过不少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并获过重要奖项。其培养的传播学博士被称为“卡方人”,并与坚持认为新闻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主的“绿眼罩人”发生了一场长期而严肃的争执。
达尔文:剑桥大学植物学教授亨斯洛帮助达尔文从一个花花公子式的学生变成一个认真刻苦的自然主义者,并推荐他到英国皇家海军舰艇“比格尔号”航行考察。《物种起源》里的一个重要术语“适者生存”是英国另一个哲学家、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斯宾塞最先发明的。
弗洛伊德:是一个出色的学生,无论在哪里学习,他在班级上总是名列前茅,并因阅读了达尔尔的书籍而选择了医学。至60多岁时弗洛伊德赢得了世界名声,但终其一生也未因为精神分析理论而获得重要的科学或医学奖项,却在生涯的尽头因文学才能获得歌德奖。
马克思:以写作勉强糊口,他拒绝寻找正式的工作,觉得那样做的话自己就成了资产阶级的“一台赚钱机器”。马克思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是在极度的艰难困苦中度过来的,他的6个孩子中有3个由于缺少食品和药品而死亡。
拉斯韦尔:是一个早熟的孩子,中学时担任过校报的编辑,是一名出色的辩论家,因喜欢挑战自己而选择政治学。拉斯韦尔有时与施拉姆在一起交流学术时几乎忘记了时间,最后他们才意识到天已黑了,他们肯定已吃不上晚饭了。
拉扎斯菲尔德:他在维也纳的家是世纪之交的知识分子的避风港,是社会主义政治学的温床,是洛伊德思想的中心;他是一个方法论者,默顿是一个优秀的理论家,他们的合作将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提高到全国的统治地位。
勒温:一个自然的民主主义者,完全没有地位意识,特别谦虚,非常不喜欢德国教授的陈规陋习,他经常邀请他的博士生到他家吃饭,并认为不打招呼就走访他们的家没有什么关系,他允许自己的学生对自己直呼其名。勒温在吸引年轻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方面具有非凡的能力,他通过一系列由他的博士生所从事的重要实验成了心理学中的世界性人物。
霍夫兰:他的老师赫尔是一位著名的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理论家,但他的非凡才智很快使他超越了老师;他能将一个研究问题概念化,并设计一个或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实验,以检验他的理论假说。他在30岁时就已是一名声名远扬的实验心理学家,并被任命为心理学系的博士生导师。霍夫兰是一个沉着的领导者,个性平和,谈吐简练,一针见血,很少有废话。
维纳:一个神童,18个月时弄懂了字母表,3岁时能阅读达尔文等伟大科学家的书籍,18岁时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在此后来到剑桥大学师从罗素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维纳的教育得益于同样优秀、能讲40种语言的父亲,老维纳是哈佛大学教斯拉夫语的一名自学成才的教授,维纳的成功充满了他人不知的辛酸,某种程度上扭曲了自己的人性。维纳是将麻省理工学院的学术重点从技术转向基础科学,将麻省理工学院从一个工程学院转变成美国最重要的研究型大学之一的一个关键人物。
香农:信息论的首次发表是1948年在贝尔实验室的项目指导者与同事的敦促下发表的,并使他们都大吃惊。香农的学术经历似乎非常矛盾,一方面他研究密码学,试图把信息隐蔽起来,阻止传播;另一方面他创立了信息论,试图传递信息,推动传播。香农的信息论由高级的数学语言写成,另一位著名的数学家韦弗以非数学的语言对之进行了阐述和解释,韦弗在谈到自己的贡献时谦虚地说“当一个游行被安排时,老鼠不可能排在狮子的前面”。
纵观全书,内容丰富,层次清晰,既具学理性又具可读性,确是一本罕见的经典史学佳作,值得新闻传播研究与从业人士认真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