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于中華而言,稱之日道;
于己而言,稱之日誠;
于人而言,稱之日仁;
于事而言,稱之日中;
于綜合應用而言,稱之日德;
于日常生活之言行,稱之日禮;
其原理見諸《中庸》
其應用見諸《大學》
其詳釋見諸《論語》及《孟子》。
至于《詩》則所以道志;
《書》所以道事;
《禮》所以道行;
《樂》所以道和;
《易》所以道陰陽;
《春秋》所以道名分;
《孝經》所以道明德者也;
總綱:【中庸】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格物: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
致知:知天、知命、知性、明道、明德、明教、知人、知物
誠意: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正心: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修身:好學、力行、知恥
目標:聖人、君子、善人、有恒者;
方法:
立志、好善、求諸己、慎獨、自省、自反、自責、改過、自勉、自強、自信、自得。克己、
律己、節操、守分、安貧樂道、慎出處 明去留、慎交際 謹取與、環境之選擇與改造、技藝與 好之選擇、慎言謹行、尊師、信友、忠怒。複禮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于己而言,稱之日誠;
于人而言,稱之日仁;
于事而言,稱之日中;
于綜合應用而言,稱之日德;
于日常生活之言行,稱之日禮;
其原理見諸《中庸》
其應用見諸《大學》
其詳釋見諸《論語》及《孟子》。
至于《詩》則所以道志;
《書》所以道事;
《禮》所以道行;
《樂》所以道和;
《易》所以道陰陽;
《春秋》所以道名分;
《孝經》所以道明德者也;
總綱:【中庸】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
格物: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
致知:知天、知命、知性、明道、明德、明教、知人、知物
誠意: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正心: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修身:好學、力行、知恥
目標:聖人、君子、善人、有恒者;
方法:
立志、好善、求諸己、慎獨、自省、自反、自責、改過、自勉、自強、自信、自得。克己、
律己、節操、守分、安貧樂道、慎出處 明去留、慎交際 謹取與、環境之選擇與改造、技藝與 好之選擇、慎言謹行、尊師、信友、忠怒。複禮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