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制胜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情节是相当引人入胜的。单纯的母亲改嫁后,和大卫一同都遭到了继父的虐待。可怜的大卫母亲最终病死了,而大卫也被继父“卖”做童工,做着一些搬运工的工作,遇到了一位总是被人追债的房东米考伯,在其困难的时候给予了相互的帮助。大卫最后逃离了工作的地方,准备投奔姨婆。而这位姨婆,贝特西•特洛伍德小姐,据亲爱的保姆佩格蒂说,只在大卫出生时见过他一面,有着“冷静而古怪”的脾性。所幸,这位姨婆收留,或者说,收养了大卫,并给予他很好的教育。
在他接受教育的地方,大卫寄住在一家善良、纯洁的人——威克菲尔先生家里。威克菲尔先生家里有一家小仆人——希普夫人和她的儿子乌利圭。毋庸置疑的事,与大卫年纪相仿的乌利圭从一出场就是个滑稽的角色——“头发剪得短短的,只留着紧贴头皮的发茬。他几乎没有眉毛,睫毛根本没有,一双红褐色的眼睛,竟这样无遮无拦。”“他双肩高耸,全身瘦骨嶙峋,穿一件素净的黑衣服,系一条白领饰,一排纽扣一直扣到下巴底下。他的手又长又瘦,皮包骨头。”这个人在几年后,给威科菲尔先生、大卫以及米考伯的家庭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成就、锻造了成年后的大卫。
威克菲尔先生有个可爱的女儿,爱格尼斯。这是个完美的形象。“她的脸虽然显得十分活泼、快乐,但在她的脸上,在她的全身,也有着一种宁静和安详——一种文雅、善良、平和的神态——这是我从来不曾忘记的,也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由于母亲早逝,爱格尼斯小小年纪就开始管家,并且——据我揣测,管的相当不错。威克菲尔先生对夫人深切的爱情和怀念往往隐射在小爱格尼斯的身上,而爱格尼斯对此也非常敏感,而且非常体贴地安抚父亲。真是难以想象,大概只有十二三岁的小女孩能有这么成熟的心智和能力!而她的完美——温柔、美丽、真诚,始终如一,在和大卫的妻子、姨婆交往时,在她的家庭遭受到乌利圭的侵犯时,在承担家庭负担而开授学校时,始终如一。
故事里有几条主线。
一是大卫的生活轨迹,从和母亲、佩格蒂相依为命,与佩格蒂到亚茅斯认识了佩格蒂先生、艾米莉、汉姆,母亲改嫁,遭受继父虐待,到学校继续受虐待,认识斯蒂夫思,母亲亡故,做童工,投奔姨婆,重新读书,到伦敦学习代讼人的职业,陷入恋爱,姨婆破产,发奋学习速记员工作,事业初见成效,结婚,帮助米考伯揭露乌利圭的罪恶,丧妻,斯蒂夫思亡故,送别米考伯一家,远走休养、写作,回归,正视自己对爱格尼斯的爱情,完满生活。
一是斯蒂夫思与美丽的艾米莉。斯蒂夫思在学校就听过大卫对美丽的艾米莉的描述,在大卫准备到伦敦学习代讼人职业前一同访问亚茅斯,正式认识了艾米莉;期间艾米莉刚与青梅竹马的汉姆订婚。我们可以推测这时斯蒂夫思也迷恋上了她。而斯蒂夫思始终保持着彬彬有礼、知识渊博、帅气慷慨的形象,很容易让艾米莉也爱上了他。之后不久艾米莉便和他私奔了。而伤心的佩格蒂先生就离开了亚茅斯,到处流浪寻找他那可怜的外甥女。几年后,斯蒂夫思与艾米莉发生了矛盾,抛弃了她。她流离失所,在堕落的边缘被舅舅找到了。最后和米考伯一家远赴澳大利亚开始了新的生活。而就在他们启程前夕,斯蒂夫思在海上遭遇了风暴死掉了;而勇敢的汉姆为了救助在风暴中遇险的人们(他当时并不知道遇险的人是斯蒂夫思)也牺牲了。
一是米考伯先生的生活。米考伯先生从一开始就是个不靠谱的“口花花”先生,欠着很多债务,却找不到正经的职业,所幸有一个深爱他的妻子。他们甚至曾一起待过监狱(在监狱期间大卫帮了他们不少忙)。最后米考伯先生找到了一份养家的职业——为乌利圭做秘书!而这份工作却让他改变了以往的善良、开朗的性格,甚至他的妻子也因此感到恐慌。最后他鼓起了勇气,搜集了乌利圭的犯罪证据,与大卫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检举了乌利圭,最后得到了自由,在澳大利亚开始了新的生活,并且生活得相当不错(得到了一份官员的职务,还是一名有名的通讯员)。根据毛姆所说,米考伯先生是狄更斯父亲的原型~
当然,其中还穿插着大卫的老师斯特朗博士和他的年轻太太安妮,因为安妮母亲的缘故,加上乌利圭的搬弄是非,造成了一些矛盾,最后在安妮的坦然告白下谅解的情节。在这段情节里面,最重要的该是安妮的那一句“在婚姻生活中,再没有比思想不合和志向不投更大的悬殊了。”事实上,由于这句话的影响,我一直疑心大卫会和朵拉离婚;却没想到狄更斯为了维护自己的美好形象,竟然让朵拉病死……-_-!
当然,书里还有很多很好玩的角色和引人遐想的小故事,比如姨婆和她的丈夫的故事,狄克先生的可爱傻气,被斯蒂夫思伤害却病态地爱着他的罗莎,滑稽的小矮人莫彻小姐,挺爱做红娘撮合朵拉和大卫的米尔斯小姐,善良的特雷德尔和苏菲夫妇(我觉得他们的爱情最为朴实和让人感动!)……
正如蛟哥所说,狄更斯的小说情节很丰富,人物也很鲜活,但却没有发人深省的哲学——它只是个故事。只是在第42章,我看到一些稍微鼓舞我的地方:“我从来不相信,只靠先天生来或后来学到的才能,没有坚持不懈、老老实实、埋头苦干的品质,一个人指望能够获得成功,这个世界上没有这样美满的事。……彻底、热情、真诚的认真,是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带地的。凡是能用全身心去做的事,绝不只用一只手;不管做什么工作,绝不妄自菲薄。”说这一段鼓舞我,并不是说我是这样的人;而正是说,我缺少这样的热情、坚持、全身心的投入。所以我要记录下来,提醒自己。
在他接受教育的地方,大卫寄住在一家善良、纯洁的人——威克菲尔先生家里。威克菲尔先生家里有一家小仆人——希普夫人和她的儿子乌利圭。毋庸置疑的事,与大卫年纪相仿的乌利圭从一出场就是个滑稽的角色——“头发剪得短短的,只留着紧贴头皮的发茬。他几乎没有眉毛,睫毛根本没有,一双红褐色的眼睛,竟这样无遮无拦。”“他双肩高耸,全身瘦骨嶙峋,穿一件素净的黑衣服,系一条白领饰,一排纽扣一直扣到下巴底下。他的手又长又瘦,皮包骨头。”这个人在几年后,给威科菲尔先生、大卫以及米考伯的家庭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成就、锻造了成年后的大卫。
威克菲尔先生有个可爱的女儿,爱格尼斯。这是个完美的形象。“她的脸虽然显得十分活泼、快乐,但在她的脸上,在她的全身,也有着一种宁静和安详——一种文雅、善良、平和的神态——这是我从来不曾忘记的,也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由于母亲早逝,爱格尼斯小小年纪就开始管家,并且——据我揣测,管的相当不错。威克菲尔先生对夫人深切的爱情和怀念往往隐射在小爱格尼斯的身上,而爱格尼斯对此也非常敏感,而且非常体贴地安抚父亲。真是难以想象,大概只有十二三岁的小女孩能有这么成熟的心智和能力!而她的完美——温柔、美丽、真诚,始终如一,在和大卫的妻子、姨婆交往时,在她的家庭遭受到乌利圭的侵犯时,在承担家庭负担而开授学校时,始终如一。
故事里有几条主线。
一是大卫的生活轨迹,从和母亲、佩格蒂相依为命,与佩格蒂到亚茅斯认识了佩格蒂先生、艾米莉、汉姆,母亲改嫁,遭受继父虐待,到学校继续受虐待,认识斯蒂夫思,母亲亡故,做童工,投奔姨婆,重新读书,到伦敦学习代讼人的职业,陷入恋爱,姨婆破产,发奋学习速记员工作,事业初见成效,结婚,帮助米考伯揭露乌利圭的罪恶,丧妻,斯蒂夫思亡故,送别米考伯一家,远走休养、写作,回归,正视自己对爱格尼斯的爱情,完满生活。
一是斯蒂夫思与美丽的艾米莉。斯蒂夫思在学校就听过大卫对美丽的艾米莉的描述,在大卫准备到伦敦学习代讼人职业前一同访问亚茅斯,正式认识了艾米莉;期间艾米莉刚与青梅竹马的汉姆订婚。我们可以推测这时斯蒂夫思也迷恋上了她。而斯蒂夫思始终保持着彬彬有礼、知识渊博、帅气慷慨的形象,很容易让艾米莉也爱上了他。之后不久艾米莉便和他私奔了。而伤心的佩格蒂先生就离开了亚茅斯,到处流浪寻找他那可怜的外甥女。几年后,斯蒂夫思与艾米莉发生了矛盾,抛弃了她。她流离失所,在堕落的边缘被舅舅找到了。最后和米考伯一家远赴澳大利亚开始了新的生活。而就在他们启程前夕,斯蒂夫思在海上遭遇了风暴死掉了;而勇敢的汉姆为了救助在风暴中遇险的人们(他当时并不知道遇险的人是斯蒂夫思)也牺牲了。
一是米考伯先生的生活。米考伯先生从一开始就是个不靠谱的“口花花”先生,欠着很多债务,却找不到正经的职业,所幸有一个深爱他的妻子。他们甚至曾一起待过监狱(在监狱期间大卫帮了他们不少忙)。最后米考伯先生找到了一份养家的职业——为乌利圭做秘书!而这份工作却让他改变了以往的善良、开朗的性格,甚至他的妻子也因此感到恐慌。最后他鼓起了勇气,搜集了乌利圭的犯罪证据,与大卫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检举了乌利圭,最后得到了自由,在澳大利亚开始了新的生活,并且生活得相当不错(得到了一份官员的职务,还是一名有名的通讯员)。根据毛姆所说,米考伯先生是狄更斯父亲的原型~
当然,其中还穿插着大卫的老师斯特朗博士和他的年轻太太安妮,因为安妮母亲的缘故,加上乌利圭的搬弄是非,造成了一些矛盾,最后在安妮的坦然告白下谅解的情节。在这段情节里面,最重要的该是安妮的那一句“在婚姻生活中,再没有比思想不合和志向不投更大的悬殊了。”事实上,由于这句话的影响,我一直疑心大卫会和朵拉离婚;却没想到狄更斯为了维护自己的美好形象,竟然让朵拉病死……-_-!
当然,书里还有很多很好玩的角色和引人遐想的小故事,比如姨婆和她的丈夫的故事,狄克先生的可爱傻气,被斯蒂夫思伤害却病态地爱着他的罗莎,滑稽的小矮人莫彻小姐,挺爱做红娘撮合朵拉和大卫的米尔斯小姐,善良的特雷德尔和苏菲夫妇(我觉得他们的爱情最为朴实和让人感动!)……
正如蛟哥所说,狄更斯的小说情节很丰富,人物也很鲜活,但却没有发人深省的哲学——它只是个故事。只是在第42章,我看到一些稍微鼓舞我的地方:“我从来不相信,只靠先天生来或后来学到的才能,没有坚持不懈、老老实实、埋头苦干的品质,一个人指望能够获得成功,这个世界上没有这样美满的事。……彻底、热情、真诚的认真,是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带地的。凡是能用全身心去做的事,绝不只用一只手;不管做什么工作,绝不妄自菲薄。”说这一段鼓舞我,并不是说我是这样的人;而正是说,我缺少这样的热情、坚持、全身心的投入。所以我要记录下来,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