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KK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乐观者
几年前,有一段时期的我特别迷茫,对周围变化中的世界感到既熟悉又很陌生。那时候的我以为回归传统也许可以帮助我找到答案。于是我开始自学拉丁文、上圣经希伯莱文的课,整天窝在图书馆,也不怎么过问世事,更是远离最新的科技,除了我经常听的podcast以外。有一次在巴士上听到一段podcast,说的是某位美国人年起的时候为了寻找到一种更具挑战性的生活,就不去念大学,直接就去到亚洲当背包客,并且在亚洲的那段经历还塑造了他的一生。这个人后来还跟《地球概览》(又译《地球目录》)的主编Stewart Brand认识了,于是就去了那个杂志工作,据说他还是当时第一个通过网络投简历而获得工作的人。而这个人就是这本书的作者Kevin Kelly(大家都称他为KK)。
KK绝对算得上是一位网络侠客,那天听完了那段podcast之后,我觉得这个人很有趣,就回去搜这个人。结果就搜到了他的博客。当时KK开始了一项关于科技的研究,并且他还把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发现随时通过博客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大家可以看到他最新的思路,而网友也可以提出他们的见解和补充。我当时大致阅读了其中一些文章,简直是越读越带劲,甚至每次遇到灵感匮乏的时候,我都会去阅读KK的博客,久而久之,还放弃了拉丁文,但慢慢的却找到了如何适应这个不断变化中的世界的一些方法。更准确的说,KK让我学会了如何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个千变万化中的世界。
《技术元素》这本书其实是由KK写的 The Technium 这个博客里的一些文章精选翻译过来的,这些文章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到底我们所面对的变化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们可以怎么去面对它们。
书的内容其实挺多的,我先不谈内容,先说说阅读方法。
如何阅读这本书?
方法一、浏览标题,选你感兴趣的章节来读。
这是最省时间也是最偷懒的办法,但是因为KK的东西实在是太有趣而且富于启发性了,任何一篇文章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方法二、从头到尾读。
这是最传统的读书办法,这样你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KK关于 technium 的看法。
方法三、与同样是KK写的《科技想要什么》对照着读
《技术元素》可以看作是《科技想要什么》的草稿和笔记,因此可以两本书对照着来读。
方法四、看完每一章节之后,找出其英文原文,看正文中的超链接以及正文后面的网友评论(需要一定的英文阅读能力)。
KK的博客文章本身内容很棒,他的博客文章里大凡提到一些别的概念/文章/言论等,基本都会带上超链接,可以循着这些超链接去进一步了解KK的思维脉络(Stewart Brand写完了《Whole Earth Discipline》之后也把他写书期间所查阅的所有相关文献的超链接放到了网上供人们去查阅)。而且KK的文章后面的那些留言很多也很值得看,有些留言甚至会是一些你在别的地方难以找得到的背景信息的披露。
方法五、把KK书里多次提到的一些人的著作找来看。
其实KK所“预言”的很多东西并不是从虚无中产生的,很多时候他也是受到了其他人的研究/言论的影响。在他的书里就多次出现了像 John Brockman, Howard Rheingold, Danny Hillis, Alan Kay, Cory Doctorow等人的名字,其实这些人写的东西也蛮值得一看的,不妨找来看看。假如你是出版社里的编辑的话,也不妨考虑引进这些人写/编的书的中文版,我们也同样非常需要聆听这些大牛的故事。
要给《技术元素》这样一本书写书评是挺困难的一件事,我还是挑选书中的几句话来谈谈我的感想吧。
前面我提到说“KK让我学会了如何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个千变万化中的世界”,为什么这么讲?《技术元素》中文版第317页有一句话可以作为回答:
“面对一项愚蠢的技术,合理的应对方法是自己创造一项更好的技术;正如面对一个愚蠢的观念,合理的应对方法并非取缔它,而是用更好的观念代替它。”
很多人面对今日之最新科技,第一反应会是抵触的心态,认为新的东西只会让人们变得更坏。例如,很多人会说,电子游戏(或网游)使得今日的年轻人无心向学,思想败坏,甚至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但其实为什么我们不去创造出更好的电子游戏/网游,去以这些更加互动的技术去改变传统课堂(甚至是传统的政府/工作)?KK在他2005年的TED演讲里就举了一个例子说,要是莫扎特生活在没有钢琴、凡高生活在没有油画的年代,那将是多么大的遗憾啊!现在世界上每天都有那么多的人出生,也许他们当中会有很多不同领域的莫扎特和凡高,只是也许能够让他们发挥出其天赋的技术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啊!
另外书中有一篇题为《中国的DNA》的文章,文章从关于深圳华大基因的一则新闻开始,谈到了关于科研以及创新的一些想法。KK写道,“相比于自主创新,中国更乐于照搬现成的想法,复制文化在这里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而美国在建国最初的100年内也是如此。”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观察,估计也只有作为老外的KK才会得出这样的判断,而我们中国人自己则更多是“当局者迷”了。几十年前,KK正是在亚洲的一些穷乡僻壤里看到了另一种世界,并且锻炼出了他看事物的独特视角。如今,他再次来到亚洲,把这里的草根创新的故事带回美国(KK今年4月就到访了亚洲多个国家,包括中国)。而身处其中的我们,又是否能够以不一样的视角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些故事,并且从中得到不一样的启发呢?
KK绝对算得上是一位网络侠客,那天听完了那段podcast之后,我觉得这个人很有趣,就回去搜这个人。结果就搜到了他的博客。当时KK开始了一项关于科技的研究,并且他还把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发现随时通过博客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大家可以看到他最新的思路,而网友也可以提出他们的见解和补充。我当时大致阅读了其中一些文章,简直是越读越带劲,甚至每次遇到灵感匮乏的时候,我都会去阅读KK的博客,久而久之,还放弃了拉丁文,但慢慢的却找到了如何适应这个不断变化中的世界的一些方法。更准确的说,KK让我学会了如何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个千变万化中的世界。
《技术元素》这本书其实是由KK写的 The Technium 这个博客里的一些文章精选翻译过来的,这些文章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到底我们所面对的变化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们可以怎么去面对它们。
书的内容其实挺多的,我先不谈内容,先说说阅读方法。
如何阅读这本书?
方法一、浏览标题,选你感兴趣的章节来读。
这是最省时间也是最偷懒的办法,但是因为KK的东西实在是太有趣而且富于启发性了,任何一篇文章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方法二、从头到尾读。
这是最传统的读书办法,这样你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KK关于 technium 的看法。
方法三、与同样是KK写的《科技想要什么》对照着读
《技术元素》可以看作是《科技想要什么》的草稿和笔记,因此可以两本书对照着来读。
方法四、看完每一章节之后,找出其英文原文,看正文中的超链接以及正文后面的网友评论(需要一定的英文阅读能力)。
KK的博客文章本身内容很棒,他的博客文章里大凡提到一些别的概念/文章/言论等,基本都会带上超链接,可以循着这些超链接去进一步了解KK的思维脉络(Stewart Brand写完了《Whole Earth Discipline》之后也把他写书期间所查阅的所有相关文献的超链接放到了网上供人们去查阅)。而且KK的文章后面的那些留言很多也很值得看,有些留言甚至会是一些你在别的地方难以找得到的背景信息的披露。
方法五、把KK书里多次提到的一些人的著作找来看。
其实KK所“预言”的很多东西并不是从虚无中产生的,很多时候他也是受到了其他人的研究/言论的影响。在他的书里就多次出现了像 John Brockman, Howard Rheingold, Danny Hillis, Alan Kay, Cory Doctorow等人的名字,其实这些人写的东西也蛮值得一看的,不妨找来看看。假如你是出版社里的编辑的话,也不妨考虑引进这些人写/编的书的中文版,我们也同样非常需要聆听这些大牛的故事。
要给《技术元素》这样一本书写书评是挺困难的一件事,我还是挑选书中的几句话来谈谈我的感想吧。
前面我提到说“KK让我学会了如何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个千变万化中的世界”,为什么这么讲?《技术元素》中文版第317页有一句话可以作为回答:
“面对一项愚蠢的技术,合理的应对方法是自己创造一项更好的技术;正如面对一个愚蠢的观念,合理的应对方法并非取缔它,而是用更好的观念代替它。”
很多人面对今日之最新科技,第一反应会是抵触的心态,认为新的东西只会让人们变得更坏。例如,很多人会说,电子游戏(或网游)使得今日的年轻人无心向学,思想败坏,甚至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但其实为什么我们不去创造出更好的电子游戏/网游,去以这些更加互动的技术去改变传统课堂(甚至是传统的政府/工作)?KK在他2005年的TED演讲里就举了一个例子说,要是莫扎特生活在没有钢琴、凡高生活在没有油画的年代,那将是多么大的遗憾啊!现在世界上每天都有那么多的人出生,也许他们当中会有很多不同领域的莫扎特和凡高,只是也许能够让他们发挥出其天赋的技术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啊!
另外书中有一篇题为《中国的DNA》的文章,文章从关于深圳华大基因的一则新闻开始,谈到了关于科研以及创新的一些想法。KK写道,“相比于自主创新,中国更乐于照搬现成的想法,复制文化在这里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而美国在建国最初的100年内也是如此。”这是非常有趣的一个观察,估计也只有作为老外的KK才会得出这样的判断,而我们中国人自己则更多是“当局者迷”了。几十年前,KK正是在亚洲的一些穷乡僻壤里看到了另一种世界,并且锻炼出了他看事物的独特视角。如今,他再次来到亚洲,把这里的草根创新的故事带回美国(KK今年4月就到访了亚洲多个国家,包括中国)。而身处其中的我们,又是否能够以不一样的视角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些故事,并且从中得到不一样的启发呢?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