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史使人明智。尤其是关于国家兴亡的悲壮历史,更会给你一种伤痛。历史真的很残忍,它把那些不堪都记在下载了,不管你承不承认,它都是真实存在的,不可磨灭的,像是一把烙印深深印在人们的心中。不禁想起日本总是企图撰改他们的教科书,试图掩盖南京大屠杀犯下的错,这种做法多幼稚啊!无异于“此地无银三百两”。近来,有幸读《走向共和》这本书,通过一个星期的阅读,改变了以前的很多看法,尤其是对之前历史教科书的。为了让自己的表达更清楚些,还是才去分点的形式来写下心得。
1、 关于改良
保守派认为改良会损害他们的当前既得利益,所以他们绝不容忍改良的任何势头出现。所以可怜的改良就在在母亲肚子中刚怀上的孩子那般,还没来得及经历近十月在胎中的成形过程,就被一个叫强权专制的流产药毒死了。所以这就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纵观全局来看,保守派没有错,因为没有人会那么无私,把自己的所得利益全盘拱手让出。即使是必须的改革,也要对他们的利益所得做出部分妥协,显然,康有为他们太急于求成,想要一下子铲除那些封建势力,为了君主立宪制扫除所有的障碍,这个做法太天真了,没有从根本上去认识到以慈禧为主的背后一群封建势力的那一股强大的阻力。所以,荣禄他们在康梁变法的时候一直跑去太后那告状也不是无道理的,这就像是两个孩子,在争东西,眼看自己的东西要被人抢走了,必须要找到能制服对方的人让他把属于自己的东西还给他!康梁也没有错,他们看到了现实社会中的矛盾,企图去化解那么矛盾,达到国富民安的局面。尤其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时刻,大清的统治不堪一击,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那些爱国的人民都想用自己的行动去摆脱国家这种窘境。既然两者都没有错,那错在哪里?笔者觉得是错在那个社会。社会的假象让康梁为首的改良派看到了要改良的必然性,但是虽然是必然的,但是条件还不成熟。当然,我更喜欢直接用改革的概念去阐述这个问题。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改革,笔者的理解是,当矛盾上升到了极致,致使所有的人都思想一致地下定决心进行改革了,并且都心中都以改革为主要的信念去支撑自己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在书中,这场改良只是波及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并没有让那些最广大的人们去理解,所有注定是要失败的。后来的辛亥革命也是如此。失去民众基础的改革真的很难成功。再者,改革不仅需要群众基础,还需要物质基础,因为你要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的得失,只是好好协调了,这才能让大家拥护。现在的中国,毛病有点多,而且大家也看到了改革的必然性,但是这种改革不应该是填补性的,而应该是本质上,我们不需要拿东边的泥去补西方的墙,可是有一天东边的墙坏了,那我们要用北边的,这样的循环是没有意义的,说不定只会让那个洞越来越大。所有我们看到表象后面的真相,康梁派只是看到了制度的缺失,没有看到看到思想层面上的!所以这场运动也被后来称为是改良,而不是改革。
2、 那些人
看这本书的前面,有几十次是异常冲动想掐死慈禧这个人的。太不应该了,就因为修园子的事情,让朝中的财政如此紧张,但丝毫没有任何退步的意思,这无疑让所以的人都难做了,尤其是在修园子和购买炮仗上。专制和霸道是她的天性,自古以来后宫都是不问朝政的,偏偏她就是那个特例中的特例,不仅管,而且什么都管。这才是她最讨厌的之处。但是这本书最传神的之处就是,无论刚开始,你是多么地讨厌书中的人,但是后来的你还是会原谅她,并且会同情他们。当八国联军占领了朝廷的时候,看到王太后那么落魄地逃跑,还是原谅了她之前的霸道。虽然很讨厌翁同龢、荣禄那些人的愚昧无知,但是依旧很心疼他们,尤其是他们利益受损的时候,还是很希望慈禧能够帮他们一把。
对李鸿章这个人的看法真的是彻底改变了。以前吧,就觉得他是卖国贼,叛徒,就像书中朝廷中那些不喜欢李鸿章的的人一样去评价他。现在才发现,我错了,错得太离谱。虽然看到很多网上的人说这本书对李鸿章有美化的嫌疑,但是就一些历史的考察资料来说,很多东西描写得还是很真实的。可能是因为每个人爱国的方式是一样的,而李鸿章采取的是比较极端的方式,反面而为之,所以他越是讨好外国就越能表明他那爱国的决心,可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懂他。这就是他会发出感慨说,唯有小丫头红儿能懂他,一路走来,他真的太不容易了。爱国救国这个重任真的很艰辛。
最后还有的就是谈谈袁世凯。他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坏,或许是环境所逼,还有站在高处所承受的压力迫使他必须要这么做。
笔者悟性有限,对该书的一些心得就先写到这吧,以后要是有新的感悟,再完善。
1、 关于改良
保守派认为改良会损害他们的当前既得利益,所以他们绝不容忍改良的任何势头出现。所以可怜的改良就在在母亲肚子中刚怀上的孩子那般,还没来得及经历近十月在胎中的成形过程,就被一个叫强权专制的流产药毒死了。所以这就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纵观全局来看,保守派没有错,因为没有人会那么无私,把自己的所得利益全盘拱手让出。即使是必须的改革,也要对他们的利益所得做出部分妥协,显然,康有为他们太急于求成,想要一下子铲除那些封建势力,为了君主立宪制扫除所有的障碍,这个做法太天真了,没有从根本上去认识到以慈禧为主的背后一群封建势力的那一股强大的阻力。所以,荣禄他们在康梁变法的时候一直跑去太后那告状也不是无道理的,这就像是两个孩子,在争东西,眼看自己的东西要被人抢走了,必须要找到能制服对方的人让他把属于自己的东西还给他!康梁也没有错,他们看到了现实社会中的矛盾,企图去化解那么矛盾,达到国富民安的局面。尤其在当时内忧外患的时刻,大清的统治不堪一击,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那些爱国的人民都想用自己的行动去摆脱国家这种窘境。既然两者都没有错,那错在哪里?笔者觉得是错在那个社会。社会的假象让康梁为首的改良派看到了要改良的必然性,但是虽然是必然的,但是条件还不成熟。当然,我更喜欢直接用改革的概念去阐述这个问题。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改革,笔者的理解是,当矛盾上升到了极致,致使所有的人都思想一致地下定决心进行改革了,并且都心中都以改革为主要的信念去支撑自己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在书中,这场改良只是波及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并没有让那些最广大的人们去理解,所有注定是要失败的。后来的辛亥革命也是如此。失去民众基础的改革真的很难成功。再者,改革不仅需要群众基础,还需要物质基础,因为你要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的得失,只是好好协调了,这才能让大家拥护。现在的中国,毛病有点多,而且大家也看到了改革的必然性,但是这种改革不应该是填补性的,而应该是本质上,我们不需要拿东边的泥去补西方的墙,可是有一天东边的墙坏了,那我们要用北边的,这样的循环是没有意义的,说不定只会让那个洞越来越大。所有我们看到表象后面的真相,康梁派只是看到了制度的缺失,没有看到看到思想层面上的!所以这场运动也被后来称为是改良,而不是改革。
2、 那些人
看这本书的前面,有几十次是异常冲动想掐死慈禧这个人的。太不应该了,就因为修园子的事情,让朝中的财政如此紧张,但丝毫没有任何退步的意思,这无疑让所以的人都难做了,尤其是在修园子和购买炮仗上。专制和霸道是她的天性,自古以来后宫都是不问朝政的,偏偏她就是那个特例中的特例,不仅管,而且什么都管。这才是她最讨厌的之处。但是这本书最传神的之处就是,无论刚开始,你是多么地讨厌书中的人,但是后来的你还是会原谅她,并且会同情他们。当八国联军占领了朝廷的时候,看到王太后那么落魄地逃跑,还是原谅了她之前的霸道。虽然很讨厌翁同龢、荣禄那些人的愚昧无知,但是依旧很心疼他们,尤其是他们利益受损的时候,还是很希望慈禧能够帮他们一把。
对李鸿章这个人的看法真的是彻底改变了。以前吧,就觉得他是卖国贼,叛徒,就像书中朝廷中那些不喜欢李鸿章的的人一样去评价他。现在才发现,我错了,错得太离谱。虽然看到很多网上的人说这本书对李鸿章有美化的嫌疑,但是就一些历史的考察资料来说,很多东西描写得还是很真实的。可能是因为每个人爱国的方式是一样的,而李鸿章采取的是比较极端的方式,反面而为之,所以他越是讨好外国就越能表明他那爱国的决心,可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懂他。这就是他会发出感慨说,唯有小丫头红儿能懂他,一路走来,他真的太不容易了。爱国救国这个重任真的很艰辛。
最后还有的就是谈谈袁世凯。他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坏,或许是环境所逼,还有站在高处所承受的压力迫使他必须要这么做。
笔者悟性有限,对该书的一些心得就先写到这吧,以后要是有新的感悟,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