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摘要
图书馆借的书,粗看,一些笔记摘誊,供参考。
----------------------------------i 各章总结------------------------------------
第一章 批判性思维基础
# 断言:表达意见或信念的陈述;真或假。
# 论证:由断言按一定结构构成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前提)为另一部分(结论)的真提供理由。
# 论题/问题:因探究问题而提出的断言。
# 有效的演绎论证:该类论证的前提真意味着结论一定真。
# 强的非演绎论证:前提为结论提供的支持越多,非演绎论证越强。
# 价值判断:表达对事物评价的断言。
# 道德价值判断:表达对事物道德或伦理评价的断言。
# 修辞:具有心理上的说服力,但并不增强逻辑力量的语言。
# 影响批判性思维的错误观念:
假定所有的价值判断都是主观的;
混淆论证和解释;
混淆论证和说服;
混淆修辞与逻辑,误以为心理说服力越强的论证逻辑力量越强。
第二章 两种推理
# 推理由前提和结论组成,推理的前提可以不值一个。
# 同一个命题可以是一个推理的前提,又是另一个推理的结论。
# 推理分为两种:演绎证明和非演绎支持。
# 如果演绎推理是可靠的,就可以证明其结论为真。
# 可靠的推理是前提为真的有效推理。
# 有效的推理不会出现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的可能。
# 非演绎推理不是证明结论,而是为结论提供有效支持。
# 支持程度有高低之分:支持程度决定于前提使得结论为真的可能性的高低。
# 支持程度高的非演绎推理较强,支持程度低的非演绎推理较弱。
# 演绎推理和非演绎推理都可能含有未表达的前提。
# 一个推理是演绎推理还是非演绎推理可能决定于未表达的前提到底是什么。
# 如果难以把握文章中的论证,试着刻画其论证结构图。
第三章 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与清晰的写作
# 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是清晰的思维。
# 引起断言及论证的含糊不清有诸多原因,但主要有模糊、歧义和抽象。
# 模糊有程度之分,关键是相对于特定目的而言不能太模糊。
# 歧义指一个语句有多种解释,而且不能断明其中哪种解释是正确的。
# 歧义主要分为语义歧义、语形歧义、组合歧义和指代歧义。
# 过于抽象的断言指缺乏足够的信息来界定它到底可用于哪些对象。
# 无论是减少模糊、消除歧义还是运用新词汇或旧词新用,定义都能助一臂之力。
# 定义主要分为同义词定义、实指定义和分析定义。
# 修辞定义并不是为例澄清意义,而是为了表明或影响态度。
# 修辞定义借助于术语的修辞力(情感意义)来实现目的。
# 论文写作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运用和体现,要训练和掌握论文写作的技能。
第四章 可信度
# 缺乏可信度的断崖是指它与我们的观察、经验或背景信息相冲突,或者其来源缺乏可信度。
# 一个断言的初信度越低,它看起来就越不同寻常,一个断言与我们的背景信息越不相符,我们就越应该表示怀疑。
# 对信息来源的质疑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质疑信息来源的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另一类是质疑信息来源的诚实性、客观性和正确性。
# 判断某人所掌握的知识的合理途径是,考量这个人的教育、经验、成就、声誉和职位。
# 具备专业知识的专家所作出的判断是最可靠的,但判断涉及的内容必须是专家所研究的领域,而且该判断与该领域内的其他专家们的判断并不冲突。
# 主要大城市的报纸、全国性报纸和网络新闻节目一般是新闻的可靠来源,但是有必要对从中获取的信息保持开放的思维。
# 政府影响甚至操纵信息的现象有增无减。
# 从维基百科或其他机构网站获取的信息会让我们受益,但当我们从不知来源的互联网途径或电台访谈中获取信息时,则更要适时地质疑。
# 广告会不时骚扰我们,试图向我们兜售商品、服务、新年和态度。
# 由于广告商借助于天才和资源,所以我们作出购买决定前要不断自问:广告中所谈到的产品是否真的会改善我们的生活。广告商关心的是向你兜售商品,他们不是为了改善你的生活,而是为了改善他们自己的生活。
第五章 通过修辞进行说服
# 说服,就是试图让别人接受我们的观点。
# 修辞通过语言表达情感的力量来进行说服。
# 虽然修辞能对人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但修辞并没有逻辑的力量。只有具备逻辑力量的论证才能证明或支持一个断言。
# 委婉语对事物的负面因素只字不提。
# 粗直语强调事物的负面因素。
# 修辞类比、定义、解释都可以用于激发对事情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 刻板印象是没有正当理由过于简单地概括一类对象中的每个成员。
# 暗示是运用中立的甚至积极的语言暗示人们联想事物的反面。
# 加载问题依赖于没有正当理由的假设。
# 闪烁其词是通过弱化的表达来避免遭到批评。
# 贬抑是降低事情的重要性。
# 嘲讽是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段。
# 夸张是过分夸大。
# 替代证明只提示有证据或依据但不说明证据或依据到底是什么。
# 修辞技巧不经意间影响我们的思维,而我们却相信我们很客观。
# 有些修辞技巧,尤其是委婉语和闪烁其词,既可以不加偏见地运用,也可以带有倾向性的运用。我们只有在接受信息时格外小心才能发现其中带有偏向地应用。
# 虽然图片或其他形象不是论证或断言,但他们作为证据来证明断言之真假时,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对象。它们类似富于情感的语言,对我们的心理产生着影响。
第六章 更多修辞技巧
# 诉诸情感的谬误有:
源自愤怒的“论证";
威吓手段;
诉诸武力”论证“;
源自同情的”论证“;
源自妒忌的”论证“;
阿谀奉承;
使人负疚;
一厢情愿的思维;
同辈压力”论证“;
群体思维的谬误;
民族主义。
# 本章讨论的其他谬误并不直接激起情感,但和情感诉求密切相关。这些谬误包括:
合理化;
诉诸众人”论证“;
诉诸司空见惯”论证“;
诉诸传统”论证“;
相对主义;
主观主义;
转移注意力(红鲱鱼)/烟幕弹
第七章 更多谬误
# 人身攻击型诉诸人身——认为指出某人的缺点就可以反驳他的想法。
# 自相矛盾型诉诸人身——认为指出某人的前后不一致就可以反驳他的想法。
# 因人废言型诉诸人身——认为指出某人的特定境况就可以反驳他的想法。
# 毒化井水:援引某人的缺点、前后不一、境况或其他个人特征以使人拒绝他的观点。
# 生成谬误——认为某种观念的来源或历史可以反驳这种观念。
# 稻草人——歪曲或夸大某断言从而”反驳“之。
# 虚假的两难境地——极力压缩选项;让人选择X或Y(却忽略可选的项Z)。
# 完美主义谬误——认为要么做的完美无缺,要么干脆不做。
# 划界谬误——在无法划出一条精确的界线时,却要求在某个范围内或连续体中找出划界点;通常发生在把模糊概念当作精确概念时。
# 滑坡论证——在缺乏理由时拒绝启动某步骤,担心这会势不可挡地引起其他步骤,或仅仅因为已经实施了第一步就要继续错误地坚持下去。
# 错置举证责任——把举证责任错误地分配给争论中的一方。
# 乞题——把正在争议中的断言假定为真,貌似给出论证。
第八章 演绎论证一:范畴逻辑
# 直言判断有四种标准形式A、E、I和O。
# 可用文恩图画出四种标准形式直言判断的图。
# 可以把日常语言的表达转换成标准的直言判断。
# 对当方阵图表达了相对应的直言判断之间的逻辑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和下反对关系。
# 直言判断间可以进行三种运算:换位、换质和换质位,其中一些和原判断等值,另一些不是。
# 直言三段论是否有效可以通过文恩图检验,也可以通过规则来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
第九章 演绎论证二:真值函数逻辑
# 真值符号,各真值符号的真值表,以及与真值符号相对应的自然语言联接词“并非”、“或者”以及“如果……那么”。
# 真值函数的符号形式也可以表达电子集成电路,因为句子的“真”和“假”可以对应线路的“开”和“关”。
# 可以通过四个真值函数符号和代表判断的字母来刻画自然语言句子的符号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要准确地刻画。
# 通过真值表法和简化真值表法可以确定一个给定的真值函数论证是否有效。
# 有效论证的基本模式和真值函数的等值式有助于判定有效的论证。
# 通过建构演绎推理可以证明真值函数论证的有效性,所运用的规则包括有效论证的基本模式、真值函数的等值式以及条件证明规则。
第十章 三种非演绎论证
# 非演绎论证推理不是用于证明某个结论,而是用来支持某个结论。
# 依据前提增加结论为真可能性的程度,非演绎推理可以被描述为较强的或较弱的。
# 要区分论证强度和结论可能真,有可能一个较强的论证的结论成立的可能性低。
# 归纳三段论的形式为:“大多是X是Y,这是X,所以这是Y。”
# 上述三段论的强度决定于多大比例的X是Y,有关特定X的其他信息可能会改变它是否为Y的可能性,但不会改变原论证的论证强度。
# 归纳概括的形式为:“样本中这个比例的X是Y,所以在所有的X中,有相同比例的Y。”
# 关键概念是:样本、目标(总体或目标总体)、特征、n、抽样框、相关因素、偏差样本、随机样本、样本或总体的多样性。
# 归纳概括的强度决定于与样本中的Y/X和总体中的X/Y是否相同。
# 在测评归纳概括的强度时,如果样本不是随机的,我们要关注下面三个问题:
大小:样本是否足够大到能够反映总体中相关因素的多样性,这些因素影响我们关注的特性出现与否;
多样性:样本的确体现了多样性吗?
偏差:样本中是否有某些相关因素出现的频率与总体中的不同。
# 由于样本大小和置信水平的不同,不同样本的X中Y/X会在误差幅度内随机变化,特定大小样本的X中,Y/X所处的误差幅度是可以精确计算的。
# 过高地估计基于小样本的归纳概括的论证强度叫做“仓促概括”。
# 过高地估计基于片面样本的归纳概括的论证强度叫做“以偏概全”。
# 其他的非演绎推理的谬误为“过高估计类比论证的强度”和“不恰当的归纳换位”。
# 基于类比的非演绎论证的形式为:“X和Y都具有属性p、q、r,X具有特征F,所以,Y也具有特征F。”
类比论证的强度决定于列举的相似性多大程度上提高了结论的可能性,而不是决定于考虑比较项之间所有相似性和差异性,结论可能性有多大。
# 类比论证在伦理、历史、法律等领域有重要用途。
# 科学地进行的专业民意调查通常是可信的,但调查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被误导。
# 大数法则说明:在随机事件中,当事件不断重复时,重复的次数越多,出现的结果越接近于预期的比率。
# “赌徒谬误”是认为随机事件的结果决定于之间的一系列事件。
第十一章 因果解释
# 解释与推理不同。解释用于说明已知现象,论证用于支持或证明某个断言。
# 用于解释的语句也可以作为推理的前提或结论。
# 解释可用于满足各种不同的目的。其中最主要的两类目的是武力因果解释和行为因果解释。
# 解释的充分性是相对于目的和需要而言的。
# 适当的解释不能是过于复杂、不一致、与已知理论和事实不相容、不可检验。
# 形成因果假说会涉及最佳解释推理。
# 形成因果假说的方法包括求异法、求同法、最佳诊断方法。
# 形成因果假说,受制于关于因果机制的背景知识《事物之间如何联系、如何起作用的知识。
# 验证因果假说借助于谨慎运用求异法和求同法。
# 因果推理的著名错误:“共同变化,是为因果”以及“在此之后,因是之故”。
# 上述错误的根源在于不排除是巧合、潜在原因、混淆因果等。
# 一个重要的混淆因果的案例是,没注意到症状是结果。
# 统计回归带来的变化有时被误以为是因果联系。
# 缺乏否证并不等于证明了因果联系。
# 用轶闻趣事来证明或反驳普遍的因果联系是仓促概括。
# 对错误行为进行解释并不总等于替行为辩解。
# 广义言之,法律上的原因是要件,没有它,就不会有结果。
第十二章 道德、法律与美学推理
# 价值判断是陈述价值的命题。
# 道德价值判断是陈述道德价值。
# 一些语词,尤其是“必须”、“应当”、“对”、“错”极其反义词,常常出现于道德价值判断中,虽然这些词也具有非道德的语义。
# 与其他类型的推理不同,道德推理的结论是道德价值判断。
# 包含价值判定的结论不能从不含有价值判断的前提中得出,换句话说,你不能从“是”中得出“应该”。含有价值判断为结论的论证的前提中暗含有一般道德原则作为未表达的前提。
# 人们有些时候在道德观点上是不一致的:他们呢对待相同情况就像是对待截然不同的事情,而他们说不出两者究竟有什么重要区别。
# 当两个或更多看上去很相似的情形被区别对待时,区别对待者就负有举证责任,他必须解释各情形到底有何不同。
# 道德推理通常具有特定的思考框架或视角。西方流行的视角包括:后果论、功利主义、伦理学上的利己主义、义务论、道德相对主义、宗教绝对主义、宗教相对主义和德性伦理。
# 通常,汇集不同的视角会产生对道德问题的相似解决办法。
# 弄清我们自己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在道德慎思时聚焦于相关的考量。
# 法律推理和道德推理相似,都具有规范性。
# 法律研究致力于证成规范行为的法律。
# 法律道德主义、伤害原则、法律家长主义和冒犯性原则是证成法律的主要理由。
# 判定法律在何时何地使用的问题,往往要求把模糊的问题具体化。
# 判例是一种类比论证,通过这种方式,当前的案件可根据以前案例所决定的指导原则来判决。
# 给定案件中能否援引判例,取决于相似程度。
# 美学推理就是要在事实和价值整合的框架内作出判断。
# 美学的价值常常被认为是发挥某种功能的能力。比如产生快乐或促进社会变化。
另一种观点,美学价值由艺术作品中发现的一种特定的美学性质或形式来界定。
# 还有一种观点把美学判断看作品味的表达方式。
# 关于美学价值的合理论证帮助我们以变化或扩展了的方式去观察、聆听或感知艺术,并加强我们对艺术的鉴赏力。
# 提供了支持某种美学判断的理由的评论家,通过与他人分享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来达成共识。我们分享这种美学感觉的程度越深,就越能在美学观点上达成一致。
-------------------------------------ii 十大思维谬误------------------------------
01 诉诸人身/生成谬误
02 稻草人
03 源自愤怒的”论证“
04 威吓手段
05 仓促概括
06 群体思维
07 转移注意力
08 一厢情愿的思维
09 诉诸公众的“论证”
10 在此之后,因是之故
---------------------------------------iii 其他---------------------------------------
看了一些豆友的评论,对该版翻译大体肯定,层次清晰,言简意赅,很合习惯。但通读下来还是有一些硬伤影响阅读体验(部分错误可能是印刷排版问题)。譬如p203,讲到规则16的结合律时,“[(P&(Q&R)]”中的小括号出现2个左半部分搭配一个右半部分的火星情况。其他错误实在懒得翻回去找,不再枚举。
就教材而言,可算深入浅出,开卷有益。虽大部分属老生常谈,贵在整合有序,全面生动,易于系统接受。相当不错的逻辑类教材。
----------------------------------i 各章总结------------------------------------
第一章 批判性思维基础
# 断言:表达意见或信念的陈述;真或假。
# 论证:由断言按一定结构构成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前提)为另一部分(结论)的真提供理由。
# 论题/问题:因探究问题而提出的断言。
# 有效的演绎论证:该类论证的前提真意味着结论一定真。
# 强的非演绎论证:前提为结论提供的支持越多,非演绎论证越强。
# 价值判断:表达对事物评价的断言。
# 道德价值判断:表达对事物道德或伦理评价的断言。
# 修辞:具有心理上的说服力,但并不增强逻辑力量的语言。
# 影响批判性思维的错误观念:
假定所有的价值判断都是主观的;
混淆论证和解释;
混淆论证和说服;
混淆修辞与逻辑,误以为心理说服力越强的论证逻辑力量越强。
第二章 两种推理
# 推理由前提和结论组成,推理的前提可以不值一个。
# 同一个命题可以是一个推理的前提,又是另一个推理的结论。
# 推理分为两种:演绎证明和非演绎支持。
# 如果演绎推理是可靠的,就可以证明其结论为真。
# 可靠的推理是前提为真的有效推理。
# 有效的推理不会出现前提为真而结论为假的可能。
# 非演绎推理不是证明结论,而是为结论提供有效支持。
# 支持程度有高低之分:支持程度决定于前提使得结论为真的可能性的高低。
# 支持程度高的非演绎推理较强,支持程度低的非演绎推理较弱。
# 演绎推理和非演绎推理都可能含有未表达的前提。
# 一个推理是演绎推理还是非演绎推理可能决定于未表达的前提到底是什么。
# 如果难以把握文章中的论证,试着刻画其论证结构图。
第三章 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与清晰的写作
# 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是清晰的思维。
# 引起断言及论证的含糊不清有诸多原因,但主要有模糊、歧义和抽象。
# 模糊有程度之分,关键是相对于特定目的而言不能太模糊。
# 歧义指一个语句有多种解释,而且不能断明其中哪种解释是正确的。
# 歧义主要分为语义歧义、语形歧义、组合歧义和指代歧义。
# 过于抽象的断言指缺乏足够的信息来界定它到底可用于哪些对象。
# 无论是减少模糊、消除歧义还是运用新词汇或旧词新用,定义都能助一臂之力。
# 定义主要分为同义词定义、实指定义和分析定义。
# 修辞定义并不是为例澄清意义,而是为了表明或影响态度。
# 修辞定义借助于术语的修辞力(情感意义)来实现目的。
# 论文写作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运用和体现,要训练和掌握论文写作的技能。
第四章 可信度
# 缺乏可信度的断崖是指它与我们的观察、经验或背景信息相冲突,或者其来源缺乏可信度。
# 一个断言的初信度越低,它看起来就越不同寻常,一个断言与我们的背景信息越不相符,我们就越应该表示怀疑。
# 对信息来源的质疑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质疑信息来源的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另一类是质疑信息来源的诚实性、客观性和正确性。
# 判断某人所掌握的知识的合理途径是,考量这个人的教育、经验、成就、声誉和职位。
# 具备专业知识的专家所作出的判断是最可靠的,但判断涉及的内容必须是专家所研究的领域,而且该判断与该领域内的其他专家们的判断并不冲突。
# 主要大城市的报纸、全国性报纸和网络新闻节目一般是新闻的可靠来源,但是有必要对从中获取的信息保持开放的思维。
# 政府影响甚至操纵信息的现象有增无减。
# 从维基百科或其他机构网站获取的信息会让我们受益,但当我们从不知来源的互联网途径或电台访谈中获取信息时,则更要适时地质疑。
# 广告会不时骚扰我们,试图向我们兜售商品、服务、新年和态度。
# 由于广告商借助于天才和资源,所以我们作出购买决定前要不断自问:广告中所谈到的产品是否真的会改善我们的生活。广告商关心的是向你兜售商品,他们不是为了改善你的生活,而是为了改善他们自己的生活。
第五章 通过修辞进行说服
# 说服,就是试图让别人接受我们的观点。
# 修辞通过语言表达情感的力量来进行说服。
# 虽然修辞能对人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但修辞并没有逻辑的力量。只有具备逻辑力量的论证才能证明或支持一个断言。
# 委婉语对事物的负面因素只字不提。
# 粗直语强调事物的负面因素。
# 修辞类比、定义、解释都可以用于激发对事情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 刻板印象是没有正当理由过于简单地概括一类对象中的每个成员。
# 暗示是运用中立的甚至积极的语言暗示人们联想事物的反面。
# 加载问题依赖于没有正当理由的假设。
# 闪烁其词是通过弱化的表达来避免遭到批评。
# 贬抑是降低事情的重要性。
# 嘲讽是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段。
# 夸张是过分夸大。
# 替代证明只提示有证据或依据但不说明证据或依据到底是什么。
# 修辞技巧不经意间影响我们的思维,而我们却相信我们很客观。
# 有些修辞技巧,尤其是委婉语和闪烁其词,既可以不加偏见地运用,也可以带有倾向性的运用。我们只有在接受信息时格外小心才能发现其中带有偏向地应用。
# 虽然图片或其他形象不是论证或断言,但他们作为证据来证明断言之真假时,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对象。它们类似富于情感的语言,对我们的心理产生着影响。
第六章 更多修辞技巧
# 诉诸情感的谬误有:
源自愤怒的“论证";
威吓手段;
诉诸武力”论证“;
源自同情的”论证“;
源自妒忌的”论证“;
阿谀奉承;
使人负疚;
一厢情愿的思维;
同辈压力”论证“;
群体思维的谬误;
民族主义。
# 本章讨论的其他谬误并不直接激起情感,但和情感诉求密切相关。这些谬误包括:
合理化;
诉诸众人”论证“;
诉诸司空见惯”论证“;
诉诸传统”论证“;
相对主义;
主观主义;
转移注意力(红鲱鱼)/烟幕弹
第七章 更多谬误
# 人身攻击型诉诸人身——认为指出某人的缺点就可以反驳他的想法。
# 自相矛盾型诉诸人身——认为指出某人的前后不一致就可以反驳他的想法。
# 因人废言型诉诸人身——认为指出某人的特定境况就可以反驳他的想法。
# 毒化井水:援引某人的缺点、前后不一、境况或其他个人特征以使人拒绝他的观点。
# 生成谬误——认为某种观念的来源或历史可以反驳这种观念。
# 稻草人——歪曲或夸大某断言从而”反驳“之。
# 虚假的两难境地——极力压缩选项;让人选择X或Y(却忽略可选的项Z)。
# 完美主义谬误——认为要么做的完美无缺,要么干脆不做。
# 划界谬误——在无法划出一条精确的界线时,却要求在某个范围内或连续体中找出划界点;通常发生在把模糊概念当作精确概念时。
# 滑坡论证——在缺乏理由时拒绝启动某步骤,担心这会势不可挡地引起其他步骤,或仅仅因为已经实施了第一步就要继续错误地坚持下去。
# 错置举证责任——把举证责任错误地分配给争论中的一方。
# 乞题——把正在争议中的断言假定为真,貌似给出论证。
第八章 演绎论证一:范畴逻辑
# 直言判断有四种标准形式A、E、I和O。
# 可用文恩图画出四种标准形式直言判断的图。
# 可以把日常语言的表达转换成标准的直言判断。
# 对当方阵图表达了相对应的直言判断之间的逻辑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和下反对关系。
# 直言判断间可以进行三种运算:换位、换质和换质位,其中一些和原判断等值,另一些不是。
# 直言三段论是否有效可以通过文恩图检验,也可以通过规则来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
第九章 演绎论证二:真值函数逻辑
# 真值符号,各真值符号的真值表,以及与真值符号相对应的自然语言联接词“并非”、“或者”以及“如果……那么”。
# 真值函数的符号形式也可以表达电子集成电路,因为句子的“真”和“假”可以对应线路的“开”和“关”。
# 可以通过四个真值函数符号和代表判断的字母来刻画自然语言句子的符号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要准确地刻画。
# 通过真值表法和简化真值表法可以确定一个给定的真值函数论证是否有效。
# 有效论证的基本模式和真值函数的等值式有助于判定有效的论证。
# 通过建构演绎推理可以证明真值函数论证的有效性,所运用的规则包括有效论证的基本模式、真值函数的等值式以及条件证明规则。
第十章 三种非演绎论证
# 非演绎论证推理不是用于证明某个结论,而是用来支持某个结论。
# 依据前提增加结论为真可能性的程度,非演绎推理可以被描述为较强的或较弱的。
# 要区分论证强度和结论可能真,有可能一个较强的论证的结论成立的可能性低。
# 归纳三段论的形式为:“大多是X是Y,这是X,所以这是Y。”
# 上述三段论的强度决定于多大比例的X是Y,有关特定X的其他信息可能会改变它是否为Y的可能性,但不会改变原论证的论证强度。
# 归纳概括的形式为:“样本中这个比例的X是Y,所以在所有的X中,有相同比例的Y。”
# 关键概念是:样本、目标(总体或目标总体)、特征、n、抽样框、相关因素、偏差样本、随机样本、样本或总体的多样性。
# 归纳概括的强度决定于与样本中的Y/X和总体中的X/Y是否相同。
# 在测评归纳概括的强度时,如果样本不是随机的,我们要关注下面三个问题:
大小:样本是否足够大到能够反映总体中相关因素的多样性,这些因素影响我们关注的特性出现与否;
多样性:样本的确体现了多样性吗?
偏差:样本中是否有某些相关因素出现的频率与总体中的不同。
# 由于样本大小和置信水平的不同,不同样本的X中Y/X会在误差幅度内随机变化,特定大小样本的X中,Y/X所处的误差幅度是可以精确计算的。
# 过高地估计基于小样本的归纳概括的论证强度叫做“仓促概括”。
# 过高地估计基于片面样本的归纳概括的论证强度叫做“以偏概全”。
# 其他的非演绎推理的谬误为“过高估计类比论证的强度”和“不恰当的归纳换位”。
# 基于类比的非演绎论证的形式为:“X和Y都具有属性p、q、r,X具有特征F,所以,Y也具有特征F。”
类比论证的强度决定于列举的相似性多大程度上提高了结论的可能性,而不是决定于考虑比较项之间所有相似性和差异性,结论可能性有多大。
# 类比论证在伦理、历史、法律等领域有重要用途。
# 科学地进行的专业民意调查通常是可信的,但调查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被误导。
# 大数法则说明:在随机事件中,当事件不断重复时,重复的次数越多,出现的结果越接近于预期的比率。
# “赌徒谬误”是认为随机事件的结果决定于之间的一系列事件。
第十一章 因果解释
# 解释与推理不同。解释用于说明已知现象,论证用于支持或证明某个断言。
# 用于解释的语句也可以作为推理的前提或结论。
# 解释可用于满足各种不同的目的。其中最主要的两类目的是武力因果解释和行为因果解释。
# 解释的充分性是相对于目的和需要而言的。
# 适当的解释不能是过于复杂、不一致、与已知理论和事实不相容、不可检验。
# 形成因果假说会涉及最佳解释推理。
# 形成因果假说的方法包括求异法、求同法、最佳诊断方法。
# 形成因果假说,受制于关于因果机制的背景知识《事物之间如何联系、如何起作用的知识。
# 验证因果假说借助于谨慎运用求异法和求同法。
# 因果推理的著名错误:“共同变化,是为因果”以及“在此之后,因是之故”。
# 上述错误的根源在于不排除是巧合、潜在原因、混淆因果等。
# 一个重要的混淆因果的案例是,没注意到症状是结果。
# 统计回归带来的变化有时被误以为是因果联系。
# 缺乏否证并不等于证明了因果联系。
# 用轶闻趣事来证明或反驳普遍的因果联系是仓促概括。
# 对错误行为进行解释并不总等于替行为辩解。
# 广义言之,法律上的原因是要件,没有它,就不会有结果。
第十二章 道德、法律与美学推理
# 价值判断是陈述价值的命题。
# 道德价值判断是陈述道德价值。
# 一些语词,尤其是“必须”、“应当”、“对”、“错”极其反义词,常常出现于道德价值判断中,虽然这些词也具有非道德的语义。
# 与其他类型的推理不同,道德推理的结论是道德价值判断。
# 包含价值判定的结论不能从不含有价值判断的前提中得出,换句话说,你不能从“是”中得出“应该”。含有价值判断为结论的论证的前提中暗含有一般道德原则作为未表达的前提。
# 人们有些时候在道德观点上是不一致的:他们呢对待相同情况就像是对待截然不同的事情,而他们说不出两者究竟有什么重要区别。
# 当两个或更多看上去很相似的情形被区别对待时,区别对待者就负有举证责任,他必须解释各情形到底有何不同。
# 道德推理通常具有特定的思考框架或视角。西方流行的视角包括:后果论、功利主义、伦理学上的利己主义、义务论、道德相对主义、宗教绝对主义、宗教相对主义和德性伦理。
# 通常,汇集不同的视角会产生对道德问题的相似解决办法。
# 弄清我们自己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在道德慎思时聚焦于相关的考量。
# 法律推理和道德推理相似,都具有规范性。
# 法律研究致力于证成规范行为的法律。
# 法律道德主义、伤害原则、法律家长主义和冒犯性原则是证成法律的主要理由。
# 判定法律在何时何地使用的问题,往往要求把模糊的问题具体化。
# 判例是一种类比论证,通过这种方式,当前的案件可根据以前案例所决定的指导原则来判决。
# 给定案件中能否援引判例,取决于相似程度。
# 美学推理就是要在事实和价值整合的框架内作出判断。
# 美学的价值常常被认为是发挥某种功能的能力。比如产生快乐或促进社会变化。
另一种观点,美学价值由艺术作品中发现的一种特定的美学性质或形式来界定。
# 还有一种观点把美学判断看作品味的表达方式。
# 关于美学价值的合理论证帮助我们以变化或扩展了的方式去观察、聆听或感知艺术,并加强我们对艺术的鉴赏力。
# 提供了支持某种美学判断的理由的评论家,通过与他人分享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来达成共识。我们分享这种美学感觉的程度越深,就越能在美学观点上达成一致。
-------------------------------------ii 十大思维谬误------------------------------
01 诉诸人身/生成谬误
02 稻草人
03 源自愤怒的”论证“
04 威吓手段
05 仓促概括
06 群体思维
07 转移注意力
08 一厢情愿的思维
09 诉诸公众的“论证”
10 在此之后,因是之故
---------------------------------------iii 其他---------------------------------------
看了一些豆友的评论,对该版翻译大体肯定,层次清晰,言简意赅,很合习惯。但通读下来还是有一些硬伤影响阅读体验(部分错误可能是印刷排版问题)。譬如p203,讲到规则16的结合律时,“[(P&(Q&R)]”中的小括号出现2个左半部分搭配一个右半部分的火星情况。其他错误实在懒得翻回去找,不再枚举。
就教材而言,可算深入浅出,开卷有益。虽大部分属老生常谈,贵在整合有序,全面生动,易于系统接受。相当不错的逻辑类教材。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