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karen故居后的感想

Karen Blixen, 1885年生于丹麦鲁斯特,是为肯尼亚做了很多事情的一位芬兰女性。她最出名的作品是Out of Africa,以散文体描述了1914-1931年她在非洲经营农场的生活。这本书因为拍成电影而声名大噪。我没有看过电影,但是在来非洲之前看了那本书。书的开头是这样的--I have a farm in bAfrica.这个平淡的开头引出了一整本关于非洲的随笔,有人有事有景,抓住了非洲之魂,非常精彩。
我了解作为作家的她,却不了解作为女人的她。对她故居的拜访,使我懂得了开放名人故居的意义--房屋会留住故人的灵魂。一个人的永久居所就像是他的第二个身体,他的爱好、习惯、癖好都会完好地体现在其中。当其人的肉体逝去了之后,保持原状的房屋仍然能够让人理解房主究竟是作为什么样的人生活的。
肯尼亚人爱Karen,他们完整地保存了她故居的原状。各种小小的地方:家具、装饰、厨具、房间的原貌--都完整地保存下来。踏进那间房子时,你会觉得房主只是暂时离开一下子,她的气息仍然留在那里。
Karen是一个不能算太美,但是却非常独特的,有着强烈个性的女人。房间里有一幅她的黑白照片,拍下了她最具特色的神态:黑眼睛露出讥嘲和厌倦的神色,左边的唇角微微上翘。
导游兴致勃勃地谈着Karen的罗曼史:1914年嫁给其表兄布里克森-非乃克男爵,两人一同共赴肯尼亚经营咖啡种植园。1921年离婚,但她仍留在非洲经营农场。就是在这段时间中,她结识了她的情人(名字待查)--也就是电影的男主角。他们始终没有结婚,但是她一定很爱他,因为她专门在房屋后面为他开辟了一个飞机场。他死于飞机事故。自他之后,Karen再也没有过其他男朋友。我想她从未痊愈。她的房间透出非常强烈的独身主义者气息:白色的家具,白色的单人床,样式朴素而实用;唯有飘在窗上和床边的白色纱帘泄露出一点点女性气息。庭院也是如此,一片面积巨大的绿地上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园艺痕迹,没有花,没有奇形怪状的植物,没有雕塑,什么也没有。园中唯一的人工痕迹,是一棵结满红色果实,有着浓密绿荫的大树下的一把有着波浪型扶手的白色铁椅。当你坐在椅子上的时候,你会发现四周的草坪掉满了红色的果实,而你面前就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绿色,视线的尽头是淡紫色的山。那把小小的椅子完美地融合进了这片景观,成为其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元素。
屋如其人。我想Karen本身是个性格相当复杂的人,她浪漫的本性藏在实事求是又非常能干的外表之后,如果你看得不够仔细,就会错过。她的两个男人都是非常强势、有主见、特立独行的人;征服了这样男人的女人,不管其外表如何,都一定有着坚强的性格。但是,在这坚强的表象之下,是追求浪漫的心,正是这颗心让她热爱讲故事,热爱神话和童话,热爱非洲这片土地。
听说在丹麦还有一个Karen的博物馆,用的是她父母的房子。我没有看过那个博物馆,不知道她在那里生活得如何。肯尼亚的这个博物馆保存着不少karen的照片,在所有照片里,她看上去都很坚强,很勇敢,但是,很不快乐。她标志性的笑容,正如前文所说,透着无奈和苦涩。只有一张照片是真正幸福快乐的:她出门狩猎,肩上挎着猎枪,身边跟着狗狗,走在树林里,阳光洒在她的脸上。只有这一张,她看上去幸福而满足,像是到了家一样。
也许,不仅仅是到了家一样,非洲就是她的家。在这里,她种植、耕作、经营庄园;在这里,她帮助当地人民,医治他们、教他们写字、为他们除害。她在非洲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如果不是痛失所爱,也许她不会离去。她的第一本成名作发表于离开非洲3年后,接下来她又写了其他几本书,全部围绕着非洲。也许,正如处理在这里的故居一样,肉体上她离去了,精神上,她从未离开非洲。
我了解作为作家的她,却不了解作为女人的她。对她故居的拜访,使我懂得了开放名人故居的意义--房屋会留住故人的灵魂。一个人的永久居所就像是他的第二个身体,他的爱好、习惯、癖好都会完好地体现在其中。当其人的肉体逝去了之后,保持原状的房屋仍然能够让人理解房主究竟是作为什么样的人生活的。
肯尼亚人爱Karen,他们完整地保存了她故居的原状。各种小小的地方:家具、装饰、厨具、房间的原貌--都完整地保存下来。踏进那间房子时,你会觉得房主只是暂时离开一下子,她的气息仍然留在那里。
Karen是一个不能算太美,但是却非常独特的,有着强烈个性的女人。房间里有一幅她的黑白照片,拍下了她最具特色的神态:黑眼睛露出讥嘲和厌倦的神色,左边的唇角微微上翘。
导游兴致勃勃地谈着Karen的罗曼史:1914年嫁给其表兄布里克森-非乃克男爵,两人一同共赴肯尼亚经营咖啡种植园。1921年离婚,但她仍留在非洲经营农场。就是在这段时间中,她结识了她的情人(名字待查)--也就是电影的男主角。他们始终没有结婚,但是她一定很爱他,因为她专门在房屋后面为他开辟了一个飞机场。他死于飞机事故。自他之后,Karen再也没有过其他男朋友。我想她从未痊愈。她的房间透出非常强烈的独身主义者气息:白色的家具,白色的单人床,样式朴素而实用;唯有飘在窗上和床边的白色纱帘泄露出一点点女性气息。庭院也是如此,一片面积巨大的绿地上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园艺痕迹,没有花,没有奇形怪状的植物,没有雕塑,什么也没有。园中唯一的人工痕迹,是一棵结满红色果实,有着浓密绿荫的大树下的一把有着波浪型扶手的白色铁椅。当你坐在椅子上的时候,你会发现四周的草坪掉满了红色的果实,而你面前就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绿色,视线的尽头是淡紫色的山。那把小小的椅子完美地融合进了这片景观,成为其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元素。
屋如其人。我想Karen本身是个性格相当复杂的人,她浪漫的本性藏在实事求是又非常能干的外表之后,如果你看得不够仔细,就会错过。她的两个男人都是非常强势、有主见、特立独行的人;征服了这样男人的女人,不管其外表如何,都一定有着坚强的性格。但是,在这坚强的表象之下,是追求浪漫的心,正是这颗心让她热爱讲故事,热爱神话和童话,热爱非洲这片土地。
听说在丹麦还有一个Karen的博物馆,用的是她父母的房子。我没有看过那个博物馆,不知道她在那里生活得如何。肯尼亚的这个博物馆保存着不少karen的照片,在所有照片里,她看上去都很坚强,很勇敢,但是,很不快乐。她标志性的笑容,正如前文所说,透着无奈和苦涩。只有一张照片是真正幸福快乐的:她出门狩猎,肩上挎着猎枪,身边跟着狗狗,走在树林里,阳光洒在她的脸上。只有这一张,她看上去幸福而满足,像是到了家一样。
也许,不仅仅是到了家一样,非洲就是她的家。在这里,她种植、耕作、经营庄园;在这里,她帮助当地人民,医治他们、教他们写字、为他们除害。她在非洲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如果不是痛失所爱,也许她不会离去。她的第一本成名作发表于离开非洲3年后,接下来她又写了其他几本书,全部围绕着非洲。也许,正如处理在这里的故居一样,肉体上她离去了,精神上,她从未离开非洲。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