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普代克的告别挽歌

文\Shirleysays
仔细读过厄普代克《村落》的人,很容易就会查觉他的老态。那是他晚年的一部长篇作品,创作该小说时他已经72岁,比小说主人公,年逾古稀的欧文还要老。但是,小说写得很精彩,是一部欧文倒序成长史和一张性爱地图的组合。
然而,在《父亲的眼泪》里,那个让兔子的荷尔蒙激情飞扬的厄普代克已暮暮垂老,完全没有了《村落》里那种插科打诨的欢快。全书的气氛被渲染得有点像这期《鲤》杂志的主题“变老”。厄普代克在76岁时离世,《父亲的眼泪》是在他身后出版的。共收集了18篇他曾发表在《纽约客》、《哈泼氏》和《大西洋月刊》上的短篇小说。
在最后一篇《杯满盈》的第一句是:“年近八十,我有时候隔得远一点看自己,像看一个认识但是不怎么熟悉的人。”老厄普代克是想至少要活到八十岁吗?命运的安排好像比预期提早了几年。这本书倒成了他的创作挽歌。细细地读,从书中可以捕捉到生活细节的影子,许多场景都似曾相识,爱旅行的夫妻、当教师的父亲和容易出轨的丈夫。小说的情节至始至终让读者沉浸在一种人性的孤独与悲凉里,尝尽老无所依与年少无知。就像在《自由》与《埃利扎纳漫步》里,那些年轻时想要的或是曾经得到的,等你老了,完全变得不是你期待的那么回事儿。连收获都引不起兴趣年纪,恐怕是人生迈进倒计时的起点,这一点,我想厄普代克在起笔时就早已心知肚明。
主打篇目《父亲的眼泪》倒不是我最喜欢的,或许是因为本篇编排得太靠后了,读了之前的篇目,我们早已熟悉厄普代克眼中的“老”所代表的孤独、无助、恐惧,甚至是对老的幻想是怎么回事儿了。所以,煽情的桥段已经被“老态”遮蔽了应有的光芒。但其中有一段文字却堪称全书的点晴之笔,我们都老了,甚至连父辈都体谅地去世,以便让我们可以去取代他们的位置。如果所有人都不死,这个世界也会老得不成样子,我们顺理成章地排在死亡的队列里。米兰.昆德拉说过,只活过一次,就和根本没活过一样,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这好像把厄普代克的追忆、反思都说得没了理由。
《多种宗教体验》和《德语课》倒是把厄普代克精英知识分子善于思考,拒绝人云亦云的一面表现得颇为人称道。911带给美国的催毁不仅仅是世贸中心的倒塌,轰然倒去的还有自由世界的版匾,以及人民对未来的希望。“自由世界的甜食,软化了机械矫正过的牙齿。”,这句说得真智慧,有时上帝也救不了你,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崇拜上帝。
厄普代克的短篇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形式,立意与形式都散漫,你无法找到一个完整的中心。他一直在带着你游离,有时会跑到幻想之外去。《童年即景》对于小说来讲,更像散文。在短篇里,厄普代克的话太多了,该说的和不该说的,该他说的和不该他说的,他都说了,像个话痨。就像《返乡路》里的戴维,五十年后,他在家乡迷路了。厄普代克或许也迷失在短篇创作里,干嘛用短篇集作为他的告别挽歌?
已发北青报2012/06/05
仔细读过厄普代克《村落》的人,很容易就会查觉他的老态。那是他晚年的一部长篇作品,创作该小说时他已经72岁,比小说主人公,年逾古稀的欧文还要老。但是,小说写得很精彩,是一部欧文倒序成长史和一张性爱地图的组合。
然而,在《父亲的眼泪》里,那个让兔子的荷尔蒙激情飞扬的厄普代克已暮暮垂老,完全没有了《村落》里那种插科打诨的欢快。全书的气氛被渲染得有点像这期《鲤》杂志的主题“变老”。厄普代克在76岁时离世,《父亲的眼泪》是在他身后出版的。共收集了18篇他曾发表在《纽约客》、《哈泼氏》和《大西洋月刊》上的短篇小说。
在最后一篇《杯满盈》的第一句是:“年近八十,我有时候隔得远一点看自己,像看一个认识但是不怎么熟悉的人。”老厄普代克是想至少要活到八十岁吗?命运的安排好像比预期提早了几年。这本书倒成了他的创作挽歌。细细地读,从书中可以捕捉到生活细节的影子,许多场景都似曾相识,爱旅行的夫妻、当教师的父亲和容易出轨的丈夫。小说的情节至始至终让读者沉浸在一种人性的孤独与悲凉里,尝尽老无所依与年少无知。就像在《自由》与《埃利扎纳漫步》里,那些年轻时想要的或是曾经得到的,等你老了,完全变得不是你期待的那么回事儿。连收获都引不起兴趣年纪,恐怕是人生迈进倒计时的起点,这一点,我想厄普代克在起笔时就早已心知肚明。
主打篇目《父亲的眼泪》倒不是我最喜欢的,或许是因为本篇编排得太靠后了,读了之前的篇目,我们早已熟悉厄普代克眼中的“老”所代表的孤独、无助、恐惧,甚至是对老的幻想是怎么回事儿了。所以,煽情的桥段已经被“老态”遮蔽了应有的光芒。但其中有一段文字却堪称全书的点晴之笔,我们都老了,甚至连父辈都体谅地去世,以便让我们可以去取代他们的位置。如果所有人都不死,这个世界也会老得不成样子,我们顺理成章地排在死亡的队列里。米兰.昆德拉说过,只活过一次,就和根本没活过一样,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这好像把厄普代克的追忆、反思都说得没了理由。
《多种宗教体验》和《德语课》倒是把厄普代克精英知识分子善于思考,拒绝人云亦云的一面表现得颇为人称道。911带给美国的催毁不仅仅是世贸中心的倒塌,轰然倒去的还有自由世界的版匾,以及人民对未来的希望。“自由世界的甜食,软化了机械矫正过的牙齿。”,这句说得真智慧,有时上帝也救不了你,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崇拜上帝。
厄普代克的短篇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形式,立意与形式都散漫,你无法找到一个完整的中心。他一直在带着你游离,有时会跑到幻想之外去。《童年即景》对于小说来讲,更像散文。在短篇里,厄普代克的话太多了,该说的和不该说的,该他说的和不该他说的,他都说了,像个话痨。就像《返乡路》里的戴维,五十年后,他在家乡迷路了。厄普代克或许也迷失在短篇创作里,干嘛用短篇集作为他的告别挽歌?
已发北青报2012/06/05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