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野武这个人

日本殿堂级导演,日本80年代相声热潮灵魂人物。
自导自演的《花火》毫无悬念地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这是自1951黑泽明的《罗生门》,1958稻垣浩的《无法阿松的一生》获金狮奖以来相距39年第三个获此殊荣的日本人。
看过了花火,感到的只是全片沉重的调子,心想这导演必定是个很极端的人吧,否则拍不出这种极端的片子。结果看了他的书,写的真的不怎么样,读起来完全没乐趣,只是感觉一个老头在那边扯淡,性,政治,科学,文化。
看了他的人生轨迹,有两大重要经历。年轻时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从明治大学工程部辍学,混迹新宿街头玩嬉皮。事业有成时骑重型摩托发生严重交通事故造成面部瘫痪。
在我看来,这两件事直接促成了他人生的两个巅峰。前者让他最终走上了艺人的道路并成为相声界的灵魂人物,因为经历过底层生活话风极为辛辣讽刺,电影风格也讲究急速的暴力美学。后者让他与死神擦肩而过,直接促成了《花火》这部反思生存与死亡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看了这本书,在感叹这老头的犀利毒舌与放荡无耻外,直接敬佩的是他的理性思考能力。并不是所有艺术家都是感性的,过于感性的艺术家是要夭折的,况且这样的时代缺乏大自然体验的我们也感性不起来,最多就是吐出一大堆烦躁,不如理智的看看这个社会。你看《花火》也许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但是北野在创作时不会这样。我不是说他未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这显然与弗洛伊德的艺术家是最接近本我的人这一论断不符。我只是说你看似蓝色的忧伤下面,藏着的也许是大师的极为理性客观的思考,人物命运的分析,社会背景的铺垫,主基调如何定,还有哲学命题的探讨等一系列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威尼斯金狮奖不随便颁给矫情的电影的原因,这是一部好电影的标准。好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有的人看到了是青春,有的人看到的则是那个混乱的50年代。所以也许好的电影可以做到让傻逼观众在那里矫情,让稍微有点素养的观众感到震撼,让影评人肃然起劲。这样钱也拿到了,名也拿到了,奖也有了,影响力也有了。艺术,不就玩的这回事嘛。
而反观这几年中国的电影,有钱有脸的多,有趣的少,有才的几乎全被封杀了。
扯远了,北野武这个人啊,我还是挺欣赏的。我想成为这样的男人。
自导自演的《花火》毫无悬念地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这是自1951黑泽明的《罗生门》,1958稻垣浩的《无法阿松的一生》获金狮奖以来相距39年第三个获此殊荣的日本人。
看过了花火,感到的只是全片沉重的调子,心想这导演必定是个很极端的人吧,否则拍不出这种极端的片子。结果看了他的书,写的真的不怎么样,读起来完全没乐趣,只是感觉一个老头在那边扯淡,性,政治,科学,文化。
看了他的人生轨迹,有两大重要经历。年轻时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从明治大学工程部辍学,混迹新宿街头玩嬉皮。事业有成时骑重型摩托发生严重交通事故造成面部瘫痪。
在我看来,这两件事直接促成了他人生的两个巅峰。前者让他最终走上了艺人的道路并成为相声界的灵魂人物,因为经历过底层生活话风极为辛辣讽刺,电影风格也讲究急速的暴力美学。后者让他与死神擦肩而过,直接促成了《花火》这部反思生存与死亡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看了这本书,在感叹这老头的犀利毒舌与放荡无耻外,直接敬佩的是他的理性思考能力。并不是所有艺术家都是感性的,过于感性的艺术家是要夭折的,况且这样的时代缺乏大自然体验的我们也感性不起来,最多就是吐出一大堆烦躁,不如理智的看看这个社会。你看《花火》也许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但是北野在创作时不会这样。我不是说他未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这显然与弗洛伊德的艺术家是最接近本我的人这一论断不符。我只是说你看似蓝色的忧伤下面,藏着的也许是大师的极为理性客观的思考,人物命运的分析,社会背景的铺垫,主基调如何定,还有哲学命题的探讨等一系列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威尼斯金狮奖不随便颁给矫情的电影的原因,这是一部好电影的标准。好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有的人看到了是青春,有的人看到的则是那个混乱的50年代。所以也许好的电影可以做到让傻逼观众在那里矫情,让稍微有点素养的观众感到震撼,让影评人肃然起劲。这样钱也拿到了,名也拿到了,奖也有了,影响力也有了。艺术,不就玩的这回事嘛。
而反观这几年中国的电影,有钱有脸的多,有趣的少,有才的几乎全被封杀了。
扯远了,北野武这个人啊,我还是挺欣赏的。我想成为这样的男人。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