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世间无止尽的牵挂,都托付给黄河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荡气回肠的书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隔了一周才有时间静下来,写写读书笔记。
书一开头就是一段对理想深刻的剖析:
“我相信,会有一个公正而深刻的认识来为我们总结的:那时,我们这一代独有的奋斗、思索、烙印和选择才会显露其意义。但那时我们也将为自己曾有的幼稚、错误和局限而后悔,更会感慨自己无法重新生活。这是一种深刻的悲观的基础。但是,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又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说,前途最终是光明的。因为这个母体里会有一种血统,一种水土,一种创造的力量使活泼健壮的新生婴儿降生于世,病态软弱的呻吟将在他们的欢声叫喊中被淹没。从这种观点看来,一切又应当是乐观的。”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内心正经历着每年这个月份开头必经的激荡,关于理想,关于那些不为人知的牺牲。尽管我知道这事件的背后有很多人性的黑暗与龌龊,以前我认为,黑跟白,在这件事里面,界限是非常清楚的,可是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
也许这样说对当年的孩子们不公平,但是老人也的确有他的顾虑跟无奈,尽管这份无奈有令人寒心的怯懦。我没有权力评价任何一方,我只能保有一颗敬畏的心,踏实地过日子,看事情。
真相是无底洞的那个底,而我们只不过是在通往那个底的路上抒发着自己的感想与看法,对与错的决定权不在我们,在于没有尽头地探寻这份公正的路上。
然而心怀理想终究是值得赞扬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想无大小,无尊卑,无贵贱,因为只要是理想,它都闪耀着纯粹而干净的光芒。
北方的河,写的就是这种理想。
它也许是主人公要考上地理研究生的决心,也许是他对无法在一起的姑娘的祝福,也许他是站在黄河边上准备游过去那一刹那笃定的表情……这一切都是理想,都让我感动。什么叫做“要成为更好的人”?就是这种逆着心中欲望之流而向上的过程。
或许这个过程并不痛苦,因为它闪耀着梦想的光芒。
值得一提的是张承志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字字都具有独特的阳刚之气:
“真宽哪,他暗暗吃惊了,简直宽得看不到边。他转身奔上岸上的河堤,继续朝那辽阔的河漫滩了望。一片茫茫的铁青色充塞视野。真宽呀,他暗暗惊奇了。这河漫滩恐怕有几千米宽,不,恐怕有一万米宽哪。这条河在丰腴的平原上制造了一片戈壁,一片荒漠,一个几千米或者一万米的摇篮。它在农田和树林之间制造了无法改造的一片钢铁般的青灰色,而它自己却在悄无声息地流。这还是永定河哪。
“你应当变得深沉些,像这忍受着旱季干渴的河一样。你应当沉静,含蓄,宽容。”他想。”
又比如说这段:
“他香甜地熟睡着。他不再说梦话。他的声音已经和这轰鸣的巨川的吼声溶在一起,他觉得自己的身体也和这桦皮舟一块化成了一个大浪。我就要成熟了,他听见自己在用浪涛的语言说着,我就要成人了。我很快就要窥见那北方的秘密。他感到自己正随着一泻而下的滚滚洪流向前挺进,他心里充满了神圣的豪情。我感激你,北方的河,他说道,你用你粗放的水土把我哺养成人,你在不觉之间把勇敢和深沉、粗野和温柔、传统和文明同时注入了我的血液。你用你刚强的浪头剥着我昔日的躯壳,在你的世界里我一定将会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和战士。你让额尔齐斯河为我开道,你让黄河托浮着我,你让黑龙江把我送向那辽阔的入海口,送向我人生的新旅程。我感激你,北方的河。”
我也很喜欢文章中激励式的自嘲:
“永定河来到平原就屈服了,你呢,你也屈服了。你暴躁,你烦恼,你四天里谁都不理,你在大街上和医院里想寻衅打假。你连书也不看----你居然连书也不看了!他嘲笑着自己,仅仅因为拿不到准考证,因为没有钱去看黑龙江,仅仅因为徐华北在追求这个姑娘,你就丧失了意志。他轻蔑地望着那条小溪般的细流,
‘嘿,我以为你是一条好汉’,
他大声地对永定河说道。”
嘿,我以为你是一条好汉。
这句话,就像鲁迅先生《秋夜》里的那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一样,很有味。
《北方的河》看到接近结尾的时候,我是很痛心的,仿佛又看到了有情人不能相守的遗憾,后来当我看到这一段以后,之前的想法就被颠覆了:
“他站起来,看见妈妈的眼睛在纷乱的银发下望着他。他笑了。他和妈妈一块朝着公园的深处走去。他听母亲〔穴悉〕〔穴卒〕的轻微足音和自己沉重的脚步,心里充满了新奇的庄重。
“喏,同学的信么,刚才?”母亲随口问道。
“是华北,还有那个姑娘,——他们要结婚了,”他说。
母亲默默地点了点头,不再问了。
他不禁又笑了。他望着身旁走着的矮小的母亲,懂得了她无言之中的话语。“走吧,妈,”他用大手握紧母亲的臂。“我也快啦,妈,”他调皮地逗母亲说,“您别着急。”
“真的么?”母亲苦笑着,挣出手来,替他摘掉衣服上的一片草叶。
当然是真的,妈妈。别太为那个眼睛黑黑的年轻姑娘遗憾,她毕竟还不了解你的儿子,更不了解你。他望着林荫道两侧高大的乔木,一线明亮的天正在密密的浓叶中闪烁。我当然会结婚,会找到一个我中意的姑娘。就像无定河边上的那个红脸膛的陕北小伙找到他的蓝花花,就像额尔齐斯草原的哈萨克巴郎子找到他们的阿米娜或是帕丽黛,就像保尔找到他的达雅,就像一个河上的年轻船工找到他的健壮红润的渔家女儿一样,我当然会找到一个梳小辫的家伙,她会让你乐得合不上嘴的,妈妈。她会心甘情愿地跟着我从一条大河跑向另一条大河。
她有本事从人群中一把抓出我来,火辣辣地盯住我不放。她一眼就能看清两块石头之间的不一样。她会在我们男子汉觉得无法忍受的艰难时刻表现得心平气和,而我则会靠着她这强大的韧性,喘口气再冲上去。她身上应当有一种永远使我激动和震惊的东西,那就是你的品质,妈妈。”
不能相守,不是外力相阻,而是双方的内心使然。感情没有浓厚到非要在一起的程度,它跨不过现实的鸿沟,放不下其他的牵挂,所以这样的“不能在一起”,是没有悔恨的,兴许有遗憾,但却不值得相怨。
这样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用黄河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了,如果将理想的重量托付于具体的人,那么这种理想是狭隘的,而且是可变的。人是最善变的动物,与其寄希望于人,不如把内心纯粹的东西托付给浩浩荡荡的河流,即便最后付诸东流,内心也坦荡。
这样的心灵多么自由。
书一开头就是一段对理想深刻的剖析:
“我相信,会有一个公正而深刻的认识来为我们总结的:那时,我们这一代独有的奋斗、思索、烙印和选择才会显露其意义。但那时我们也将为自己曾有的幼稚、错误和局限而后悔,更会感慨自己无法重新生活。这是一种深刻的悲观的基础。但是,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又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说,前途最终是光明的。因为这个母体里会有一种血统,一种水土,一种创造的力量使活泼健壮的新生婴儿降生于世,病态软弱的呻吟将在他们的欢声叫喊中被淹没。从这种观点看来,一切又应当是乐观的。”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内心正经历着每年这个月份开头必经的激荡,关于理想,关于那些不为人知的牺牲。尽管我知道这事件的背后有很多人性的黑暗与龌龊,以前我认为,黑跟白,在这件事里面,界限是非常清楚的,可是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
也许这样说对当年的孩子们不公平,但是老人也的确有他的顾虑跟无奈,尽管这份无奈有令人寒心的怯懦。我没有权力评价任何一方,我只能保有一颗敬畏的心,踏实地过日子,看事情。
真相是无底洞的那个底,而我们只不过是在通往那个底的路上抒发着自己的感想与看法,对与错的决定权不在我们,在于没有尽头地探寻这份公正的路上。
然而心怀理想终究是值得赞扬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想无大小,无尊卑,无贵贱,因为只要是理想,它都闪耀着纯粹而干净的光芒。
北方的河,写的就是这种理想。
它也许是主人公要考上地理研究生的决心,也许是他对无法在一起的姑娘的祝福,也许他是站在黄河边上准备游过去那一刹那笃定的表情……这一切都是理想,都让我感动。什么叫做“要成为更好的人”?就是这种逆着心中欲望之流而向上的过程。
或许这个过程并不痛苦,因为它闪耀着梦想的光芒。
值得一提的是张承志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字字都具有独特的阳刚之气:
“真宽哪,他暗暗吃惊了,简直宽得看不到边。他转身奔上岸上的河堤,继续朝那辽阔的河漫滩了望。一片茫茫的铁青色充塞视野。真宽呀,他暗暗惊奇了。这河漫滩恐怕有几千米宽,不,恐怕有一万米宽哪。这条河在丰腴的平原上制造了一片戈壁,一片荒漠,一个几千米或者一万米的摇篮。它在农田和树林之间制造了无法改造的一片钢铁般的青灰色,而它自己却在悄无声息地流。这还是永定河哪。
“你应当变得深沉些,像这忍受着旱季干渴的河一样。你应当沉静,含蓄,宽容。”他想。”
又比如说这段:
“他香甜地熟睡着。他不再说梦话。他的声音已经和这轰鸣的巨川的吼声溶在一起,他觉得自己的身体也和这桦皮舟一块化成了一个大浪。我就要成熟了,他听见自己在用浪涛的语言说着,我就要成人了。我很快就要窥见那北方的秘密。他感到自己正随着一泻而下的滚滚洪流向前挺进,他心里充满了神圣的豪情。我感激你,北方的河,他说道,你用你粗放的水土把我哺养成人,你在不觉之间把勇敢和深沉、粗野和温柔、传统和文明同时注入了我的血液。你用你刚强的浪头剥着我昔日的躯壳,在你的世界里我一定将会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和战士。你让额尔齐斯河为我开道,你让黄河托浮着我,你让黑龙江把我送向那辽阔的入海口,送向我人生的新旅程。我感激你,北方的河。”
我也很喜欢文章中激励式的自嘲:
“永定河来到平原就屈服了,你呢,你也屈服了。你暴躁,你烦恼,你四天里谁都不理,你在大街上和医院里想寻衅打假。你连书也不看----你居然连书也不看了!他嘲笑着自己,仅仅因为拿不到准考证,因为没有钱去看黑龙江,仅仅因为徐华北在追求这个姑娘,你就丧失了意志。他轻蔑地望着那条小溪般的细流,
‘嘿,我以为你是一条好汉’,
他大声地对永定河说道。”
嘿,我以为你是一条好汉。
这句话,就像鲁迅先生《秋夜》里的那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一样,很有味。
《北方的河》看到接近结尾的时候,我是很痛心的,仿佛又看到了有情人不能相守的遗憾,后来当我看到这一段以后,之前的想法就被颠覆了:
“他站起来,看见妈妈的眼睛在纷乱的银发下望着他。他笑了。他和妈妈一块朝着公园的深处走去。他听母亲〔穴悉〕〔穴卒〕的轻微足音和自己沉重的脚步,心里充满了新奇的庄重。
“喏,同学的信么,刚才?”母亲随口问道。
“是华北,还有那个姑娘,——他们要结婚了,”他说。
母亲默默地点了点头,不再问了。
他不禁又笑了。他望着身旁走着的矮小的母亲,懂得了她无言之中的话语。“走吧,妈,”他用大手握紧母亲的臂。“我也快啦,妈,”他调皮地逗母亲说,“您别着急。”
“真的么?”母亲苦笑着,挣出手来,替他摘掉衣服上的一片草叶。
当然是真的,妈妈。别太为那个眼睛黑黑的年轻姑娘遗憾,她毕竟还不了解你的儿子,更不了解你。他望着林荫道两侧高大的乔木,一线明亮的天正在密密的浓叶中闪烁。我当然会结婚,会找到一个我中意的姑娘。就像无定河边上的那个红脸膛的陕北小伙找到他的蓝花花,就像额尔齐斯草原的哈萨克巴郎子找到他们的阿米娜或是帕丽黛,就像保尔找到他的达雅,就像一个河上的年轻船工找到他的健壮红润的渔家女儿一样,我当然会找到一个梳小辫的家伙,她会让你乐得合不上嘴的,妈妈。她会心甘情愿地跟着我从一条大河跑向另一条大河。
她有本事从人群中一把抓出我来,火辣辣地盯住我不放。她一眼就能看清两块石头之间的不一样。她会在我们男子汉觉得无法忍受的艰难时刻表现得心平气和,而我则会靠着她这强大的韧性,喘口气再冲上去。她身上应当有一种永远使我激动和震惊的东西,那就是你的品质,妈妈。”
不能相守,不是外力相阻,而是双方的内心使然。感情没有浓厚到非要在一起的程度,它跨不过现实的鸿沟,放不下其他的牵挂,所以这样的“不能在一起”,是没有悔恨的,兴许有遗憾,但却不值得相怨。
这样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用黄河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了,如果将理想的重量托付于具体的人,那么这种理想是狭隘的,而且是可变的。人是最善变的动物,与其寄希望于人,不如把内心纯粹的东西托付给浩浩荡荡的河流,即便最后付诸东流,内心也坦荡。
这样的心灵多么自由。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