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小姐的薄饼和细羽毛

应该是暗地病孩子论坛关掉之后,一个叫treasure的论坛作为后继者出现。人还是那些人,大家在里面贴诗。有个小孩贴了首写的很差的,古典题材,却狂妄的很,言之凿凿:“好像没看到过什么更好的。”——因为年轻时都和他一样傻,所以大家也没骂他,就默默地、心痛的在下面贴诗给他看。从张枣的《镜中》、《楚王梦雨》,一路贴到了柏桦的《在清朝》(记得我自己贴了宋渠宋伟的《家语》给他)。后来,有人在下面贴了一首诗,叫《六骏》,作者写作:Billie Jean。我看了很惊讶,从名字看,这绝对不是前辈写的——前辈们起不出这种笔名——这不是笔名,这肯定是网名。在我的偏见里,前辈们不听MJ,只爱东方红和样板戏。
惊讶的自然不止我一个,大家都在问,这是谁?接着有人陆续贴出了《诗艺学》,《江东旅馆》,《今晨的印象主义者之歌》,并说,这是个女孩子的诗,年纪很小,是个天才。我没在论坛里多掺和,从此我开始了对Billie Jean(或者叫比利珍)的,漫长的寻找与发现之旅。慢慢地,一些八卦陆续被无聊的我挖了出来,很模糊,但至少知道了她曾在南京读书,应该是在一些大学论坛的诗歌版出没,如今已回陕西老家,嫁做人妇,对了,还是个美女。在南京读书,肯定上过西祠吧?我终于在西祠、南大小百合挖出了她的旧诗和只言片语(虽然用了另一个网名,但还是被我挖出来了,鉴谅)。这么着又过了几年,我还是对比利珍了解不多。直到我无意认识了几个当年和她有交集的校园诗人,才发现她有一个博客。这样的时刻怎不叫人感激互联网呢?我猫在电脑前,把她页数不多的BLOG从头到尾的翻了一遍。翻出了无数让我心痛的句子。
“比利珍不看二战片
只爱薄饼和细羽毛”
“你玩纸牌,在纸牌上输掉
空着两手上山
我不在东山见你
便回到西檐啼哭”
“皮毛华丽的老虎轻轻顶撞
你的肋骨
名叫扎伊尔
它无耐性
从面颊暴突
在头骨里低吼”
“我已不再爱你,我
已爱上昨天红绿灯下的爱尔兰人”
《毕沙罗》,《在鹪鹩庄》,《贾长沙》,《清华园》,《戒酒者之歌》……她贴在Blog里的诗句尽管不多,却成了我这些年阅读经验里最绚烂的部分,几乎每一首都能将我深深打动,以我对自己阅读阈值的了解,这并不容易。她也在Blog写一些家长里短,那些文字,和她的诗如出一辙的深得我心。弄得我动不动也自称南宋读书人,还把MSN签名换成了“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她在陕西吃移动的皇粮,我在上海卖凯迪拉克的广告,她结婚生子,养花种草,多愁多病,我孑然一身,起早贪黑,体壮如牛。我们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有着千差万别的见闻,但我却觉得自己通过这些诗,接近了一个人的内心,并让自己深深地被安慰了。
读诗这么多,这么久,自己也写了这些年,知道多数人都是偶有佳作,能始终维持高水平的是少之又少。尽管比利珍写得不多,但真的写一首是一首。所以我想把自己的这些感受分享给别人,希望他们也可以被打动。我曾把她的一些诗贴在了朋友们一起玩的豆瓣小组里,一门心思的推荐给大家——喜欢的人多,不喜欢的人少,但像我这么喜欢她2006年之后的一些作品的人,几乎没有。
对此,我倒也释然,周围的朋友应该很少见到我这么“一片私心,不计个人成败得失”的去推荐另一个人的诗——他们可能想多了。我想,唯一的原因是,我不但觉得比利珍写的好,而且觉得灵魂接近(当然,这是剃头担子一挑热的感受)。诗这个东西,各人的口味杂的很,我觉得好的,确实别人未必觉得好。我也不能一副真理在握,不想多说的样子说:你觉得不好,那是你傻逼。副本给比利珍编印了这本小册子,拿在手里也不重,薄薄的一本——像薄饼,字印的也很小,密密的,像细羽毛,真是稍不留神随便一翻就过去了。有时,我真的宁愿大家就这么随便一翻过去了。那么就会满足我的那种错觉:副本的这本比利珍诗集,是编辑们听见了我内心的呼唤,专门给我印的。
惊讶的自然不止我一个,大家都在问,这是谁?接着有人陆续贴出了《诗艺学》,《江东旅馆》,《今晨的印象主义者之歌》,并说,这是个女孩子的诗,年纪很小,是个天才。我没在论坛里多掺和,从此我开始了对Billie Jean(或者叫比利珍)的,漫长的寻找与发现之旅。慢慢地,一些八卦陆续被无聊的我挖了出来,很模糊,但至少知道了她曾在南京读书,应该是在一些大学论坛的诗歌版出没,如今已回陕西老家,嫁做人妇,对了,还是个美女。在南京读书,肯定上过西祠吧?我终于在西祠、南大小百合挖出了她的旧诗和只言片语(虽然用了另一个网名,但还是被我挖出来了,鉴谅)。这么着又过了几年,我还是对比利珍了解不多。直到我无意认识了几个当年和她有交集的校园诗人,才发现她有一个博客。这样的时刻怎不叫人感激互联网呢?我猫在电脑前,把她页数不多的BLOG从头到尾的翻了一遍。翻出了无数让我心痛的句子。
“比利珍不看二战片
只爱薄饼和细羽毛”
“你玩纸牌,在纸牌上输掉
空着两手上山
我不在东山见你
便回到西檐啼哭”
“皮毛华丽的老虎轻轻顶撞
你的肋骨
名叫扎伊尔
它无耐性
从面颊暴突
在头骨里低吼”
“我已不再爱你,我
已爱上昨天红绿灯下的爱尔兰人”
《毕沙罗》,《在鹪鹩庄》,《贾长沙》,《清华园》,《戒酒者之歌》……她贴在Blog里的诗句尽管不多,却成了我这些年阅读经验里最绚烂的部分,几乎每一首都能将我深深打动,以我对自己阅读阈值的了解,这并不容易。她也在Blog写一些家长里短,那些文字,和她的诗如出一辙的深得我心。弄得我动不动也自称南宋读书人,还把MSN签名换成了“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她在陕西吃移动的皇粮,我在上海卖凯迪拉克的广告,她结婚生子,养花种草,多愁多病,我孑然一身,起早贪黑,体壮如牛。我们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有着千差万别的见闻,但我却觉得自己通过这些诗,接近了一个人的内心,并让自己深深地被安慰了。
读诗这么多,这么久,自己也写了这些年,知道多数人都是偶有佳作,能始终维持高水平的是少之又少。尽管比利珍写得不多,但真的写一首是一首。所以我想把自己的这些感受分享给别人,希望他们也可以被打动。我曾把她的一些诗贴在了朋友们一起玩的豆瓣小组里,一门心思的推荐给大家——喜欢的人多,不喜欢的人少,但像我这么喜欢她2006年之后的一些作品的人,几乎没有。
对此,我倒也释然,周围的朋友应该很少见到我这么“一片私心,不计个人成败得失”的去推荐另一个人的诗——他们可能想多了。我想,唯一的原因是,我不但觉得比利珍写的好,而且觉得灵魂接近(当然,这是剃头担子一挑热的感受)。诗这个东西,各人的口味杂的很,我觉得好的,确实别人未必觉得好。我也不能一副真理在握,不想多说的样子说:你觉得不好,那是你傻逼。副本给比利珍编印了这本小册子,拿在手里也不重,薄薄的一本——像薄饼,字印的也很小,密密的,像细羽毛,真是稍不留神随便一翻就过去了。有时,我真的宁愿大家就这么随便一翻过去了。那么就会满足我的那种错觉:副本的这本比利珍诗集,是编辑们听见了我内心的呼唤,专门给我印的。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