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关东奇伶唐韵笙》札记

不佞十九岁时,曾在北京梨园书店杨怡超先生的引荐下,于1995年8月24日的晚上,在沈阳拜访了宁殿弼先生,承宁先生将34万字的新著《戏林拾薪》(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版)惠赠于我,至今难以忘怀。后来得知宁夫人病逝,再后来宁先生又定居青岛并执教于青岛师范大学,因而笔者也与宁先生失去了联系。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在年龄上,还是在资历上,宁先生都是我尊敬的长辈。
光阴似箭,岁月无情。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前不久,才知道宁先生在继力作《唐韵笙评传》出版之后,又出版了《关东奇伶唐韵笙》(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10月版)。该书可以说是现今所能见到的唯一的,也是完整的一部唐韵笙先生身世和艺事的传记,于是,笔者怀着无比亲切和感慨心情购得此书。但通过笔者十余年来的学习,特别是向关东京剧老前辈的请教,使笔者或多或少地了解到了一些京剧方面的知识和有关唐韵笙先生生前的轶事,而今拜读宁先生的《关东奇伶唐韵笙》,也发现了宁先生在大作中尚存有一二处与笔者所了解略有不同之处。因而笔者本着春秋责备贤者之意,在绝对善意并诚恳的前提下,本着实事求是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将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情况记述并整理成文,以备研究唐先生身世和艺事的专业人士及爱好者参考,想宁先生当不会怪罪也。同时,更希望各界朋友对拙文所记述的不实之处给予批评指正!
一、《关东奇伶唐韵笙》(以下简称《关》)第1页:“‘忽听得老娘亲来到帐外(呀呃),杨延昭下位去迎接娘来。见老娘施一礼躬身下拜’……原来,演唱这段《辕门斩子》[西皮导板、快三眼]的竟是一个身高仅及鞭长,脸庞不如碗大的童伶。”
新阳按:《辕门斩子》中这一段应为[西皮导板]接[西皮慢板](或称之为[三眼])“娃娃调”的唱腔,而[西皮快三眼]的明显快于[西皮三眼],如《打渔(鱼)杀家》中萧恩的“昨夜晚吃酒醉和衣而卧”即为[西皮快三眼]的范例。虽然二者均为西皮,且同为“一板三眼”,但还有一定的分别,故而应当有所区别。
二、《关》第7页:“客厅正中挂着金冠白面少年——‘喜神’(俗称‘老郎神’、‘祖师爷’,系梨园届供奉之神,世皆称为唐明皇)像,”
新阳按:“喜神”又叫“彩娃子”,乃是砌末中的一种,实际就是舞台上婴儿的道具,在《四郎探母》、《搜孤救孤》、《法场换子》等戏中均使用。据前辈老艺人口述:过去在后台也有把“喜神”叫作“大师哥”的,还有称其为纣王的化身,然终不知其由来究竟出自何处;而“老郎神”则为“唐明皇”(李隆基)的化身,是一般戏班后台公认的祖师爷,因其在梨园扮丑角而得由来,这一点在黄幡绰等著的《梨园原》一书中曾有比较详尽的记述,兹誊录如下:
老郎神即唐明皇。逢梨园演戏,明皇亦扮演登场,掩其本来面目。惟串演之下,不便称君臣,而关于体统,故尊为老郎之称。今遗有唐帽,谓之老郎盔,即此义也。戏中所抱小娃,谓之喜神,取其善而利于技,非即老郎。今人供翼宿星君为老郎,其义未详。
由此可见,“喜神”是不应该、也不能同“老郎神”画等号的。
三、《关》第30页:“剧情是:唐朝奸相郭震……”
新阳按:京剧《刀劈三关》系京剧老前辈汪笑侬所编演,剧中太师名为郭章,唐韵笙先生青年时代曾从前辈学习并演出此戏,自然是汪派风格。后来唐先生于1949年在上海演出期间,又结合自身的条件及他对剧本的理解对这出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因而经过改编的唐本既在剧本场次上与汪本有很大出入(汪本原为十八场,唐本则为七场),又在表演风格上明显区别于汪派,仅以该剧剧中太师郭章为例,后来就被唐先生改为了郭震。“郭章”与“郭震”在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唐先生的这一修改是否有所依据,这里我们不做讨论,但在唐先生青年时代所普遍流传的《刀劈三关》中,其中的太师还应当是郭章而非后来才由唐先生改成的郭震。
四、《关》第43页:“她叫郭氏……姊妹五个,”
新阳按:据笔者所知,郭氏共有姊妹六人,按北京习惯则称之为“四姨儿”、“五姨儿”、“六姨儿”……
五、《关》第69页:“《二子乘舟》写卫宣公纳父妻夷姜为妃,生下公子名为伋子。”
新阳按:如按《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卫宣公筑台纳媳高渠弥乘间易君》中的记述为准,“伋子”应为“急子”。同时,在唐韵笙先生《二子乘舟》的剧本里,该人物同样写作“急子”。
六、《关》第70页:“从脑后音迸发出的高腔[导板]”。
新阳按:唐韵笙先生《二子乘舟》中的这句唱词为“又只见血泊汪汪无情剑把母后伤,儿的老娘啊……”,但该唱腔并非[导板],而是一个[散板]的下句,唐先生对于这句唱腔的处理不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又只见血泊汪汪无情剑把母后伤”为低唱,“老娘啊”为高唱),而且还在演唱“又只见血泊汪汪无情剑把母后伤”的时候,拿掉了场面上的胡琴伴奏(一说为干唱;一说为弹拨乐伴奏),不仅听来新颖,而且更易于抒发感情。这种在老生唱腔中抽掉胡琴伴奏的[散板]唱法,源于“汪(笑侬)派”《哭祖庙》,而并非为唐氏首创,但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唐先生由汪及唐“化”得精当贴切、天衣无缝。
七、《关》第86页:“雯孙彧”
新阳按:此处似为校对疏忽,雯氏名为雯蒻彧,系在建国前所谓的“东北四大名旦”之一,精于表演而尤擅刻画人物,其生平艺事在褚广森、郭淑文的《塞外梨园谱》(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出版)中中曾有专题介绍文章。
八、《关》第109页:“他在后台‘搭架子’唱了满宫满调的一句[西皮导板]‘挂印封金辞汉相’……接唱[回龙]”
新阳按:“搭架子”为戏曲术语,乃系剧中人物在暗场(即后台)的念白,如《女起解》中崇公道受苏三委托打听“此处有往南京去的客官无有”之后,后台答曰“前三天……”即为“搭架子”,而唐氏《古城会》中的“挂印封金辞汉相”一句导板则是在后台(俗称“帘儿里”)所唱,因此此处称为“闷帘儿导板”更为贴切。此外,[西皮]唱腔并不同于[二黄],其在[导板]之后并没有[回龙],因而这句“灞里挑袍马蹄忙”只是极具“唐派”声腔特色的一个[西皮原板]的“下句”,与此唱腔旋律相接近的,还有唐氏《华容道》[导板]后的那句“睁开了丹凤眼仔细观瞧”。
九、《关》第127页:“李刚毅原是烟台丹桂戏院的底包,其父李妙然……”
新阳按:李刚毅即是今天的著名“梅派”青衣演员李玉芙女士的哥哥,他们的父亲名叫李妙兰,而非“妙然”。
十、《关》第158页:“第三天唐韵笙一赶三角:《白逼宫》演汉献帝,《黄逼宫》又演汉献帝,《红逼宫》演司马师。”
新阳按:旧时京剧的剧目中素有红、黄、蓝、白、黑,五色“逼宫”的说法。《红逼宫》为《司马红逼宫》,又名《定中原》、《废曹芳》,因逼宫者为勾红脸的司马师而得名;《蓝逼宫》为《打金砖》,因逼宫者为勾蓝脸的马武而得名;《白逼宫》为《逍遥津》,因逼宫者为勾白脸的曹操而得名;《黑逼宫》为《庆阳图》,又名《斩李广》、《李刚反朝》,因逼宫者为勾黑脸的李刚而得名。独《黄逼宫》略有争议,一说为《怀都关》(又名《回斗关》),乃公孙阏(即《罚子都》中的子都)截杀郑庄公,一说为《掘地见母》的前一部分,即郑庄公逼死共叔段、魏元环夫妇,囚禁其母姜氏。这两出可能有关“黄逼宫”的戏,唐氏生前均演出过。因此,唐韵笙先生所演的《黄逼宫》不论是老戏的《怀都关》(饰公孙阏),还是他自己编的按生角来演的《郑伯克段》(饰寤生),其主角均不可能是汉献帝。
十一、《关》第179页:“陆振声压低嗓门轻轻唱起[西皮流水]转[二黄慢板]来:”
新阳按:“唐派”《未央宫斩韩信》中上板的重点唱段共有两段,一为“诓信”中的[西皮流水]“尊一声相国听端的”,一为“斩信”中的[二黄碰板三眼]“萧何丞相”。这两段唱腔分别出现在不同的场次中,且一为[西皮],一为[二黄],因而这两段不同调式的唱腔谈不到“[西皮流水]转[二黄慢板]”。从书中所记的唱词内容看,当时陆振声先生演唱的应该是后一段的[二黄碰板三眼],同时,其中出现的唱词“前功尽弃被困在义阳”应为“前功尽弃被困在未央”。
十二、《关》第189页:“曹艺斌拜见唐韵笙说:‘干爹,你看怎么办?这出戏还得您来演老爷,我陪您演张飞吧!’”
新阳按:让唐韵笙、曹艺斌二位先生联袂演出《古城会》的想法为时任辽宁省文化厅厅长王丕一同志(此人与徐菊华在“文革”初期先后上吊自杀)的建议,本是王厅长为团结省内各地剧团演员的良好初衷,却无意间给唐、曹二位先生出了一道“难题”。《古城会》中的主角不是张飞而是关羽,同时,《古城会》一剧本来就是东北京剧界领军人物唐韵笙先生(唐氏为当时辽宁省内唯一的一级演员)的代表作,因此,由唐先生来演剧中的关羽本无可厚非。然而问题即在于,如果由唐先生饰演剧中的关羽,那么曹艺斌先生则只能出演剧中的张飞。可是曹先生虽为唐氏义子,又从唐先生学了不少“唐派”的代表和经典剧目,但由于他本人的天赋条件,使得他在声音等其他条件方面注定演不了《古城会》中张飞的这个花脸活儿。对于这出《古城会》来说,曹先生只能演其中的关羽。唐先生一专多能,堪称关东京剧舞台上的多面手,不仅擅演红生戏,而且同样精通张飞这样另一工的架子花脸活儿。这样一来,只能演关羽的曹艺斌和既能演关羽又能演张飞的唐韵笙相遇,其结果显然只能是唐韵笙演张飞、曹艺斌演关羽这样一条路。实际情况虽然是这样,但由于唐、曹二人在东北京剧界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他们私下的“父子”关系,又“不能”这么办,因而造成了唐、曹二人合作这次《古城会》的现实尴尬,对此唐、曹二人心中都有数,而并非是“曹艺斌要演此剧必须是与他合作过的原班人马……曹的关公与沈阳演配角的张飞合不拢”的缘故。所以在了解自己的义父的面前,曹艺斌先生也不可能说出“这出戏还得您来演老爷,我陪您演张飞吧”的话。当然,唐先生对此十分大度和开明,甘心屈尊为身为义子和二级演员的曹艺斌配演《古城会》的张飞,从而化解了这一矛盾和尴尬,这也是王丕一厅长事后向唐先生表示歉意的真实原因。
十三、《关》第207页:“1960年初,京剧院组织力量重新修改《文成公主》,易名为《西海郡王》,由诸世芬导演,吕香君饰文成公主,尹月樵饰松赞干布,唐韵笙饰唐太宗。”
新阳按:据笔者手中的一份复印的1960年沈阳京剧院进京演出时的节目单中记载,担任《西海郡王》导演工作的是唐韵笙、诸世芬、赵世璞三人,饰演文成公主A组的是秦友梅,B组的是吕香君。此外,虽然节目单中记载由唐韵笙先生饰演唐太宗,但在唐的后边还有一人就是管韵华(也就是B组的意思),而且笔者曾在尹月樵老师生前当面请教,在进京演出期间唐先生演没演过《西海郡王》里的唐太宗(因唐王在该剧中只是个里子活儿,倘由唐演未免不合身分),据尹老师说:“我印象里是由管韵华同志演的。”
十四、《关》第209页:“马(连良)先生指着唐韵笙对随侍身旁的高足马长礼说……”
新阳按:马长礼拜师谭富英先生,因而应为谭先生的高足,曾在谭先生的演出中为乃师配演二路活儿(如《捉放曹》之吕伯奢)。后来又被马连良先生认为义子并由马先生亲授了不少“马派”戏,而后又问艺于杨宝森并演出过《伍子胥》等“杨派”剧目。对于马长礼先生,有人曾经以“谭徒马子私淑杨”相概括,窃以为十分贴切。
十五、《关》第211页:“当晚(唐韵笙)在化妆室勒头时,尹月樵、张小贤归来,报喜是毛主席接见,已后悔莫及了。”
新阳按:据尹月樵老师生前讲,她只在1949年北京召开的第一届文代会上和1950年的沈阳与1959年的杭州见过四次毛主席(1950年3月1日晚尹在东北局小礼堂曾为毛主席、周总理演出《新美人计》,次日又奉命与秦友梅同在友谊宾馆为毛主席、周总理等清唱,故为四次见面)。而张筱贤(非张小贤)老师则坦言她从未见过毛主席。
(《中国京剧》2009年第5期)
光阴似箭,岁月无情。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前不久,才知道宁先生在继力作《唐韵笙评传》出版之后,又出版了《关东奇伶唐韵笙》(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10月版)。该书可以说是现今所能见到的唯一的,也是完整的一部唐韵笙先生身世和艺事的传记,于是,笔者怀着无比亲切和感慨心情购得此书。但通过笔者十余年来的学习,特别是向关东京剧老前辈的请教,使笔者或多或少地了解到了一些京剧方面的知识和有关唐韵笙先生生前的轶事,而今拜读宁先生的《关东奇伶唐韵笙》,也发现了宁先生在大作中尚存有一二处与笔者所了解略有不同之处。因而笔者本着春秋责备贤者之意,在绝对善意并诚恳的前提下,本着实事求是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将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情况记述并整理成文,以备研究唐先生身世和艺事的专业人士及爱好者参考,想宁先生当不会怪罪也。同时,更希望各界朋友对拙文所记述的不实之处给予批评指正!
一、《关东奇伶唐韵笙》(以下简称《关》)第1页:“‘忽听得老娘亲来到帐外(呀呃),杨延昭下位去迎接娘来。见老娘施一礼躬身下拜’……原来,演唱这段《辕门斩子》[西皮导板、快三眼]的竟是一个身高仅及鞭长,脸庞不如碗大的童伶。”
新阳按:《辕门斩子》中这一段应为[西皮导板]接[西皮慢板](或称之为[三眼])“娃娃调”的唱腔,而[西皮快三眼]的明显快于[西皮三眼],如《打渔(鱼)杀家》中萧恩的“昨夜晚吃酒醉和衣而卧”即为[西皮快三眼]的范例。虽然二者均为西皮,且同为“一板三眼”,但还有一定的分别,故而应当有所区别。
二、《关》第7页:“客厅正中挂着金冠白面少年——‘喜神’(俗称‘老郎神’、‘祖师爷’,系梨园届供奉之神,世皆称为唐明皇)像,”
新阳按:“喜神”又叫“彩娃子”,乃是砌末中的一种,实际就是舞台上婴儿的道具,在《四郎探母》、《搜孤救孤》、《法场换子》等戏中均使用。据前辈老艺人口述:过去在后台也有把“喜神”叫作“大师哥”的,还有称其为纣王的化身,然终不知其由来究竟出自何处;而“老郎神”则为“唐明皇”(李隆基)的化身,是一般戏班后台公认的祖师爷,因其在梨园扮丑角而得由来,这一点在黄幡绰等著的《梨园原》一书中曾有比较详尽的记述,兹誊录如下:
老郎神即唐明皇。逢梨园演戏,明皇亦扮演登场,掩其本来面目。惟串演之下,不便称君臣,而关于体统,故尊为老郎之称。今遗有唐帽,谓之老郎盔,即此义也。戏中所抱小娃,谓之喜神,取其善而利于技,非即老郎。今人供翼宿星君为老郎,其义未详。
由此可见,“喜神”是不应该、也不能同“老郎神”画等号的。
三、《关》第30页:“剧情是:唐朝奸相郭震……”
新阳按:京剧《刀劈三关》系京剧老前辈汪笑侬所编演,剧中太师名为郭章,唐韵笙先生青年时代曾从前辈学习并演出此戏,自然是汪派风格。后来唐先生于1949年在上海演出期间,又结合自身的条件及他对剧本的理解对这出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因而经过改编的唐本既在剧本场次上与汪本有很大出入(汪本原为十八场,唐本则为七场),又在表演风格上明显区别于汪派,仅以该剧剧中太师郭章为例,后来就被唐先生改为了郭震。“郭章”与“郭震”在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唐先生的这一修改是否有所依据,这里我们不做讨论,但在唐先生青年时代所普遍流传的《刀劈三关》中,其中的太师还应当是郭章而非后来才由唐先生改成的郭震。
四、《关》第43页:“她叫郭氏……姊妹五个,”
新阳按:据笔者所知,郭氏共有姊妹六人,按北京习惯则称之为“四姨儿”、“五姨儿”、“六姨儿”……
五、《关》第69页:“《二子乘舟》写卫宣公纳父妻夷姜为妃,生下公子名为伋子。”
新阳按:如按《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卫宣公筑台纳媳高渠弥乘间易君》中的记述为准,“伋子”应为“急子”。同时,在唐韵笙先生《二子乘舟》的剧本里,该人物同样写作“急子”。
六、《关》第70页:“从脑后音迸发出的高腔[导板]”。
新阳按:唐韵笙先生《二子乘舟》中的这句唱词为“又只见血泊汪汪无情剑把母后伤,儿的老娘啊……”,但该唱腔并非[导板],而是一个[散板]的下句,唐先生对于这句唱腔的处理不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又只见血泊汪汪无情剑把母后伤”为低唱,“老娘啊”为高唱),而且还在演唱“又只见血泊汪汪无情剑把母后伤”的时候,拿掉了场面上的胡琴伴奏(一说为干唱;一说为弹拨乐伴奏),不仅听来新颖,而且更易于抒发感情。这种在老生唱腔中抽掉胡琴伴奏的[散板]唱法,源于“汪(笑侬)派”《哭祖庙》,而并非为唐氏首创,但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唐先生由汪及唐“化”得精当贴切、天衣无缝。
七、《关》第86页:“雯孙彧”
新阳按:此处似为校对疏忽,雯氏名为雯蒻彧,系在建国前所谓的“东北四大名旦”之一,精于表演而尤擅刻画人物,其生平艺事在褚广森、郭淑文的《塞外梨园谱》(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出版)中中曾有专题介绍文章。
八、《关》第109页:“他在后台‘搭架子’唱了满宫满调的一句[西皮导板]‘挂印封金辞汉相’……接唱[回龙]”
新阳按:“搭架子”为戏曲术语,乃系剧中人物在暗场(即后台)的念白,如《女起解》中崇公道受苏三委托打听“此处有往南京去的客官无有”之后,后台答曰“前三天……”即为“搭架子”,而唐氏《古城会》中的“挂印封金辞汉相”一句导板则是在后台(俗称“帘儿里”)所唱,因此此处称为“闷帘儿导板”更为贴切。此外,[西皮]唱腔并不同于[二黄],其在[导板]之后并没有[回龙],因而这句“灞里挑袍马蹄忙”只是极具“唐派”声腔特色的一个[西皮原板]的“下句”,与此唱腔旋律相接近的,还有唐氏《华容道》[导板]后的那句“睁开了丹凤眼仔细观瞧”。
九、《关》第127页:“李刚毅原是烟台丹桂戏院的底包,其父李妙然……”
新阳按:李刚毅即是今天的著名“梅派”青衣演员李玉芙女士的哥哥,他们的父亲名叫李妙兰,而非“妙然”。
十、《关》第158页:“第三天唐韵笙一赶三角:《白逼宫》演汉献帝,《黄逼宫》又演汉献帝,《红逼宫》演司马师。”
新阳按:旧时京剧的剧目中素有红、黄、蓝、白、黑,五色“逼宫”的说法。《红逼宫》为《司马红逼宫》,又名《定中原》、《废曹芳》,因逼宫者为勾红脸的司马师而得名;《蓝逼宫》为《打金砖》,因逼宫者为勾蓝脸的马武而得名;《白逼宫》为《逍遥津》,因逼宫者为勾白脸的曹操而得名;《黑逼宫》为《庆阳图》,又名《斩李广》、《李刚反朝》,因逼宫者为勾黑脸的李刚而得名。独《黄逼宫》略有争议,一说为《怀都关》(又名《回斗关》),乃公孙阏(即《罚子都》中的子都)截杀郑庄公,一说为《掘地见母》的前一部分,即郑庄公逼死共叔段、魏元环夫妇,囚禁其母姜氏。这两出可能有关“黄逼宫”的戏,唐氏生前均演出过。因此,唐韵笙先生所演的《黄逼宫》不论是老戏的《怀都关》(饰公孙阏),还是他自己编的按生角来演的《郑伯克段》(饰寤生),其主角均不可能是汉献帝。
十一、《关》第179页:“陆振声压低嗓门轻轻唱起[西皮流水]转[二黄慢板]来:”
新阳按:“唐派”《未央宫斩韩信》中上板的重点唱段共有两段,一为“诓信”中的[西皮流水]“尊一声相国听端的”,一为“斩信”中的[二黄碰板三眼]“萧何丞相”。这两段唱腔分别出现在不同的场次中,且一为[西皮],一为[二黄],因而这两段不同调式的唱腔谈不到“[西皮流水]转[二黄慢板]”。从书中所记的唱词内容看,当时陆振声先生演唱的应该是后一段的[二黄碰板三眼],同时,其中出现的唱词“前功尽弃被困在义阳”应为“前功尽弃被困在未央”。
十二、《关》第189页:“曹艺斌拜见唐韵笙说:‘干爹,你看怎么办?这出戏还得您来演老爷,我陪您演张飞吧!’”
新阳按:让唐韵笙、曹艺斌二位先生联袂演出《古城会》的想法为时任辽宁省文化厅厅长王丕一同志(此人与徐菊华在“文革”初期先后上吊自杀)的建议,本是王厅长为团结省内各地剧团演员的良好初衷,却无意间给唐、曹二位先生出了一道“难题”。《古城会》中的主角不是张飞而是关羽,同时,《古城会》一剧本来就是东北京剧界领军人物唐韵笙先生(唐氏为当时辽宁省内唯一的一级演员)的代表作,因此,由唐先生来演剧中的关羽本无可厚非。然而问题即在于,如果由唐先生饰演剧中的关羽,那么曹艺斌先生则只能出演剧中的张飞。可是曹先生虽为唐氏义子,又从唐先生学了不少“唐派”的代表和经典剧目,但由于他本人的天赋条件,使得他在声音等其他条件方面注定演不了《古城会》中张飞的这个花脸活儿。对于这出《古城会》来说,曹先生只能演其中的关羽。唐先生一专多能,堪称关东京剧舞台上的多面手,不仅擅演红生戏,而且同样精通张飞这样另一工的架子花脸活儿。这样一来,只能演关羽的曹艺斌和既能演关羽又能演张飞的唐韵笙相遇,其结果显然只能是唐韵笙演张飞、曹艺斌演关羽这样一条路。实际情况虽然是这样,但由于唐、曹二人在东北京剧界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他们私下的“父子”关系,又“不能”这么办,因而造成了唐、曹二人合作这次《古城会》的现实尴尬,对此唐、曹二人心中都有数,而并非是“曹艺斌要演此剧必须是与他合作过的原班人马……曹的关公与沈阳演配角的张飞合不拢”的缘故。所以在了解自己的义父的面前,曹艺斌先生也不可能说出“这出戏还得您来演老爷,我陪您演张飞吧”的话。当然,唐先生对此十分大度和开明,甘心屈尊为身为义子和二级演员的曹艺斌配演《古城会》的张飞,从而化解了这一矛盾和尴尬,这也是王丕一厅长事后向唐先生表示歉意的真实原因。
十三、《关》第207页:“1960年初,京剧院组织力量重新修改《文成公主》,易名为《西海郡王》,由诸世芬导演,吕香君饰文成公主,尹月樵饰松赞干布,唐韵笙饰唐太宗。”
新阳按:据笔者手中的一份复印的1960年沈阳京剧院进京演出时的节目单中记载,担任《西海郡王》导演工作的是唐韵笙、诸世芬、赵世璞三人,饰演文成公主A组的是秦友梅,B组的是吕香君。此外,虽然节目单中记载由唐韵笙先生饰演唐太宗,但在唐的后边还有一人就是管韵华(也就是B组的意思),而且笔者曾在尹月樵老师生前当面请教,在进京演出期间唐先生演没演过《西海郡王》里的唐太宗(因唐王在该剧中只是个里子活儿,倘由唐演未免不合身分),据尹老师说:“我印象里是由管韵华同志演的。”
十四、《关》第209页:“马(连良)先生指着唐韵笙对随侍身旁的高足马长礼说……”
新阳按:马长礼拜师谭富英先生,因而应为谭先生的高足,曾在谭先生的演出中为乃师配演二路活儿(如《捉放曹》之吕伯奢)。后来又被马连良先生认为义子并由马先生亲授了不少“马派”戏,而后又问艺于杨宝森并演出过《伍子胥》等“杨派”剧目。对于马长礼先生,有人曾经以“谭徒马子私淑杨”相概括,窃以为十分贴切。
十五、《关》第211页:“当晚(唐韵笙)在化妆室勒头时,尹月樵、张小贤归来,报喜是毛主席接见,已后悔莫及了。”
新阳按:据尹月樵老师生前讲,她只在1949年北京召开的第一届文代会上和1950年的沈阳与1959年的杭州见过四次毛主席(1950年3月1日晚尹在东北局小礼堂曾为毛主席、周总理演出《新美人计》,次日又奉命与秦友梅同在友谊宾馆为毛主席、周总理等清唱,故为四次见面)。而张筱贤(非张小贤)老师则坦言她从未见过毛主席。
(《中国京剧》2009年第5期)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