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历压倒一切

PLA诸将里,公认林、粟、刘、彭、徐五位能力秀出同伦。但仅以战史而论,刘帅在解放战争里受制于挺进大别山的“浪漫主义”战略,被白崇禧追得满山跑,最后打黄维兵团还落得个“瘦狗拉硬屎”的自嘲;彭帅指挥得力于情报工作至巨,在西北的对手胡宗南军令未出,身为中共地下党员的机要秘书熊向晖就已不折不扣传达至彭案头处,这仗还用打么?徐帅是红四方面军出身,跟张国焘扯上了关系,在解放战争中除了领兵打个山西杂牌军,自然也就没了表现机会(毛极其重视诸将历史上与他的渊源关系,由此才有了邓的三起三落)。
这样看来,真正以偌大军功慑服众将的,也就是林、粟二人。林帅自不必说,粟将在兄弟野战军出师不利的情况下,先在苏中整了个“七战七捷”,随后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战役个个精彩,而等名为司令、实为政委的陈毅去中野挂了个闲职,“双代”以后更是大鸣大放,豫东、济南、淮海、渡江接连上演,奠定了解放战争三年胜利的大局。用毛的话说就是“解放战争,谁不识得华东粟裕啊?”
建国后攻台和援朝两场大战,粟裕都是毛心里的第一候选人。坊间有传言,说粟裕领军入朝,战果会比原来的大;林彪领军,损失会比原来的小。这应该是定评。可惜,粟裕其时病痛缠身,头都无法转动,连吃饭都要将饭菜摆成一直线,就此失去外战之最好机会。
纵观林、粟二人,解放战争中功劳相当,但两人建国后的待遇却完全不在一个等级:林先在元帅班头中排行第三,庐山会议后接替彭出任国防部长,文革中更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接班人;而粟虽然也在总参谋长的位置上风光了一阵子,但因先后得罪“两个半”元帅(两个是彭、陈,半个是聂),1958年被卷进“军事教条主义”大批判(此可谓彭大将军一生之最大污点),从此终身挂着这么个大帽子,郁郁而终。
粟裕何罪?要说他是被谦和冲淡的性子害了,三让司令,一让元帅(其实让元帅的故事听听就好,十大元帅各有各的山头,还真没哪个能被取代),虽然成就其身后美名,但要命的是:华野、三野系统的诸将评级也都被拉低了!你说这能有个好人缘么?
如果粟裕不这么谦让,就按中央军委部署,先大大方方当个华野司令,再掌三野帅令,那评十大元帅时,华野山头的候选人就没有悬念了。但粟之谦让,也并非完全出于淡泊,最致命的原因,在于其资历太浅。林彪是毛的“御林军”,25岁就当上军团长,此后除了“副统帅”后从未任过副职,领军东野期间更是东北党、政、军齐抓的一把手,令出随行;而粟裕在江南孤军奋战,十七年未见毛面,又未经历过延安整风这一关卡的大考验,党内军内均无山头。虽然因其军功在解放战争期间有了火箭般的升职速度,但身边那些军头哪有这么容易服气?昨日你还与我平起平坐,今天就直接指挥起老子来了!串升速度越快,恐旁人内心的小九九就打得越响。战争时代跟着你打胜战还能忍一口气,和平时期还不来个大爆发?
更惨的是,粟将在淮海战役时得罪了邓设计师——人家是正牌的“前委总书记”,粟机断专行,独揽指挥大权,“不尊重领导”的罪名是逃不过去了。而邓设计师一生以军功自傲(常与林别苗头:你有辽沈、我有淮海),偏偏粟内心骄傲,又不愿将此一大功相让。待到邓设计师上台,越战开打,邓直接撸了粟的老部下王必成,将粟裕凉在一边,还请出与粟“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许世友,结果战局打得不尴不尬,游击战的老师傅被小学生给教训了。而粟裕屡次上书,但至身没未见平反。一直等到了昔日的老部下张震当上了军委副主席,与华野系统渊源深厚的江三代真正掌权,才终于在报纸上赢得了短短的一句公评。
话说回来,如果不是粟裕在58年之后“靠边站”,恐怕也就没了日后的“夕阳红”。板着指头算算,文革里凋零的名将之星数不胜数,但粟裕一直稳若泰山——这就跟公司里的那些业务大牛一样,没有搞行政和管理的本事,当不了大领导,但凭着自己的技术,谁当领导也少不了他。福兮祸兮,世事难料。这就是读历史的真乐趣。
这样看来,真正以偌大军功慑服众将的,也就是林、粟二人。林帅自不必说,粟将在兄弟野战军出师不利的情况下,先在苏中整了个“七战七捷”,随后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战役个个精彩,而等名为司令、实为政委的陈毅去中野挂了个闲职,“双代”以后更是大鸣大放,豫东、济南、淮海、渡江接连上演,奠定了解放战争三年胜利的大局。用毛的话说就是“解放战争,谁不识得华东粟裕啊?”
建国后攻台和援朝两场大战,粟裕都是毛心里的第一候选人。坊间有传言,说粟裕领军入朝,战果会比原来的大;林彪领军,损失会比原来的小。这应该是定评。可惜,粟裕其时病痛缠身,头都无法转动,连吃饭都要将饭菜摆成一直线,就此失去外战之最好机会。
纵观林、粟二人,解放战争中功劳相当,但两人建国后的待遇却完全不在一个等级:林先在元帅班头中排行第三,庐山会议后接替彭出任国防部长,文革中更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接班人;而粟虽然也在总参谋长的位置上风光了一阵子,但因先后得罪“两个半”元帅(两个是彭、陈,半个是聂),1958年被卷进“军事教条主义”大批判(此可谓彭大将军一生之最大污点),从此终身挂着这么个大帽子,郁郁而终。
粟裕何罪?要说他是被谦和冲淡的性子害了,三让司令,一让元帅(其实让元帅的故事听听就好,十大元帅各有各的山头,还真没哪个能被取代),虽然成就其身后美名,但要命的是:华野、三野系统的诸将评级也都被拉低了!你说这能有个好人缘么?
如果粟裕不这么谦让,就按中央军委部署,先大大方方当个华野司令,再掌三野帅令,那评十大元帅时,华野山头的候选人就没有悬念了。但粟之谦让,也并非完全出于淡泊,最致命的原因,在于其资历太浅。林彪是毛的“御林军”,25岁就当上军团长,此后除了“副统帅”后从未任过副职,领军东野期间更是东北党、政、军齐抓的一把手,令出随行;而粟裕在江南孤军奋战,十七年未见毛面,又未经历过延安整风这一关卡的大考验,党内军内均无山头。虽然因其军功在解放战争期间有了火箭般的升职速度,但身边那些军头哪有这么容易服气?昨日你还与我平起平坐,今天就直接指挥起老子来了!串升速度越快,恐旁人内心的小九九就打得越响。战争时代跟着你打胜战还能忍一口气,和平时期还不来个大爆发?
更惨的是,粟将在淮海战役时得罪了邓设计师——人家是正牌的“前委总书记”,粟机断专行,独揽指挥大权,“不尊重领导”的罪名是逃不过去了。而邓设计师一生以军功自傲(常与林别苗头:你有辽沈、我有淮海),偏偏粟内心骄傲,又不愿将此一大功相让。待到邓设计师上台,越战开打,邓直接撸了粟的老部下王必成,将粟裕凉在一边,还请出与粟“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的许世友,结果战局打得不尴不尬,游击战的老师傅被小学生给教训了。而粟裕屡次上书,但至身没未见平反。一直等到了昔日的老部下张震当上了军委副主席,与华野系统渊源深厚的江三代真正掌权,才终于在报纸上赢得了短短的一句公评。
话说回来,如果不是粟裕在58年之后“靠边站”,恐怕也就没了日后的“夕阳红”。板着指头算算,文革里凋零的名将之星数不胜数,但粟裕一直稳若泰山——这就跟公司里的那些业务大牛一样,没有搞行政和管理的本事,当不了大领导,但凭着自己的技术,谁当领导也少不了他。福兮祸兮,世事难料。这就是读历史的真乐趣。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边城不浪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