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荏苒论《杯雪》
原文发在百度小椴吧:http://tieba.baidu.com/p/1210419358?pid=15519320227&cid=15520294099#15520294099
十年荏苒论《杯雪》
小引
首先我得承认这个题目是托大的,因为我关注小椴的作品还是这两三年的事情,起这么一个题目,纯粹只是为了凑一凑字数,让它看上去好看一点而已,这是中国读书人的通病之一,各位读者笑一笑就好。
废话就不多说了,我希望在这么一个托大的题目之下,这篇文章还是能谈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东西的。小椴的《杯雪》被广泛认为是“大陆新武侠”的一个里程碑和扛鼎之作,展示出与港台武侠大异其趣的风貌。一些久在今古梁温黄中浸淫的读者,有的说小椴有金庸之风,也有的人说他学古龙学得不像,还有人说小椴是学温瑞安的——当然也是学得不像了(幸好没有人说他像黄易)。说像金庸还有点说得过去,因为行文风格都是所谓“古风”嘛,但说像古龙就真的让我大跌眼镜了——作为一个初中时已经读遍了古龙的绝大部分作品的人,在读小椴时丝毫感觉不到有哪儿像了。
其实即使是两个表面相像的东西,内里也可能是非常不同的。比如说所谓“古风”,贾鹏芳的二胡是“古风”,阿炳的二胡也是“古风”,试问这两种“古风”是一样的吗?“古风”用在这里,本来就是一个伪概念。实质上,《杯雪》中所呈现出的形式内容与精神内核已与前辈大大不同,至于如何独特,在下文我会从各个方面具体地谈一些。
一、人物/结构
首先,《杯雪》的结构非常独特。它并不是传统的章回体,一看目录,更像是连章体或是把几个断章组合起来的一个故事。在正文开始之前,还有写得很精致漂亮的“释题”和“题记”。《杯雪》虽然是一个数十万字的长篇,但认真计较起来,它的“故事性”并不是算强,尽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骆寒一剑西来,搅动江南之局”,但这个“江南之局”究竟是怎样的,给人的整体概念却始终很模糊。而且在这个主线之外,还有很多横斜逸出的副线,而且小椴往往会花很多笔墨在这些“副线”上,有时会给人以主次不分、整体过弱而局部过剩的印象,论到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小椴的这部作品更是无法与金古的作品相提并论,这也是很多人批评小椴的一个原因。在此我并不想对这种“散文式”的松散写法做出褒贬评价,我想指出的是,不再注重情节的紧密有机相连,这是《杯雪》迥异于前人作品的一个方面。而《杯雪》呈现这样一种结构的原因,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它的写作动机——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是,作者最主要并不是想写一个故事(诸如成长、奇遇、复仇、寻宝、被推举为武林盟主然后偕美归隐之类的套路——虽然他后来的作品或多或少会有涉及到),而是想写一些人,或某些情怀。
人物先行于情节是造成《杯雪》这种结构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杯雪》分为五部,每一部都有非常鲜明独立的主人公,我把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简单分列如下:
第一部《夜雨打金荷》——骆寒(兼写荆紫、耿苍怀)
第二部《停云》——易敛(兼写朱妍)
第三部《宗室双歧》——骆寒(兼写赵无极)
第四部《传杯》——萧如
第五部《秣陵冬》——骆寒(兼写袁大一方数人及文翰林)
骆寒作为本书的主角,他的形象一直贯穿全书,有三部之中是正面出现的,其余两部也以他人对他的回忆或印象而出现。但除了这一个主角,其余人物都并没有如此强的连贯性,作者对他们的处理手法是单辟一部来对他们作浓墨重彩的描画。这五部的结构与其说是情节上的五部曲,毋宁说是这七八个重要人物的五幅特写图。这些除骆寒以外的重要人物在别人的专章中可能只是惊鸿一瞥,但在他们自己的专章中却是绝对的主角,光彩夺目。这充分体现出小椴对“人”或“个体”的重视,给予大部分角色以充分的言说空间,并不因为他或她是情节意义上的“配角”就删减或忽视他们言说权利。如对朱妍的描写就是一个典型体现。其实朱妍的故事只能算是这一部的一个小插曲,它的情节意义并不强,对主线并不起决定性影响。但小椴花了大力气来描写这段并不复杂的小插曲,显然塑造、刻画朱妍这个女子的形象对他的吸引力要大于专心经营主线情节。
小椴塑造人物通常是靠一个“场景”(scene)而不是一个“事件”(event),他注重的不是人物前后的性格关联或演变,而是这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短短一瞬间所体现出来的最纯粹、最本色的各各不同的风貌。如一个“次要”人物石燃,他前后出场不过两次,但就是这短短的两个场景让很多读者记住了他。读者们谈论起他笔下的经典人物,骆寒是“共倒金荷家万里”,“我自少年慕磊落,谁能教我坦荡荡”,朱妍是“朱妍今日谁妻我,白首他时不负君”,易敛是“我娶你”,“旧旧的白”,仿佛都只是一个动作,一个画面,或者说——套一套小椴自己的话——一句诗。小椴的这种处理,大大增强了人物形象的审美意味,凸现其独立的个体价值,让情节让位于人物(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个体主义”的一种体现(individualism通常被翻译为“个人主义”,但鉴于这个词因为特殊国情带上了贬义色彩,我在此就不使用了)。“事件”的意义被淡化,“人物”或“个体”被突出了。尽管小椴作品的这一方面向来受某些人的非议,但我认为这是《杯雪》对现代精神的体现,较真起来的话,这才真叫“与时俱进”呢。
二、意义/“侠义”
上面说到“事件的意义”,其实在现代社会多元主义的语境中,对“事件的意义”的判断已经不可能统一了。因此《杯雪》中才呈现了一种所谓的“平衡”(其实我更想用另一个词,就是“复调”)格局,作者没有设定哪一方是正义哪一方是非正义,没有划定“忠奸”“正邪”之间的界线,他只是忠实地把各个势力所认定的“正义”呈现出来而已。当然他在描写人物的时候自然会带着感情倾向,如对萧如的赞美,还有对文翰林的贬抑。但这些对“价值格局”并没有影响,《杯雪》整体呈现出来的仍是一种多元复调的交响。用马克斯·韦伯的术语来形容的话,其实《杯雪》就是在一个已经“祛魅”(没有一种价值意义能说服所有人)的世界中,一种神与其他神之间的冲突和斗争的故事——当然也会有交集。若按传统武侠小说划分敌我正邪的视角来看的话,袁老大一方是骆寒、易敛的“敌人”,萧如、华胄、石燃又是袁老大这一边的人,他们应该是以反面的形象出现的,即使有比较深入细致的心理描写也终究是反角,也不过是有血有肉的反角而已。但在《杯雪》中,这三人几乎完全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特别是萧如,她的光彩甚至还盖过了袁老大。而且“敌我两方”之间还互相欣赏,譬如赵无极与骆寒同行中的惺惺相惜,还有萧如对骆寒出于由衷的赞赏。这些“复调”其实已是对传统武侠小说的一种颠覆。
“纳粹法学家”施密特有言:“政治就是划分敌我。”“告诉我你的敌人,我将告诉你是谁。”这虽然是政治的极端形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道理。武侠小说向来热衷于描写政治,要写政治就必须有比较明确的正邪对立,有了敌我之分斗争才能确立目标、才能展开,才能斗得爽快、好看,要不“敌我双方”拉拉扯扯纠缠不清多没劲儿。由此可以见出,小椴并不是擅长写政治的人,至少在《杯雪》中不是。搞过政治的金庸先生就很会写,他本就是深谙政治之道的“世故老人”。而小椴却并不世故,或者说不想世故。
实际上,《杯雪》论政治的段落大多写得并不成功,有的地方所包含的思想其实并不新鲜,只不过写法上辞藻铺排得比较华美,而有的地方甚至暴露出作为一个“纯文人”的作者的幼稚、狭隘和拙劣。
武侠小说中的“政治”很多时候是指家国民族大事。《杯雪》的背景虽然设在家国民族出现严重危机的南宋,但实际上“家国民族”并不是《杯雪》的核心命题。小椴对故事的背景南宋持的不是一种政治态度,而更多的是一种审美态度。他没有去探究为什么南宋会陷入这么一个境地或有什么办法能解决南宋的危机,而更多的表现了一种对南宋时代风物的流连玩赏。《杯雪》中的各个势力,淮上义军、缇骑、文府、宗室双歧代表的还是传统中常见的道德价值(不管是忠是奸是正是邪),但全书的核心人物,故事的主角骆寒(他自称是“化外之人”),他不远万里而来助易敛一臂之力并不是为了什么保家卫国、民族大义,而只是单纯为了挚友易敛,因为他极为看重两人之间的友情。
像骆寒这样的“侠”显然是一个崭新的形象,原因是他对之前传统武侠小说中“侠”形象的背离(这种背离也许也是自觉的,萧如称骆寒为“少侠”,他却冷冷地回了一句“我不是”)。骆寒身上并没有背负什么国仇家恨,也没有什么道德戒律的束缚,这断绝了由水浒、七侠五义直至金梁一脉的传统。他也没有什么对诸如光明、正义、爱之类抽象价值的信仰,自然也接不上古龙一脉的东西了。他做事(所谓“行侠”)很多时候只是凭着一腔血气,甚至完全是任意妄为,展现的是最“原生态”的、野性粗粝的“侠”。金庸老先生一句“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把“侠”的涵义拓展了许多,但也隐蔽扭曲了许多。即使是叛逆如杨过,也不得不经过“为国为民”这么一堂道德思想政治教育课,先秦时“以武犯禁”的侠变成了一个个道德君子。而骆寒的形象,似乎把“侠”带回了司马迁笔下“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更加有锋芒、更加个人化的原始状态。
当然,似乎没有任何负担束缚的骆寒也并非无忧无虑,也会有他的困境,这大约可以说是“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困境。他曾怀疑过自己一生的价值,追问过生与死的终极问题,也曾因为一人对抗各种势力而有疲累之感。但是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东西,助他渡过了这一难关。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这一段描写:
“他轻轻一叹,但今天不一样,这块田野让他感到一阵寒凉又一阵温暖,因为那田野上有血洒过。那是他的血。他知道他的血是为谁而流,那血因为有一个流的因由而让他感到了一点温暖。想到这儿,他的心里就有了一份安然……”
这是人最天然、最真切的一个生存状态。对骆寒来说,“终极价值”或“终极意义”这样的一种东西或许始终是悬置的,但他也并不需要,他需要的是一种“活着”的感觉和状态。他生在荒野中,与自然万物有天然的感应,还有与易敛的友情,这一切注定他虽有怀疑困惑,但不会走进虚无。这样的一种东西,是与现代精神(准确来说是存在主义)相通的,当然也许要更积极一点。如果说在这一点上小椴和古龙相似倒还说得过去,但古龙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悲观消极色彩要更浓一点,而且与小椴的这部《杯雪》放在一起,会有很明显的“城市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对比。
三、女性/爱情
说完了上面这么严肃的话题,现在是时侯要轻松一下了。其实谈起来也并不轻松,因为女性形象在“大陆新武侠”中一直是一个很受关注且引起很多争议的话题。《杯雪》全书中比较重要的女性人物有四个:荆紫、小英子、朱妍和萧如,而后面两个很明显是小椴花了比较多的心思去描写的。计较起来,其实只有萧如的形象是比较新鲜的。荆紫的“侠女”形象,小英子的“孤女”(“弱女”)形象,朱妍的“烈女”形象,在《杯雪》之前的武侠小说包括唐宋传奇中出现得并不少。而萧如则不同。虽然还是与男性有纠缠不清的情感纠葛,但萧如这个贵族女子的形象中已经多了很多独立的成分(这也与她的贵族身份有关)。另外她的性情也不再呈现出娇蛮、霸道、极端、媚惑、淫荡、小肚鸡肠、目光短浅等等前人笔下典型的“女性性格”,而是令众多男性亦自愧弗如的淡泊、自尊、睿智、坚强、有担当,充分体现出小椴对女性的尊重。
有女性则必有爱情,女性仿佛天生便是为爱而生的。《杯雪》中当然也有爱情,但其中的成分却淡得令人吃惊。书中明确点出的爱情似乎只有沈放与荆紫、袁老大与萧如这两段。小英子对骆寒更多的是仰慕,易敛对朱妍更多的是怜惜与敬重,这其中双方或许有某种情愫,但并未以爱情的面貌出现,呈现出来的是一种非常自然且理想化、未经世俗男女之情雕琢的美好情感,与传统武侠小说中一男多女、谁和谁最后走到一起的套路很不相同,给人以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脱俗之感。小椴写的仿佛不是男女关系,而是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不过,这种近乎柏拉图式的视角和写法,会在小椴日后的另一部长篇《洛阳女儿行》中发生巨大的转变。
小结
《杯雪》作为“大陆新武侠”的开山之作,虽然并非十全十美,但的确是一个十分精彩亦足以令其自豪的开端。而且在一众作家之中,比起沧月的动漫色彩,步非烟的满天神佛,小椴有更为正宗和纯粹的文人情怀,而比起其他一些写法和内容仍比较传统的作家,《杯雪》具有鲜明的现代精神和个人叙事倾向,其艺术和思想深度非这一类作品可比。
十年荏苒论《杯雪》
小引
首先我得承认这个题目是托大的,因为我关注小椴的作品还是这两三年的事情,起这么一个题目,纯粹只是为了凑一凑字数,让它看上去好看一点而已,这是中国读书人的通病之一,各位读者笑一笑就好。
废话就不多说了,我希望在这么一个托大的题目之下,这篇文章还是能谈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东西的。小椴的《杯雪》被广泛认为是“大陆新武侠”的一个里程碑和扛鼎之作,展示出与港台武侠大异其趣的风貌。一些久在今古梁温黄中浸淫的读者,有的说小椴有金庸之风,也有的人说他学古龙学得不像,还有人说小椴是学温瑞安的——当然也是学得不像了(幸好没有人说他像黄易)。说像金庸还有点说得过去,因为行文风格都是所谓“古风”嘛,但说像古龙就真的让我大跌眼镜了——作为一个初中时已经读遍了古龙的绝大部分作品的人,在读小椴时丝毫感觉不到有哪儿像了。
其实即使是两个表面相像的东西,内里也可能是非常不同的。比如说所谓“古风”,贾鹏芳的二胡是“古风”,阿炳的二胡也是“古风”,试问这两种“古风”是一样的吗?“古风”用在这里,本来就是一个伪概念。实质上,《杯雪》中所呈现出的形式内容与精神内核已与前辈大大不同,至于如何独特,在下文我会从各个方面具体地谈一些。
一、人物/结构
首先,《杯雪》的结构非常独特。它并不是传统的章回体,一看目录,更像是连章体或是把几个断章组合起来的一个故事。在正文开始之前,还有写得很精致漂亮的“释题”和“题记”。《杯雪》虽然是一个数十万字的长篇,但认真计较起来,它的“故事性”并不是算强,尽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骆寒一剑西来,搅动江南之局”,但这个“江南之局”究竟是怎样的,给人的整体概念却始终很模糊。而且在这个主线之外,还有很多横斜逸出的副线,而且小椴往往会花很多笔墨在这些“副线”上,有时会给人以主次不分、整体过弱而局部过剩的印象,论到情节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小椴的这部作品更是无法与金古的作品相提并论,这也是很多人批评小椴的一个原因。在此我并不想对这种“散文式”的松散写法做出褒贬评价,我想指出的是,不再注重情节的紧密有机相连,这是《杯雪》迥异于前人作品的一个方面。而《杯雪》呈现这样一种结构的原因,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它的写作动机——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是,作者最主要并不是想写一个故事(诸如成长、奇遇、复仇、寻宝、被推举为武林盟主然后偕美归隐之类的套路——虽然他后来的作品或多或少会有涉及到),而是想写一些人,或某些情怀。
人物先行于情节是造成《杯雪》这种结构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杯雪》分为五部,每一部都有非常鲜明独立的主人公,我把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简单分列如下:
第一部《夜雨打金荷》——骆寒(兼写荆紫、耿苍怀)
第二部《停云》——易敛(兼写朱妍)
第三部《宗室双歧》——骆寒(兼写赵无极)
第四部《传杯》——萧如
第五部《秣陵冬》——骆寒(兼写袁大一方数人及文翰林)
骆寒作为本书的主角,他的形象一直贯穿全书,有三部之中是正面出现的,其余两部也以他人对他的回忆或印象而出现。但除了这一个主角,其余人物都并没有如此强的连贯性,作者对他们的处理手法是单辟一部来对他们作浓墨重彩的描画。这五部的结构与其说是情节上的五部曲,毋宁说是这七八个重要人物的五幅特写图。这些除骆寒以外的重要人物在别人的专章中可能只是惊鸿一瞥,但在他们自己的专章中却是绝对的主角,光彩夺目。这充分体现出小椴对“人”或“个体”的重视,给予大部分角色以充分的言说空间,并不因为他或她是情节意义上的“配角”就删减或忽视他们言说权利。如对朱妍的描写就是一个典型体现。其实朱妍的故事只能算是这一部的一个小插曲,它的情节意义并不强,对主线并不起决定性影响。但小椴花了大力气来描写这段并不复杂的小插曲,显然塑造、刻画朱妍这个女子的形象对他的吸引力要大于专心经营主线情节。
小椴塑造人物通常是靠一个“场景”(scene)而不是一个“事件”(event),他注重的不是人物前后的性格关联或演变,而是这些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短短一瞬间所体现出来的最纯粹、最本色的各各不同的风貌。如一个“次要”人物石燃,他前后出场不过两次,但就是这短短的两个场景让很多读者记住了他。读者们谈论起他笔下的经典人物,骆寒是“共倒金荷家万里”,“我自少年慕磊落,谁能教我坦荡荡”,朱妍是“朱妍今日谁妻我,白首他时不负君”,易敛是“我娶你”,“旧旧的白”,仿佛都只是一个动作,一个画面,或者说——套一套小椴自己的话——一句诗。小椴的这种处理,大大增强了人物形象的审美意味,凸现其独立的个体价值,让情节让位于人物(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个体主义”的一种体现(individualism通常被翻译为“个人主义”,但鉴于这个词因为特殊国情带上了贬义色彩,我在此就不使用了)。“事件”的意义被淡化,“人物”或“个体”被突出了。尽管小椴作品的这一方面向来受某些人的非议,但我认为这是《杯雪》对现代精神的体现,较真起来的话,这才真叫“与时俱进”呢。
二、意义/“侠义”
上面说到“事件的意义”,其实在现代社会多元主义的语境中,对“事件的意义”的判断已经不可能统一了。因此《杯雪》中才呈现了一种所谓的“平衡”(其实我更想用另一个词,就是“复调”)格局,作者没有设定哪一方是正义哪一方是非正义,没有划定“忠奸”“正邪”之间的界线,他只是忠实地把各个势力所认定的“正义”呈现出来而已。当然他在描写人物的时候自然会带着感情倾向,如对萧如的赞美,还有对文翰林的贬抑。但这些对“价值格局”并没有影响,《杯雪》整体呈现出来的仍是一种多元复调的交响。用马克斯·韦伯的术语来形容的话,其实《杯雪》就是在一个已经“祛魅”(没有一种价值意义能说服所有人)的世界中,一种神与其他神之间的冲突和斗争的故事——当然也会有交集。若按传统武侠小说划分敌我正邪的视角来看的话,袁老大一方是骆寒、易敛的“敌人”,萧如、华胄、石燃又是袁老大这一边的人,他们应该是以反面的形象出现的,即使有比较深入细致的心理描写也终究是反角,也不过是有血有肉的反角而已。但在《杯雪》中,这三人几乎完全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特别是萧如,她的光彩甚至还盖过了袁老大。而且“敌我两方”之间还互相欣赏,譬如赵无极与骆寒同行中的惺惺相惜,还有萧如对骆寒出于由衷的赞赏。这些“复调”其实已是对传统武侠小说的一种颠覆。
“纳粹法学家”施密特有言:“政治就是划分敌我。”“告诉我你的敌人,我将告诉你是谁。”这虽然是政治的极端形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道理。武侠小说向来热衷于描写政治,要写政治就必须有比较明确的正邪对立,有了敌我之分斗争才能确立目标、才能展开,才能斗得爽快、好看,要不“敌我双方”拉拉扯扯纠缠不清多没劲儿。由此可以见出,小椴并不是擅长写政治的人,至少在《杯雪》中不是。搞过政治的金庸先生就很会写,他本就是深谙政治之道的“世故老人”。而小椴却并不世故,或者说不想世故。
实际上,《杯雪》论政治的段落大多写得并不成功,有的地方所包含的思想其实并不新鲜,只不过写法上辞藻铺排得比较华美,而有的地方甚至暴露出作为一个“纯文人”的作者的幼稚、狭隘和拙劣。
武侠小说中的“政治”很多时候是指家国民族大事。《杯雪》的背景虽然设在家国民族出现严重危机的南宋,但实际上“家国民族”并不是《杯雪》的核心命题。小椴对故事的背景南宋持的不是一种政治态度,而更多的是一种审美态度。他没有去探究为什么南宋会陷入这么一个境地或有什么办法能解决南宋的危机,而更多的表现了一种对南宋时代风物的流连玩赏。《杯雪》中的各个势力,淮上义军、缇骑、文府、宗室双歧代表的还是传统中常见的道德价值(不管是忠是奸是正是邪),但全书的核心人物,故事的主角骆寒(他自称是“化外之人”),他不远万里而来助易敛一臂之力并不是为了什么保家卫国、民族大义,而只是单纯为了挚友易敛,因为他极为看重两人之间的友情。
像骆寒这样的“侠”显然是一个崭新的形象,原因是他对之前传统武侠小说中“侠”形象的背离(这种背离也许也是自觉的,萧如称骆寒为“少侠”,他却冷冷地回了一句“我不是”)。骆寒身上并没有背负什么国仇家恨,也没有什么道德戒律的束缚,这断绝了由水浒、七侠五义直至金梁一脉的传统。他也没有什么对诸如光明、正义、爱之类抽象价值的信仰,自然也接不上古龙一脉的东西了。他做事(所谓“行侠”)很多时候只是凭着一腔血气,甚至完全是任意妄为,展现的是最“原生态”的、野性粗粝的“侠”。金庸老先生一句“为国为民,侠之大者”把“侠”的涵义拓展了许多,但也隐蔽扭曲了许多。即使是叛逆如杨过,也不得不经过“为国为民”这么一堂道德思想政治教育课,先秦时“以武犯禁”的侠变成了一个个道德君子。而骆寒的形象,似乎把“侠”带回了司马迁笔下“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更加有锋芒、更加个人化的原始状态。
当然,似乎没有任何负担束缚的骆寒也并非无忧无虑,也会有他的困境,这大约可以说是“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困境。他曾怀疑过自己一生的价值,追问过生与死的终极问题,也曾因为一人对抗各种势力而有疲累之感。但是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东西,助他渡过了这一难关。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这一段描写:
“他轻轻一叹,但今天不一样,这块田野让他感到一阵寒凉又一阵温暖,因为那田野上有血洒过。那是他的血。他知道他的血是为谁而流,那血因为有一个流的因由而让他感到了一点温暖。想到这儿,他的心里就有了一份安然……”
这是人最天然、最真切的一个生存状态。对骆寒来说,“终极价值”或“终极意义”这样的一种东西或许始终是悬置的,但他也并不需要,他需要的是一种“活着”的感觉和状态。他生在荒野中,与自然万物有天然的感应,还有与易敛的友情,这一切注定他虽有怀疑困惑,但不会走进虚无。这样的一种东西,是与现代精神(准确来说是存在主义)相通的,当然也许要更积极一点。如果说在这一点上小椴和古龙相似倒还说得过去,但古龙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悲观消极色彩要更浓一点,而且与小椴的这部《杯雪》放在一起,会有很明显的“城市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对比。
三、女性/爱情
说完了上面这么严肃的话题,现在是时侯要轻松一下了。其实谈起来也并不轻松,因为女性形象在“大陆新武侠”中一直是一个很受关注且引起很多争议的话题。《杯雪》全书中比较重要的女性人物有四个:荆紫、小英子、朱妍和萧如,而后面两个很明显是小椴花了比较多的心思去描写的。计较起来,其实只有萧如的形象是比较新鲜的。荆紫的“侠女”形象,小英子的“孤女”(“弱女”)形象,朱妍的“烈女”形象,在《杯雪》之前的武侠小说包括唐宋传奇中出现得并不少。而萧如则不同。虽然还是与男性有纠缠不清的情感纠葛,但萧如这个贵族女子的形象中已经多了很多独立的成分(这也与她的贵族身份有关)。另外她的性情也不再呈现出娇蛮、霸道、极端、媚惑、淫荡、小肚鸡肠、目光短浅等等前人笔下典型的“女性性格”,而是令众多男性亦自愧弗如的淡泊、自尊、睿智、坚强、有担当,充分体现出小椴对女性的尊重。
有女性则必有爱情,女性仿佛天生便是为爱而生的。《杯雪》中当然也有爱情,但其中的成分却淡得令人吃惊。书中明确点出的爱情似乎只有沈放与荆紫、袁老大与萧如这两段。小英子对骆寒更多的是仰慕,易敛对朱妍更多的是怜惜与敬重,这其中双方或许有某种情愫,但并未以爱情的面貌出现,呈现出来的是一种非常自然且理想化、未经世俗男女之情雕琢的美好情感,与传统武侠小说中一男多女、谁和谁最后走到一起的套路很不相同,给人以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脱俗之感。小椴写的仿佛不是男女关系,而是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不过,这种近乎柏拉图式的视角和写法,会在小椴日后的另一部长篇《洛阳女儿行》中发生巨大的转变。
小结
《杯雪》作为“大陆新武侠”的开山之作,虽然并非十全十美,但的确是一个十分精彩亦足以令其自豪的开端。而且在一众作家之中,比起沧月的动漫色彩,步非烟的满天神佛,小椴有更为正宗和纯粹的文人情怀,而比起其他一些写法和内容仍比较传统的作家,《杯雪》具有鲜明的现代精神和个人叙事倾向,其艺术和思想深度非这一类作品可比。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