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在场与不在场之间的旅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昨天下午坐在kinokuniya看书,间歇刷豆瓣。看见我的友邻常羽辰夸奖了这本书《Travel》。手边刚好有一本,于是拿起来翻看。迷宫书店没有倒闭的时侯,我在那里买的第一本书即是横山裕一的漫画《New Engineering》。觉得这个作者很有趣。之前读过anusman写的《求解,横山裕一》,当时唯一的感想是:怎么这么“匀”?匆匆翻完这本两百页的《Travel》,“匀质”基本上我能首先想起来的对横山裕一漫画的感受。anusman日记的贴图里,这种“匀质”已经接近一种Pattern,但不大能说画面感越像图案就离情节越远。Pattern当然也是剧情的一种。
这种密度上的匀称还体现在画面中出现物体的物质性上,看看那些反复出现并且强调的速度线吧,看看那些实打实地遮挡住物体的大块玻璃反光吧。这些在大部分漫画中轻轻描绘,避免盖过实体物质的事物,从光到一种运动的方式,在这本漫画里都得到了最大的强调,具有了实体和重量。但作者对人物活其它物体的描绘又是“薄”和“轻”的。轻的事物获得质量,重的事物削减质量。最后所有的物件都有用了相似的密度。
这种匀质当然也出现在了情节上。这本书的情节其实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但其实是相当单纯的线型情节安排。旅程从上火车开始,到下火车结束。这种有轨道的旅行方式,从A点到B点,本身就是严格线性的。若不看故事,我们能想像到的火车本身的结构也是线性的。有趣的是,作者在火车之内安排了一个迷宫。火车内部出现了各种复杂的结构:不同的座椅,不同的包厢,有时要上楼(火车其实是双层?),乘客抽烟时造出的厚重的烟障。这些使得火车内部空间充满了迷宫性。即便是这样,我们对火车空间的体验确又是线性和单纯的。从一处到另一处。故事本身的结构为严格的单线结构。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基本是在“找座位”的过程中体验火车的内部,坐下来之后,基本是从火车窗口向外看,是一种对火车外部空间的体验。这两部分组成了整个故事,但是所有发生的一切,都是短小的,应接不暇的,一个接一个的进行。没有高潮,所有的小情节亦是匀质的。一些描写的让人会心:一张人脸静止不动。他身后的列车缓缓移动,车窗里因此会出现不同的脸。一会一张脸,一张脸一个漫画格子,不停变换。
打这段字之前也读了关于横山裕一的另一篇评论。说是横山的漫画强调体验。我想说的另一点即关于体验。但这种体验并非是让你身临其境的体验。这里漫画家造出了一个有趣的悖论。首先,这篇漫画并非是单纯描绘了三位“主角”身上发生的故事。这三个主角更像是带领读者体验的人,他们本身经历了什么与读者并无关系。他们是引起读者去观看的人:如何去看一座瀑布,窗外的雨,桥,点烟的动作。读者如同真的坐在一列火车上,偷偷撇看其它乘客或者凝视窗外美景。我们得以成为列车和漫画里的乘客之一。这样看,似乎这篇漫画的起点是让读者“进入”的。但有趣的是,在画面上横山又是把读者往外“推”的:如果你注意到他大量使用和格子相平行的线。这是很有趣的:当他描绘一个物体,一个空间,他将它们处理成和边框以及纸张边缘有关联的。福柯曾经评价马奈是第一个强调了绘画物质性的人,其中一点论据就是他大量地使用和画面边框相平行的构图。古典绘画,特别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绘画都是试图让你忘记画的物质性的,它试图让你直接进入画内体验情节,它害怕你注意到画框。因此会可刻意避免画面内部的安排和画框产生联系。横山的画就这样做了,它时刻提醒你,这不是真实的体验,这不是让你身临其境,这是漫画。这样他造出了一个既拉扯你进入情节,又将你推拒其外的悖论。
以上是我今天醒来回忆他的漫画,此刻想说的全部。由于我自己没有书,所以无法扫描图片,有些论点不能得到直观的论证。又由于我只花了20分钟翻完这本书,有些描述可能有误。欢迎指正。
这种密度上的匀称还体现在画面中出现物体的物质性上,看看那些反复出现并且强调的速度线吧,看看那些实打实地遮挡住物体的大块玻璃反光吧。这些在大部分漫画中轻轻描绘,避免盖过实体物质的事物,从光到一种运动的方式,在这本漫画里都得到了最大的强调,具有了实体和重量。但作者对人物活其它物体的描绘又是“薄”和“轻”的。轻的事物获得质量,重的事物削减质量。最后所有的物件都有用了相似的密度。
这种匀质当然也出现在了情节上。这本书的情节其实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但其实是相当单纯的线型情节安排。旅程从上火车开始,到下火车结束。这种有轨道的旅行方式,从A点到B点,本身就是严格线性的。若不看故事,我们能想像到的火车本身的结构也是线性的。有趣的是,作者在火车之内安排了一个迷宫。火车内部出现了各种复杂的结构:不同的座椅,不同的包厢,有时要上楼(火车其实是双层?),乘客抽烟时造出的厚重的烟障。这些使得火车内部空间充满了迷宫性。即便是这样,我们对火车空间的体验确又是线性和单纯的。从一处到另一处。故事本身的结构为严格的单线结构。在故事的前半部分,基本是在“找座位”的过程中体验火车的内部,坐下来之后,基本是从火车窗口向外看,是一种对火车外部空间的体验。这两部分组成了整个故事,但是所有发生的一切,都是短小的,应接不暇的,一个接一个的进行。没有高潮,所有的小情节亦是匀质的。一些描写的让人会心:一张人脸静止不动。他身后的列车缓缓移动,车窗里因此会出现不同的脸。一会一张脸,一张脸一个漫画格子,不停变换。
打这段字之前也读了关于横山裕一的另一篇评论。说是横山的漫画强调体验。我想说的另一点即关于体验。但这种体验并非是让你身临其境的体验。这里漫画家造出了一个有趣的悖论。首先,这篇漫画并非是单纯描绘了三位“主角”身上发生的故事。这三个主角更像是带领读者体验的人,他们本身经历了什么与读者并无关系。他们是引起读者去观看的人:如何去看一座瀑布,窗外的雨,桥,点烟的动作。读者如同真的坐在一列火车上,偷偷撇看其它乘客或者凝视窗外美景。我们得以成为列车和漫画里的乘客之一。这样看,似乎这篇漫画的起点是让读者“进入”的。但有趣的是,在画面上横山又是把读者往外“推”的:如果你注意到他大量使用和格子相平行的线。这是很有趣的:当他描绘一个物体,一个空间,他将它们处理成和边框以及纸张边缘有关联的。福柯曾经评价马奈是第一个强调了绘画物质性的人,其中一点论据就是他大量地使用和画面边框相平行的构图。古典绘画,特别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绘画都是试图让你忘记画的物质性的,它试图让你直接进入画内体验情节,它害怕你注意到画框。因此会可刻意避免画面内部的安排和画框产生联系。横山的画就这样做了,它时刻提醒你,这不是真实的体验,这不是让你身临其境,这是漫画。这样他造出了一个既拉扯你进入情节,又将你推拒其外的悖论。
以上是我今天醒来回忆他的漫画,此刻想说的全部。由于我自己没有书,所以无法扫描图片,有些论点不能得到直观的论证。又由于我只花了20分钟翻完这本书,有些描述可能有误。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