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些星星开始

卡尔萨根先生的寻梦之旅,正是从那些星星开始。
童年时代的那些夜晚,当无数个孩子仰望星空时,心中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星星从哪里来,星空的尽头在哪里?”一些孩子在“星星就是天空中闪烁的灯”这样的回答之中关上了探索之门,一些孩子开始了哲学思索:‘我是谁?生与死是怎样一回事?’还有一些孩子直接乘上了科学的小飞船,从此开始了寻梦之旅。卡尔萨根先生便是这样,用一生来仰望星空。
只需要更多的探索精神和想象力量,‘既然太阳也是一颗星星,那就从推动太阳开始’,他说。‘抓住太阳,将它向远处推移,直到剩下一个闪烁圆点,需要退多远距离呢?’时空浩渺无穷之感便由此而生。
稍微有些现代科学常识的人,便可以借由想象的翅膀和萨根先生一同踏上这次探索之旅:‘当我们的祖先仰望星空的时刻,发生了怎样的奇迹呢?那时我们吃浆果、树叶、对猎物的习性观察、了解并熟识之后,学会了捕猎,但依旧缺衣少食,于是我们制定规则、群居协作、这些经验代代相传,人类大脑最古老的部位--脑干,天长日久便进化出了主管攻击、领土占领和社会等级的部位。但是大自然依旧神秘莫测,闪电雷鸣,像发怒之人的眼睛,却又是上天的馈赠,一些人大胆迈步,驯服了火焰,夜晚开始温暖,星星也像火焰,可是触摸不到那灼热的温度,它离得很远也不会掉下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卡尔萨根先生真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大师,在他的引导下,每个人即使抛开那些脑中既成的科学知识,用一颗最原始的大脑来追寻追寻人类发展脚步,也会觉得科学是不是冰冷的数据与现实,而是一场曼妙无比的旅行。
从沙漠中的昆布须曼人将银河称为“夜空的脊柱”开始,到远古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之恢宏气势,古希腊神话中神像人一样无法逃脱悲剧命运,直到泰勒斯开始哲学之思,人类开始了用科学来思考宇宙、世界、生命的本质,中间几经沧桑,那一个个伟大的名字--哥白尼、托勒密、惠更斯、郭守敬、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永载史册。直到现在各种火箭卫星、探测器,人类探索宇宙的道路从未停止,萨根先生也将这一路走来的诸般风景为大家一一呈现。
“以比特这信息的计量单位来计算的话,人脑的信息量与神经元中的连接数目大致相等,大约100兆比特,如果用英语写出,估计会充满2000万卷图书。”惯于使用数字、联想、类比的萨根这样说。除了脑干在人类的进化之中存储下抗击、防御、恐惧、性等基本能力以外,大脑皮层之中的一些特殊地方则存储着阅读、记忆、分析等各种抽象能力。“一种思想由几百个电化学脉冲组成。”当我们开始思考时,大脑皮层中便会产生四处流动的火花,为什么大家不一起思考,将这思维的美妙世界变成光芒闪烁的灿烂星空呢?萨根先生正是渴望唤起人们内心对科学的崇高敬意,对思考与理智的澎湃热情。
从往昔到未来,地球上的生命历程简直就像简笔动画一般。从宇宙大爆炸学说到星云形成,氢原子聚变,核反应的火炬点燃、太空炼金炉产生重元素、星云形成、地球形成原始大气和海洋、分子开始自我复制、单细胞出现、植物光合作用改变大气、有性生殖出现、DNA开始通过交换的形式遗传信息,从海洋岛大陆,各种生物依次出现,宇宙发展的历程比所有史诗都宏伟。
从时间的维度上,萨根先生也做了巧妙类比,将时间压缩成一个宇宙年,每个月代表十多亿年时间,大爆炸在一月一号,地球生命的出现在九月,‘进化的奥秘在于时间和死亡’,生命经历了缓慢进化,有时又在毁灭性的大灾难之中孕育新生之后,人类才在12月最后一天才出现。渺沧海之一粟!从浩瀚的时空长河来看,那些宇宙之初产生的原子经历了多少分合聚散,伴随着多少随机之中的巧合,才有此时此刻的我们,猛然回想也有与天地万物同根之感慨,再看世间万物一切不过过眼云烟。“我们是稀罕的受到危及的物种。如果有人与你有嫌隙,就让他活下去吧!”这也正是萨根先生坚决反战、力劝人们多投入精力探索未知、未来世界、不为各自利益纷纷相争的根源吧!
除了对宇宙变化、生命演进、人类探寻科学的脚步做了史诗般的回朔以外,作为一名长期研究行星和大气表面的科学家,萨根先生也用生花妙笔为我们呈现了地球之外、人类正在探索的世界。“从一个星际的优越地位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像海水泡沫一样遍布在空间的浪涛之上,这些光须就是星系。”或许我们也曾陶醉于卫星拍摄的幻彩般的星空照片,对那些目醉神迷的景色、除了惊叹之外还是惊叹,若能像萨根先生这样形象、细致的描述还是颇需一番想象力的。科学与艺术之间尽管泾渭分明,却从未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坐地日行八万里,通过天文观察,彗星并非幽灵,“金星上高温、高压、还有毒气,一切散发着可怕的红光,一点不像爱情女神,更像地狱的化身”;有可能成为人类下一个栖息之所的火星也是异常神秘。
当然,萨根先生并不是一味描述,艺术讲求和谐,科学当然不能缺少严谨。即使是听鲸鱼在海中的鸣唱,他动情地将其称为鲸歌,也要精确指出那是一个很低的20赫兹频率的声音。在怎样探测火星的问题上,萨根就极其详细地位我们描述了“火星3”号的失败原因以及“海盗”号着陆点选择的各种具体考虑,让我们大家也真实体验了一下科学家的工作历程。甚至于他依据对行星的观测,在生物和化学法则之内设想的外星生物形态,也要比科幻小说之中的设定高明、精彩许多。
其实,在《魔鬼出没的世界》一书中,萨根先生就专门通过对UFO、巫术等等甚至涉及人类精神领域事件的剖析来表达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在科学的烛光尚未照亮整个人类文明之前,大众可能容许魔鬼存在,但当科学从人们的信仰之中赶走了魔鬼和女巫时,这个空白马上却马上被有同样魔力的外星人所占据。如今,在面对表面上证据数据确凿的伪科学时,我们应该怎样保持自己的鉴别力呢?我想,一方面,在人类知识无限细分化的时代,要形成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体系,另一方面时刻保持理性与谨慎,巧妙运用潜意识的作用,战胜脑海之中的不确定性、蒙昧与恐惧。
从DNA控制的生物遗传再到人类大脑的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有了跨越式的变化,可是人类的大脑也不堪重负,于是从2000多年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开始,人们学会了以书写的方式来传承知识与文明,萨根先生这一系列漫长的书籍、文字、纪录片之旅便是科学信息一个很好的传播方式。无论怎样,在跟随萨根先生的寻星之旅中,虽然并不精深,却也让人受益匪浅。只是在网络化的时代,随着信息承载方式的改变,人类的思维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只要像萨根先生那样的科学精神永存,我们总会走在探索与发展的道路之上。
童年时代的那些夜晚,当无数个孩子仰望星空时,心中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星星从哪里来,星空的尽头在哪里?”一些孩子在“星星就是天空中闪烁的灯”这样的回答之中关上了探索之门,一些孩子开始了哲学思索:‘我是谁?生与死是怎样一回事?’还有一些孩子直接乘上了科学的小飞船,从此开始了寻梦之旅。卡尔萨根先生便是这样,用一生来仰望星空。
只需要更多的探索精神和想象力量,‘既然太阳也是一颗星星,那就从推动太阳开始’,他说。‘抓住太阳,将它向远处推移,直到剩下一个闪烁圆点,需要退多远距离呢?’时空浩渺无穷之感便由此而生。
稍微有些现代科学常识的人,便可以借由想象的翅膀和萨根先生一同踏上这次探索之旅:‘当我们的祖先仰望星空的时刻,发生了怎样的奇迹呢?那时我们吃浆果、树叶、对猎物的习性观察、了解并熟识之后,学会了捕猎,但依旧缺衣少食,于是我们制定规则、群居协作、这些经验代代相传,人类大脑最古老的部位--脑干,天长日久便进化出了主管攻击、领土占领和社会等级的部位。但是大自然依旧神秘莫测,闪电雷鸣,像发怒之人的眼睛,却又是上天的馈赠,一些人大胆迈步,驯服了火焰,夜晚开始温暖,星星也像火焰,可是触摸不到那灼热的温度,它离得很远也不会掉下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卡尔萨根先生真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大师,在他的引导下,每个人即使抛开那些脑中既成的科学知识,用一颗最原始的大脑来追寻追寻人类发展脚步,也会觉得科学是不是冰冷的数据与现实,而是一场曼妙无比的旅行。
从沙漠中的昆布须曼人将银河称为“夜空的脊柱”开始,到远古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之恢宏气势,古希腊神话中神像人一样无法逃脱悲剧命运,直到泰勒斯开始哲学之思,人类开始了用科学来思考宇宙、世界、生命的本质,中间几经沧桑,那一个个伟大的名字--哥白尼、托勒密、惠更斯、郭守敬、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永载史册。直到现在各种火箭卫星、探测器,人类探索宇宙的道路从未停止,萨根先生也将这一路走来的诸般风景为大家一一呈现。
“以比特这信息的计量单位来计算的话,人脑的信息量与神经元中的连接数目大致相等,大约100兆比特,如果用英语写出,估计会充满2000万卷图书。”惯于使用数字、联想、类比的萨根这样说。除了脑干在人类的进化之中存储下抗击、防御、恐惧、性等基本能力以外,大脑皮层之中的一些特殊地方则存储着阅读、记忆、分析等各种抽象能力。“一种思想由几百个电化学脉冲组成。”当我们开始思考时,大脑皮层中便会产生四处流动的火花,为什么大家不一起思考,将这思维的美妙世界变成光芒闪烁的灿烂星空呢?萨根先生正是渴望唤起人们内心对科学的崇高敬意,对思考与理智的澎湃热情。
从往昔到未来,地球上的生命历程简直就像简笔动画一般。从宇宙大爆炸学说到星云形成,氢原子聚变,核反应的火炬点燃、太空炼金炉产生重元素、星云形成、地球形成原始大气和海洋、分子开始自我复制、单细胞出现、植物光合作用改变大气、有性生殖出现、DNA开始通过交换的形式遗传信息,从海洋岛大陆,各种生物依次出现,宇宙发展的历程比所有史诗都宏伟。
从时间的维度上,萨根先生也做了巧妙类比,将时间压缩成一个宇宙年,每个月代表十多亿年时间,大爆炸在一月一号,地球生命的出现在九月,‘进化的奥秘在于时间和死亡’,生命经历了缓慢进化,有时又在毁灭性的大灾难之中孕育新生之后,人类才在12月最后一天才出现。渺沧海之一粟!从浩瀚的时空长河来看,那些宇宙之初产生的原子经历了多少分合聚散,伴随着多少随机之中的巧合,才有此时此刻的我们,猛然回想也有与天地万物同根之感慨,再看世间万物一切不过过眼云烟。“我们是稀罕的受到危及的物种。如果有人与你有嫌隙,就让他活下去吧!”这也正是萨根先生坚决反战、力劝人们多投入精力探索未知、未来世界、不为各自利益纷纷相争的根源吧!
除了对宇宙变化、生命演进、人类探寻科学的脚步做了史诗般的回朔以外,作为一名长期研究行星和大气表面的科学家,萨根先生也用生花妙笔为我们呈现了地球之外、人类正在探索的世界。“从一个星际的优越地位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像海水泡沫一样遍布在空间的浪涛之上,这些光须就是星系。”或许我们也曾陶醉于卫星拍摄的幻彩般的星空照片,对那些目醉神迷的景色、除了惊叹之外还是惊叹,若能像萨根先生这样形象、细致的描述还是颇需一番想象力的。科学与艺术之间尽管泾渭分明,却从未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坐地日行八万里,通过天文观察,彗星并非幽灵,“金星上高温、高压、还有毒气,一切散发着可怕的红光,一点不像爱情女神,更像地狱的化身”;有可能成为人类下一个栖息之所的火星也是异常神秘。
当然,萨根先生并不是一味描述,艺术讲求和谐,科学当然不能缺少严谨。即使是听鲸鱼在海中的鸣唱,他动情地将其称为鲸歌,也要精确指出那是一个很低的20赫兹频率的声音。在怎样探测火星的问题上,萨根就极其详细地位我们描述了“火星3”号的失败原因以及“海盗”号着陆点选择的各种具体考虑,让我们大家也真实体验了一下科学家的工作历程。甚至于他依据对行星的观测,在生物和化学法则之内设想的外星生物形态,也要比科幻小说之中的设定高明、精彩许多。
其实,在《魔鬼出没的世界》一书中,萨根先生就专门通过对UFO、巫术等等甚至涉及人类精神领域事件的剖析来表达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在科学的烛光尚未照亮整个人类文明之前,大众可能容许魔鬼存在,但当科学从人们的信仰之中赶走了魔鬼和女巫时,这个空白马上却马上被有同样魔力的外星人所占据。如今,在面对表面上证据数据确凿的伪科学时,我们应该怎样保持自己的鉴别力呢?我想,一方面,在人类知识无限细分化的时代,要形成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体系,另一方面时刻保持理性与谨慎,巧妙运用潜意识的作用,战胜脑海之中的不确定性、蒙昧与恐惧。
从DNA控制的生物遗传再到人类大脑的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有了跨越式的变化,可是人类的大脑也不堪重负,于是从2000多年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开始,人们学会了以书写的方式来传承知识与文明,萨根先生这一系列漫长的书籍、文字、纪录片之旅便是科学信息一个很好的传播方式。无论怎样,在跟随萨根先生的寻星之旅中,虽然并不精深,却也让人受益匪浅。只是在网络化的时代,随着信息承载方式的改变,人类的思维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只要像萨根先生那样的科学精神永存,我们总会走在探索与发展的道路之上。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