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与刘邦》:流氓、侠客与饥民

原文链接:
http://letwindgo.com/?p=256
楚汉争天下的故事中国人自然耳熟能详,纵然说不出每个历史人物怎么出山,怎么发达,又怎么身死,最起码「四面楚歌」「项庄舞剑」这些词汇也时常挂在嘴边。中国的两段最精彩的争霸历史:楚汉与三国,虽然都有非常严整的历史记述,但只有三国最终被流传为小说即至经典,远播日本。这似乎给了司马辽太郎机会。
这本书从秦始皇巡游天下写起,至项羽命丧乌江为结束,中间重点堆起「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十面埋伏」等几个高潮,将近700页的容量不可谓不大。基本上将《史记》里有名有姓记录的人物都写到了,当然也如《关原之战》时的手法一样杜撰了几个女性角色。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原著的对象是日本人,所以会在全书的不同地方将同一个人物的履历介绍重复好几遍,大致相当于前情提要的作用。据此可以驳倒某些痛心疾首的国人开口闭口的「日本平民多对中国历史倒背如流」的无聊言论。
流氓
刘邦是个流氓,这已经被各路研究者调侃了无数回了。毕竟他的特征完全符合「流氓」的定义。这个人最有意思的一点是他是中国历史最有名气的人物之一,却没有名字。「邦」并不是他的名字,「邦」只是沛县的方言,意思是「大哥」,所以这个四百年大汉的开国皇帝、汉族名称的创始人一直都叫「刘大哥」,从始至终。司马迁在《史记》里也是毫不客气,直接了当地写到: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这段话的意思很多人都已知晓,「高祖皇帝,XXX地的人,姓刘,名老三,父亲叫刘老头,母亲叫刘老太」。那个时代没有「幽默」这个词,司马迁真的一点都不幽默。日本天皇家族为了脱离人格升至神格,而只有名字没有姓氏,刘邦只有姓氏,没有名字,想必也绝非凡人了。
书里扩写了《史记》中的很多故事来体现这人的流氓秉性。他没有工作,成天在县城里游荡,如果那个时候有「斗地主」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的话,他肯定是个中高手。他屡次逃跑,而且是不顾妻儿臣下地逃跑,在项羽这个伟光正的映衬下,完全就是港片里低端小混混头目的形象:「你们先跟他们顶住,我出去抽根烟」。他偷韩信兵符这种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不提也罢。
历史上对刘邦的光辉评价里有句话是:「他是中国历史上由平民做到皇帝的第一人」。说白了,刘邦是中国第一个屌丝逆袭成功的人。
流氓打架能赢,因为他不讲原则。西部牛仔拔枪决斗,流氓肯定还没走满步数就转身一枪;紫禁城之巅披月单挑,流氓肯定晚来然后一把火将紫禁城烧了。
司马辽太郎在表现刘邦不讲原则方面只能算中规中矩,毕竟历史小说,想要严谨就轻易做不得虚构,罗贯中没那么好当。
侠客
我觉得这才是司马辽太郎写这本书的真正目的,历史小说总得有点伟光正的东西才行。
而且「侠」这个东西,实在是太伟光正了。侠好像总是与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李贺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基本就是这么个意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写郭靖写几百万字好不容易让这个木鱼脑袋吐出这句话。不过我却深不以为然,「侠」或者远没有这样伟大。
「侠」其实只是一种自我实现,司马辽太郎认为春秋战国及至秦末汉初是「个体觉醒」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登场,将自己的抱负、理念、能力作为商品供人主选择。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这个个体觉醒的时代来得太早,去得也太早,于中国而言,这样的时代几乎没有再出现过。所谓的「侠」就只是特指这个时代中的某部分人,例如荆轲、聂政,甚至韩信。「侠」的最大特点是「为知己」,固然不为利,但也不见得有为国家为民族那样高远。
以韩信来说,在他扫平中原的最巅峰时期,控制的版图和军队远超刘邦和项羽,若他如蒯通所言,自立为王,吞汉灭楚并不是痴心妄想。但他最终出于某种原因没有这样做,这个原因我妄自揣测为「侠义」,于有恩之人,不背叛,不为敌。这样的思想现在看来有些迂腐和过时,而且从后来韩信数次遭贬最终身首异处的下场来看,也只能说他是蠢到家了。
再有纪信,这个人几乎被历史遗忘,在刘邦手下一堆裂土封王的臣子当中,他实在是太不起眼,更何况还死得那么早。这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功劳,他只为刘邦做了一件事,就是代替他去死。这里就不得不提陈平,陈平与三国时期的贾诩是一类人,「毒士」,他们的确是有法子的人,用司马辽太郎的话说,就是会魔法的人。他的计策生生地将刘邦从被项羽包围得水泄不通的荥阳变没了,代价就是纪信打扮成刘邦的样子吸引敌人然后被万箭穿心。这样的侠客是在为国为民吗,或许纪信自己并不这样觉得。
与「侠」相对的,或许就是「匪」。刘邦手下也有一个大匪徒,就是彭越。他起家的时候是匪,拉起队伍之后干的勾当还是匪——在项羽的后方烧杀抢掠。就这么点事把项羽活活拖垮,功劳当然也不小。所以这位悍匪后来也成了梁王。悍匪的结局自然叫做「穷途末路」,彭越死在吕后手里,罪名跟韩信差不多:谋反,尸骨还被做成肉酱分给诸侯享用。
这样看来,似乎「侠客」和「匪徒」的下场都很凄惨,最终还是「流氓」笑到了最后。也许韩信之死就是真正的「侠客精神」在中国的终结。可遗憾的是,侠客的剑气后继无人,匪徒的卑鄙却万古流传。
饥民
司马辽太郎花了很大的笔墨来写饥民,写他们如何吃不饱,为了吃饱又如何行动,各路王侯为了满足饥民又是如何抢夺杀戮。
饥民的确是历史的主角。陈胜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群雄响应。其实我猜并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平民们想不了那么远,称王称帝不是他们向往的,他们向往的只是吃饱肚子,仅此而已。他们聚拢到一个王的旗下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所谓的树倒猢狲散也只是因为这个王手里已经没有粮食了。刘邦想尽一切办法打下关中,是为了有无穷无尽的粮草供应前线的挥霍;项羽坑杀秦兵二十万,是因为不想将粮食浪费在潜在的叛军身上。大泽乡的雨,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伟大。
「中国的政治总是以让人们吃上饱饭为第一要义。」这是司马辽太郎在后记里写下的话。让所有人吃饱饭的人,可得天下,可南面称孤,可被万世敬仰。让人吃不饱饭的昏君,自然必须面对潮水般的反抗,为什么总是农民起义,因为他们永远都是第一批吃不饱饭的人。也正因为此,这片土地的取得胜利的政治理论,围绕的都是「如何让人吃饱饭」,而非其他,「权利」、「自由」这些名词,在一直处于饥饿状态的上下五千年里,从来就没被提上议程。
所以,他们跟着你打日本人,打国民党,不是为了什么主义,只是为了地主家的余粮。
诸位,尽皆饱食,是时候破除这谎言了。
http://letwindgo.com/?p=256
楚汉争天下的故事中国人自然耳熟能详,纵然说不出每个历史人物怎么出山,怎么发达,又怎么身死,最起码「四面楚歌」「项庄舞剑」这些词汇也时常挂在嘴边。中国的两段最精彩的争霸历史:楚汉与三国,虽然都有非常严整的历史记述,但只有三国最终被流传为小说即至经典,远播日本。这似乎给了司马辽太郎机会。
这本书从秦始皇巡游天下写起,至项羽命丧乌江为结束,中间重点堆起「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十面埋伏」等几个高潮,将近700页的容量不可谓不大。基本上将《史记》里有名有姓记录的人物都写到了,当然也如《关原之战》时的手法一样杜撰了几个女性角色。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原著的对象是日本人,所以会在全书的不同地方将同一个人物的履历介绍重复好几遍,大致相当于前情提要的作用。据此可以驳倒某些痛心疾首的国人开口闭口的「日本平民多对中国历史倒背如流」的无聊言论。
流氓
刘邦是个流氓,这已经被各路研究者调侃了无数回了。毕竟他的特征完全符合「流氓」的定义。这个人最有意思的一点是他是中国历史最有名气的人物之一,却没有名字。「邦」并不是他的名字,「邦」只是沛县的方言,意思是「大哥」,所以这个四百年大汉的开国皇帝、汉族名称的创始人一直都叫「刘大哥」,从始至终。司马迁在《史记》里也是毫不客气,直接了当地写到: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这段话的意思很多人都已知晓,「高祖皇帝,XXX地的人,姓刘,名老三,父亲叫刘老头,母亲叫刘老太」。那个时代没有「幽默」这个词,司马迁真的一点都不幽默。日本天皇家族为了脱离人格升至神格,而只有名字没有姓氏,刘邦只有姓氏,没有名字,想必也绝非凡人了。
书里扩写了《史记》中的很多故事来体现这人的流氓秉性。他没有工作,成天在县城里游荡,如果那个时候有「斗地主」这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的话,他肯定是个中高手。他屡次逃跑,而且是不顾妻儿臣下地逃跑,在项羽这个伟光正的映衬下,完全就是港片里低端小混混头目的形象:「你们先跟他们顶住,我出去抽根烟」。他偷韩信兵符这种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不提也罢。
历史上对刘邦的光辉评价里有句话是:「他是中国历史上由平民做到皇帝的第一人」。说白了,刘邦是中国第一个屌丝逆袭成功的人。
流氓打架能赢,因为他不讲原则。西部牛仔拔枪决斗,流氓肯定还没走满步数就转身一枪;紫禁城之巅披月单挑,流氓肯定晚来然后一把火将紫禁城烧了。
司马辽太郎在表现刘邦不讲原则方面只能算中规中矩,毕竟历史小说,想要严谨就轻易做不得虚构,罗贯中没那么好当。
侠客
我觉得这才是司马辽太郎写这本书的真正目的,历史小说总得有点伟光正的东西才行。
而且「侠」这个东西,实在是太伟光正了。侠好像总是与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李贺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基本就是这么个意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写郭靖写几百万字好不容易让这个木鱼脑袋吐出这句话。不过我却深不以为然,「侠」或者远没有这样伟大。
「侠」其实只是一种自我实现,司马辽太郎认为春秋战国及至秦末汉初是「个体觉醒」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登场,将自己的抱负、理念、能力作为商品供人主选择。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这个个体觉醒的时代来得太早,去得也太早,于中国而言,这样的时代几乎没有再出现过。所谓的「侠」就只是特指这个时代中的某部分人,例如荆轲、聂政,甚至韩信。「侠」的最大特点是「为知己」,固然不为利,但也不见得有为国家为民族那样高远。
以韩信来说,在他扫平中原的最巅峰时期,控制的版图和军队远超刘邦和项羽,若他如蒯通所言,自立为王,吞汉灭楚并不是痴心妄想。但他最终出于某种原因没有这样做,这个原因我妄自揣测为「侠义」,于有恩之人,不背叛,不为敌。这样的思想现在看来有些迂腐和过时,而且从后来韩信数次遭贬最终身首异处的下场来看,也只能说他是蠢到家了。
再有纪信,这个人几乎被历史遗忘,在刘邦手下一堆裂土封王的臣子当中,他实在是太不起眼,更何况还死得那么早。这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功劳,他只为刘邦做了一件事,就是代替他去死。这里就不得不提陈平,陈平与三国时期的贾诩是一类人,「毒士」,他们的确是有法子的人,用司马辽太郎的话说,就是会魔法的人。他的计策生生地将刘邦从被项羽包围得水泄不通的荥阳变没了,代价就是纪信打扮成刘邦的样子吸引敌人然后被万箭穿心。这样的侠客是在为国为民吗,或许纪信自己并不这样觉得。
与「侠」相对的,或许就是「匪」。刘邦手下也有一个大匪徒,就是彭越。他起家的时候是匪,拉起队伍之后干的勾当还是匪——在项羽的后方烧杀抢掠。就这么点事把项羽活活拖垮,功劳当然也不小。所以这位悍匪后来也成了梁王。悍匪的结局自然叫做「穷途末路」,彭越死在吕后手里,罪名跟韩信差不多:谋反,尸骨还被做成肉酱分给诸侯享用。
这样看来,似乎「侠客」和「匪徒」的下场都很凄惨,最终还是「流氓」笑到了最后。也许韩信之死就是真正的「侠客精神」在中国的终结。可遗憾的是,侠客的剑气后继无人,匪徒的卑鄙却万古流传。
饥民
司马辽太郎花了很大的笔墨来写饥民,写他们如何吃不饱,为了吃饱又如何行动,各路王侯为了满足饥民又是如何抢夺杀戮。
饥民的确是历史的主角。陈胜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群雄响应。其实我猜并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平民们想不了那么远,称王称帝不是他们向往的,他们向往的只是吃饱肚子,仅此而已。他们聚拢到一个王的旗下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所谓的树倒猢狲散也只是因为这个王手里已经没有粮食了。刘邦想尽一切办法打下关中,是为了有无穷无尽的粮草供应前线的挥霍;项羽坑杀秦兵二十万,是因为不想将粮食浪费在潜在的叛军身上。大泽乡的雨,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伟大。
「中国的政治总是以让人们吃上饱饭为第一要义。」这是司马辽太郎在后记里写下的话。让所有人吃饱饭的人,可得天下,可南面称孤,可被万世敬仰。让人吃不饱饭的昏君,自然必须面对潮水般的反抗,为什么总是农民起义,因为他们永远都是第一批吃不饱饭的人。也正因为此,这片土地的取得胜利的政治理论,围绕的都是「如何让人吃饱饭」,而非其他,「权利」、「自由」这些名词,在一直处于饥饿状态的上下五千年里,从来就没被提上议程。
所以,他们跟着你打日本人,打国民党,不是为了什么主义,只是为了地主家的余粮。
诸位,尽皆饱食,是时候破除这谎言了。
有关键情节透露